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领之路 编著:元素-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票……无一突破自身的瓶颈。
    “有些闷”他说。

                                中产阶级的旅途

    时间到了95年,一直在外企做事的太太萌生了出国的念头。李逸泉不置可否。
尽管学的是外贸,但却一直没有出过国。在太太一再坚持下,小两口办理了新西兰
移民,他想等太太在新西兰稳定了,有了工作,会开车,自己就回来。
    飞机降落在奥克兰国际机场。
    一个星期之后,他告诉太太:我要留在新西兰。半年后,他回来卖掉了公司。
    他用cherish 来形容对新西兰的感情;美丽的自然;友善的人民,他重新发现
了生命中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唤醒了心智中沉睡的理想之光。
    在人与自然如此亲近的地方,读书是最和谐的状态。
    从世界名校录里找到了奥克兰大学和奥塔古大学。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奥塔吉大
学看起来更合他的胃口:
    企鹅欢快地鸣叫声划过幽雅的寂静,余辉下,雪山,灌木倒影在如镜的湖面,
一丝微风吹起书页,如音符般跳跃的思想荡漾在他的心间。他和妻子买下了没有贷
款的房子,他选择攻读心理学,过起了恬静的生活。
    第二年,第一个儿子出世了。
    小生命的到来使他在陶渊明般的生存状态里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的问题:新移
民中流行的那句话好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应验在他的身上:第一年坐山观海,第二
年坐吃山空,第三年坐以待毙。
    跟着感觉走的他当初读心理学,完全出于自身内心的需求,没有怎么去想就业
的事。而今才发现,八年读完自己都快四十了。而且,一直都认为自己英语顶好的
他走出国门才发现:这些二十多岁才出国的人在英语上其实已经是“终身残疾”,
很难想象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医生。纵观周边,华人几乎没有去读心理学的,
倒是在信息、会计等专业云集了很多中国人。他们出来以后找工作比较方便。
    两年前同来的一个同学早就对他说过:快去读MBA,年薪十万!
    他嗤之以鼻。
    现在这个声音却动听起来。
    作为职业来讲,选择经营管理远比深求心路历程更加在行。重新进入商业社会
的刺激也是他两年沉浸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诱惑。
    两年的的心理学攻读,也让他渴望了解人,了解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他似
乎正在寻求一个新的亮点来点燃自己涌动的激情。
    既然感觉出现了,说干就干。他在还差4个学分就完成心理学学位的情况下,放
弃了它,转而捡起数学等学科,进人备考状态。
    他始终认为;满足自身感觉比满足社会标准更重要。

                                  MBA洗礼

    李逸泉考上了奥塔古工商管理学院。
    他说:一辈子学习压力最大的两个时期,一个是高考,一个是读MBA。
    每天十一二个小时,学习、讨论、作业,搞得人心力交瘁。通常在西方,中国
人一直以数学等科技思维见长,但在经营管理领域却没有什么优势。而MBA的教育却
正是根植于社会潜意识,阐述西方文化背景下社会人事管理的一门学科。作为土生
土长的毛主席的小老乡,接受起来难免有些困难。
    那是一场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一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异常明显。MBA教学是开放式的,最大限度地交流,
互动。把班里的学员分成几个小组,隔一段时间小组成员就互换,使学生最充分地
接触他人。西方讲究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自我的观点,都需要充分
表述。这时候,表达的方式就已得特别重要。
    李逸泉成长中看见对于不同意见的态度就应该是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来自西方的同学则要委婉得多,宽容得
多。从喜欢打断别人讲话这一点匕,李逸泉就与同窗格格不人。加上对别人意见批
头盖脸的批判,他在同学中显得有点与众不同。
      好在聪颖的天资帮他很快找到了通向他人心灵的路径,他过去主修的社会心
理学也助他更好地理解源于西方哲学的西方管理思想,以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对管理科学的影响。那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给了他非常重要的启迪。理
性地接受知识,感性地认识社会,MBA两年的培训生活;李逸泉感觉自己开始真正融
入了西方文明,读懂了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并知道该怎样去操作它。与西方人课
堂内外紧密的相处,娱乐休闲中发生的交流,远比任何一本著作更加深刻地让人了
解西方。
    李逸泉慢慢进入了新的社会角色。他喜欢上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如果停留在华人圈,或仅从事学术研究,即便在外生活几十年,在社会学意
义上,你仍然是个中国人。而MBA使中国人国际化了。”李逸果如是说。
    他现在很感激那一段紧张的日子。

                                   感悟MBA

    虽然他认为 MBA在实际工作中是一些套路,而商业社会瞬息万变。但套路的存
在毕竟来自经验,学完 MBA以后做出来的报告、方案、演示都象模象样,对于每一
个项目,他的长处、短处、风险和机会的分析都有理有据。甚至可以说无可挑剔,
这在就业上无疑占居极大的优势。不管怎样,首先把自己销售出去才谈得上其他问
题。
    对MBA是否能培养人的商业能力这一点上,李逸泉的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过来人,他说:有些人的商业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你给他再好的课程和
学习环境,也很难培养出一个人的商业素质。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单纯靠学校培养,
是非常困难的。MBA只能在实际工作中给你一个思路抑或一种工作方式。至于说这方
式是否有效,取决于人本身。事实上,一个人不是有了这种学习经历就能够管理一
个公司。恰恰相反,首先他必须具备一定的商业素质,然后通过有效的学习,帮助
和促进他的工作。“纸上谈兵”的人是永远无法管理一个企业的。在奥地古学院,
我当然是学到了许多管理理论,但具体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还存在有很多的问题,
这些不是仅仅看过两本书,参加过几场讨论就能够解决的。所以,学习MBA不是人们
通常想象的那么重要,管理才能,商业思维,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是血液里的东西,
天生是否具备很重要。
    MBA传播的是一种商业理念。你可以看到不是只有学习MBA的人才看管理方面的
书籍。零售水果、经营即时贴的小贩也会有他们的“生意经”,取其精华,抽象出
一些认识,这种所谓“生意经”,其实就是一种商业理念。
    MBA是一口语言。就像任何一门外语一样,MBA是一门管理语言。在这门管理语
言中,你说一个名词我懂,我讲一个概念你懂,相互的沟通变得很简单,不至于因
为交流的困难产生许多隔阂,增加了许多管理成本。
    我的感觉是,所谓MBA就是教大家一些最简单、通用的道理,实际运用还要看每
个人的领悟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做生意,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进行过多理论上的研
究,分析过多的样本,我们做市场是靠自己的感觉和努力;
    读MBA应该是一种“充电”,是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个人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他的
专业;而是管事、管人、管项目,当原有的知识已经局限了他的工作和目录界时,
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读MBA是很好的,可以更好地提升地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
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那么,即便是MBA课程,也只能是一些记忆和符号,于实际工
作没有任何的意义。MBA的生命力,在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觉得搞商业是需要天份的。
    谈到当今MBA热,李逸泉回顾说当年在新西兰,MBA也如祖国大陆现在一样热火
朝天,很多并不相关的人们都跨进了MBA的课堂,以期成为金领一族。其中就有好多
中国人。甚至有一所学校为了效益,不考GMAT,用中文教学,以至出现了华人这样
自嘲的现象:一个班里,一个鬼子都没有,全是伪军。
    学成之前,李逸泉不敢否认大众所云:MBA是“黄金学位”,有了它,就能够年
薪十万。但学成之后,工作中,目睹同样的MBA学历,仍然有难以找到理想就业环境
的人,他才由衷地感到:MBA不是一根金手指,对于那些只有技术背景没有商业经验
并且自身并不具备商业思维的人来讲,学来用处不大。
    因为,工作以后,能力比学历重要得多。

                                  金领生涯

    99年,临近毕业,李逸泉还是难以割舍他的新西兰情节,希望留在那里,但清
爽的南北两岛实在是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他翻了一个月报纸,终于说服自己还是
在商言商。从商业环境角度考虑,该在澳大利亚而不是新西兰就业,于是才终于有
的放矢地向澳洲的猎头公司发去了几封EMAIL。很快,猎头公司约见了他,谈了一个
小时,第二天,被安排与德国迪普特公司澳大利亚总部老总见面。这是一家1923年
就成立的橡胶制品企业,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设有办事机构。澳大利亚总部主管亚
太区11个国家的业务。
    第三天;当他第二次去这家公司的时候,已经被告知准备行囊去德国进行上岗
培训了。
    虽然李逸泉认为自己巳经很理解西方了,但在德国的日子,却真正让他体会到
了出国的感觉。那儿还不象美国,有着浓厚的移民文化;德国有他一套根深蒂固的
习俗,其博大精深、底蕴浑厚,东方人很难逾越这道天然的屏障。就拿语言来讲,
那里几乎不讲英文,弄得他在餐厅出了好几次洋相,本来是想要一份小餐,结果上
来一大盘猪排,大得足以让旁边的食客侧目。
    这也让他坚信选择亚洲就业是一个明智的举措。连同后来的经历,大批MBA回国
创业,李逸泉说:这些人在国内才能找到成就感;在国外,不过是一个革命的螺丝
钉,工作压力大不说,“无聊,会是业余时间的主角。
    他找到了成就感,在韩国,新加坡,台湾……当人们惊讶于竟是一个有着大陆
背景的主管时,李逸泉感到自豪。
    德国老板很信任这个MBA。工作中,他有90%的自主权,可以基本按自己的想法
实施计划,还有不短的假期,高额的薪水,如果不是那每月平均40小时的飞行,这
应该是一个dream Job了。李逸泉把疲劳的飞翔看成是代价,任何诱人的事物都是有
代价的,他无奈地说。
    在广州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摆着他的全家福。太太是大学里的同窗,初恋,
元配,现在有两个虎头虎脑乖儿子的李逸泉说起太太来,深情依旧。
    他的状态非常好,对拓展大陆业务信心十足。
    并且,也没有换东家的打算。他感到这家公司待他不错,他也把稳定看得很重
要,稳定后必然是繁荣。所以对这份工作,他打算把车底坐穿。问他为什么没有选
择朝阳行业,他说:那里MBA太多了。
    聪明的李逸泉。
    不要去做小资本家,是他对历史的总结;
    做一个中产阶级是他现在正在实现的理想,因为他代表着:友善、和睦和发展。

姓名:李逸泉
英文名:ERIC LEE
出生年月日:1966年11月4日
血型:B型
星座:天蝎座
爱好:工作,钓鱼,红酒,INTERNET
自认为的个性:理智,敏感,执着,对单调生活的忍耐及其有限
最常做的运动:郊游,散步
最喜欢的电影:太多选择
最难忘的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口味,难以用“最”字定义,如大学时喜欢李泽
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学时喜欢《红楼梦》
最动听的歌:同上
最敬仰的人: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科学研究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退休后回新西兰买个小房子,一艘小船,能经常与朋友一起出
海钓鱼最开心的事:心想事成
最尴尬的事:
最讨厌的事:生活的乏味和无望
最震撼的一件事: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我价值和对生命的感受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目前的痛苦永远是最大的痛苦

                        花几十万块读个MBA到底值不值?

    对大多人来说,在国外读MBA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筹措
一大笔资金。读MBA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学费一般为l万… 3万美元不等。除了学费外,
学生还要支付一大笔其他费用。
    目前,美国各商学院MBA的报名费最低为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