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处的争议在于,在未来是否有任何一个人相信如《金刚经》这般阐释佛之身相本质的古老经典,或有任何人对如此的经典产生极大的关注与爱好?为了提出此一争议,须菩提以“喔,世尊,在未来,佛陀殊胜的教法即将被摧毁殆尽的最后五百年之中,将发生什么?”作为问题的起始。
世尊回答:“喔,须菩提,你不应该问如你刚才所问的问题。”佛陀如是说的意义在于,须菩提不应该抱持不确定的心态,怀疑未来是否有任何人相信如《金刚经》这般的古老经典;而且,如果须菩提从未有此怀疑,他绝不会提出这一问题。
于是佛陀又说:
喔,须菩提,在未来,在末法时期的最后五百年,当佛陀殊胜的教法趋于毁灭殆尽之时,将出现伟大的胜者;他们持有戒律,持有美好的品质与智能。
这些胜者伟大崇高。喔,须菩提,他们不仅仅恭敬地供养承事一位佛,或仅仅从一佛处积聚福德资粮,相反地,他们恭敬地供养承事无数无量、千千万万的诸佛,从无数无量、千千万万诸佛处积聚了福德资粮。在那时,如此伟大的胜者将来到世间。⑥
《金刚经》记载,喔,须菩提,在未来,当佛陀殊胜的教法趋于毁灭殆尽之时,将出现伟大的胜者。他们将持有无上的戒律;他们将修持无上的禅定而拥有美好的品质;他们将持有无上的智能。
这些伟大崇高的胜者不仅仅恭敬地供养承事一位佛,或仅仅从一佛处积聚福德资粮,相反地,他们恭敬地供养承事无数无量、千千万万的诸佛,从无数无量、千千万万诸佛处积聚了福德资粮。世尊说,这是我目前能够洞察的事实。
针对“末法时期的后五百年”,迦摩罗什罗大师的阐释如下:
此段经文中的“五百”是指一群五百,即如一句著名的话所指:“世尊的教授将持续五五百。”
就迦摩罗什罗大师的阐释而论,“五五百”意指佛法将在世间延续两千五百年。
单单是“佛法将在世间留存多久”这个问题,就有来自各种古老经典的不同解释与评注,其中包括佛陀的教授将延续一千年,或两千年,或两千五百年,或五千年。当我们仔细思量这些阐释与评注背后的含意,就会发现其中并无冲突相悖之处。
不同的阐释互不抵触的原因在于,有些经典把“五五百”解释为:人们将持续修持佛法的长度;其他的经典则解释为:佛教经典实际留存世间的长度;最后还有一些经典则认为是佛法在证悟者之地(LandoftheRealized,即印度)流传的时间长度。
在经典之中,关于各种胜者的描述不胜枚举。在证悟者之地印度,有所谓的“赞布洲六胜者”(sixJewelsoftheWorldofDzambu),以及其他类似的胜者。在西藏,则有班智达(SakyaPandita)或布汤仁波切(ButonRinpoche)或三位国王——父亲宗喀巴(JeTsongkapa)及其两位嗣子。
对于西方人士而言,阅读此段经文,知悉世界主要宗教的创始者在该宗教创立之时,即预言他的宗教将在2500年之后从世间消失,是多么令人瞩目。所有的机构,包括企业、政治团体、家庭,以及个人,皆普遍深信,任何成功运作的事物,其荣景将持续下去。
然而,佛教哲学却指出,万事万物皆受我们心中铭印的驱使,以及铭印所造成的观感的驱使。而铭印如同树木——树木的种子被播入土中,发出嫩芽,长成树木,开花结果。
当种子的能量消耗殆尽之时,树木将不可避免地枯朽死亡。既然周围世界及我们自身都是受到心的种子的力量(业力)驱使所形成的观感,那么我们自身与周遭世界,也将如同树木的种子一般发芽茁壮,最后步入无可避免的死亡尽头。
即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即使我们的公司在市场上所向无敌,我们必须时时谨记万事万物皆有终了之时的道理。为了能够从最清晰透彻的角度经营我们的人生与事业,我们在心理上,必须先行至我们退休的那一天,行至我们死亡的那一天,以及行至我们的公司告终的那一天,然后审视回顾我们的所作所为。它值得吗?它充实而有意义吗?它是我们度过短暂又难得的人生的最佳方式吗?
在下一个章节中,我们将提供几个审视人生是否充满意义的方法。别担心,事情一定能够两全其美,你既能坐拥财富,又能拥有丰足的心灵。
你的目标在于:(1)赚取巨额的财富;(2)保持强健的身心,如此才能够享受财富;(3)用日后你将引以为荣的方式善用你的财富。善用金钱的最佳方式,往往也是经营公司、经营家庭,以及经营人生的最佳方式。
译注
①《金刚经》最后的偈语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宣讲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是空幻不实的,故世人不应对世界有所执着。
②色、受、想、行、识五蕴,即类聚一切有为法的5种类别。
③原偈颂为:“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④MasterKamalashila,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衍化出之瑜珈中观派创始人寂护之弟子,于公元8世纪,应聘入藏从事译经,宣扬中观思想。
⑤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第二部分 享受财富 安顿身心 第37节 终极的经营法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我不相信,在美国,有哪一个经理人员不清楚地明白“意义非凡”与“毫无意义”之间的差异。我们的心时常被财物或自私的人际关系所占据,但是很快地,我们的心又开始对这些事物感到厌倦——对于任何有思想的人而言,这些事物的毫无意义是必然的。古老的佛教典籍指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发掘“什么是真正的充满意义”的欲望,而惟有找到答案,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幸福快乐。对于何谓真正的、终极的意义,《金刚经》有相当清楚的说明。
我们先引用《金刚经》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起始:
须菩提,那些在菩萨道上,拥有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此思维:
我将使所有的一切众生进入涅,①诸如依卵而生的生命;②在母腹中受形成胎的生命;③因温暖潮湿而形成的生命;④无所依托,仅因其业力而形成的生命⑤等等;有色、⑥无色;⑦有想、⑧无想、⑨非有想非无想等等。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不管是哪一界的众生,只要有“众生”之名者,我将把他们全数带入无余涅,⑩断除他们的所有烦恼。
然而,即使我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把他们带入无余涅,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真正地获得救度,进入涅。
这段文字背后的观点是清晰的,但是其中许多用语却不容易明白。让我们看一看邱尼喇嘛如何解释,以及如何应用于公司管理:
《金刚经》说道:须菩提,那些在菩萨道上,拥有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如此思维: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众生,不管是哪一界的众生,他们是无数无量无边的。如果有人依照出生的形态来区分众生,那么可以分为四种:依卵而生的生命;在母腹中受形成胎的生命;因温暖潮湿而形成的生命;无所依托,仅因其业力而形成的生命等等。
同样地,还有欲界与色界的有情众生:有色。另有非物质之实体:无色。
此外,“有想”是指除了居住在大果天和有顶天之外的众生。“无想”是指居住在大果天的众生。再者,生于有顶天之众生,属于没有粗略想的非有想,以及仍然存有细微想的非无想。
简而言之,只要有“众生”之名者,我将把他们全数带入无余涅,断除他们的所有烦恼。在涅之中,没有障碍,没有痛苦。
总结来说,诸菩萨为了众生立下誓愿,带领众生进入没有生死的涅盘,成就佛的法身。
基本上,发此誓愿的人分为两种。第二种人早第一种人修持慈悲之道,发愿保护众生远离三苦,这使得他首次感到要带领众生进入最终涅。已立下带领众生进入涅的愿望,因此他把心专注其上,持续增强其誓愿。
别去理会世间有多少种众生;根据佛教古老经典的记载,在整个宇宙之中,有许多界以及许多生物是我们无法知晓的。这段经文的重点在于,佛陀描述一个人立下誓愿,要使宇宙中的每一个生物都获得完全的快乐,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涅。
在佛教中,这种誓愿被认为是所有快乐的源头,然而,这跟经商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这段经文的末尾又如何解释?在末尾,佛陀说,即使我能够把每一个众生带进涅,获得全然的快乐,但是没有一个众生能够真正获得涅之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他交换
切记,我们一直在谈论赋予生命意义,包括你的事业以及私人生活。在前一个章节,我们探讨了死亡,或尽头的概念:事业的尽头、公司的尽头,以及你生命的尽头。死亡是生命的一个事实。我们将从生命的尽头回顾我们的人生,评价我们的人生。你必须能够回顾人生,而且不仅仅说你赚取了财富,不仅仅说你能够尽情地创造并且享用财富,你也必须能够说,在你赚取金钱的同时及其后,你改变了世界,你让世界有了些许不同。
这或许是佛教经典最深奥的秘密:一个简单的、每天实行的法门,使你的生活与事业充满意义,而不仅仅只是权力、财富、活力逐渐崩溃瓦解,迈向衰老与死亡。这个法门也是最佳的管理工具。
在安鼎国际钻石公司的钻石部门,十多个不同国籍的工作人员在同一层楼一起工作是常有的现象:来自泰国的红宝石和蓝宝石专家;斯里兰卡的黄宝石专家;印度籍的绿宝石分级师;来自中国的珍珠拣选人员;来自波多黎各以及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宝石配对师;以色列的钻石采购人员;来自越南和柬埔寨的宝石镶嵌师傅;巴贝多籍的品质控制与有色宝石采购人员;来自南美盖亚那的采购协调人员等等。
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宝石拣选分级室中,同时听到10种不同的语言,那将是什么样的景况了;还有在中午用餐时间,10种不同国家的食物的味道从微波炉中散发出来;而且同时尊重10种文化的礼仪规范,例如,双脚不可对着泰国人;不要给来自印度古哈拉省的人任何长在地底下的食物;在广东人的婚礼上,别忘了买一点金饰送给新娘当作礼物。
然而,钻石部门运作得如同一个一人部门般和谐。我可以坦白地说,和他们每一个人共事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尽管部门人员的背景悬殊(最令人沮丧的是,每一次一说美国笑话,没有人觉得滑稽好笑,而且没有人在美国土生土长,所以你把一些老的电视节目、老歌等等拿出来大谈特谈,也没有人搞得清是怎么一回事),尽管我们之间有明显的代沟,但最后我们之间还是建立了深刻的爱与尊重。这份情感,使得钻石部门的运作如同上了润滑油的机器一般顺畅。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仅仅是原本应该出现的私人问题从未发生。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有此成就,主要是因为我们秉持部门成立之初即奉行的哲学;而这套哲学的精髓即是古代佛教徒所修持的法门——自他交换。如果你真心希望事业或部门成功,我建议你尝试这个修行法门。它非常简单易行,强而有力,而且不花费任何金钱和时间。它只是一种态度,自上而下开始——从你开始,然后往下传给所有的员工。不需要写在备忘录上,不需要通知,也不需要开会宣布。
稍早佛陀提及证悟成佛的誓愿,自他交换即为其核心要义。它包含了3个主要的步骤,而第三个步骤则解答了佛陀何以说“当你带领众生进入涅,事实上,没有一个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