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赞普,眼下再惊惧也没用,得镇定下来,好好筹谋一番。”大论也是心惊肉跳,却是不得不是强忍着害怕,提醒都松芒布结。
“大论,你说得没错,已经成这样了,再怕也没用,得镇定。一定要镇定。”都松芒布结吸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石堡城之丢失,固然出乎我们的意料,然而,大吐蕃的勇士也不是吃素的,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就能与唐军决死一战。”都松芒布结不愧是吐蕃历史上有名的雄主,一旦冷静下来,就能深思,道:“本赞普以为,眼下大吐蕃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调兵遣将,准备与唐军大战;二是准备和谈;三是准备保卫积石山。”
“赞普英明!”群臣齐声颂扬。
“大非川对大吐蕃太过重要了,正是因为拥有大非川,吐蕃才这么强大,才能对唐朝构成威胁,才能严重威胁河西走廊,让唐朝无法全力经营西域,是以,大非川无论如何不能丢,一定要夺回来,哪怕是与唐朝决死一战,也是在所不惜。”大论剖析道。
“没错。”群臣赞同。
大非川对于吐蕃太过重要,不仅仅拥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还拥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国家安全上拥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以,大非川决不能丢,哪怕是与唐朝大战一场。
“大论说得固然有理,可是,唐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号令严明,战法了得,能征善战,新近屠尽百万突厥,我们与唐军大战,打得过么?”紧接着,有大臣心惊肉跳的提出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问题。
群臣个个紧抿着嘴辰,目光闪烁,一脸的惊惧,难以回答。
唐军有多么了得,作为唐朝的主要敌人之一的吐蕃很清楚,吐蕃与唐朝打了这么多年,要不是有着高山密林可以依托的话,早就被唐朝灭了十次八次了。
想想看,突厥是那么的强横,其国力军力比起吐蕃来,要强得太多了,还不是被唐朝灭了?唐朝灭突厥的次数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尤其是第二次灭突厥,最是让人惊恐,一次性屠尽百万之众!
一次性屠杀百万之众,翻遍史书也是找不到,谁能不惊?谁能不惧?
反观吐蕃,国力不如唐朝,军力不如唐朝。军队的训练、装备、号令、战术战法都不如唐军,被唐军甩开好几条街。
远的不说,就说最近的一次大战,那就是大非川之战。薛仁贵只带了五万唐军进入大非川,在郭待封丢掉粮草,损失不小的情况下,薛仁贵手里拥有的兵力不过四万人的样子。而当时的吐蕃出动倾国之兵,四十万,是唐军的十倍之众。
在当时的大论率领下,对唐军发起连番进攻,想要全歼唐军。然而,最后的结果却是吐蕃伤亡惨重,死伤无数,积尸如山,大论不得不放弃全歼薛仁贵的打算,只得主动与薛仁贵和谈,放薛仁贵离开。
这是用血的代价得出的经验教训。
若当时的唐军不是丢掉了粮草,导致士气低落,军心不稳的话,四十万吐蕃大军说不定会大败。
都松芒布结愣了半天,这才大声道:“只要我们大吐蕃的勇士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打退唐军!二十年前,我们能打败薛仁贵,如今就能再次打败唐军。”(未完待续。。)
第十三章薛仁贵兵败处
都松芒布结的话慷慨激昂,很有力量,很能鼓动人心,然而,群臣却是紧抿着嘴唇,没有响应。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很清楚,这不过是好听的说法而已。
若是一般的吐蕃百姓,听了这话一定会很高兴,会欢呼,但作为吐蕃的统治阶层,他们对当年的大非川之战太了解了。没错,吐蕃是胜了那一仗,那是惨胜,吐蕃因为胜利而胆寒。
当年那一战,若是唐军的粮草还在,吐蕃一定会失败;或者薛仁贵的兵力稍微多点,不需要太多,多上两万的样了,失败的一定是吐蕃。
如今再次大战,吐蕃还真的没有一点胜算。
都松芒布结把群臣的反应看在眼里,倒也没有怪罪,因为他心里也很清楚。
“在开战之前,得和唐人和谈,尽可能不战而保全大非川。”都松芒布结接着道。
“赞普英明。”大论、小论、整事相齐声赞同。
和唐朝开战,吐蕃没有多少胜算,这是用血的代价得出的结论。若能通过和谈而保全大非川,那是最好。
“赞普,和谈是好事,可是,唐人会应允么?”有大臣很不识相,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是呀。与唐朝开战,大吐蕃并无胜算,唐朝很可能得到大非川,我们拿甚来谈?”立时有大臣附和。
谈判是需要筹码的,吐蕃手中没有筹码,怎么与唐朝谈判?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若是不解决的话。又没法谈判。
“这……”都松芒布结被问住了。愣了半天。这才道:“除了大非川不能谈外,其他的都好说。唐人要牛羊骏马,金银,尽可能满足。”
大非川太重要了,绝对不能丢。至于其他的,牛羊骏马金银珍珠,虽然贵重,却并非不能舍却。现在的吐蕃。也只有这点谈判的筹码了。
“这事就由小论去吧。你在与大食的结盟一事上办得不错。”都松芒布结扭头冲小论道。
小论一愣,心中大惧,此时与唐朝谈判,那是跳火坑,万万去不得。此时此刻,他万分后悔,早知如此,何必在与大食结盟一事上吹嘘呢?
“咳咳。赞普,臣近日有些不适,恐无法胜任如此重任。”小论一阵咳嗽。眼泪花花的,装得很象。上气不接下气的道。
“哼。”都松芒布结哪有不知道他的想法,很是不满,冷哼一声。
“赞普,臣去吧。”整事相主动请缨。
“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唐人这话没说错,国难之际方见忠臣,整事相,你是大吐蕃的忠臣。”都松芒布结大为意外,又是感动,大赞一番。
此时此刻,前去与唐朝谈判,是跳火坑,很可能有去无回,整事相竟然主动请缨,的确是难得。不仅都松芒布结感动,就是群臣也不乏感动,打量着整事相,大为赞赏。
“臣不敢说一定能成功,可臣一定尽心尽力。”整事相平静的道。
“好。”答案已经很明白了,十之八九不可能成功,只能尽力,整事相这话很实在,都松芒布结大为满意。
“谈不成,而又不可力敌的话,就得保卫积石山,不让唐军深入。”紧接着,都松芒布结大声道。
积石山是吐蕃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落到唐军手里的话,吐蕃都城逻些也就暴露出来了,唐军会顺利攻入逻些。是以,保卫积石山就成了必要。
对于这点,群臣没有异议。
“传旨:调集倾国之兵,准备与唐朝大战。”都松芒布结最后道。
xxxxxxxx
大非岭是位于大非川的东南面,这里地势开阔。
“隆隆。”如雷的蹄声响起,只见唐军如同海潮般开来。
唐军自从进入大非川后,就顺利推进,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几天时间,就来到大非岭。
李隆基骑在照夜狮王背上,打量着开阔的大非岭,道:“真是一处好地方。”
“太子,我们到达这里,应当祭奠当年殉国的英灵。”张说提醒一句。
“没错。”陈玄礼他们齐声赞同。
“传令:就地扎营,准备祭奠。”对于此事,李隆基当然会同意,立时传下将令。
唐军停下来,开始扎营,很快的,一座座帐幕就出现在大非岭,横成行,竖成列,秩序井然,一派整肃。
李隆基带着张说、陈玄礼他们来到大非岭,只见地上累累白骨,到处都是。
“郭待封罪该万死!”李隆基看在眼里,气恨恨的道。
“哎。”要不是当年郭待封违抗军令的话,也不会有大非川之败,更不会有今日这样的局面,众将齐声一叹。
“朝廷当年只是把他贬为庶民,真是太仁慈了,应当把他处于极刑。”李隆基的气愤不减反增:“他为了一己之私,违抗军令,致有大非川之败,遗祸无穷。若是当年一战成功,朝廷拿下大非川,河西走廊这些年就不会被威胁,吐蕃就不会如此之强,我们今日更不用出征大非川。”
大非川一役的影响太过深远,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把大非川拿回来。虽然唐朝经过多番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说打下石堡城,最终还是没能打下大非川。
按照薛仁贵的谋划,他把粮草放在大非岭,命郭待封率一万唐军守卫。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前面的道路很险要,而且又有瘴气,要快速推进,不能担误。若是带上粮草的话,就会拖累行军速度。
薛仁贵准备他在前面打下基地,再率军回来接应郭待封,合兵一处。共同押运粮草。就不会有问题了。
这番谋划是非常好的谋划。很符合当时的情形。
可是,郭待封是唐朝名将郭孝恪的儿子,将门出身,瞧不起薛仁贵这个草根,他不执行命令,擅自率兵押着粮草前进。
吐蕃得到消息后,领兵的大论亲率重兵前来进攻。郭待封抵挡不住,粮草被吐蕃夺得。吐蕃运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掉了。
当薛仁贵得到消息后,回兵来救,已经来不及。尽管此前,唐军在薛仁贵的指挥下,打得很顺利,一连夺下了好几座城池,眼看着胜利在望了。可是,粮草没有了,形势急转直下。唐军处于危机之中。
吐蕃当然不会错失这一天赐良机,准备把薛仁贵全歼。出动了四十万大军,重重围困。薛仁贵沉着应战,给吐蕃以重创,大论意识到不可能全歼薛仁贵,只得主动与薛仁贵谈判,放薛仁贵离开。
“传令:收集将士们的遗骨,容打胜之后,带回国内安葬。”李隆基大声下令。
“太子英明。”一片颂扬声响起。
让这些殉国英雄的遗骨回国,在国内安葬,是将士们的心声,李隆基此举他们打从心里赞成,要不赞扬李隆基都不成。
一声令下,将士们开始收集遗骨,费时半天就完成了。
然后就是做一些简易的盒子,把这些遗骨装好。只等胜利归国之时,带回国内,再做棺椁收敛。
最后,举行了一个隆重的祭奠,告慰这些战死的英灵,唐军来了,要为他们复仇。
“太子,我们立即进军吧。”祭奠一完,张小飞立时提醒一句:“骁卫大将军兵败大非川的仇,我们一定要报!要早日报!”
“是呀,太子。”众将齐声附和。
报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一箭之仇,正是将士们心中所愿,无不是目光灼灼,打量着李隆基。
“张说,你以为呢?”李隆基看着张说问道。
“太子胸有成竹了。”张说笑着道。
“你说说。”李隆基不置可否。
“那好吧,我就说说。”张说点头,道:“眼下的情势,若是只报一箭之仇,只是拿下大非川的话,是前所未有的好,只需要快速进军就能完成。若是从长远看,不宜快速进军,当缓缓进军。”
“缓缓进军?”
“张说,你糊涂了吧?”
“哪有缓缓进军的道理?”
众将七嘴八舌的叫嚷起来,个个一脸的不解。
“没错,我也赞成缓缓进军。”陈玄礼大为赞同。
“我也赞成。”杨思勖开口道。
张说、陈玄礼、杨思勖三人极富军事才华,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三人竟然一致认为应当缓缓进军,这还真是让人意外,众将大为惊讶,齐声问道:“为何呀?”
“很简单。”李隆基接过话头,道:“若只是拿下大非川的话,只需要一鼓而进就行了,不出一月,我们就能全部拿下大非川。可是,吐蕃的军队仍在,可以利用高山密林对我们进攻,滋扰我们。我们可以用大非川为饵,钓出吐蕃的军队,再一鼓而歼之。”
说到这里,声调转高,道:“没有了军队,吐蕃就会破胆,就不能再滋扰我们了。”
“这……好主意!”
“好主意啊好主意!”
众将先是一愣,随即齐声赞好,个个大为欢喜。
拿下大非川,固然可以达到削弱吐蕃的目的。若是能顺便把吐蕃的军队也能解决了,那么,对于唐朝来说,具有天大的好处。
那会让吐蕃更弱,会让吐蕃破胆,在三二十年内,无法对唐朝行滋扰,唐朝就可以集中全力西进,与阿拉伯帝国争夺中亚。
“为了给吐蕃以巨大威胁,应该派一将率兵前进,给吐蕃造成一种大非川不日就要被我们拿下的错觉,让吐蕃不得不快速调兵。”张说出主意道。
“没错。这事就交给薛直了。”李隆基点头道:“薛直,你率五万精锐前行,给吐蕃造成我们大张旗鼓前行的错觉。”
“遵命。”薛直大喜,大声领命。(未完待续。。)
第十四章和谈?
薛直领命后,率军出发,一路前进,打得异常顺利。
他几乎不用运筹,只需要把薛仁贵当年的谋划拿出来直接用就成了,要想不顺利都不成。
谁叫薛仁贵当年的谋划是那么的精当?
“太子,我们做甚?”张小飞问道。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