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总的批评,杨震只是笑了笑没有反驳。而事情既然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老总也只能采取默认的态度。批评杨震几句,只不过是因为这个家伙行动总是这么让人提心吊胆,而不得不说几句。
有些事情还不知道的老总,并未就这件事情给予杨震太多的批评。既然杨震坚持太原方向还要在坚持一段时间,老总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毕竟此次太原作战,承担主要作战任务的是抗联的部队。尽管兵力不多,但究竟还能坚持多长时间,杨震这个抗联最高军事首长,还是心中有数的。
谈过太原的形势之后,老总将话题又转回了眼下的整体战局。太原哪里虽然打的热闹,但是对于这场大战来说,只是一个局部战局。相对于太原境内的战事,老总更关心的是晋北以及东北境内的战局。
至于杨震提出的从晋西北,为晋北抗联参战部队筹集一部分粮食和畜力的问题,老总犹豫再三,还是将这个问题交给了晋绥边区政府去统筹安排。究竟能够拿出多少粮食来,他们这些地主最清楚。
但老总也告诉杨震,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在经历过去年日军秋冬两季连续大扫荡之后,眼下形势更加雪上加霜的晋西北根据地,能筹措出来的粮食恐怕很有限。别说面粉等细粮,就是小米、高粱和玉米,恐怕能提供的数量都不会很多。
原本晋西北粮食产量,除了保德、河曲、偏关三县之外,其余的诸县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尚有余力外销。但自抗战爆发以来,经过日军多次轮番的大扫荡以及反复拉锯,粮食产量下降很快。
尽管在去年经过下苦心,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的调整,晋绥边区的粮食产量已经开始回升。但去年日军大扫荡,粮食被抢走和烧毁的数量极大。尤其是秋季日军的大扫荡,几个主要粮食产地的县损失犹大。
自开春以来根据地很多农民,就连高粱和小米都吃不上,更别莜麦面等一些晋西北传统的细粮。日常生活,只能以黑豆为主食。就是晋绥军区和边区政府,也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甚至相当一部分的机关和部队,只能以黑豆作为主食。
听到老总的这番话,杨震长时间的沉默不语。良久才道:“老总,粮食的问题不解决,这战斗力就无法保障。我们在归绥和集宁两次作战,的确缴获了大批的粮食。但是归绥缴获的粮食,已经调拨给了晋绥军区出关的部队。”
“而集宁缴获的粮食,眼下看还能维持一个星期。时间再长一些,就很难负担了。而且随着战事的进展,整个晋北战场还要持续投入兵力。随着兵力的增加,集宁缴获的粮食维持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我也知道晋西北现在很困难,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只能保证弹药的运输,实在无力兼顾粮食的保障。我们要求的不多,一千吨的粗粮就可以。实在不行,五百吨也是可以的。至于剩下的,我们在想办法从东北调运。”
对于杨震的要求,老总皱了皱眉头,转过头看了看身边同样紧皱着眉头的晋绥边区政府主席,两人却是不约而同的都摇了摇头。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一千吨的粮食就等于近两万石粮食。这个数字虽说不多,但现在的晋西北的确有些拿不出来。
一百二十斤是一石,这一千吨粮食就是一万七千多石。如果放在抗战前,这些粮食不成问题。就是放在前年别说一万七千多石粮食对晋西北来说,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就是再翻上一番,也不算是太大的负担。
但是在眼下,经历过去年轮番多次大扫荡。再加上去年冬季撤到晋西北休整,直到此次作战前才撤离的冀中军区部队使用,以及负担边区政府党政军粮食供应,这个数字却是实打实的有些难以负担。
只是杨震说的也的确是实情,此次作战大同距离北满千里之遥。在满足弹药运输之后,在想调运满足大量部队所需的大批粮食也的确相当的困难。更何况不仅仅是晋北战场上抗联所需的粮食,还有正在察南作战的挺进军所需粮食,也需要从东北调运。
日军华北方面军坚壁清野做的远比关东军出色,挺进军所占领的地区,几乎无任何的粮食储备。在本身察南粮食产量就不多的情况之下,在本地筹措的粮食,只能满足部分的需要,大部分的粮食还是需要东北支援。
再加上两军作战所需的巨大弹药消耗,整个抗联的运力已经极度紧张。沿途又缺乏铁路线可以利用,只能依靠汽车运输负担太重。眼下整个晋北战场,全部依赖抗联从东北调运粮食,多少有些不太现实。
无粮不聚兵、皇帝还不差饿兵,总不能让抗联的部队一方面承担主要作战任务,一方面还要饿着肚子去打仗吧。但这粮食从哪里调运,却让老总真的很头疼。去年冬季,整个华北根据地的困境,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
因为缺乏过冬粮食和衣物,部队非战斗减员远远超过战斗减员一幕,到现在还在老总的脑海之中记忆犹新。眼下靠近战场的无论是北岳区,还是晋西北区,都难以负担大量的粮食供应。
看着一脸期待的杨震,老总思量良久咬了咬牙道:“这样,我让晋西北拿出五千石粮食来,我再让陕北给你们调过来一千石粮食。至于剩下不足的部分我让晋绥军区出关部队,从归绥给你们调运一部分。”
“他们那里已经完成夺取包头,全线转入防御作战,可以节省一部分的粮食支援你们。况且他们在包头也缴获了一部分粮食,可以支撑一阵子。绥西虽说不如晋西北富裕,但毕竟未经过大战破坏,本地也可以筹措一部分。”
“这次从太原抢运出十几万石粮食,我让晋绥边区政府从这批粮食之中,再从里面给你们抽调五千石粮食。至于长期的粮食供应,无论是中央还是晋绥边区,都已经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杨震同志,自今年入春以来整个晋东南地区滴雨未下,旱情已经初步显露出来,春播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冀鲁豫地区,自去年开始便已经出现旱情。再加上去年日军进行的多次残酷大扫荡,整个华北敌后根据地,目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出现饥饿。”
“从太原抢运出来的这十几万石粮食,不能都给你们。太行、太岳、冀鲁豫都需要储备一些粮食以便被灾。能拿出这么多的粮食,已经是倾尽全力了。你也清楚,陕北地区的粮食产量本身就不高。日常还需要从晋西北调运,去年冬天是全军勒紧裤腰带才度过来的。”
“现在不单单是整个晋冀鲁豫地区,旱情已经初步展现。就连国统区的河南,自开春以来雨水也大幅度的偏少。如果再不下一场透雨,整个河南恐怕今年的春耕都要受到影响。而冀南区和冀鲁豫,则更是首当其冲。”
“我们四川有句俗话叫做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过日子,要细水长流。如果今年的旱情持续发展下去,我们必须要着手进行一定的准备。不能大灾真的来临,就慌了手脚。从太原抢运出来的粮食,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备。”
第1673章困境只是一个开始
尽管来的时候,杨震就已经做了准备。毕竟去年日军扫荡的损失,此时就在他的脑海之中。他也很清楚,原本就地瘠民贫的晋西北,恐怕无法全部负担此次作战的所需粮食。能够负担一半,他就已经很知足了。
只是他却依旧没有想到,自己即便要的数量不多却依旧筹措困难。他知道杀民养兵,是绝对万万不能做的。就算部队断粮,也不能将老百姓的粮食全部搜刮一空,来一个杀民养兵。军队是鱼,老百姓是水。没有了水,即便是一时鱼能活下来,但也维持不了太长远。
但粮食问题,现在已经成为晋北作战部队最大的困境。晋北地区本身就一向不是粮食主产区,平日里尚需从外地大量的调运粮食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偏关、左云、右玉,向来都不是山西的粮食产地。眼下集中了这么多的部队,更是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粮食。
尽管从大同煤矿解救出来的矿工,已经全部撤回根据地。但仅仅供应作战部队,就已经无力支持。穆长秋自转入大同作战以来,本地能筹措的粮食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一千石。而就这,抗联还与左云的地方武装发生了一定的矛盾。
集宁缴获的粮食数量的确不少,但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无限度的消耗。在王明贵所部,以及挺进军抽调出的兵力赶到晋北之后,粮食问题更是上升到了直接关系到此次大同作战成败的关键问题。
虽说王明贵所部携带了不少的粮食,在短时间之内尚可满足自身的部分需要。而挺进军方向抽调出来的部队,在相对富裕一些的阳高和天镇也缴获了不少的粮食,并在阳高筹集了部分的粮食,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杨震也没有指望被日军连续扫荡的晋西北,能长期提供大量的粮食。但杨震还是希望短期之内,能够筹集到一批粮食,以缓解一下抗联运输上的压力。毕竟随着日军援军的陆续抵达,所有的后勤运输要优先保障弹药。
抗联的制式武器,除了部分山野炮弹之外,无论是轻武器还是重武器,缴获的战利品根本就用不了。整个世界也只有抗联才使用七点六二三九的步枪弹药,也只有抗联才使用八二无后坐力炮、双二三毫米高炮。
一零七火箭炮和一二二火箭炮,除了一零七毫米火箭炮苏联也在使用之外,一二二火箭弹也只有抗联独一份。这些独特口径的武器,威力的确惊人,超过了现在大多数国家所使用的轻武器和类似武器。
但是这些弹药,全世界也只有抗联独一份使用。根本就没有地方去缴获,缴获的弹药也无法通用。尤其是这些武器普遍射速快,火力密集度大,这弹药的消耗数量,也远远的超过手动步枪。
这些只有抗联装备的弹药,包括其他的抗联部队所有的需要弹药消耗,都只能从大后方千里迢迢运输过来。尤其是在缺乏铁路线,近半的运输只能依靠公路的情况之下,这就必不可免的影响到了粮食的运输。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不单单是运输上的沉重压力,路况也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天气开始转暖,去年冬季的冻土大面积开化。本就路况不良的简易公路,已经陷入了一片泥泞之中。
轮式车辆的行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仅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油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输能力和效率。泥泞的公路,让即便是性能优良,发动机马力大的美制卡车,也经常的陷进去。
杨震的想法是,晋西北地区至少能为大同战场提供所需粮食半数,就已经足以让运输线已经不堪重负的抗联补给线减轻一些压力。但晋西北地区即便费尽苦心,加上杨继财从太原抢运出来的日军存粮,也只能拿出一万多石粮食,这与自己期待的数量实在太远了。
至于老总说的旱灾,他记得只发生在河南地区,怎么晋东南和冀南、冀鲁豫地区,也同样陷入灾荒了?但以老总的为人,既然从他口中说出来,杨震相信这种情况肯定是已经发生的。绝对不是为了某些原因,而夸大其词。
其实杨震并不知道一九四二年发生的这次旱灾与蝗灾,并非单单集中在河南一省,而是席卷了整个华北地区。河南只不过是几个受灾最重,饿死人数最多的重灾区之一罢了。当然了仅凭几十个县,却负担了几十万大军供应的河南,也是出现灾民最多的一个省。
而在华北各个敌后根据地,冀南、冀鲁豫地区的灾情,都并不比河南轻到那里去、晋东南的太岳和太行两大区,也一样受灾相当的严重,只不过在苦心调配之下,形势没有恶化到河南的那个地步。
其中冀南与冀鲁豫地区,灾情尤为严重,并不比河南轻到哪儿去。而且从四一年底就已经显露出来的灾情,持续的时间还要远远的超过到四三年夏粮下来,便已经彻底缓解灾情的河南。到了四二年,形势只不过是更加恶化而已。
冀南军区部队调往太行区参战,固然是解决眼下在应对一场空前大战的情况之下,太行军区原有兵力不足的部分原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去年的灾情,以及日军残酷的扫荡之下,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断粮的冀南区,已经无力供应这么多的部队。
冀鲁豫去年秋粮大规模的欠收,因为一个冬天滴水未下,而冬小麦迟迟未能播种。今年开春,春旱的范围则持续在扩大。今年开春冀南军区在实在无力供养的情况之下,将唯一的一个骑兵团解散。
而随着这个骑兵团的解散,整个关内部队除了活动在经济条件略好一些的豫东南、皖北地区作战的新四军五师,还有一个成建制的骑兵团之外。所有的根据地,再无成一个建制的骑兵。
而杨震更不知道的是,整个华北根据地,今明两年要遇到的形势发展,要比自己原来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