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看李晓峰的提议,他可是建议所有的盟国都不得在德国地区驻扎军队,也就是历史上冷战最前线的西德防线也不复存在。完全非军事化的德国就是在裸奔,没有西德国防军,没有英国和美国驻扎在西德的大军,以苏联红军的铁甲洪流的威力和推进速度,碾过去很难吗?
而且,还要看到,以戴高乐的尿性,他会允许英国和美国在法国驻军吗?恐怕是不可能的。除了在法国构筑防线,英美也只能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构筑防线。但是这些低地国家真的适合打防御战吗?德国的闪电战也才过去三年,当年他们抗了多久?更何况,这三个国家纵深太有限了,在那里驻军恐怕除了被红军全歼就是****下海喂鱼。所以英美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更可能是死守大不列颠。
也就是说李晓峰用后退一步的方式,直接将英美的大兵哥撵到大不列颠去了。在欧洲大陆缺乏存在感,英国和美国对欧洲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将直线下降,这可是比在德国驻扎百万大军要给力和实惠多了。
当然,以戴高乐的政治智慧也能猜到李晓峰打的什么盘算,但是他却欣然接受了李晓峰的说法。那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提议对法国有利。
武装德国确实可以在西欧筑起一道围墙,让德国人充当人肉盾牌消耗红色钢铁洪流的凶猛势头,为西欧国家或者说为英国和美国争取更多时间。但是说到底,不会有人相信德国会如此给力,能挡住俄国人的铁蹄。说到底西欧陷落仅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一旦红色钢铁洪流碾过德国,那接下来谁能挡得住?哪怕是戴高乐也不得不承认,以法国以及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国力在欧洲的陆地上对抗强大的红军,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说白了依然是为美国和英国争取时间而已。
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搞法,其实等于是刀尖上的舞蹈,一旦擦枪走火后果不堪设想。与其大家一起对着瞪眼,然后互相吓唬,不如各自后退一步,双方来个眼不见为净。
不光是因为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戴高乐看到了一种可能,如果在德国地区并没有尖锐的对抗,那美国人和英国人就没道理留在西欧大陆上。而他们离开了,西欧各国将更加的自由,将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戴高乐很看重这种自主权,而且没有了英国和美国的干扰,法国在欧洲大陆这一片的发言权可是大大增强了。这也是重大利好不是!
这还不是全部,既然德国已经不能成为对抗苏联的一道墙壁,那么在防范共产主义威胁上,法国将成为欧洲大陆重要的支点。那时候英国和美国多少也得对法国客气一点。可以说,法国将利于不败之地!
在戴高乐看来,借着苏联的提议顺水推舟,既可以巩固法国摇摇欲坠的国际地位,还不会有实质性的害处,那为什么要反对。在他看来这是法国和苏联的双赢!
来莫斯科的时候,戴高乐还有些忐忑,可走的时候却有些欢欣鼓舞了,连他身边的人都搞不清这位将军是怎么了。
当然,李晓峰也很高兴,搞定了法国,等于是在丘吉尔想要构筑的铁幕上打了一个巨大的窟窿。英国在西欧的实力将急剧退缩,而所谓的铁幕很可能得从大西洋上划线了。
不过李晓峰也知道,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戴高乐这个家伙也是出了名的鬼滑头,为了国家利益,他可是相当会打算盘的。能不能击破铁幕,最终还得看红军是否能抢占德国。
当然,李晓峰努力的方向也不仅仅限于法国,西班牙人虽然垃圾了一点,但也是有利用价值的,尤其是现在的西班牙还是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
将西班牙拉上战车也是一种选择,不过暂时还不具备操作的可能。因为胆小如鼠的西班牙人被纳粹吓坏了,早早的宣布了中立。在德国人败相还不明显的时候,找这些孙子等于白费力气。
所以李晓峰准备在1944年再做西班牙的工作,相信那个时候西班牙人知道该怎么选择。除了欧洲的铁幕问题,李晓峰另一个关注重点就是中东,进入到1943年下半年之后,有很多工作已经可以开展了……(未完待续。)
420历史的教训(1)
解决中东问题,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李晓峰是个仙人,也不会自负以为他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中东问题。当然,就算真的做得到,李晓峰也不会去做。
为什么?因为那对他、对苏联来说有什么好处?中东那嘎达乱,是世界大流氓喜闻乐见的,一个混乱的中东才方便他们扶植代理人,才方便他们掌控世界能源命脉。一个和平安宁的中东显然是不会那么听话的。
说白了,要解决中东问题,先把后世的五大流氓给解决了。不过很显然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永远都不要说什么解决中东问题,将中东的混乱控制在大流氓能够接受的程度,这才是最符合利益的做法。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都不是很容易,因为这个鬼地方所存在的问题是在是太复杂了!
“要了解中东,就必须了解巴勒斯坦,而要了解巴勒斯坦,就必须关注耶路撒冷。矛盾的冲突一直都是那座充满了血腥的城市!”
这是在飞抵耶路撒冷的路上,李晓峰同莫瑞根所说的话。不过这话并不是李晓峰原创的,米德拉西。坦胡马在《为圣篇》中就说过:“以色列地是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中心;圣殿是耶路撒冷的中心;至圣之所是圣殿的中心;神圣约柜是至圣之所的中心;而奠定这个世界的基石就耸立在神圣的约柜前方。”
不过传说中的圣殿早已被罗马帝国所摧毁,在人世间已经见不到那个所谓的中心了。而且这也不是圣殿第一次被摧毁,所罗门圣殿,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圣殿早就被巴比伦所摧毁。被提图斯所摧毁的第二圣殿现在仅仅留下了一条哭墙,而圣殿主体所在的位置已经变成了奥玛清真寺。
当然,这种现状对犹太人来说是比较残忍的,但是对于上帝他老人家来说,问题却不是很大。谁让******所信奉的真主其实还是上帝他老人家。不光是******,基督徒一样也是供奉他老人家的。所以不管圣殿和耶路撒冷被摧毁了几次,上帝总是不缺乏信徒。
说起来,这三家人也是挺有趣的。老大是同一个人,但是不管是谁都认为其他两家是邪恶的异教徒,动不动就要打生打死,那真心是一点儿香火情意都没有。
站在哭墙边,李晓峰是感慨颇多,他对犹太人这三千年的经历以及基督教和******教的兴起唏嘘颇多,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从犹太人说起吧,一般人提起这个民族都会讲其数千年的苦难历程,还会提到《圣经》里的故事。这个第一代神选之民混得真心是不如意,似乎上帝他老人家已经将其抛弃了。
不过实话实说,《圣经》里的故事多半是靠不住的,不管是属于犹太人的旧约全书,还是属于基督徒的新约全书,吹牛逼的地方颇多。就比如说传说中的大卫王。
他对于犹太人来说可是极其重要,正是因为有大卫的存在,以色列才得以是以色列。但是大卫王的事迹真的靠谱吗?大卫王真的很贤明吗?
至少对李晓峰来说,对上面两个问题都持有否定答案。第一,大卫王的事迹恐怕是不靠谱的,甚至大卫都可能不是他真正的名字。比如说在《圣经》中就两次讲述歌利亚的故事,在第二版本故事中,将这个以色列少年英雄称之为伊勒哈难,这个可能才是大卫的真名。至于大卫这个名字恐怕是他当上以色列国王之后的称号。
再提提大卫崛起的历史,必须要说大卫并不是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国王,在他之前的第一任以色列王是扫罗,大卫是扫罗的女婿。那么扫罗是怎么当上以色列人的国王呢?
在公元前1050年左右的埃比尼泽战役中,犹太人被非利士人打得丢盔卸甲,几乎是到了亡国灭种的程度(犹太人经常碰到类似的情况,这真心是和神选之民挨不上边,上帝似乎每次都不站在他们那边)。连示罗的圣所都被摧毁,代表着耶和华的神圣约柜都被抢走了。犹太人不得不逃离耶路撒冷地区,躲进山里避风头。
在这种极端危险的情况下,犹太人有了一种觉悟,似乎要选一个真正的带头人来带领他们渡过难关了。那么这个带头人是谁呢?按照《圣经》的说法,老先知撒母耳(实际上是犹太人的大祭司,也就是精神领袖,请注意,这一点十分重要!)选择了一个十分能打的勇士扫罗。
用先知本人的说法,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让他为扫罗施膏油礼(这个仪式一直保留在现在,基督国家国王登基的时候都要搞这一套)。事实证明,这一次上帝他老人家是比较给力的,扫罗确实很强,带领以色列打败了非利士人、摩押人和以东人,确保了犹太民族得以继续存在。
按道理说,扫罗就是以色列人的救世主,是犹太民族的大救星,应该像所有的开国君主一样建立一个王朝。不说流芳百世,但总能显赫一时。但是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扫罗很快就跌下了神坛,被上帝抛弃了。
按照《圣经》的说法,扫罗不适合当国王,因为“出自上帝之手的恶灵在折磨着他”。作为唯物主义者,李晓峰不可能完全相信《圣经》的瞎掰,因为这个事儿从逻辑上就说不通。撒母耳为扫罗施膏油礼时,说扫罗是上帝选中的。怎么一眨眼,这位上帝的选民就被上帝一手制造的恶灵折磨惨了。而且用犹太祭祀们的说法,上帝抛弃了扫罗,还说扫罗有精神病,不适合当国王。
祭司们的说法,不由得让李晓峰想到了后世****有名的被精神病事件——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决定其他人的精神状况,说你是精神病那你不是也是!
那么,当年犹太族群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呢?祭祀们牢牢把控了这一权力。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他们的话语权恐怕是要超出世俗国王的。他们才是以色列王国的真正主人!
不妨恶意的猜想一下,当年撒母耳选择扫罗,恐怕不是什么上帝的旨意。而是当时的以色列只有扫罗能打仗,能带领犹太人走出危局。这一点是祭祀们根本做不到的。在极端危难的情况下,撒母耳和扫罗进行了合作或者说交易,撒母耳用祭祀的身份确定扫罗国王的身份,而扫罗则在尊重祭祀神灵代言人地位的前提下,带领犹太人走出困局。
但是,正所谓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富贵,当扫罗基本搞定了非利士人,确保了犹太民族的安全之后,权力斗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不管是谁先动的手,可能是扫罗,也很有可能是撒母耳。扫罗恐怕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天父代言人,想要大权独揽;也可能是撒母耳觉得一个犹太国王威胁祭祀的地位。反正这种狗屁倒灶的事情历史上太常见了,也更符合历史常理。
反正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两人斗起来了,祭祀们用神灵代言人的身份编造种种谣言诋毁扫罗,玩命的黑他。而扫罗也不是省油的灯,准备抢夺祭祀们特有的权力——上帝代言人的身份。
这种斗争恐怕是相当尖锐的,而且根本就不可调和。到最后,双方谁也无法忍受对方了,而矛盾爆发的焦点很有可能就是大卫。这个年轻人很可能同扫罗一样英雄善战,从圣经中“扫罗杀人数以千计,大卫杀人数以万计”(极可能是吹牛逼,这种事儿犹太人没少干)看,大卫应该在以色列军队中表现得十分优异。
而正是大卫优异的表现,让祭祀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当年选择扫罗,是因为扫罗能打仗,为了救亡图存只能让扫罗当国王。而现在大卫也很能打,而且大卫还比扫罗听话。对于祭祀们来说,何不干脆用大卫替换掉扫罗呢?
可想而知,当扫罗发现祭司们的鬼算盘时,会怎么对待大卫。后面大卫遭受的种种迫害也就解释得通了,压根就不是扫罗嫉妒大卫,而是赤果果的权力之争。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后面的问题就好说了。排除掉祭祀们利用职权给大卫带来的“正统效应”加成,将使我们能以更客观的角度看待大卫。
大卫一开始干不过扫罗,被扫罗弄得四处逃亡。至于什么大卫两次潜伏到熟睡的扫罗身边都没有下手,感动得扫罗说:“你比我正义!”这更像是地摊故事,可信性实在不高。因为大卫也不是善茬,被扫罗追杀得上天无路下地无门时,他可是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这个决定的意义相当的不一般,虽然《圣经》中轻描淡写的说迦特的非利士国王很欣赏大卫,将自己的领地洗革拉赐给了大卫,这才让大卫得以有东山再起的基地。
但是,咱们不能仅仅看《圣经》的一面之词,这玩意儿就跟《春秋》一样,为尊者讳为胜者讳。千万别忘记了非利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