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兵在1917-第17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档酶嗟氖谴镅铩⑸沉钦馕谎嵌∫埠芾骱Γ易世惹懊媪轿焕虾芏唷�

历史上以色列建国之后,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爆发了。当年的以色列可不是后来可以吊打阿拉伯联盟的存在。当时刚刚从纳粹恐怖大屠杀下侥幸余生的犹太人很弱小,组建的以色列国防军可是说是彻彻底底的乌合之众。

因为大部分犹太国防军军人都缺乏经验,犹太人只能挨个子里拔将军了,将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的职务交给了一名美国出生的犹太人大卫。马科斯。这位马科斯学历很高,西点的毕业生,而且在美军中官拜上校,似乎是高级军事人才。

但事实是,这个任命很不高明,因为这位马科斯上校虽然学历高军衔也不低,但这位真的没有上过战场,二战中仅仅在美军的民事部门服役,毫无指挥经验可言。只不过那时候以色列实在是缺人,马科斯上校本人又是铁杆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而且毕竟这位接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比那些半吊子强多了。

之所以说这个任命不高明还不仅仅是因为上述原因,而是因为这位马科斯上校是个不折不扣的茶几,因为出生在美国,所以这位是一句希伯来语都不会说,某天晚上闲着睡不着觉,就学着像大人物一样“微服私访”,结果一头撞上了岗哨。而哨兵又是巴勒斯坦本地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自然是用希伯来语问马科斯上校口令,可怜的马科斯上校半句希伯来语都不懂,自然是答不出来,直接就被哨兵一枪爆头挂掉了。

可怜的马科斯上校就这么结束了总参谋长生涯,不过这对他以及对以色列来说都算是好事,接下来继任的总参谋长是雅科夫。多里,但是这位多里是个病秧子,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期间病得死去活来,根本没办法指挥部队,只能让他的副手也就是前面那位伊盖尔。亚丁来主持大局。

亚丁是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其父是个著名的考古学家和教育家,母亲则是著名的女权运动份子。亚丁15岁就参加了哈格纳,哦,对了,可能有同志不知道哈格纳是个什么玩意儿,这玩意儿的历史又要重头说起了。

《贝尔福宣言》发布后,大批的犹太人开始举家返回巴勒斯坦,这让阿拉伯人的戒心和敌意大大增强,开始担心犹太人反客为主,于是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开始愈演愈烈。而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行动路线有些错误,一开始就将眼光放在了大国政治上,准备用游说和跪舔的方式让大流氓高抬贵手给犹太人一条生路,而他们就偏偏忽略了已经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犹太人的利益(说不好听点就是不管他们的死活),这也就催生了那句著名的话——一个没有土地的民族来到了一个没有主人的土地的说法。所以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犹太人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安全问题,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组建自卫力量,而这就是哈格纳的前身(哈格纳其实就是自卫队的意思)。

因为英国在巴勒斯坦政策的不断摇摆,时而倾向犹太人时而倾向阿拉伯人,所以在整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哈格纳发展得还算不错,在三十年代末哈格纳从原本的犹太人村舍自卫队发展成为了真正的军事组织,兵力一度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而这个哈格纳组织也就成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可以说以色列建国之后的高级军官中,绝大部分都有哈格纳的背景。比如说著名的达扬、被刺杀的拉宾、负责建造苏伊士运河防线的巴列夫、参加过1973年十月战争的埃拉扎尔、负责恩培德机场营救的古尔、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埃坦,比较特殊的还有没机会加入哈格纳但是却加入过哈格纳的儿童团加纳德的沙龙。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哈格纳的政治主张虽然是坚持犹太复国主义,但是对英国和阿拉伯的态度则是既斗争又妥协,在推动以色列建国和帮助犹太移民上坚决斗争,但在抵御阿拉伯“恐怖分子”和维持以色列社会稳定上又主张同英国等中东大流氓合作。哈格纳主张对阿拉伯人的挑衅有理有利有节,不主张残酷的报复和主动出击。

而哈格纳这种“克制”的作风受到了右派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坚决反对,后者要求主动出击,打击英国占领军和阿拉伯匪帮。而这一批右派从1931年起就从哈格纳中分裂出来了,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伊尔贡(意为民族军事组织)。更奇葩的是1941年伊尔贡中更极端的一只在斯特恩的领导下再次分裂,自组勒海组织(意思是以色列自由战士),这帮人在历史上甚至不惜同纳粹德国合作,以达到将英国赶出巴勒斯坦的目的。

因为勒海组织太过于奇葩,在犹太人中的口碑也是相当的糟糕,哈格纳就曾经跟英国合作联手围剿勒海组织。不过当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时,不管是哈格纳、伊尔贡还是勒海都团结在了一起并肩战斗。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位亚丁就是哈格纳中的核心力量,只不过这位当年跟哈格纳的总参谋长伊扎克。萨德发生冲突,一怒之下干脆退出了哈格纳,转而去念大学去了。历史上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前夕,本。古里安亲自去把亚丁招了回来,任命其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实际上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应该说亚丁在以色列独立战争中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只不过这位仁兄的脾气是相当的大,1952年竟然跟本古里安因为裁军问题干起仗来,一怒之下这位又一次撂挑子不干了。请注意此时亚丁才35岁,退役之后他继承父业进行考古研究,1956年完成博士论文,把对《圣经》的考据和早期犹太人历史至关重要的轰动发现《死海经卷》翻译成了现代文字。他领导了很多重要的考古开发,并不断地和政府以及军队内高官私自占有考古文物的卑劣行为坚决斗争。据说一次摩西。达扬也卷了进去,对此亚丁愤怒地咆哮道:“我知道是谁干的,但是我不说,要是给我抓住,我会把他的另外一只眼睛也抠出来!”(未完待续。)

660

亚丁的脾气不太好,但是业务能力还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是收拾阿拉伯人是没有大问题的。只不过这一点是纳赛尔不知道的,他认为只要有了美国的支持,击败以色列问题并不是特别大。

所以一方面纳赛尔不断地做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在同以色列的停火线上做试探。比如1950年1月17日,纳赛尔就对埃及军民宣布:“新的阶段来临了。”

所谓的新阶段就是埃及军队在当月20号对坎塔拉一线的以色列阵地发动大规模炮击。这场炮击是相当突然的,也算是打了以色列人一个措手不及,一天之内被击毙了十几人,另有百余人受伤。

可能对别的国家来说,这样的伤亡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以色列国防军来说这就算重大损失了,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在和平时期他们的军队规模并不是特别大,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而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色列国防军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预备役比常备军更能打仗的国家之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以色列国家小,人口也少,不可能将所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全部都投入国防,所以只能维持一只精干的常备军。更重要的是,对犹太人来说,当兵只是义务(男女都一样),而不是事业,对教育程度较好也比较擅长经商的犹太人来说,军队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大,大部分都是服完兵役之后很快就选择退役,然后去忙自己的事业了。

而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参加过实战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兵,他们的战斗力自然是比那些刚刚入伍的生瓜蛋子强。而以色列的兵役制度尤其是预备役制度是相当的完备,预备役并不是放马南山,而是经常性的组织训练和演习,而且请注意以色列的预备役可不是花架子似的训练和演习,而是跟随现役部队一起训练和演习。如此一来战斗力自然是保持得相当的好,甚至就此以色列国防部也不满意,还隔三差五将预备役官兵召回现役重新服役一段时间,你说说这战斗力能差得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沙龙,这位悍将在1973年十月战争之前已经退役了,但是战争爆发后,他马上恢复现役,并率领和指挥一个同样是刚刚恢复现役的预备役师参加战斗,表现还相当不错。

继续回到正题,埃及军队在20号进行了一轮炮火急袭尝到了甜头之后,并没有乘热打铁,因为此时纳赛尔的准备还不是特别的充足,所以他选择了暂停,然后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同以色列打嘴炮。摆出一副占了小便宜就收手的小人嘴脸。

当然,这绝对是纳赛尔的伪装,他才不是占了便宜就收手的小毛贼,他要的彻底的解决以色列,眼下的做法不过是他的伪装而已。也就是所谓的诈术,他希望借此欺骗和麻痹以色列人,多争取一点时间。

而以色列似乎是上当了,双方围绕着联合国的框架不断地就谁是谁非的问题打嘴炮,吵得那叫一个热闹啊!

可能有同志要说纳赛尔的手段也不算高明,这摆明了就是缓兵之计嘛,很容易看穿。嘿嘿,你要这么看也太小看纳赛尔了。这位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在连续打了个把月的嘴炮之后,埃及军队突然又一次发动了大规模炮击行动,持续了长达九个小时,又一次造成了以色列军队一定的伤亡。

不得不说这又是一次精彩欺骗战术,一般人都认为,埃及人连续两次炮击都是只为了捞一点小便宜,或者说是为了在谈判桌上占上风。如果埃及人真的准备发动大规模战役,那么就断然不会不断地撩拨以色列人让犹太人提高警惕。

其实纳赛尔也是打了两层盘算,因为有了美国援助,埃及初步建立了一只强大的炮兵,而且弹药充分,完全可以不断地发动炮击作战,积少成多“零敲牛皮糖”,用累计的零星伤亡积少成多,迫使以色列放弃继续对峙向后撤退。

这是第一层目的,如果这一层目的达到了,纳赛尔自然将在阿拉伯世界积累声望,有了声望自然就会拥有更多号召力,自然纳赛尔可以号召更多的阿拉伯国家追随他的脚步。如果能够形成第一次中东战争时的围攻态势,那么消灭以色列将会容易狠多了。

如果真的形成了这种态势,那么纳赛尔的第二层目的也达到了,这就初步说明了他已经将阿拉伯国家整合起来了,离下一步打造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又近了一步。

那么以色列又是怎么应对的呢?或者说,以色列人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不得不说纳赛尔的把戏根本就欺骗不了跟欧洲列强打了两千年交道的犹太奸商,这群犹太奸商什么样的手段没见过,什么样无耻的老狐狸没交过手,跟那些真正的达人相比,纳赛尔的把戏真的是不够看的。

这么说吧,从纳赛尔上台的那一天开始,摩萨德就在重点关注他的动向,仔细分析这位埃及新领导人的政治态度。经过一年的观察,摩萨德初步得出了结论:此人野心勃勃,必然是以色列的大敌。

基于这个结论,摩萨德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初步判明了纳赛尔的真实想法,认为这位企图打造一个泛阿拉伯联盟,准备彻底的消灭以色列。用摩萨德的说法是,这个人针对中东问题的任何许诺和保证一个字都不能相信。

也就是说,以色列人压根就看穿了纳赛尔的小把戏,认为其真正目的是发动全面战争灭亡以色列,眼下的种种行为不过是烟雾弹和缓兵之计而已。

那么就奇怪了,以色列人为什么要陪着纳赛尔打嘴炮呢?原因也很简单,前面说了以色列国防兵役政策比较特殊,仅靠常备军恐怕是没有太大的胜算,所以以色列需要时间去征召预备役,而让预备役恢复到战时状态也需要时间。纳赛尔要搞缓兵之计?以色列人求之不得!

而且以色列预见到了这场战争的规模可能不会小,所以最好是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为妙,乘着纳赛尔搞缓兵之计,他们正好做一做更充分的准备,比如紧急从苏联再购买或者获取一部分军事援助,以防这场战争的规模突然变大或者拖延更久。

以色列想要军火,苏联想要外汇,而且以色列是苏联中东政策的基石,双方自然是一拍即合。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苏联就对以色列紧急出口了一批二手封存的T34和T35,以及一批米格15战斗机和大量的拉系列战斗机。

当然,以色列为了麻痹纳赛尔也是陪着演戏,以前类似的冲突也不是没有,基本上都是你开一炮我就还你一颗炸弹,如果以色列光挨打不还手,恐怕会引起纳赛尔的警惕。所以在埃及第二轮炮击之后的第三天,沙龙率领精锐的101部队搭乘直升机袭击了埃及境内的目标,摧毁了一座桥梁和一座变电站。

这让纳赛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