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英雄-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一些观看艺演出的经验编排的时常大概为一个时辰左右的话剧:《战士小李》

当剧幕开始的时候,张海自觉的同李峰一起观看起来。

城县街头

角色:李富贵幼年(男孩)

新军连长(连长)

(旁白:新朝三年8月,长沙解放了,整个城里乡下的人都在高高兴兴地欢迎亲人新军。这时一个新军的连长带领连队从一条街上走过,突然一个男孩拦住了连长。)

连长:(正在带领队伍行进,突然从街道拐角跑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小孩儿!不要跑到队伍中来,我们有任务,正在行军。

男孩:新军叔叔,我想参加新军,跟着你们到前线杀敌人!

连长:(惊讶状,迟疑了很久)你这个年纪要参军也还勉强!你几岁?叫什么名字?

男孩:我十三岁,姓李,叫李富贵。

连长:你家大人呢?

男孩:(带着哭腔)我家没有大人,我就想参加新军。

连长:怎么会没有大人,你爸爸呢?

男孩:(哽咽)我五岁时爸爸就被官军抓去做苦力,病死了。

连长:(蹲下抚摸男孩的头)那你妈妈呢?

男孩:(哭泣)我六岁时妈妈被地主老财唐四滚子逼死了!

连长:(和蔼)那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吗?

男孩:家里哥哥和弟弟都死了。哥哥是做童工累死的,弟弟是连饿带病死的。

连长:(站起身,拉着男孩的手)那你现在住在哪里呢?

男孩:住在六叔奶奶家。

连长:(摸到了男孩手上的几个伤疤,疑惑地)你这手是怎么了?

男孩:(抽回自己的手,摸着伤疤)七岁时我帮六叔奶奶上山砍柴,可是山都被田主霸占了,田主发现了我,抢走了我的柴刀,我想抢回柴刀,她就往我的手上砍了三刀,留下了这三个伤疤。

看着剧的时候李峰忽然发现张海似乎在笑,觉得有些奇怪,不知道张海为何发笑。不过张海尽量控制着自己,尽量不让自己发出声音以免影响到别人,但没过多久就恢复了正常。这时代除了一些书香门第之家起的名字还比较象样以外,一般土财或寻常百姓都是命里缺什么通常就叫什么。比如松骨峰战斗中一听就是底层出身的幸存战士李玉安。新军主力部队里战士们的新名大多还凑合,但大多是如雷锋一样事后新起的名字。不过某位面的李富贵取名倒未必是为了像李革,陈青那样的反讽敌对意识形态,张海却不介意把雷锋的事迹换个俗名。

毛时代宣扬雷锋是为了改变小农经济传统社会下重私德轻公德的熟人社会风气,推崇对待陌生人也要发扬熟人社会下的道德传统。张海觉得有关公德,实实在在的赏罚要比单纯的道德宣传有用。而剧中宣扬的也不是什么勤勤恳恳好人好事,而是类似七十年代不少单位地方小人书的那种同体制内乃至社会上的**风气做斗争的故事。剧目的李富贵因为体能不合格而被分配到了公安军野战旅,那里的风气要比主力部队差的多,同样有形同旧军队一般的克扣伙食,老兵欺负新兵,军队管理自由散漫不认真训练等种种问题。李富贵连同队伍里有正义感的官兵勇敢的同这些**风气做斗争,最终使公安军野战旅成为一支装备虽然不如新军主力部队,做风却毫不逊色之的队伍。内容并不复杂,结构安排上也简单了许多。

起初的时候就连剧团内的不少人也对这样平庸的新军内剧目在民间市场上的情况并不看好。不过新剧上映也有数天时间了,不少人都低估了在这个化娱乐匮乏的年代贴近现实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剧带给这时代普通人的吸引力。在南京城内这两年时间因为福利保障及各行各业的技术推广带来普遍增收的情况下,百左右的门票乃至任何一部正常天气下的剧目都能获得几乎满座的票房。

第539章 书报刊印

张海见到化差别同现在的民间社会化差异如此之大,又是纯政治宣教性的话剧都能有这样好的效果,不由的改变了之前的忧虑。

“看来:只要市面上的雨具能够充足,解决了阴雨天人们出行的问题。再新建几个剧院,各剧团增加一些场次,正常年份的这方面的收入潜力并不是三十万千,六十万千应该都没有问题。”张海叹道。

李峰却笑道:“话剧院的收入其实只是万余名体系内的体机构创收的一小部分。”

张海在出行前也了解到一些情况,知道这话剧院的收入还不是各种体收入项目的重点。不过还是要看一看其他行业究竟是怎样做到那些营收的。

话剧《战士小李》结束后,张海没有继续观看场次之间的歌舞小之类的项目,而是带着亲卫连的几名战士同李峰一起出了剧院沿着繁华的街道向更靠北也更靠皇城一些的新华书局行去。新华书局除了是全城官方的出版物中心,还是中央对外报刊发行,刊印的所在地。

其他行当不论是铳炮加工也好还是艺演艺人员也好,队伍里的人才都是在整个运河沿线区域花费了不少时间才招募到足够的人才,规模数量还不是很大。而南京城以前就是全国出版业的中心,在整个东南地区,板刻印刷方面的行业人员明末之时已经大有人在。庞大的行业人才基数的情况下选拔出的三千名直属中央的刻印人员,使得这些人员的功底素质也都十分突出。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摩合,如今的新华书局成了南京城外十分有影响力的一处地方。

更为详细的了解到一些版刻印刷行业的实际情况后,张海才明白为什么民国初期不少中国传统教育出身的学者都提出主张化字字母化,还有像越南那样因为新化运动彻底字字母化的国家。

先不论学习的难度差异巨大,以至于后世中国英语中学教材做为英国人的语教材都问题不大,甚至英国人的“语课”可以完全省略语法学习。字母化字在活字版刻上的优势确实是太大了。顶多不过五十个字母及其他标点符号的活字就可以排版,而汉字中的常用字也往往有三四千个,光是前期制作这些活字字块往往就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更别说古代书面汉语就是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也同明时的日常白话差距不小,《资治通鉴》之类识字的寻常百姓通读起来都有些吃力,而雇佣懂得排班的化人做为工匠那成本往往就同不识字的工匠差距巨大了。再加上做为大统一国家的中国寻常读物同一种书的刊印量比较大,往往可以最大限度的摊薄成本,木雕版的印刷难度要求也就被降低到了最低。

而新朝中央体系内的大多数出版物其发行刊印量往往远远超过一般民间书籍,雕板印刷更可以最大限度的摊薄成本。

即便如此,早在两年以前的时候张海与李峰等人却还是确定了把西洋的金属活字乃至压印,油印等一系列技术做为重点突破方向。

这是因为:新朝中央********的出版物固然发行量更为巨大,可以最大限度的摊薄成本,但要进行出版的种类也很多。尤其是类似于日报或者周刊这种。要在有限的纸面大小上印出足够多的内容就必须使用小字,小字的情况下还要足够耐用就必须使用金属活字和油印技术。经过两年前的不少准备,加上新朝这两年在队伍内的白话普及教育,又在新朝三年夏季的时候从澳门获得了不少人才工匠,与欧洲同步的新一代的金属活字乃至油墨印刷及压印印刷技术终于逐渐能够大批量的刊印书籍报刊,大大的提升了出版效率。在一张报纸上,拥有不少插图的情况下可以安排上万余字,足够一般人看上至少半个小时。一本二百多页的寻常大小书册则可以印上六七万字。虽然这离近现代的水平还有不少距离,不过比起以前的书籍报刊来,却是巨大的进步。

自从新朝免费给无业的人提供不少社会福利后,即便是上午并非热闹的时节街上的人也多了不少,不少的地方路边的百货地摊也都多了起来。新华书局距离十六剧场并不算远,张海等人并没有走多长的时间就到了。

“如今报刊印刷每天大概能印刷多少张?”张海忽然问道。

“像这样的六千字上下的双面大报,大概每天每人可以印一百张左右。”李峰回答道。

在压印技术熟练后,这个速度和效率在不少原有的从业人员看来已是相当的惊人了。能每天印一百张双面大报就意味着刊印一般书籍的能力会高达每天四五册左右,一个人一年下来按三百个工作日算能够刊印出一千几百册书或三万张大报,排除纸张成本每张数钱的刊印人工费其价值创造能力也达到了每年二百两上下,两千余名刊印工人每年能够出版的出版物价值算上纸张及其他价值总计达二百余万两的规模。这样的书籍出版规模就已经超过之前整个南京这个出版业中心全年全部各种公私刻印书刊的规模。

可张海在听到这个效率的时候,欣慰之余也感受到了古代印刷技术同近代的巨大差距。现在的新华书局一天只能印刷一百五十张大报,而民国初年的上海申报仅仅一个小时就能印刷两千余张了,不但能刊印早就准备好的定期刊物,还能刊印时效不过一两天左右的“号外”

而在成本上,在这时代仅仅一张象样的纸就要七八钱,制作出的报刊考虑各种成本至少要十大几到二十钱的成本。可不存在什么“七个铜板就能卖两份报。”

“销售量怎么样?我们以前的定的每份十八钱的报纸价格卖的出去么?”张海有有些疑虑的问道。

“至少现在看来问题不大,我们用在报纸的人力大概三成左右。每年折合不过相当于六万个全勤订阅的人。发行量有限再加上我们的内容几乎顶的上十分之一本书了,远非寻常民间小报可比。”

第540章 车夫报童

新华书局的新华报从一开始的计划就是按日发行,每天的计划就多达7万份,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一半。而且在成本上尽管这样摊薄、那样摊薄,要想有所收入利润还是不得不把价格定在接近二十左右。这几乎相当于旧中国三十年代报纸价格的五倍甚至更高,民初不少报纸虽然有二十,但此时一前的购买力显然要比清末民初时期高了很多。这样的发售量如果不在队伍体系内外强行摊派,必然对销售网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此,报刊大规模销售的筹划准备早在一年前就在做了,旧中国时期上海申报的成功除了在编创方面外同在销售网络上的用心分不开。而这时代的南京根本没有清末民初时那样完善的祖传报贩体系,甚至连“记者”这个行当也没有。不过好在新华报是新朝官方类似“中央日报”级别的正式宣传报刊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报纸。没有记者这类群体通过张海直属的情报体系,军队内部的军情体系每天也能够提供大量信息,其效费比恐怕还要超过某些记者群。而在销售渠道方面,在新军主力部队战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李峰就在这方面用了不少心,制作不少相对完备的南京城地图并对各地区的职业分布和化分布进行了大量抽查统计。并在报刊大规模发行前一个月就在京城内外城百余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设立了百余个具有订报功能的报亭,与此同时,还雇佣及选训了五百多名报童。同时这一年多的时间以来还完善了人力交通,制作了千余辆人力车。

了解到这些情况也不由的让张海稍有忧虑:在民国时,早年报童每月最高收入也不过两三大洋那时的三千钱而已。而车夫的理论收入同工人差不多,如果没有每月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的车租费至少也要有两成的折旧费维修费,实际上还不如民国时期的城镇工人。考虑到传统社会的就业率极低,一个人口要养活的人众多,这些后世的城镇底层行当在现下高福利保障的京师真有什么生存的余地么?或者会不会价格过高?

“这些人的日收入情况怎么样?”张海认真的像李峰问道。

“我们的工匠为了减少通勤时间家属区往往临近皇城,不过南京内外城的面积不小,市里的不少集市及游乐区化区距离居民区有不少的道路,因此人力车还是有一些空间的。但是要保证这些人的全职,则价格上就只能降低到一里一,十里大概十钱,这是人们心理上能够接受的一个底线?”

张海大致心算到:一里一,那是相当于后世两里大几毛钱,比出租汽车要便宜的多,接近公交车的价格了。这人力车也能赚到够养家的钱?

“速度上怎么样?劳动强度呢?”

李峰对于这种问题没必要隐瞒,回道:“按我们的调查,早中晚三个高峰加上中间的一些零星过客,平均每人每日劳动大概拉车八十里左右排除个别风雨日和休息日,大概是月收入两千四百多钱,我们只出维修费,实际大概月收入两千;比我们队伍内的工匠收入要低不少,但也高于以前不少旧工匠了。

张海却了解到一些实际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