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责任感是充满了热情的。她对于住在她的医院里的病人,因为接近,更是时刻的关 切着——老看见她叮嘱护士小姐们招呼这样那样的。特别是那种情形严重的病人,她有时候 简直睡不着的惦记着。她没有结婚,常和内人说她把病人当做了爱人。这决不是一句漂亮 话,她是认真的爱着她的病人的。她是个忠诚的基督徒,有着那大的爱的心,也可以说是 “慈母之心”——我曾经写过一张横披送给她,就用的这四个字。她不忽略穷的病家,住在 她的医院里的病人,不论穷些富些,她总叮嘱护士小姐们务必一样的和气,不许有差别。如 果发觉有了差别,她是要不留情的教训的。街坊上的穷家到她的医院里看病,她常免他们的 费,她也到这些穷人家里去免费接生。对于朋友自然更厚。有一年我们的三个孩子都出疹 子,两岁的小女儿转了猩红热,两个男孩子转了肺炎,那时我在昆明,内人一个人要照管这 三个严重的传染病人。幸而刘医师特许小女住到她的医院里去。她尽心竭力的奔波着治他们 的病,用她存着的最有效的药,那些药在当时的成都是极难得的。小女眼看着活不了,却终 于在她手里活了起来,真是凭空的捡来了一条命!她知道教书匠的穷,一个钱不要我们的。 后来她给我们看病吃药,也从不收一个钱。
我们呢,却只送了“秀才人情”的一幅对子给她,文字是“生死人而肉白骨,保赤子如 拯斯民”,特地请叶圣陶兄写;这是我们的真心话。我们当然感谢她,但是更可佩服的是她 那把病人当做爱人的热情和责任感。
刘医师是遂宁刘万和先生的二小姐。刘老先生手创了成都的刘万和绸布庄,这到现在还 是成都数一数二的大铺子。刘老太太是一位慈爱的勤俭的老太太,她行的家庭教育是健康 的。刘医师敬爱着这两位老人。不幸老太太去世得早,老先生在抗战前一年也去世了,留下 了很多幼小者。刘医师在耶拿大学得了博士学位,原想再研究些时候,这一来却赶着回到家 里,负起了教育弟弟们的重任。她爱弟弟们,管教得却很严。现在弟弟们都成了年,她又在 管着侄儿侄女们了。这也正是她的热情和责任感的表现。她出身在富家,富家出身的人原来 有啬刻的,也有慷慨的,她的慷慨还不算顶稀奇。真正难得的是她那不会厌倦的同情和不辞 劳苦的服务。富家出身的人往往只知道贪图安逸,像她这样给自己找麻烦的人实在少有。再 说一般的医师,也是冷静而认真就算是好,像她这样对于不论什么病人都亲切,恐怕也是凤 毛麟角罢!
1948年3月17日作(原载1948年5月15日《人物》第3卷第3期)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文物·旧书·毛笔
这几个月,北平的报纸上除了战事、杀人案、教育危机等等消息以外,旧书的危机也是 一个热闹的新闻题目。此外,北平的文物,主要的是古建筑,一向受人重视,政府设了一个 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并且拨过几回不算少的款项来修理这些文物。二月初,这个委员会还 开了一次会议,决定为适应北平这个陪都的百年大计,请求政府“核发本年上半年经费”, 并“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迹”。至于毛笔,多少年前教育部就规定学生作国文 以及用国文回答考试题目,都得用毛笔。但是事实上学生用毛笔的时候很少,尤其是在大都 市里。这个问题现在似乎还是悬案。在笔者看来,文物、旧书、毛笔,正是一套,都是些遗 产、历史、旧文化。主张保存这些东西的人,不免都带些“思古之幽情”,一方面更不免多 多少少有些“保存国粹”的意思。“保存国粹”现在好像已成了一句坏话,等于“抱残守 阙”,“食古不化”,“迷恋骸骨”,“让死的拉住活的”。笔者也知道今天主张保存这些 旧东西的人大多数是些五四时代的人物,不至于再有这种顽固的思想,并且笔者自己也多多 少少分有他们的情感,自问也还不至于顽固到那地步。不过细心分析这种主张的理由,除了 “思古之幽情”以外,似乎还只能说是“保存国粹”;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们先民的优良的成 绩,所以才值得保存,也才会引起我们的思念。我们跟老辈不同的,应该是保存只是保存而 止,让这些东西像化石一样,不再妄想它们复活起来。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我们明白 这个道理。
关于拨用巨款修理和油漆北平的古建筑,有一家报纸上曾经有过微词,好像说在这个战 乱和饥饿的时代,不该忙着办这些事来粉饰太平。本来呢,若是真太平的话,这一番修饰也 许还可以招揽些外国游客,得些外汇来使用。现在这年头,那辉煌的景象却只是战乱和饥饿 的现实的一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讽刺,的确叫人有些触目惊心。这自然是功利的看法,可 是这年头无衣无食的人太多了,功利的看法也是自然的。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公家用钱,并 没有什么通盘的计划,这笔钱不用在这儿,大概也不会用在那些无衣无食的人的身上,并且 也许还会用在一些不相干的事上去。那么,用来保存古物就也还不算坏。若是真能通盘计 划,分别轻重,这种事大概是该缓办的。笔者虽然也赞成保存古物,却并无抢救的意思。照 道理衣食足再来保存古物不算晚;万一晚了也只好遗憾,衣食总是根本。笔者不同意过分的 强调保存古物,过分的强调北平这个文化城,但是“加强管理使用文物建筑,以维护古 迹”,并不用多花钱,却是对的。
旧书的危机指的是木版书,特别是大部头的。一年来旧书业大不景气。有些铺子将大部 头的木版书论斤的卖出去造还魂纸。这自然很可惜,并且有点儿惨。因此有些读书人出来呼 吁抢救。现在教育部已经拨了十亿元收买这种旧书,抢救已经开始,自然很好。但是笔者要 指出旧书的危机潜伏已经很久,并非突如其来。清末就通行石印本的古书,携带便利,价钱 公道。这实在是旧书的危机的开始。但是当时石印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说是错字多,固 然,主要的还在缺少那古色古香。因此大人先生不屑照顾。不过究竟公道,便利,又不占书 架的地位,一般读书人,尤其青年,却是乐意买的。民国以来又有了影印本,大部头的如 《四部丛刊》,底本差不多都是善本,影印不至于有错字,也不缺少古色古香。这个影响旧 书的买卖就更大。后来《四部丛刊》又有缩印本,古气虽然较少,便利却又加多。还有排印 本的古书,如《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也是方便公道。又如《国学基本丛书》,照 有些石印本办法,书中点了句,方便更大。抗战前又有所谓“一折八扣书”,排印的错误并 不太多,极便宜,大量流通,青年学生照顾的不少。比照抗战期中的土纸本,这种一折八扣 书现在已经成了好版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宁愿要这种排印本,不要木刻本;他们要方 便,不在乎那古色古香。买大部书的人既然可以买影印本或排印本,买单部书的人更多乐意 买排印本或石印本,技术的革新就注定了旧书的没落的运命!将来显微影片本的书发达了, 现在的影印本排印本大概也会没落的罢?
至于毛笔,命运似乎更坏。跟“水笔”相比,它的不便更其显然。用毛笔就得用砚台和 墨,至少得用墨盒或墨船(上海有这东西,形如小船,不知叫什么名字,用墨膏,装在牙膏 似的筒子里,用时挤出),总不如水笔方便,又不能将笔挂在襟上或插在袋里。更重要的, 毛笔写字比水笔慢得多,这是毛笔的致命伤。说到价钱,毛笔连上附属品,再算上用的时期 的短,并不见得比水笔便宜好多。好的舶来水笔自然很贵,但是好的毛笔也不贱,最近有人 在北平戴月轩就看到定价一千多万元的笔。自然,水笔需要外汇,就是本国做的,材料也得 从外国买来,毛笔却是国产;但是我们得努力让水笔也变成国产才好。至于过去教育部规定 学生用毛笔,似乎只着眼在“保存国粹”或“本位文化”上;学生可并不理会这一套,用水 笔的反而越来越多。现代生活需要水笔,势有必至,理有固然,“本位文化”的空名字是抵 挡不住的。毛笔应该保存,让少数的书画家去保存就够了,勉强大家都来用,是行不通的。 至于现在学生写的字不好,那是没有认真训练的原故,跟不用毛笔无关。学生的字,清楚整 齐就算好,用水笔和毛笔都一样。
学生不爱讲究写字,也不爱读古文古书——虽然有购买排印本古书的,可是并不太多。 他们的功课多,事情忙,不能够领略书法的艺术,甚至连写字的作用都忽略了,只图快,写 得不清不楚的叫人认不真。古文古书因为文字难,不好懂,他们也觉着不值得费那么多功夫 去读。根本上还是由于他们已经不重视历史和旧文化。这也是必经的过程,我们无须惊叹。 不过我们得让青年人写字做到清楚整齐的地步,满足写字的基本作用,一方面得努力好好的 编出些言文对照详细注解的古书,让青年人读。历史和旧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的接受,作为 创造新文化的素材的一部,一笔抹煞是不对的。其实青年人也并非真的一笔抹煞古文古书, 只看《古文观止》已经有了八种言文对照本,《唐诗三百首》已经有了三种(虽然只各有一 种比较好),就知道这种书的需要还是很大——而买主大概还是青年人多。所以我们应该知 道努力的方向。至于书法的艺术和古文古书的专门研究,留给有兴趣的少数人好了,这种人 大学或独立学院里是应该培养的。
连带着想到了国画和平剧的改良,这两种工作现在都有人在努力。日前一位青年同事和 我谈到这两个问题,他觉得国画和平剧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成了定型,用不着改良,也 无从改良;勉强去改良,恐怕只会出现一些不今不古不新不旧的东西,结果未必良好。他觉 得民间艺术本来幼稚,没有得着发展,我们倒也许可以促进它们的发展;像国画和平剧已经 到了最高峰,是该下降,该过去的时候了,拉着它们恐怕是终于吃力不讨好的。照笔者的意 见,我们的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得批判的采取旧文化旧艺术,士大夫的和民间的都用得 着,外国的也用得着,但是得以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为主。改良恐怕不免让旧时代拉着,走 不远,也许压根儿走不动也未可知。还是另起炉灶的好,旧料却可以选择了用。
应该过去的总是要过去的。
1948年3月12、13日作。
(原载1948年3月31日《大公报》)
黄金书屋Youth校对||goldbook。yeah/
朱自清散文全编 南行通信
在北平整整待了三年半,除去年冬天丢了一个亲人是一件不可弥补的损失外,别的一 切,感谢——照例应该说感谢上苍或上帝,但现在都不知应该说谁好了,只好姑且从阙吧— —总算平平安安过去了。这三年半是中国多事的时候,但是我始终没离开北平一步,也总算 是幸福了,虽然我只想到了个人。
在我,也许可以说在我们这一些人吧,北平实在是意想中中国唯一的好地方。几年前周 启明先生就写过,北平是中国最好的居住的地方,孙春台先生也有《北平乎》一文,称颂北 平的好处:这几年时代是大变了,但是我的意见还是和他们一样。一个地方的好处,也和一 个人一件东西的相同,平时不大觉得,到离开或丢失时,便一桩桩一件件分明起来了。我现 在来说几句北平的好话,在你们北平住着的,或者觉得可笑,说我多此一举吧?
北平第一好在大。从宫殿到住宅的院子,到槐树柳树下的道路。一个北方朋友到南方去 了回来,说他的感想:“那样天井我受不了!”其实南方许多地方的逼得人喘不出气儿的街 道,也是北平生人受不了的。至于树木,不但大得好,而且也多得好;有人从飞机上看,说 北平只是一片绿。一个人到北平来住,不知不觉中眼光会宽起来,心胸就会广起来;我常想 小孩子最宜在北平养大,便是为此。北平之所以大,因为它做了几百年的首都;它的怀抱里 拥有各地各国的人,各色各样的人,更因为这些人合力创造或输入的文化。上海也是五方杂 处的都会,但它仅有工商业,我们便只觉得繁嚣,恶浊了。上海人有的是聪明,狡猾;但宽 大是他们不懂得的。
北平第二好在深。我们都知道北平书多。但是书以外,好东西还多着。如书画,铜器, 石刻,拓片,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