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谒母鲂瞧冢谄刑崾鞲浇谋ξ荩≧atana… ghara) 里面省察,省察“阿毗达摩”,现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宝屋(Ratana… ghara) ,据说就是当时佛陀坐在里面省察“阿毗达摩”的地方。这里讲到的宝屋,并不是说里面都是由宝石所做的,而是佛陀当年省察“阿毗达摩”的地方,世尊在这里就从《法集论》开始思维省察“阿毗达摩”。当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论的时候,身体并没有发出光芒,但是当他省察到第七部《发趣论》的时候,身体发出了很明亮、强烈的光芒。这种光芒一共有六种颜色,分别是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五种颜色的混合色。因为这证明世尊当时在省察非常深奥的法,所以最能够体现佛陀所拥有一切知智的是《发趣论》。我们现在看到佛陀有些佛像的背光里面所发出的这些颜色,呈现出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跟五种颜色的混合色,这就是表明佛陀当时在省思“阿毗达摩”。而我们现在看到佛教的六色教旗,也是根据这个典故而设计的,也就是青、黄、红、白、橙,再加这五种颜色的混合色。所以现在我们佛教的教旗六色旗,是这样来的。

同时,上座部佛教也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教导的,佛陀并不是在人间直接向弟子教导,而是在三十三天界,向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诸天以及梵天人所开示的。佛陀在成道之后的第七个雨安居,到了三十三天界,Tàvati§sa。三十三天,古代又翻译成忉利天,就坐在珊瑚树下的黄色石座下面,用相当于人间的三个月时间向诸天开示佛法。当时,最主要的听众是佛陀——就是菩萨以前的母亲,他的母亲在菩萨出生之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去世之后就投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当她投生到都西答天之后,就不再是个女的了,已经是一个男性的天子了。 

当佛陀在天界讲“阿毗达摩”的时候,为了维持色身,佛陀也会到人间的北古卢洲去托钵,当佛陀托了钵之后,就会到无热恼池用餐,用完餐之后就走到旃檀林去做日间的住处,也就是做午休。那个时候,法将沙利子长老(舍利弗长老)就去到那里,履行弟子的义务。然后佛陀就把当天在天界讲的那些法要讲给了沙利子听。他说:沙利子,我今天讲到的就是这么些。佛陀把自己在天界讲的法要交给了拥有四无碍解智的上首弟子,就象一个人站在岸边,用手指着海洋。同样的,世尊只是把法要交给沙利子长老,长老又可以用十种、百种、千种乃至十万种方法来解释佛陀讲到的法要。之后,沙利子长老又把他从佛陀那里所学到的法要,再传授给他的五百位弟子,这样就形成了“阿毗达摩”的传承。

有三种“阿毗达摩”的教法,第一种是详尽法,这是佛陀教导诸天人的方法;第二种是简略法,是佛陀教导沙利子的方法;第三种是中等法,就是沙利子长老教导他弟子的方法。所以说,“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阿毗达摩”,是沙利子长老对佛陀教导的诠释和发挥,我们既不能够把“阿毗达摩”直接说成是佛陀一字不漏的说,它毕竟还是沙利子尊者对佛陀所讲到的法要的解释。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论藏》其实还是指中等法,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阿毗达摩”的论母,称为(Màtikà)。当我们阅读经典的时候,就会发现佛陀在世时,有几种人是专门背诵经典的。专门背诵《律藏》的,叫作vinayadhara,“律藏持者”;专门背诵经典的叫作suttadhara,如果专门背诵长部的,叫作“长部诵者”,专门背诵《中部》的叫作“中部诵者”,专门背诵《相应部》的叫“相应部诵者”,而专门背诵论母的称为“持母者” (Mātikādhara)。

佛陀在世的时候,“阿毗达摩”主要是以论母的方式流行。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就把论母编在《小部》里面。在《律藏》里就提到了,第一次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诵出了五部,其中的《小部》,就是除了四部之外,一切的佛语都编在《小部》。而在《心义灯》里更补充说,当时阿难尊者是在诵完了四部之后,再把论母诵出来,之后再诵出《小部》里的其他经典。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就是阿首咖(阿育王)时代,七部论已经定型了,然后再由Mahinda阿拉汉传到了狮子岛,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就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阿毗达摩藏》。

这就是“阿毗达摩”的来源。我们就可以说,因为“阿毗达摩”里面讨论的是非常精微、非常详细的法,如果说“阿毗达摩”不是佛说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到为什么独觉佛(辟支佛),不能够说法呢?为什么?知道吗?独觉佛拥有智慧,可以没有导师而通达四圣谛,通达诸法的真相。但是,由于他不具有一切知智,因此他没有能力把所觉悟的东西很精确地表达出来。为什么弟子可以说法呢?弟子的智慧其实是比不上独觉佛的智慧,但是弟子为什么可以说法呢?为什么?弟子所说的法其实是佛陀教导的法,而不是弟子自己觉悟的(法),弟子称为被引导者。唯有佛陀才可以既无师自通地通达四圣谛,通达诸法,同时又可以把他所证悟的法很精准地用词语表达出来,这是佛陀的范畴。同时《经藏》里面的《中部》第一百一十一经Anupadasuttaü《逐一经》是一部很特别的经,我们在其它的经典里面,发现不到,但是这一部经就讲到了,当时沙利子尊者是如何证得阿拉汉果的,经里讲的很详尽。经里说:这部经是佛陀所说的,佛陀描述当年沙利子尊者是修行逐一观法而证得阿拉汉果。佛陀讲到修逐一观法的过程就是,沙利子尊者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逐一再观照初禅名法的触、受、想、思、一境性、作意、寻、伺、喜、乐、欲、胜解等等这些,这些都是“阿毗达摩”里的范畴。我们再看看,沙利子尊者是在什么时候加入僧团的?是在佛陀刚刚成道,过完雨安居之后去了王舍城那一年,也就是在佛陀证得正觉的一年之内,这是在佛陀弘法很早期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佛陀在其它经典里直接教导沙利子尊者这么样观法,但是这一部经说到了,所以我们可以证明,还有很多的法其实当时的那些弟子们是共知的,只不过,由于共知,所以在经典结集的时候,就没必要很详细地说出来。如果我们没有“阿毗达摩”的知识的话,我们根本看不出这部经典,其实在《义注》里也讲到了,这部经就是止观双运法。止就是先进入禅那,出定之后再逐一地观。这部经叫作《逐一观经》,就是逐一地观禅那的名法。观禅那初禅的心,然后观触、受、想、思、一境性,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都是这么观的。但是这部经也提到了,佛陀没有教导非想非非想处,为什么?因为这并不是弟子的范畴。所以我们在经典里面还是可以看到,有些也是把“阿毗达摩”的一些教法收录到《经藏》,只不过由于在圣典结集的时候,专门把分析法归到《论藏》,而把指导止观禅修或者说讲到更具体的一些事件的时候,就归为《经藏》,而《论藏》纯粹是讨论法义的。

那好,我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明天再正式进入“阿毗达摩”的学习。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三讲: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阿毗达摩第三讲: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讲
两种谛与两种教法、“阿毗达摩”的特点及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
玛欣德尊者2009。04。12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昨天我们大体地谈到了印度佛教的一千五百年,同时又谈到了“阿毗达摩”的来源。今天我们将进入“阿毗达摩”的学习。

当我们在讨论“阿毗达摩”前,先来学习“阿毗达摩”的特点。根据“阿毗达摩”,有两种真谛或真理。一种是世俗谛,一种是胜义谛。

世俗谛就是世俗都认定的真理,大家都认定的。世俗谛,这里讲到的sammuti,sammuti的意思是共认的意思,也就是大家共同都认定的,例如我们讲到由选举,大家共认他为领导者,这也是属于sammuti。在律教法里面讲到的sīla sammuti,翻译为结戒。这里的结就是大家共认,共同认定,共同认可,所以叫sammuti。这里的sacca,就是真理、真实。世俗谛也就是说,在世俗,大家都认可的、都认同的,在世间语言上并没有错的,称为世俗谛。而胜义谛,又称为究竟谛paramattha…sacca,parama是最高的,殊胜的,attha是意思、意义,再加上真理,称为胜义谛。

佛陀的教法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教法,一种是论教法。经教法又称为方便的法说pariyàya…dhamma desanà,这里的pariyàya是方便的、随机的、应机的,dhamma是法,desanà是说或者教导。方便法说的意思就是通过譬喻,通过教诫、劝导、鼓励、隐喻等等方式来开示,也就是说是譬喻式的或者受到装饰的教法,以教导世俗谛为主。因为佛陀在开示佛法的时候,必须面对根机差别很大的听众,有些利根,有些钝根,有一些经常熏习了佛法,有一些对佛法很陌生,有些人的贪欲很重,有的人嗔心很重,有的人傲慢。佛陀往往会因人而异、会应机地施教。为了引导听众修行,乃至通达圣谛,佛陀会采用种种不同的方法,达到使听众能够明白。因为佛陀的智慧中有一种智慧,就是能够了解听众的根器,能够知道众生的随眠。这种智慧是不共独觉、不共声闻的,佛陀就有这种智慧,能够判断听众的倾向、能力、性格,用适当的方式来调整开示。例如,佛陀讲到一个叫作耕者巴拉多加的农夫的故事。有一天早上,佛陀去托钵,到了这个农夫的所耕种的地方,那个时候,这个农夫正好准备下田工作。他在工作之前先分发食物,佛陀就去到那个地方,站在那里,然后这个农夫耕者巴拉多加问佛陀说:“我们经常要做工,我们有工作所以就有吃的,你们有手有脚,也应该要工作。”佛陀说:“我们也有工作,也要做工,因为我们做工,所以也有吃的。”耕者巴拉多加就问说:“你说你也工作,你也做工,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你的牛,你的刺棒,你的犁耙等等,你怎么能说你也工作呢?”那个时候佛陀就说:“我是以信为种子,以寂灭为犁耙等等,我所结出来的果实是没有苦的,是清凉的果实。”佛陀就会用这种方法来开示。又例如,有一些婆罗门喜欢做火供,每天都在家里或者圣坛里供火,佛陀见到了之后说:“我们也会做火供,不过我们的火供跟你们的不一样。作为在家人,要供火供,要供根本火,根本火就是父母,要供养父母,还要供养自己的妻儿,还要供养沙门、婆罗门,这种叫作火供。”又例如在《长部》的《教诫新嘎喇经》里,当时,新嘎喇居士子每天早上有个习惯,跑到城外的河里面,把自己的身体泡在河里,出来之后就向六方作礼拜。有一天早上佛陀托钵时,见到了新嘎喇居士子这样做,就问他说:“唉,居士子,你在这里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作礼拜?”新嘎喇居士子回答说:“我的父亲在临终之前教导我说:‘儿子啊,你们要礼拜诸方。’所以我现在,每天早上都礼拜东、南、西、北、下方跟上方。”佛陀说:“我们也礼拜诸方,不过我们礼拜六方跟你的不同。”于是佛陀就开示说:“东方是父母,西方是妻儿,南方是朋友,北方是师长,下方是奴仆,上方是沙门、婆罗门。”佛陀用这种方式,也就是借喻的方式来教导众生。

佛陀这种根据不同的根基、不同的人、不同的倾向所说的法,在第一次结集的时候,被结集为五部,也就是《经藏》的五部,这称为经教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