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可以放下很多的得失,放下很多的计较。甚至我们也可以说,概念是造成我们轮回的原因,是使我们堕落恶道的元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说所谓的“我”,这个“我”是不是可以令我们造很多不善业,造很多业的元凶呢?“我”这个叫什么?这个“我”的概念就是sakkàya…diñ;ñ;hi——有身见,有身见也叫邪见。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打破了“我”,放下了“我”,就不会造很多的业。我们说到的我执、我见、我慢,哪一样不是概念?因为你执取了有一个“我”,这一个“我”,其实只是一堆名色法,只是一堆五蕴。而无论是名法也好,色法也好,无论是色、受、想、行、识也好,都是刹那刹那生灭,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根本没有所谓的“我”。但由于有了这样的组合,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概念,然后会去执取它。有了我执,就会有种种的追求,就会去造业。又比如“我见”,执取的有“我的实体”,有“我的灵魂”,有“我所拥有的东西”,这些都称为“我”和“我所”,或者称为“我见”。而“我见”所执取的“我”到底是什么?是概念,是不是?“我慢”呢?我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拥有钱,我拥有地位,我拥有名利,我家财多少多少,我的职位多高多高。然后,你就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不顺眼,这些都贡高我慢,所执取的是什么?还是“我”。所以,因为有了“我”,有了“你、我、他”,我们就有种种的分别,因为有了种种的分别,我们的心,因为这些不善心,就会造很多的业。由于业成熟了,带给我们轮回。
当我们学了概念之后,我们应当也要学习,要从“你、我、他”的是非纠缠中,从概念的圈套中解脱出来。不过虽然概念有这些特点,但毕竟我们也是生活在概念当中。概念有好有坏,既是使我们产生烦恼、使我们痛苦的原因。
同时,如果我们在修行的初级阶段,也是离不开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概念是属于世俗谛,为什么称它是谛呢?谛就是真理的意思,世俗谛的巴利语叫作sammutisacca,也就是大家共认的真理,在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上,并没有错的。所以,我们说,有“我”,有“你、我、他”,有“大家在这边学习”等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概念是必要的,而且概念是保护世间,让世间正常运作的一种必要的表达方式。在修行上也是,如果我们说到的修戒、定、慧,修戒跟修定离不开概念。如果我们抽离了概念的话,那么我们无从持戒,我们无从修定,是不是?因为胜义谛、究竟法是属于论教法的范畴,是属于“阿毗达摩”的范畴,用的是分析法。但是我们讲,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拥有观智,还必须得先拥有定力;想要培育定力还必须得先持戒;而持戒所讲到的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这些都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也就是世间共认的范畴。如果抛开了世俗谛,抛开了概念,那么我们作为出家人的身份都不成立。例如我们说到的,要成为一位比库,要成为一个出家人,一位比丘,必须要经过很严密、很严格的程序,是不是?这些程序是什么?这些程序如果用巴利语来说,叫Upasamapadà,Upasamapadà也就是受具足戒,也就是通过一种共认的方式,在僧团里面,用共认的方式而认定他、赋予他这样的身份,从此以后,他就有资格披着袈裟,跟僧人一起过着梵行的共住的生活。这种共认的程序,其实都是通过概念,通过世俗谛的方式来完成的。之后,这个能够做,那个不能做,这些也是属于世俗谛的范畴。然后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再去取概念法为所缘,去专注于特定的对象。例如,专注呼吸也好,修慈心也好,在究竟意义上来说,慈心的对象只是一堆名色法,但是如果我们把慈心散播给名色法的话(没有对象)?我们在慈心的业处里,还是会分有男人、有女人、有师长、有认识的人、有不喜欢的人。唯有这么样,我们才能够取有情的概念来培育定力。无论是取有情的概念也好,取地、水、火、风的概念也好,取青、黄、红、白的概念也好,取光明的概念也好,或者取身体的概念(三十二身分的概念)也好,通过这些概念所形成的影像,我们去专注它,然后就能够培育起定力。
而当我们培育了定力之后,再去修观。修观的时候,我们也要观所谓的有情。在修慈心的时候,我们是从世俗谛的范畴去培育慈心,有慈心,散播的慈心,慈心是真的能够散播吗?不可能。真的有有情接受你的慈爱吗?也不能,这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说。但是在世俗谛上,所谓的慈心其实也是一种概念,就是形象的概念,然后,所谓的有情也是一种概念。但是在修定的阶段,我们不能够破这些东西,如果一破的话,我们连定都培育不了。就像持戒一样,如果一破,那么不要说持戒,连出家的身份,连所谓的戒法都谈不上。因为世俗谛是大家共认的、共知的。同样的,有情也好,男人、女人也好,天界的众生也好,人类也好,堕恶趣的众生也好,这些都是大家共认的。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有具体的对象,通过具体的对象培育起来的心,称为禅那的心。然后,再利用禅那强有力的心来观照,观照什么?观照所散播慈爱的对象,其实只是一堆名色法,然后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同时也观照禅那的心。有所谓禅那的心吗?没有,它只是一堆极快速生灭的心识、生灭的名法而已。然后我们再观照这些名法的无常、苦、无我,唯有通过这样,观智才能够提升。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先讲概念,其实概念既是使我们产生痛苦的原因,但也是保护世间的原因,也是使我们清净戒行跟培养定力的原因。唯有这样,在这个基础上修观,我们才能够提升,而修观必须得以修定为基础,修定又必须得以持戒为基础,这就是修行层层增上的关系。
我们今天晚上讲戒、定、慧跟律、经、论的关系以及概念法,就讲到这里,明天晚上再继续学习色法。
好,下面大家一起来作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五讲:色法、四界
阿毗达摩第五讲:色法、四界
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五讲
色法、四界
玛欣德尊者2009。04。15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们大家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
我们在前几个晚上一起学习了“阿毗达摩”的概论或者导论。我们从佛教开始谈起,然后谈到经典的结集以及三藏,之后我们又讲到了“阿毗达摩”的来源以及两种谛:世俗谛与胜义谛。然后再谈到了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以及学习到三藏、三学、三种教法之间的关系。
从今天开始,就转入了讨论胜义谛的范畴。在昨天晚上我们谈到了概念法,概念法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所看到的、所接受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们也必须得运用的。概念法它还会有时间、空间、组合、形状等等。但是到了究竟法,我们就不能光从时间、空间、形状、上下、高低等等来去了解、去讨论了。
那到底什么是究竟法呢?“阿毗达摩”里面就讲到了究竟法,有四种究竟法。
第一种是心(citta);
第二种是心所(cetasika);
第三种是色(rūpa);
第四种是涅槃(nibbāna)。
心、心所与色法,它们都是因缘造作之法,又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称为有为法。又因为这些有为法,它们具有生灭相,有生起、有存在,必然有坏灭,所以也称为行法(sañ;khāra dhamma)。
涅槃,非因缘造作之法,称为无为法。又:它不具有生灭相,所以不能称为行法,必须称为无为法。
“阿毗达摩”所讨论的主要是这四种究竟法。但是我们在学习“阿毗达摩”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按照这四种究竟法的原来的次第、顺序。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是先讲心法,再讲心所,再讲色法,再讲涅槃。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依这个次第。为什么呢?我们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将由粗到细,由简到繁,这样的次第来学习。
在讲到色法的时候,色法的分类一共有二十八种。讲到心所的时候,有五十二种心所,讲到心的时候,有八十九种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种心。大家可能听到数目,觉得挺吓人,很多数字,但是如果我们很有系统地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是那么吓人的,它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从粗到细。色法粗还是称为心的名法粗呢?色法是粗的,因为色法容易被我们感知。但是,心法更加微细一点儿。所以我们先从粗的色法开始学习,然后再学心法。还有,我们要先从色法再讲到心所和心,这样的教学次第是跟我们禅修有关。
我们知道修行必须得依靠经论,而经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禅修。我们不能够为了经论而经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跟学子没什么区别。佛陀教导三藏,教导经论的目的是为了要去实践,惟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达到灭苦。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我们的禅修也通常是先观照色法,观照粗浅的色法,然后再观照名法。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修行次第来学习。
在禅修的时候,修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修止,一类是修观。
修止,它的所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概念法,一类是究竟法。如果是取概念法为对象(为所缘)来培育定力,它可以证得禅那。如果是取究竟法为所缘来培育定力,不能够证得禅那,但是它可以达到近行定。
而在讲到修观(vipassanā)的所缘,依所缘来分,所有的观只有两种业处,一种是色业处,一种是名业处。也就是说,我们观智所观照的对象离不开名色法,离不开身心。
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这样,那缘起到底算什么?因为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我们必须得要观照过去世,观照未来世。当我们把心导向过去,观照过去世的时候,难道过去世就不是五蕴吗?难道过去世就不是名色法吗?是不是?未来世呢?难道未来世就不是五蕴吗?未来世就不是名色法吗?还是属于心、心所跟色法的范畴。只不过是已经灭去了,称为过去,还没有生起的称为未来,已经生起的正准备灭去的,称为现在。我们在观照的时候必须要观照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具体的对象还是名色法,所以我们可以把观智的对象,把它总结为只有两种业处。如果说修止业处,培育定力,有四十种业处。那么修观,只有两种业处,就是色业处和名业处,就是观名色法而已。
在具体修观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先观色法,因为色法是粗的,而且我们在观名法和观色法的时候,由于色法比较粗,也比较容易把握。如果在观名法的时候,有时候名法会比较细一点,如果定力不足的话,有时候可能会观不清楚。所以在修行的次第上,我们可以先修色业处,然后再修名业处,之后再查找名色法之因,就是修缘起。等我们已经能够见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之因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培育观智。再观照这些有为法,这些心法,心所法和名法的本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无常、苦、无我。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有为法的过程中,也会讲到在具体实修的时候,应当如何去观照它们。
在我们讲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时,会讲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在讲到心所和讲到心的时候,当我们学习了“阿毗达摩”,通过“阿毗达摩”的分析法,将会很容易地看清楚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然后再具体运用在生活上如何培养如理作意,如何培养善法。而在修观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阿毗达摩”的帮助。修行离不开经论,特别是修观离不开论。我们可以说,经论好象眼睛,实修好象脚步,惟有这么样我们才能够走的清楚。如果我们有了“阿毗达摩”的知识,已经了解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