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会漂,但是丢在水中,它必定是沉下去的。

我们在专注呼吸的时候,让我们的心沉入到呼吸里面去,这个叫做入出息念。这里的念是沉入,心的作用是沉入。我们讲到所有的心或者心理作用(心所)的时候,大多是心对于所缘的一种关系,这种念的关系就是把心能够沉入到所缘去。把心沉入到呼吸,这个叫入出息念。把心沉入到佛陀的功德,这个叫什么念?佛随念。念表现为面对所缘或者守护心与所缘,也就是说心对当下的目标保持清楚地觉知,清楚地知道;近因是强有力的想或者四念处。

在修行当中,有三种心所对于培育定力或培育智慧是很重要的。第一种心所就是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作意是生起善心或不善心的关键点。如果一个人拥有了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就是善心。如果是不如理作意,接着生起的是不善心。所以在修行当中,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的就是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的意思,就是把我们的心导向正确的地方。

第二就是正念,或者有时候也可以称为具念,就是拥有正念的意思。拥有正念的意思是:作为禅修者应该要时时保持清楚地知道目标,心沉入目标,不流失、不忘记、不动摇、不随风飘荡。

第三是正知,正知就是智慧,我们对于所缘保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称为觉知,心清楚地觉知对象。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对禅修的整个过程来说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持戒、无论是培育定力、无论是培育智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例如:现在这里有个手表,当我们把手伸向这块手表的时候,这种伸向就犹如什么?作意。而不是拿其它的东西,拿这个东西,这种是属于作意。然后手很稳地拿住它,而不会让它滑落、不会让它掉下,这个比喻是什么?比喻正念。然后我们再去看,端详着这块表,现在是几点,这个是什么?就是正知。同样的,我们无论修任何一种业处,作意、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是很重要的。作意带动我们整个心投向哪个地方,例如:我们把心转向于专注呼吸,这个时候,由于有了作意的作用,带动我们的心去知道呼吸;然后心很稳固地、很清楚地定在呼吸上,这个叫做正念;然后我们的心对呼吸保持清楚地知道、觉知,这个是正知。

如果是修慈心也是,把我们的心导向于对一切众生,祝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福乐,这种导向就是属于作意。或者在我们导向之后,我们又持续地把心投入到一切有情里面,这个是寻;然后时时刻刻地把心定在一切有情里面,这个是属于念;然后对于我们所散播慈爱的对象,保持清清楚楚,这是正知。

念,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在整个禅修体系里面是很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佛陀在很多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甚至可以用eka ayana magga来形容正念,就是一行道。一行道的意思就是导向唯一的道路或者要单独行走的道路。念,往往依它的所缘可以分为四种,称为四念处。

为什么称为四念处呢?四念处有时候也可以称为念住,念住就是从巴利sati atiñ;ñ;hàti来的,巴利语的念就叫 sati ;然后patiñ;ñ;hàti的意思就是住立、安住、建立,稳固地建立起来,这个叫做patiñ;ñ;hàti。把正念很稳固地建立起来,这就是念的住立,叫做念住。或者另外一种解释,就是sati upañ;ñ;hànañ;ñ;ha这个称为念住,也就是念的现起之处。upañ;ñ;hàna 的意思就是建立起来,最后这个ñ;ñ;ha ;就是地方,把念建立起来的地方,称为念的现起之处、念的确立之处,或者念的建立之处,就称为念处。

念的现起之处为念处,那么念是怎么样建立起来的?它建立一共有四种所缘(四种目标、四种对象):即正念于身、正念于受、正念于心、正念于法,这称为以身随观身而住、以受随观受而住、以心随观心而住、以法随观法而住。

对于四念处,佛陀将它称为一行道(eka ayana magga)。也就是说这条道路,它能够通向涅槃的。而且一个人持续地修,他的目标只是通向于涅槃,所以称为(一行道)。这里的eka ,独一的,就是指涅槃;或者eka是指佛陀,佛陀是独一的,ayana是行走的道路,由于佛陀发现了这条道路、佛陀独一的ayana 行走的道路;或者说在我们修行四念处的方法的时候,我们不是成群结队,经常在谈话,而是我们要独自修行,所以叫独自地行走,独自地去实践的道路;或者eka ayana magga ,也就是这里的eka 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才有的,而不是外道才有的,所以又称为独一的道路,就是它不跟外道所共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四念处是正念与观智的完整修法。四念处的唯一要义即正念的观照诸法,它的差别只是在于正念所观照的所缘不同而已,正念所观照的所缘一共有四种:即身、受、心、法。

在培育四念处的时候,第一个要观照的是身,身的巴利就叫kàya ,它的含义有两种。在《无碍解道》里面提到有两种身,一种称为rå;pa kàya(色身),色身包括了四大以及四大种所造色,也包括了入息和出息,这些都称为身行(kàyasaï;khàrà)。身念处的身是特指色身。如果是在修入出息念的话,那么这里的身是特指呼吸身或者入出息身。还有另外一种身,叫做名身。名就是我们说到的心理作用的,它包括了受、想、思、触、作意等,名以及名身又称为心行cittasaï;khàrà。

在巴利里面,身包括了有聚合的作用、组合的作用。例如:我们称为的这个身体的身,它其实就是一堆色法的聚合;称为名身,就是一堆心理的组合。所以这里的身,在巴利里面,kàya 的意思是这样。

而对于受vedanà来说, vedanà是由vedati来的,就是体验、经验,我们对一样东西的感受。vedanà作为名词来说,是指受、感受。

第三citta心,就是五蕴当中的识蕴(vi¤¤àõ;a)。

还有法,法就包括其它的心所,例如佛陀讲到的五盖、七觉支,这些就是包括其它的法。所以,当我们讲到正念所安住的、所现起的这四个对象,就是包括了身、受、心、法。而身是以色法为主,是不是?受、心、法,是以名法为主,在法里面也包括了一部分的色法,但大部分还是以名法为主,所以四念处的四种所缘还是名业处和色业处这两种。

如果要讲四念处,我们离不开一部很重要的经典,这部很重要的经典分别收录在《长部》的第22经以及《中部》的第10经。《长部》的第22经叫做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ü《大念处经》,《中部》的叫做 satipañ;ñ;hànà suttaü《念处经》。在斯里兰卡版本,它们的差别在于《念处经》没有广说四圣谛,但是在缅甸版本,这两种经文,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完全一样的。

到底《大念处经》对于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帮助呢?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到了,能够使我们去除贪、忧,超越诸烦恼,得达如理证悟涅槃的方法、道路。《大念处经》还是讲的是四念处,在这四种念处当中,佛陀一共教导了21种业处。其中的身念处包括有十四种业处。《大念处经》一开始,佛陀就教导如何修习入出息念,现在当我们在引用经文教导入出息念的时候,我们也是习惯的引用这部很重要的禅修宝典《入出息念》。

第二是威仪路,威仪路说到了我们的姿势,也就是对我们的四种姿势保持正念,在行走的时候、站立的时候、坐着的时候、躺卧的时候都保持正念,如实地了知在行走、站立、坐着、躺卧的时候,这称为威仪路,叫做iriyāpatha。

第三种是四正知,四种正知称为sampajàna 。从巴利文jà的意思就是知道,再加pa ,就是清楚的,再加sam,就是完全清楚地知道。在四正知里面佛陀教导无论我们是往前走、往回走、往前看、往旁看、伸手、放下、穿衣服、吃饭、喝水、咬东西、尝东西,吞下去、大便、小便、行走、站立、坐着、躺卧、醒来、说话、沉默等等都保持清楚地觉知,这个就称为正知。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在睡眠的时候,平时做任何的事情,就是吃喝撒拉,我们都可以修行,只要我们提升正念、保持正念、保持正知,这就是修行。

如何保持正知呢?在这部经典的义注里面,就讲到了有四个层次的正知:

第一种正知,称为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也就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一想到立刻就做,先要考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利益,这里所讲到的利益就是对于善法有没有帮助,而不是说我做这件事情可不可以赚到钱,我们可不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一些益处、一些利益,不是这个利益。这里的利益就是对我们的修行、对善法的培育有帮助,我们在思考了做这样的事情有没有利益之后才去行动。而不要说我们做这个事情,我们做了才发现做错了,我们说出来了,才发现说错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没有正知。

第二种就是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对于有些事情,即使是有利益的、有帮助的,但是也不一定是适合的。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要看时、看地、看人、看时机。如果认为有帮助的,我们就不去考虑时、地、人去说,仍然是没有正知。对于有利益的,我们认为适合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去做,不适合的时候我们就不去做,或者等待时机去做,这个称为适宜正知。

第三种是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gocara 的意思就是我们心所取的境,就是心的所缘。在行走、站立、吃饭、躺卧、坐着等等,我们都把自己所修行的业处放在第一位,这个就称为行处正知。行处正知就是培养定力的止业处。如果大家是修习入出息念,那么在走路、在做任何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呼吸;如果是散播慈爱的话,我们就一切时都散播慈爱;如果是修四界分别的话,我们在一切时都观地水火风。这个就是行处正知。

第四种正知称为asammoha…sampaja¤¤a, sammoha的意思就是迷惑的,愚痴的,a 就是没有。不迷惑的,称为无痴正知。无痴正知,就是修vipassanà、培育观智的。在做任何事情、在走路的时候,我们不要认为我在行走,有一个身体在行走。我们在行走的时候,观照只是一堆色法,由于心生色法在风界带动之下,然后有这个所谓的一堆色法在行走而已。在行走的时候,我们可以观照色法、观照名法,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在行走、在站立、在坐着、在吃饭等等,我们都修观vipassanà,这称为无痴正知。

在这四种正知当中,前面的有益正知、适宜正知,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保持清醒,清楚自己的身心、自己的动作,这个是前面的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而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专注自己的业处,觉知自己的禅修所缘,这是行处正知。而一切时修观,观照名法、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属于无痴正知。

第四种身念处是厌恶作意(pañ;ikå;la manasikàra)。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三十二身分,在《大念处经》里面,只是提到了三十一种身分,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痰、脓、血、汗、脂;唾、泪、油膏、鼻涕、关节滑液、尿。在第十九个之后,接着就是胆,但是在《清净道论》和一切的《义注》,还有在禅修实践里面,就在粪便之后,再加个脑,所以称为三十二身分。但是在《大念处经》里提到的是三十一种身体的部分,如实地去思维这三十一个部分的厌恶、不净、肮脏,这称为厌恶作意。

而界作意,就是去思维、去观察、辨识身体里面的地、水、火、风四界,犹如佛陀在经典里面说过的:“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通过这种方法去辨识身体的地、水、火、风四界,称为界作意。

接着是九种墓地观。九种墓地观就是分别去观察一具尸体被抛弃在坟场,死了之后经过两三天,尸体开始肿胀、青瘀,一直到腐烂成一堆白骨的这个过程,到最后风化为粉末有九个过程,这称为九种墓地观。

入出息念、威仪路、四正知、厌恶作意和界作意,这五种再加上九种墓地观,一共是十四种。

入出息念是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