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论道-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峋龊屠咸照矗咸兆詈笊陨宰隽艘坏闳貌剑殖隽种坏耐恋兀ㄎ迨叮├粗值咀樱溆嗟幕故峭惩持稚狭烁吡弧2还辗蛉艘侵酪院蟮氖虑椋簿筒缓退耍共蝗缏舾鋈饲橛胨蛭咸照夤僦蛔隽税耸惶欤值奈蘼凼歉吡换故堑咀樱际且徊缫裁挥惺展:槁踉凇度菡姹省分性刑镜溃骸叭恢偾镏炼诠侔耸湃眨醋悦馊ブ啊K斤p,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说来陶渊明生来就不是做官的性格,正所谓“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虽然李鸿章曾说过,举凡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便是做官,倘使一个人连官也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但是做官就像练《葵花宝典》一样,第一步首先要阉掉良心。如没有这个“勇气”,那以后做官就麻烦多多,甚至如坐针毡。如明代袁宏道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他居然叫苦连天,说:“弟做备令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侯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做吴令,无复人理,几不知有昏朝寒暑矣。何也?钱谷多如牛毛,人情茫如风影,过客积如蚊虫,长官尊如阎老。故以七尺之躯,疲于奔命。”他说一会要像奴才一样对上官装笑脸,一会要像妓女一样应付乡绅贵客,还要像守仓管账,罗罗嗦嗦地谕示百姓,一日之间变好多次脸,像变色龙一样。于是他觉得受不来。

  人淡如菊-陶渊明(2)

  陶渊明的性格和上面说的一样,这官当得非常别扭。直接导致陶渊明辞职的导火索是这样的,陶渊明到任八十一天后,浔阳郡上头派来一个督邮,他是负责检查下面官吏的工作情况的官,相当于现在的纪委部门。这督邮当时是相当牛的,像《三国演义》写刘备迎接督邮时就是:“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所以陶渊明手下的小官也劝陶渊明千万要对督邮恭敬万分。陶渊明听了心中窝火,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牛脾气一上来,遂授印去职——老子不干了。陶渊明丢掉了官印,写下那篇名垂千古的《归去来辞》,彻底地离开这个尘俗世界,离开那些“心为形役”的日子,投入了自然的怀抱。
  此后的陶渊明痴心于山水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陶渊明和后世的那些捞够了又回老家享清福的官们大不一样,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还是比较困窘的。但陶渊明一生好酒,于是就利用一切机会蹭酒喝,在乡间村头,不管哪里有酒场,只要有人邀他去,他就欣然前往。如果有乡里的朋友来访他,哪怕是个乡间老农,只要家中有酒,也同饮一醉。有时陶渊明先醉了,就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有诗:“我醉欲眠卿且去”正用此典故。)通过陶渊明的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对酒的狂热程度似乎不在刘伶之下,当时乡间的酒多是家酿,酒中杂质极多,需进一步过滤才行,所以陆游曾有诗:“莫笑农家腊酒浑”。陶渊明家自己酿酒的酒缸里不用说也是挺浑的,但陶渊明这天闻着酒缸里有酒味了,就急不可待,当场扯下自己头上的葛巾当过滤的工具,滤完酒后,喝得醉醺醺的老陶又把沾满酒渣的葛巾戴回头上了——这倒留下了“葛巾漉酒”的典故。不过陶渊明看起来虽然随和,又好酒如命,但他是有原则的,不是什么酒都喝,什么人都见的。达官贵人想见他,就算有好酒名酒,他也不去。
  陶渊明对于经营事务十分低能,他自己都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有朋友一次送给他二万钱,他也不想着用这笔钱来投资办实业,而是一下子全部预付给了酒家,好让自己随时有酒喝。义熙四年,陶渊明家里失火,把他的“草屋八九间”统统烧光了,于是生活更为困难。如逢丰年,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但遇到灾年,则不免“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
  可是这时的陶渊明有过了“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的痛苦经历后,他真正明白了《庄子》所说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的道理,对于官禄富贵,再也不正眼相瞧。虽然他爱酒,但他更爱的是自由,是“悠然见南山”的闲逸。正所谓“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在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陶渊明却是真的病了,当时他又病又饿,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但陶渊明还是婉言推辞了。檀道济送给他的白米肥肉,也被他坚决拒回。如此又过了几年,陶渊明给自已写了《挽歌诗》三首,安然离世。
  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并不是很响亮,但对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下开盛唐诗风,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无不对他推崇备至。而陶渊明的诗文中,无处不流露出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像这首《饮酒诗其五》,我们原来在课本上就学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时笔者年纪尚幼,虽然全背了下来,但对“此中真意”并不了然,现在觉得这“此中真意”正是道家的思想——逍遥自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大道无言。近日看新闻,日本小皇孙取名叫悠仁,就是取自这句“悠然见南山”。只可惜中国的优秀文化倭人都十分欣赏,但国人却拼命地糟蹋。记得有篇文章写陶渊明弃官不做,是因为贪污过多,害怕督邮来查出他的劣迹,因此弃官而逃。唉,也难怪,现在的人很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好好地放着官不当,也很难理解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在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人们想着的是桃花源里可办旅游业,可开发房地产,对于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对于陶渊明身上所谓的闲情逸致、高风靖节,大概会越来越觉得隔膜和遥远。

  烟波钓徒-张志和(1)

  烟波钓徒----张志和
  烟波钓徒
  张志和
  张志和的品格操行,正如颜真卿在碑文中所说的那样:“立性孤竣,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这等行径,正是道家中人所为。
  自古以来的隐士,匿迹于万顷烟波之上的为数不少。从《庄子》的书中就有隐居在江湖之上的渔父形象。不过有的是真心归隐,有的却是想沽名钓誉。像姜子牙老爷爷在渭水河边下钓钩,钓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而严光同学反穿皮裘在富春江上招摇,为的是求得见一面老同学汉光武帝,然后闻名海内;更有孟浩然先生,看到洞庭湖水时,心潮荡漾,两眼鲜红脑子里全是紫绶金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而本篇要说的这位玄真子张志和,却真是恬淡如水云,不谋荣利,不显形迹,犹如神龙见首难见尾。
  说起来张志和在现在的知名度不低,这全靠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他的那首著名的《渔歌子》: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早年就聪慧过人,据说他母亲生他前梦到枫树长在肚子上,凡是有这种异相的都非寻常人物。张志和十六岁时就以明经科(唐朝设有秀才、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书等六科)及第。曾献策于唐肃宗,唐肃宗很欣赏他,让他当翰林待诏。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皇帝喜怒无常,天威难测,像张志和这样直性子的人更难免出事,于是不久张志和就被贬官为南浦县尉。
  后来张志和逢丧事回家“丁忧”(官员的父母去世时要离职回家守丧,称为丁忧),就此不再愿为官,情愿驾一叶小舟,终日泛舟于江湖之上,自号为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叫张鹤龄,也是做县尉的,他念及兄弟之情,生怕张志和就此遁去不回来了,于是在会稽城东买了块地,给他盖了几间茅屋让他住,张鹤龄的文章也不错,他特地写过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这一首虽然不及上面我们录出的张志和那首好,但其中拳拳兄弟深情,还是非常感人的。他惦念着弟弟:当风狂浪高的时候,你可要早点回到这茅舍中来啊。
  张志和孤家寡人一个,也没有老婆。嫂子为他做了件衣服,他一穿就是十多年,无论冬夏,都是这一身,夏天酷暑之际,也不脱下来。张志和隐居在江湖间,有时也遇到麻烦,有一次,经常作威作福狗眼不识泰山的乡间小吏要征集民夫来挖河,看到张志和穿的破破烂烂,就也把他当做民夫。按说张志和曾有过功名,就不应该被征役的,但是张志和却并没有把眼一瞪,说“老子当年是翰林待诏”之类的话,而是乐呵呵地拿起条筐和铁锹干起活来,没有丝毫的怒色。看来张志和真是修到“无故加之而不怒”,对得失荣辱,不萦于怀了。
  张志和的茅舍非常简陋,柱子椽子都是连树皮也没有刮去的树枝搭成,门前隔着小河,连个独木桥也没有。后来御史大夫陈少游去拜访张志和,到张志和家去时着实费了不少劲,踩了一裤腿泥。于是陈大人下令在张志和门前造了一座桥,又将张志和所在的破茅房——不,破茅舍,叫茅房太难听了,改名为玄真坊。后来张志和名气更大了,皇帝听说后,念及旧情,赏给他一个小厮,一个丫头。张志和并不役使他们,而是让他们结成夫妻,并给他们起名,男的叫渔僮,女的叫樵青。
  有“茶圣”之称的陆羽和他交游甚密,陆羽曾问他还有什么朋友,他说:“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意思是说,从道家的观点来看,整个天地就好像一个大房子,晚上月亮就是一盏灯照着所有人,我在这个大房子里和四海五湖内的朋友们从来没有分别过,还谈什么来往?听这种话,大家可能现在都不陌生了,又是《庄子》中的“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这样的思想,和刘伶所说的“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也是同一机杼。

  烟波钓徒-张志和(2)

  张志和不但精于诗文,而且书画双绝。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做刺史时,曾与张志和有过来往,或许是两人都是书家,志趣相投吧,张志和当众表演了他神乎其技的书画才艺,张志和面对一幕素绢,酒酣之余,边击鼓吹笛助兴,边挥笔作画,有时闭着眼画,有时反手挥笔来画,随兴挥洒,笔下却犹如神助,妙绝天成,速度之快更是让人咋舌,山水云石顷刻间便出现在白绢之上。这时候围观的人极多,以致于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众人纷纷惊叹于张志和的绝艺。
  《续仙传》中说张志和也有仙术,可以“饮酒三斗不醉”、“卧雪不寒,入水不濡。天下山水,皆所游览”。张志和闭门不出,或者泛舟湖上,一直在“守真养气”,看来张志和恐怕内功也颇为精深。张志和经常“沿溪垂钓”,但他从来不投饵,因为其“志不在鱼也”。张志和表面上坐在那里拿着渔竿,但实际上他的心思早神超天外。据说张志和最后的结局是和颜真卿他们喝酒时,酒酣兴起,把一张席铺在湖面上,端坐在上面饮酒谈笑,不一会儿,云中飞来一只仙鹤,张志和向白鹤一招手,白鹤飞下来驮起他就飞上了云端,从此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他,据说已经成仙了。当然,这只是传说,也有人传说他是溺水而死。我猜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张志和隐居到更荒僻无人的所在去了。颜真卿有《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记载他的生平事迹,但却没有提他飞升的事情。张志和曾将自己的修炼心得写成一本书,叫做《玄真子》,据说此书原有十二卷,总共三万言,但在南宋时已残缺不全,只剩下三卷,被收入《道藏》的“太玄部”。
  张志和的《玄真子》非常难懂,感兴趣可以自己找来看看。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还是张志和的《渔歌子》容易读得多,这里把他的另外四首也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