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投降,也应该称称自己的份量。斤两够重,能够被接受。斤两不够重,想投降都不可能。时时衡量形势的转变,称量自己的轻重,才叫做自知之明,有利于决策。
  11。孙坚和刘备破贼有功,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孙坚字文台,是孙武子的后代。17岁时勇杀一贼,群县知名,被荐为校尉。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孙坚又把他斩杀,晋升为下邳丞。中即将朱隽攻打黄巾军的时候,孙坚赶来接应,和刘备合作,一路得胜。朱隽表奏朝廷,孙坚、刘备各有战功。这两人现在站在同一起跑点上,却由于两人的身份不一样,孙坚一下子就升为司马。不多久又被封为乌程侯,出任长沙太守。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没有一官半职,以致等待很久,始终没有结果。后来张钧说十常侍卖官,非亲不用,刘备才得为为中山府安喜县尉。两人的际遇,是不是有幸有不幸呢?
  然而,孙坚早发早射。37岁那年,便中箭身亡。刘备似乎晚发也晚射。一直奋斗到63岁,位居昭烈皇帝。人生是长途竞赛,一时的挫折和落后,其实不必介意。刘、关、张三人结义以来,先受董卓的轻视,幸亏朱隽待他们甚厚。现在受到冷落,只派给刘备一个县尉。刘备深感三人同患难,所以和关、张二人,食饭同桌,睡觉同床,在患难中不断增进三人的感情。从这一角度来看,真的是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让三人多受一些折磨,未尝不是好事情。假若三人一路走来,十分顺利。说不定不久之后,各自升官封侯,不得不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那就不算是什么结义了。就算关、张二人决心追随,刘备会不会像董卓、曹操那样,位高而骄,以致气走二人,恐怕谁也不敢料定。趁着年轻多磨炼,不急求成功,应该是上策。
  12。张飞怒鞭督邮,对刘备、关羽有什么影响?
  刘、关、张三位异姓兄弟,性格大不相同。刘备沉稳能忍,张飞则是鲁莽逞勇,关羽忠义为重,经常拉住张飞,劝其顺从刘备。三人的互补性很强,配合得很好。
  董卓得到三人的救助,由于三人都没有一官半职,表现出了轻慢的无礼态度,张飞气得就要杀他。刘备和关羽赶紧制止,才没有闹出人命。按理说杀掉董卓这种坏人,应该是好事。但是董卓的恶行,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杀他就等于杀害朝廷命官,那还得了!现在督邮为了刘备这个县尉没有孝敬财物,便百般刁难,设法加害。张飞气愤不过,将督邮绑起来用柳条鞭打。刘备闻讯赶来喝阻,关羽力劝不如杀了督邮,弃官归乡,另图远大事业。刘备这才省悟过来,把印信悬在督邮头上,三人往代州投靠刘恢,被刘恢藏匿家中,暂时躲避。
  想想看,若是刘备再忍耐下去,张飞也不鲁莽逞勇,结果会怎么样?刘备官场失意,张飞整天喝闷酒,岂不是为了做官而丧失原来的志气?桃园三结义的义字,就已经不存在。势必三人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忍耐是好修养,也应该以合理为度。张飞鲁莽,若能合理表现,反而是好事情。莽张飞有时候很可爱,便是莽有时也莽得合理。当然,有时候莽得令人心急,十分担心他的鲁莽,会坏了大事。
  怒鞭督邮,对三人是危机,因为可能被官府抓去。但也是转机,辞去县令,才有机会另有发展。危机即转机,要看自己怎么转,而不是不用心,一味听天由命。
  13。何进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把握不住?
  我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意思是得地利之便,往往捷足先登,其实也未必如此。何进是何皇后的兄长,位居大将军。当朝廷动乱,十常侍结党为非作歹时,袁绍就已建议何进,必须设法铲除宦官的势力,以免受害。可惜何进出身寒微,学识经验都不足,加上犹豫不定。不但坐失良机,反为十常侍所杀。
  不仅何进如此,当时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是占尽地利,结果却毫无所得。大凡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士。除了有才略、得机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学问。自己胸中先要有一些定见,才能够见机行事而大展鸿图。
  何进和他的妹妹何皇后,得到大好的机会,却由于学识不足,判断力很差。不接受主簿陈琳的劝阻,居然听袁绍的建议,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以致恶势力未除,新豺狼紧跟着进来,天下更加动乱不安。
  袁绍姿貌威容,与其弟袁术,都有侠义之气,却不脱富贵子弟的坏习惯。他劝何进召董卓入京,实在是造成汉室祸乱的主要错误。但是,何进自己缺乏决断能力,袁绍当然是责无旁贷。这一群有地位、无学问的大臣,才是真正对不起汉室的人。我们把祸根推给十常待,实在并不合适。小人得意,正人君子受害,是一种好听的话。实际上正人君子不能尽责,不够份量抵御小人的勾当,才是真正的乱源。一大堆废物,平日摆着,还相当好看。一旦有事,却没有一个管用,这才是组织的最大缺失。学问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这种时机,才显现得出来。
  14。董卓一见面就想立陈留王为皇帝,这是为什么?
  西凉刺史董卓,破黄巾无功,朝廷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出任显官,统西州大军20万,常有不臣的念头。何进大将军居于私利,接受了袁绍的建议,暗差使者号召各地方势力,前来助阵。
  这种情况,有如总公司派系斗争。某派首脑,私自通知各地分公司。董卓这位分公司领导,正好抓住机会。指派女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率领谋士李儒、大将郭记、张济、樊稠等人,提兵望洛阳出发。
  总公司重要干部,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与豺狼无异。劝何进阻止董卓入京,何进拒不接受,因而离职他去的,为数甚多。何进为十常侍所杀,董卓趁机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献帝。自己则为相国,威福无比。
  我们经常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结果却造成更为严重的后遗症。如进召董卓入朝,等于引狼入室。做决策的何进,并未亲眼看到这种恶果。他自己先被杀害,让后来的君臣,都遭受很大的不幸。决策时不但要想到自己,而且应该考虑后代的子孙,在此获得明证。
  董卓进京途中,遇到少帝及陈留王逃难在外,正要还都。和陈留王几句对答,已经有了废立的意思。表面上是陈留王自始至终,并无失语。实际上是由自己废立,当然更方便控制。尤其少帝并无分毫过失,而且聪明仁智,凭什么要废立?董卓的想法刚好相反,就是没有理由偏要找理由废立,大家才知道他的厉害。对于存心不良的人,经常喜欢表现出令人不解的举动,原因在此。
  15。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是什么道理?
  谈《三国演义》,应该以人物的品德志节为中心。历来评论三国风云人物,大概都不会提及吕布,原因就在他不是正直诚实的人,品德很不好,所以避而不谈。
  我们谈吕布,主要是现代人离开三国时代,非常久远。很不容易想像当时的情景,加上现代人把跳槽看成正常的现象。所以才以吕布为例,来说明跳槽的真谛。
  吕布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后来又得到董卓的爱马,名叫赤兔。更是英雄配良驹,为什么搞得后人不愿意提起他的名字呢?原来他年轻的时候,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追随作战,建立了很多战功。和董卓对阵时,杀得卓兵大败,引起董卓的惊奇和恐惧。于是由吕布的同乡李肃出面,劝说吕布,希望他改投董卓的阵营。李肃为什么敢于承担这样的重任?因为他素知吕布有勇无谋,却又见利忘义。建议以赤兔良马,加上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打算以这些厚利,引诱吕布来为。这和今天的控股公司,以高职高薪,配以名车、豪宅,要人家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是同样的情况。所不同的是,丁原和董卓这两家公司,前者是老字号,一切合法;而后者则是不合法的仿制品工厂,当然不能够随便携带公司的秘方,为利而跳槽。
  何况吕布为了获得董卓的重视,竟然把丁原杀死。提着丁原的首级,前往请功。并且一见面就拜董卓为义父,更是令人觉得无耻之极。财关固然难过,也不致为财而不仁不义,到这种地步,难怪后世的人不肯提他。
  赤兔马是名马,吕布应该想到董卓为什么舍得?他听从虎贲中郎将李肃的片面之言,说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说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日久必成大业。也不想想买主求荣,已经为人唾弃,居然杀主求荣,而且马上改变原本以董卓为叛贼的观念,拜董卓为义父,足见其完全不知道义是什么?才会行此不义。
  董卓要吕布,不过是为了废少帝改立陈留王,自己可以完全操控大局。他本来也舍不得赤兔马,经不起李肃“主公欲取天下,何借一马”的劝告,才答应送给吕布。董卓舍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吕布为马杀主,是毁掉自己的前程。成也赤兔,败也赤兔。这一句话将来应在关羽身上,也是同样的状况。可见赤兔终久是马,好坏全看骑马的人,不能把责任推在马身上。
  吕布稍为改变一下,赤兔马照收,投董卓不干。将来骑着赤兔马斗董卓,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恐怕也是不会认同他的做法。因为我们评断一个人,不会就赤兔马这一个案来论定。我们大多采取综合的考量,从一个人的生涯历程,来看这个人的品德修养,然后再做评论。关羽赤兔马照收,投曹操不干,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把他捧得天高。换成吕布,我们一定把他骂成贪取不义,光收礼不办事,同样是无耻之极。
  吕布有才能而无品德,注定这一生不会有好结果。这种说法,现代人大多不相信,所以社会才会这么错乱。但是,我们长期观察,时至今日,相信这一句话的,仍然有很大的成功机率。以吕布为鉴,是我们的建议。
16。曹操错杀吕伯奢全家,对他有什么影响?
  司徒王允假装做寿,要大家设法去掉董卓。曹操说不需要大家费心,私下向王允索取七星宝刀,亲自到宰相府杀董卓。正好董卓想睡午觉,曹操心想良机不可失。把宝刀拿出来,不料被董卓看到,赶快说要献刀。谋杀不成,逃出城外,想潜回故乡谯郡,再做打算。沿途幸遇中牟县令陈宫,认为曹操是忠义之士,愿意弃官陪同逃走。到了成皋地方,路过曹操父亲结拜兄弟吕伯奢的家门。曹操看天色已晚,便同陈宫一起借住吕家。吕伯奢说朝廷到处悬挂文书,要捉拿曹操。并说曹操父亲已离开家乡,到他处暂避。很高兴留两人住下,向陈宫说家中没有好酒,要出去买酒回来,便匆匆骑着驴子出去。
  曹操和陈宫疲累不堪,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引起曹操的怀疑。认为吕伯奢不是至亲,很可能出卖他。为求安全起见,与陈宫联手将吕家男女八口,全都杀死。这才发现厨房内有一只猪被捆缚着,吕家是为了杀猪请客才磨刀。陈宫说:曹操疑心太重,误杀这么多好人。两人逃出吕家,走不到两里路,看见吕伯奢驴鞍前悬着两瓶酒,手里还拿着果菜。问曹操为什么离去?曹操挥起剑来,把吕伯奢也杀死了。
  陈宫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明知故犯,实在是大不义。曹操忽然冒出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的狠话。固然心里十分痛快,却祸害终生。大家从此以不义之人来看待曹操。不管他多么礼贤下士,多么爱才如命,多少率性从事,都被这个不良形象,完全淹没掉。足证一句话可以兴邦也可能亡国,何况区区一个人?曹操一时痛快,换来无穷祸患。相信他事后想想,也会伤心后悔。我们从他后来的转变,不敢那么轻易说出狂妄的话,多少有一些节制,可以想见。
  隔不了几天,陈宫便心生害怕。认为这样狠心的人,必须把他杀掉。转念一想,自己为了国家的利益,才跟他逃走,杀之不义。于是连夜离开,投奔他处去了。
  曹操醒来,不见陈宫综影,也不敢久留。赶忙回到家乡,招募义勇,准备号召各地方派系,群起讨伐董卓。彼此以大义为旗帜,和董卓展开激烈的争战。
  吕伯奢全家惨遭杀害,其实是曹操多疑、残暴,而伯奢不够谨慎、不能设身处地多想想所造成的惨剧。吕伯奢把曹操收留下来,有东西吃就好了,何必杀猪还要出外买好酒?真的要去,也应该亲自告诉曹操,而不是告诉陈宫。自古以来,好人多半早死,原因即在自己问心无愧,便疏忽了防人之心,以致受到祸害。大家普遍认为老天不长眼睛,不知道保护好人,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