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英国受全球大萧条的影响,经济发展跌入谷底,军费一再缩减,打造超级海军的计划不得不一再延迟。更重要的是,英国加入欧元区之后,英镑退市,英国政府需要集中力量解决金融问题与国内矛盾,无心应付南大西洋上的麻烦。作为英国最重要的盟友,美国也是麻烦缠身,不希望产生新的麻烦,所以不再奉行支持英国的单边政策,而是利用其美洲国家身份的地位,充当了矛盾调解人。
三是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的成熟与推广,石油的战略价值与经济价值大大降低。根据某些西方机构的乐观估计,在仅用于化工生产的情况下,2025年探明的全球石油(包括重油)储量足够人类社会使用300年。如果算上煤炭、天然气,全球矿物化工原料足够全人类使用800年。相对于作为燃料只够用80年的石油、200年的煤炭与150年的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的石油、煤炭与天然气就没有那么高的价值了。国际油价在2025年全面跳水,最终跌到生产成本线附近就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马岛附近的都是深海油田,开采成本远高于中东地区的油田与委内瑞拉的重油,在可以预见的数十年之内,几乎没有任何经济开采价值。
没有能力加上没有诱惑,马岛危机开始降温。
问题是,只要是矛盾,肯定有爆发的一天。
2035年底,在马岛附近海域进行勘探的“标准公司”突然对外宣布,马岛附近海域可能存在一处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稀有金属矿藏。
该消息一出,马岛局势骤然升温。
稀有金属矿是什么?
如果说石油是20世纪的战略资源,那么稀有金属矿就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在推动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电力革命”中,至关重要的几种产品,比如复合蓄电池与超导电动机的主要原料就是稀有金属矿。当初,为了老挝的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矿,共和国与美国明争暗斗,搞得东南亚地区鸡飞狗跳。
如果马岛附近海域真有一个储量在10亿吨左右的稀有金属矿,别说阿根廷与英国会撕破脸皮,共和国与美国都不会袖手旁观。
沉默了一阵,王元庆苦笑了一下,说道:“你的担心确实有道理,消息来得太突然,而且太巧了。”
李存勋叹了口气,说道:“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地方。标准公司在马岛附近的勘探活动进行了几十年,早不发现、迟不发现,偏偏在印度战争结束后不久发现了储量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里面没有猫腻才是怪事。”
“问题是,果真有的话,那就不是小事。”
李存勋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元首的意思。
随着美国逐步掌握了复合蓄电池、超导电动机的先进生产工艺,在可控聚变核电站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共和国与美国的竞争已经由技术领域扩散到资源领域。甚至可以说,共和国能够在尖端领域压制美国,让美国不得不在价格上做文章,以几乎比成本还要低的价格与共和国竞争,就是因为美国没有掌握资源定价权,全球70以上的稀土矿与稀有金属矿掌握在共和国的企业手中。
1个储量为10亿吨的稀有金属矿足以改变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
“无论如何,尽快搞清楚真相,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没问题,我亲自负责这件事情。”
“还有,阿根廷政府将派一支采购团过来,你负责安全与保密工作。”
“保密?”李存勋微微皱了下眉头。
“按照塞隆的意思,除了采购军备之外,阿根廷还需要我们的军事援助,特别是军事培训。我想把这件事情交给总参谋部,如果不出所料的话,项铤辉会把裴承毅派过去。你也知道总参谋部的情况,为了下任总参谋长的问题,几个将军都快火并了。”王元庆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虽然项铤辉全力支持裴承毅,但是规矩是早就定好了的,下一任总参谋长来自海军。再说了,军事改革刚刚开始,总得有人出来唱黑脸。裴承毅的政治觉悟太高,不见得会替政府背黑锅。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承担压力,林啸雷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你好好安排一下,有机会找裴承毅谈一谈,让他了解下阿根廷的情况。”
李存勋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元首这么安排的另外一个目的更加重要,那就是裴承毅名声在外,只有让他去帮助阿根廷建立现代军事国防体系,才能凸显共和国对阿根廷的重视程度。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把裴承毅派过去,还能帮阿根廷下定决心。要知道,对于犹豫不决的阿根廷来说,一名百战百胜的将军绝对比1000架战斗机还要管用。
“军购的事情也由你负责,能卖的就卖,价格低点也不是问题。”王元庆呵呵一笑,说道,“不管最终结果怎么样,多卖点军火没有坏处。还有,记得找蔺慕华谈谈,让她做好售后服务,别只顾着把东西卖掉就了事,阿根廷是我们的大客户,一定要照顾周到,要让客户有再次购买的欲望。”
李存勋也笑了起来,作为国家元首,王元庆竟然关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对了,决定留下来了吗?”
李存勋愣了一下,说道:“元首,这……”
“我知道你的想法,说实话,我也相信刘晓宾有能力管好军情局,但是现在是特殊时期,你也知道,军事改革、政治改革都在关键点上。不管下任元首是谁,都需要一个能够强有力的助手。不是我看不起刘晓宾,在这方面,一百个刘晓宾都顶不上一个李存勋。”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我并没有强迫你留下来,只是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当然,我可以保证,再干五年,等到局势稳定后,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绝对不会让你再为同样的事情烦恼。”
“我再考虑考虑。”
观察了一下李存勋的神色,王元庆没再多说什么。
虽然李存勋还是没有答应下来,但是王元庆知道,军情局长已经做出了决定。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六章 一路走好
离开元首府,李存勋没有返回军情局总部。而是直接去了郊外的空军基地。
半年前,李存勋没有考虑退休的事情,毕竟他才50多岁,精力非常充沛,别说再干5年,就算再干10年也不成问题。潘云生去世后,李存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他没有明确表示将在政府换届后离职,但是几个月来,他一直在给刘晓宾交代工作,打算让刘晓宾在军情局好好表现几年。
与元首谈过之后,李存勋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正如元首所说,共和国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除了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人之外,还需要能够帮助领导人做出重大决策的“参谋”。毫无疑问,军情局长就是共和国领导人身边最重要的“参谋”。
作为政治改革与军事改革的全程参与者,李存勋心里非常清楚今后几年的情况。
在王元庆执政的10年间,共和国的政治改革稳步推进了10年,从最初的基层**选举到省级代表**选举。虽然王元庆还没有对外公布下一轮政治改革的具体方案,但是作为改革的参与者,李存勋非常清楚王元庆要做什么。换届选举的时候,王元庆不但要卸下国家元首的职务。还要像当年的纪佑国那样,给下一任国家元首留下一笔丰厚的政治财富,那就是正式推行全国普选,并且对全体代表大会与政治协商大会进行改革,建立完全属于共和国的**议会。
这一步非常关键,可以说决定了政治改革的最终成败。
按照王元庆制订的改革方案,共和国将建立内外两级**议会。政治协商大会为外层议会,不论党派、身份,所有人都可以参选。全体代表大会为内层议会,只有具有党派代表才能参选。两层议会按照区域以全民普选的方式产生,只有获得民众认可与支持,才有资格进入共和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普选的具体方案还在修订,因为主要负责人是顾卫民,所以李存勋并不是很了解。按照李存勋从王元庆那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普选肯定分区域进行,即以省为单位,按照各省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等要素决定议席数量。离全体代表大会召开还有不到1个月,仍然没有确定普选的具体方案,主要就是几个要素、以及各要素所占比重还没有确定下来。比如王元庆认为应该将各省的面积计算进去,顾卫民则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毕竟省的面积不能代表人口、不能代表经济、也不能代表资源,只是一个空泛的数字而已。又比如,王元庆认为应该将人口作为第一要素,在决定普选名额的要素中占80的比重,顾卫民则认为不应该把人口定得这么高,最多占60的比重。因为普选要素与各个省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各省级代表大会委员长均参与了方案的制订工作。也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一个众口难调,却必须调和的问题,争论自然在所难免。
在李存勋看来,王元庆与顾卫民的矛盾,实际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
从根本上讲,王元庆是一个非常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精通现实手段的政治家。按照王元庆的想法,普选要素以民为本,将**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顾卫民不是不照顾**,只是更加现实,毕竟体现**的不仅仅是民意,还有经济、文化、资源等客观因素。由此可见,王元庆与顾卫民对政治改革的理解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在如何实施的问题上,也就是手段上的观点不一样。按照李存勋的理解,争到最后,王元庆肯定会让步,因为在现实面前,王元庆只能让步。
不管怎么说,政治改革到了只能进、不能退的阶段。
作为军情局长,李存勋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普选确定下来。得到落实,政治改革就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民众足够多的时间,让民众逐步了解与熟悉**制度。也许会花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在基本制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政治改革迟早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反,政治改革必然遭受惨败,在改革中被剥夺了利益的群体必然猛烈反扑,让三代共和国领导人的努力变为泡影。
李存勋不是政治家,但是他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这也能看出王元庆的长远眼光。在共和国高层的众多领导人中,与利益集团瓜葛最少,最能推动政治改革的肯定是李存勋。作为军情局长,李存勋有足够的影响力,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不管谁当下一任国家元首,只要李存勋还在军情局,只要李存勋坚定不移的支持政治改革,王元庆的政治果实就能保留下来。至少5年之内,没人能够改变政治改革的前进方向。5年之后,随着普选逐渐被民众接受,就算有人想改变未来,也得问问共和国的公民是否同意。
李存勋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觉得这个任务太艰巨了。
当然,艰巨的事情不仅仅是政治改革,还有刚刚开始的第三次军事改革。
与政治改革相比,军事改革受到的争议更大。
当初,王元庆推行政治改革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落后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阻挠共和国前进的主要因素,政治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推行的地步,因此政治改革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特别是广大民众的支持。相对而言,在王元庆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支持者并不多。
与前两次军事改革相比,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主要反对者是军队。
这是一个让人很难理解的问题,因为前两次军事改革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军队。抛开表象看事实就能发现,前两次军事改革的受益者是军队,准确的说,是希望共和国变得更加强大的军人,而王元庆提出的第三次军事改革不但没有让军队获益,甚至让很多军人认为,将严重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
事实果真如此吗?
李存勋也是军人,但是他并不认为军事改革削弱了共和国的军事力量。
当然,这一切还得从印度战争说起。
印度战争是共和国建国以来打得最漂亮的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虽然王元庆、项铤辉与裴承毅等政治、军事决策人员的出色表现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共和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才是印度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2035年底,战争结束的时候,李存勋都有点不敢相信,不到半年,共和国军队就击败了印度。并且占领了印度全境。要知道,在此之前,就连王元庆都认为至少需要1年半才能击败印度。
共和国军队在印度战场上的出色表现,让王元庆坚定了军事改革的决心。
看上去,这不合逻辑。毕竟共和国军队表现得这么好,作为国家领导人,没有任何理由发起一次裁军25万的军事改革。如果从国家的高度来看,就能明白这轮军事改革的根本目的了。
对一个国家来说,军队就是用来对付敌人的拳头。
毫无疑问,拳头不是越大越好,因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