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初期,削减陆军总兵力就饱受争议。
虽然裴承毅非常崇拜王元庆,坚信王元庆不会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犯严重错误,并且根据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具体措施,认为王元庆已经想办法弥补了兵力欠缺产生的问题,但是直到看到李存勋提供的资料,他才完全相信,王元庆确实找到了解决办法,而且比他之前预料的还要理想得多。
针对陆军兵力不足,王元庆在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前面提到的军事储备体制。按照共和国国务院在2040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虽然第三次军事改革影响广泛,但是并没像大部分人预料的那样,使共和国的国防实力出现严重下滑。
随着“正规军+预备部队+紧急动员机制”的兵力体系得到建立与完善,在只有不到50万正规军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仍然世界第一,远超过美国陆军与俄罗斯陆军。更重要的是,针对预备部队与紧急动员机制,共和国建立了一套非常完善的装备储备体系,在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前提下,配备给一线部队的装备比以往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配备给二线战斗部队的装备则比以往减少了三分之二。按简氏防务周刊估计,共和国陆军的20万一线部队(相当于以往的7个军,实际编制为10个战斗旅、10个炮兵旅与10个支援旅)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同等规模的地面部队,具备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或者两场小规模局部战争的能力。如果20万一线部队不够,共和国陆军还能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投入大约30万二线部队,在1个月之内动员40到50万预备部队。在总投入接近100万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有能力打赢任何规模的地区战争,只有在世界大战的威胁下,才有必要做进一步动员。
由此可见,军事储备体制赋予共和国军队非常灵活的应变措施。针对不同的情况,共和国军队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军队规模。因为军队的骨干力量并没受到影响,所以军队的战斗力不会严重下滑。
二是更加有保障的军人待遇。
早在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中,共和国军人的待遇就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随着一场场辉煌的胜利,共和国军人的社会地位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军人的待遇与地位再次得到提高。
按照陆军与所有官兵签订的服役合同:在以往,只有达到终生领取退休金的最低服役年限,才能在退役后获得退休金,如果提前退役,只能领取一次性补贴(以终生退休金为标准,按照一定比例折算,相对来说比终生退休金差得多。以陆军上尉为例,如果在服役10年后退役,只能领到大约30万的补贴,而服役12年后退役,每个月则能领到近1万元的退休金);第三次军事改革后,如果军人没有达到最低服役年限,可以在退役的时候与军队签署一份“紧急征召合同”,即在国家发起紧急动员的时候无条件的相应号召,则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终生领取退休金(仍然以陆军上尉为例,服役10年后退役,每个月能够领到6000块的特别补贴,而陆军上尉的退役年龄一般在35岁左右,明显比以往一次性领取30万的补贴好得多)。该待遇不但给军人带来了好处,还给军队带来了好处。别的不说,军队可以在平时尽量少养军官,多养士官。除了士官的津贴相对较低之外,士官在基层部队的作用也明显超过了低级军官。也就是说,可以用裁减兵员节省下来的开支供养更多的士官,让
除了待遇,军人的社会地位也非常关键。在改革中,王元庆就明确提到,军人是国家的骨干力量,理应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正是如此,虽然众多军人对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很多内容不满,但是真正反对的人并不多。按照王元庆在改革初期提到的解决方案,所有退役军人不管有没有与军队签署紧急征召合同,在返回社会之前,都拥有享受由政府提供的高级技术培训的权利。也就是说,只要愿意提前退役,就能得到一笔技能培训补偿,花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大学或者学院进行深造。事实上,在2035年到2037年间退役的军人中,近八成都用了三年时间学习掌握劳动技能,在2038年到2040年间陆续融入社会,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军队是纪律部队,在军队生活了好几年的军人,天生就把纪律放在首要位置上。这些军人参加社会劳动之后,很多人都找到了合适的生活方式,其中不少还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三是更加先进的武器装备。总结印度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共和国陆军明确提到,能够用50万地面部队击败20倍以上的敌人,足够巨大的装备优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量先进武器装备,不但伤亡数字会增加好几倍,而且有可能输掉战争,或者导致共和国当局在取胜之前结束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共和国陆军史上最关注技术的一次改革。相对而言,前两次军事改革对陆军而言,以放权为主,即改变陆军一家独大的局面,给空军与海军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第二次军事改革确定了由陆海空三军司令轮流担任总参谋长,使陆军的影响力在2037年之后急剧下降。地位下降不等于陆军不重要,不管怎么说,共和国的地缘位置远不如美国,甚至比不上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在众多西方国家可以通过海权成为霸主的大背景下,共和国永远不可能放弃陆权。事实上,只要来自北面的威胁没有消失,共和国就得把陆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此一来,要想维护陆权优势,共和国当局只能想办法保证陆军的战斗力。
毋庸置疑,在陆军总体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保证战斗力的唯一办法就是先进装备。
问题是,减少军费开支、削减军事项目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重点之一。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装备发展概念。
事实上,这与21世纪初的美国陆军非常相似。
当时美军受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影响,虽然每年有高达数千亿的国防开支与上万亿的战争开支,但是大部分金钱都用到了战争上,能够用来研制武器与采购武器的经费非常有限。为了引领军事发展潮流,美国陆军不得不在概念上做文章,在短短10多年内提出了几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概念。
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陆军也走上了这条发展道路。
6年不到,共和国陆军就提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是由项铤辉发起的“轻型化”,二是由陆军司令部在2038年提出的“空中化”(实际上就是轻型化的高级阶段,而且大部分必要工作已经落实,实施难度接近于零),三由国防部在2040年初提出的“人工智能化”。不管什么“化”,事实上都是一种炒作,主要目的是借助引领陆军发展潮流,让对手被迫跟随,而无法超越。
历史早已证明,在只能跟随的情况下,永远不可能超越对手。要想超越,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能够超越美国陆军,在半岛战争中大展神威,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国防部提出的“人工智能化”事实上并没有得到落实,原因很简单,投入太大,超过了军费预算。
对陆军而言,大肆炒作概念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借机发展新型装备。
事实上,在任何装备都难以获得支持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炒作概念才有可能获得研发装备的必要经费。不但陆军在这么做,空军也在这么做,就连大权在握的海军与备受关注的天军都在这么做。
更重要的是,在为军事建设出力的不仅仅是政府,还有各大军火集团。
裴承毅对此也算少有了解,就他所知,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的几年间,光三坚集团就“无偿”援助了共和国陆军上百亿元的科研经费。如果算上其他军火企业提供的“无偿”援助,共和国陆军在这些年内大约获得了1000亿左右的科研经费,再算上出售二手装备与帮助他国培训军事人员的收入,陆军至少在装备研制上投入了1500亿元。虽然这点钱对于大批量采购武器装备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开发几种关键装备来说,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体而言,陆军的建设受到了影响,但是战斗力并没降低。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38章 战斗单位
毋庸置疑,这句话绝对不是在赞扬项铤辉。
事实上,陆军将领除了担心战斗力下降之外,最大的担忧就是位置不保。要知道,改变前有14个军长,而改编后只有10个“战斗单位”。也就是说,就算平级调动,也将有4位军长“失业”。因为整个指挥体系都在瘦身,加上下任总参谋长来自海军,所以多出来的4位军长很难获得升迁的机会。说直接点,就是有4位军长必须在达到最高服役期限之前退役。毫无疑问,哪怕是混得最差的军长也不希望在必须退役之前退役。不管怎么说,作为指挥几万名官兵的一军之长,算得上是一方霸主了,肯定是很有事业心的人。对这些50岁左右的军人来说,让他们退役,等于夺走了他们的生活目标。没人愿意退役,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没人支持新的编制体系。
针对这个问题,项铤辉采用了各个击破的策略。
严格说来,在推行军事改共之前,项铤辉就展开行动了。
印度战争结束后不久,项铤辉就召开了陆军高层会议,在宣布即将启动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消息之后,他跟14个军长逐个“谈心”。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就在这个时候,项铤辉就向凌云霄、江晚承、罗少鹏、杜子歧与蹇柄彪等少将许愿,保证他们能在改革之后继续担任军长级职务,也就是“战斗单位”的指挥官。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改革初期反对进行编制改革,肯定是项铤辉故意安排的,其目的无非是要借此机会让董承芳、唐应龙、曲茂康与蔡岁康等一批上了年纪的中将选择退役,为年轻人留出发展空间。为了安抚这些中将,项铤辉不但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荣誉,还让他们先后晋升为陆军上将。也就是说,让他们取得了和平时期军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军衔。
对付将领只是一方面,要推动改革,还得让全军官兵心服口服。
2036年底,第一个“战斗单位”完成全部训练之后,项铤辉亲自安排了一次高强度对抗演习,让凌云霄指挥的“战斗单位”对抗傅卫民指挥的39军。因为“战斗单位”从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是为了进攻,所以演习中,凌云霄主攻,傅卫民主守。
虽然这让人觉得不太公平,毕竟39军也是一支擅长进攻的部队,但是仍然没有多少人看好“战斗单位”,因为39军的兵力是“战斗单位”的2倍,装甲力量也多得多,在以防御为主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把握顶住“战斗单位”的进攻。
演习结果确实如此吗?
根据当时的相关新闻报道,在仅仅持续了48个小时的演习中,“战斗单位”以毫无悬念的优势击败了39军。虽然报道中没有提到具体情况,比如“战斗单位”如何取胜,39军败在什么地方,但是“毫无悬念”足以说明问题,不是39军的官兵没有尽力,而是根本打不过“战斗单位”。
正是这次演习,解决了陆军改革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其余9支战斗单位陆续组建完成,并且接受了全套训练。
到2040年底,10支战斗单位都已拥有完备战斗力。
因为按照新宪法的规定,陆军主力部队将不再承担战争之外的其他责任,所以10个战斗单位全都部署远离城市的陆军基地内,其中4个战斗单位部署在海外(由凌云霄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部署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由罗少鹏指挥的第二战斗单位部署在印度的维沙卡帕特南,由李继先指挥的第三战斗单位部署在柬埔寨的西哈努克市,由杜子歧指挥的第四战斗单位部署在琉球的那霸),6个战斗单位部署在国内(由江晚承指挥的第五战斗单位部署在辽宁省,由蹇柄彪指挥的第六战斗单位部署在河南省,由商雪韵指挥的第七战斗单位部署在台湾省,由王学平指挥的第八战斗单位部署在广东省,由傅卫民指挥的第九战斗单位部署在新疆自治区,由李东石指挥的第十战斗单位部署在四川省)。以往需要由野战军完成的国内任务均交给了武装警察部队,比如拱卫首都的重任就与战斗单位没有关系,39军的编制从此撤消(事实上39军的衣钵已经由第九战斗单位继承了下来)。
这一变化,反映出了第三次军事改革的主要思想,即提高正规军的职业化程度。
对拥有10亿人口与上千万平方千米国土的共和国来说,供养20万正规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