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谈好听的 ‘主义’”,而“主义初起时,大都是一种救时的具体主张。后来 

这种主张传播出去,传播的人要图简便,使用一两个字来代表这种具体的主 

张,所以叫他做 ‘某某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 

象的名词。 ‘主义’的弱点和危险就在这里。”(胡适:《多研究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第31号)他提倡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具体问 

题,比如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卖淫问题,卖官卖国问题,女子解放和男子 

解放问题,总统的权限问题,加入国际联盟问题等,认为在对这些“火烧眉 

毛的紧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便可达到改造社会之目的。 

    否认革命也必将否认阶级斗争。胡适认为,阶级斗争只会使人民“无形 

之中养成一种阶级的仇视心,不但使劳动者认定资本家为不能并立的仇敌, 

并且使许多资本家也觉得劳动者真是一种敌人。” (胡适:《四论问题与主 

义》,《每周评论》第37号)于是,本来应该互助且可以互助的两大势力变 

为势不两立,演出了许多本不须有的历史惨剧。在他看来,历史上的冲突、 

动荡均来自阶级斗争和革命,因而唯改良主义乃为上策。 

    胡适的实用主义不过是杜威的观点在中国的翻版,其目的是为了反对正 

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 

     除胡适外,蒋梦麟、刘伯明、陶行知等人也极力贩卖杜威学说。 

      (2)生命哲学与马赫主义在中国交战:科学与玄学论战 

     1923年,以丁文江、胡适、吴雅辉为代表的“科学派”,同以张君劢、 

梁启超为代表的“去学派”展开了一场“科学与玄学”之争。丁文江为中国 

马赫主义的代表,张君劢深受柏格森哲学影响,二人都可以看作西方哲学在 

中国的再现和变种。 

    ①张君劢的“自由意志”论。张君劢(1887—1969)早年留学日本。1913 

年赴德国,入柏林大学。1916年回国,曾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北京 

大学教授等职。1918年随梁启超去欧洲考察,开始对哲学发生兴趣,且留在 

欧洲随倭铿学习哲学。1921年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来华讲学,张君劢陪 

同,任翻译。张君劢的主要哲学著作有:《〈人生观之论战〉序》、《人生 

观》、 《〈唯物辩证法论战〉序》、《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等。 

     张君劢哲学的最大特点和基本思想是以“自由意志”规范“人生”,以 

 “生命哲学”观点贯穿“人生”。 

     张君劢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他说:“人之生于世也,内曰精神, 

外曰物质。内之精神变动而不居,外之物质凝滞而不进,所谓物质者,凡我 

以外者皆属之”,“我对我以外之物与人,常求所以变革之,以达于至善至 

美之境”。又说:“人生一日不灭,则人生目的之改进亦永无已时”(张君 

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在他看来,某种东西是否是物质, 

全以“自我”为“中心项”而判断。“我”之外的为物质;你之外而非我之 

外的为非物质。精神是变动不居的,意志是自由的,凝滞而不进的物质世界 

之所以发展变化,全因自由意志之故。这样,张君劢把自由意志看作社会历 

史发展的动力。 

     张君劢还提出:“人生之总动力,为生命之冲动,就心理言之,则为顷 

刻不变之自觉性,就时间言之,则为不断之绵延。” (张君劢:《〈人生观 


… Page 69…

之论战〉序》)“生之冲动”不过是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生命之流”的别称。 

他认为“生之冲动”或“生命之流”绝对自由,为万物之本源,亦为万物运 

动之总动力,因为“生命之流”的不断变更和创造,构成生物的进化。“生 

命哲学”给他的影响昭然若揭。 

     既然一切皆源于“生之冲动”和“自由意志”,现象间就不存在因果联 

系,其发展亦无客观规律可循。张君劢认为,自然事物之运动“必起于外力 

之加”,而“外力”无非是我的意志;社会事物之发展亦然,如十月革命之 

成功,“皆其政治家意志教育之结果”。他把其唯心主义世界观推广到了一 

切领域。 

     张君劢提出了“自由意志”人生观。他的“自由意志”人生观以其唯心 

主义世界为基础,是其同“科学派”论战的“理论法宝”。他指出:“我对 

于我以外之物与人,常有所观察也,主张也,希望也,要求也,是谓之人生 

观。” (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人生观的特点在于它 

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性的,是漫无是非真伪之标 

准的。他宣称,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而皆人自身良心之 

所命起。 

     鉴于此,张君劢大力鼓吹孔孟学说和宋明理学,提倡内心修养,主张“应 

将管子之言而颠倒之,曰: ‘知礼节而后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廪实’(张 

君劢: 《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他只顾低头贩卖柏格森的生命 

哲学,而根本无视和否认科学支配人生观,无视和否认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②丁文江的“感觉夏合”论。丁文江(1887—1936)早年留学剑桥大学、 

格拉斯哥大学。1922年与胡适一起创办《努力周报》,鼓吹“好人政府”改 

良主义。1931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32年与胡适等创办《独立评论》,攻击 

马克思主义。 

     丁文江是中国马赫主义的重要代表。1920年罗素来华讲学,捎来了马赫 

主义之后,他首先介绍了马赫的《感觉的分析》一书;1923年“科学与玄学” 

论战中,他又以马赫主义为理论武器。马赫主义因此在中国广为传播。马赫 

主义者彭加勒、毕尔生、波格丹诺夫等人的著作纷纷被译为中文出版。中国 

马赫主义者队伍初具规模。丁文江的主要哲学著作有:《玄学与科学》、《玄 

学与科学——答张君劢》、《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等。 

     丁文江坚持马赫主义的世界观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他指出:“我们之 

所谓物质,大多数是许多记存的觉官感触,加上一点直接觉官感触。假如我 

们的觉官的组织是另外一个样子的,我们所谓物质一定也随之而变” (丁文 

江:《玄学与科学》)。在他看来,物质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它是由人的直 

接、间接感觉构成的,感觉不同,构成的物质就不同。这显然是马赫的“物 

是感觉的复合”之观点的精确复述。丁文江还认为,觉官感触是我们知道物 

体的唯一方法。物体的概念为心理上的现象,我们只知道感觉,至于觉官感 

触的外界和自觉的后面有没有物体存在、物体的本质为何等,我们不得而知, 

 “应该存而不论”。提倡典型的、彻底的不可知论。他还以此攻击“科学派”, 

认为“科学派”硬把这种不可知的、存而不论的东西当作为“吃饭的家伙”。 

     丁文江提出了他的伪科学观和人生观,以回赠“科学派”对自然科学的 

歪曲和“自由意志”人生观。他认为,科学的材料是“所有人类心理的内容, 

凡是真的概念推理,科学都可以研究,都要求研究” (丁文江:《玄学与科 


… Page 70…

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把“真事实”取出来加以详细的分类,理出它们的 

秩序关系,这便是科学公例。丁文江强调,科学公例“若是不适用于新发现 

的事实,随时可以变更。”(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这就 

是说,他把科学的对象归结为感觉或感觉材料间的联系,这同马赫把科学的 

对象规定为“中性”的经验之观点同出一辙,以此观点来同“玄学派”否认 

自然规律,把自然运动看作“外力”——自由意志所加的看法相抗衡,只能 

是以讹传讹。丁文江还指出,科学、科学方法、科学规律适用于人生观,并 

能指导人生观。何为人生观?他说:“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他的知识情感,同 

他对知识情感的态度。”又说:“在知识界内科学方法万能,知识界外还有 

情感。……情感是知识的原动,知识是情感的导向。”“情感完全由于天赋”, 

 “而原动仍在遗传”(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我们且不 

说丁文江所谓的科学定律、科学公例为何,就他把人生观归于天赋之情感, 

他已经在反玄学时滑向了玄学。这大概就是“两极相通”之伟力吧! 

     总之,丁文江的观点虽然打着科学的旗号,却掩不住其主观唯心主义的 

真面目。 

      “科玄论战”的焦点是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双方均称是对方反动,实 

际上二者都是借助论战之机,全面阐述各自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真理。所以,论战一开始,陈独秀、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 

动地参加了这场大讨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武器,对双方的唯心主义 

观点进行批判,澄清论战所造成的一系列的混乱。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3。传统儒学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新发展: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发端于“五四”时期。如前所述,当时,为了寻找中国社会 

的出路,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西方,主张全盘西化。在西化浪潮席卷社会之 

际,有一些人却“逆”潮流而动,提倡“东方国有文化”,弘扬儒思想,他 

们组成东方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对立。同时,他们又吸收了一些西方思潮 

的观点。这便是新儒家。 

      (1)“新孔学”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自幼研究佛学,崇信甚笃。中学期间受到梁启超 

主编的《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影响,开始接触西学和中国古代文化思想。 

1916年发表《究元决凝论》一文,论究佛学,深得时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 

培之赏识,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教师,讲授印度哲学,儒家哲学、孔学绎 

旨等课程。1921年夏应邀去山东济南讲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其讲稿经整 

理,于1922年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名出版。现代新儒学正是发端于此。 

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席至日本入侵山东,从事于办学和乡村建设的研究和 

实践,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新儒学。其著作有《梁漱溟全集》(8卷)。 

     梁漱溟新儒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注重文化问题,改造孔学,从此入手谋求 

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梁漱溟指出,西方人囿于物质的疲敝,左冲右突,不出此圈;而中国人 

蹈袭西方的浅薄,东觅西求,终不见人生的着落。他认为,有必要把他“看 

到的孔子人生贡献他们”,“导他们于至好至美的孔子路上去”。唯“孔子 

的态度是最平正实在的。这种态度在当时动乱的中国是需要的”。 

     但他张扬的孔学,是经过他以西方哲学改造过的“新孔学”。表现在如 


… Page 71…

下几个方面。 

     ①“尽宇宙是一生活”的宇宙观。梁漱溟说:“尽宇宙是一生活,只是 

生活,初无宇宙”(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48页),而“生活 

就是没尽的意欲——此所谓 ‘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略相近——和那 

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24页)这里,生 

活就是在某种范围内的“事的相续”,即我们问之不已,回答不已。比如, 

问这“事”是什么,回答为一“事”、一“事”,又一“事”……;“言欲” 

就是借眼、耳、鼻、舌、身等一问一答而构成世界。他把自然、生活都归结 

为意欲的表现。他又说,意欲终究要通过人表现出来,“一切生活都由有我, 

必有我才活动,才生活。”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60页) 

认为,“我”分为“前此的我”,表现为物质,以及“现在的我”,表现为 

精神。“前此的我”是“现在的我”活动过后的遗留物。而“现在的意欲就 

是 ‘现在的我’”。这就是说,梁漱溟把意欲归结为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