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鬼谷子-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7)上暗不治: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18)下乱不寤:百姓叛乱而不能辨明事理。寤通悟。

    (19)揵而反之:固守己见,也会使事物走向反面。

    (20)自得:君主自以为贤明。

    (21)不留说:不采纳他人的进言。

    (22)飞之:褒奖的意思,飞是表扬。

    (23)退:保全。

    (24)大仪:大法,大原则。

    '译文'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

    有的留任在身边却不使用他,有的离任以后反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见到君主却不被信任,有的离君主十分遥远却被思念。凡是事物内部都有规律,任何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结合。或者用道德相结合,或者用朋党相结合,或者靠钱物相结合,或者靠封土相结合。要想推行一种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聘用就聘用,想思念就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痕迹,进去时不留痕迹,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制止它。

    所谓“内”就是接受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谋策。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趣不一;在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变化着的现实证明可行;每天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与实情相悖;距君遥远却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没有看清对方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定然没有好结果。只有了解情况,依据实际确定方法,去推行自己的主张,才可以出去,可以进来;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就是依据此理而有先见之明,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是《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在内部努力,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先明确理论和方法,会预测未来,并善于在各种疑难处,当机立断。在运用策略时没有失误,从而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管理百姓,要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内部安定,团结一致。

    如果国君昏庸不理国家政务,基层纷乱不明,为臣理事,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以为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有所防备。如果要拒绝诏命时,也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就不如急流勇退,乃是最好的。

    '解析'古代君臣关系是很难处的。君王声威赫赫,臣子也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一世,然而二者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君王应怎样的明鉴清醒,臣子应如何保其本位,进退有度,则是一门大学问。

    当代的人际关系也当借鉴于此。在上下级关系中,在集团矛盾,商业经营中,进退有度地创造理想的环境,使对方接受我方的意图,也是非常必要的。

    本篇名为“内揵”,指人的内心应自守,不被外物纷扰,不被琐事搅乱,才能有所为。

    本篇所论及的人与人(包括君臣)的关系是在内揵的前提下,有清醒的交往目的与原则。以情为重,而又仁义宽容。以“情”字为网络事物的中心,为应变事物以变通之法。即是鬼谷子的主导思想,也是人之常情,得“情”

    自合,而失“情”则自去,才是建功立业的根本。

    在古代,游说君王的谋士们,灵活机警之徒,不自傲,往往成功。危言、直言不易被他人接受。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义动人常常有效。

    战国时,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死了(公元前266 年),赵太后临时管理国政。第二年,秦国派兵大举进攻赵国,形势很危急,赵国派人向齐国请求救兵,但齐国说:“必须让赵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我国来当人质,我们才能出兵。”赵太后心疼自己的小儿子,不答应这个条件。大臣们纷纷劝谏,但赵太后就是不听,她还下令说:“如果有谁再来劝谏,我就要朝他脸上吐唾沫。”这样一来,谁都不敢去劝谏了。

    左师触龙见国情紧急,便想了一个计策,前去会见赵太后,赵太后见了触龙,显得很生气。触龙则故意走得很慢,而且东拉西扯地和赵太后说了些闲话,这才使赵太后稍微和气了一些。接着,触龙又说起自己的儿子,意思是想为儿子谋求个差事。赵太后高兴地答应了,触龙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接触正题,谈起了长辈该如何爱护儿子的道理,赵太后因为已经消了气,所以对这些道理也听得入耳了。触龙说,为儿子着想,不能光看眼前,还应当考虑他的将来,让他建功,他才能立业。赵太后终于被触龙说服了,同意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长安君到了齐国,齐国果然出兵,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内揵术”是《鬼谷子》中关于进献计谋的方法。主张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使其总是想着自己。要用道德、党友或财货等手段与游说对象联系在一起。只要意见被采纳了,就可以独往独来。“内”就是使人采纳自己的计策,“揵”是设法坚持自己的计策,要设法使自己的道德与被游说者暗合,使自己的志向与被游说者一致,要设法得到重用,即使由于某种原因被解职,也要设法再度被启用;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于分寸、得体,使自己的谋略与决策者一致。这就需要掌握被游说者的想法,不能草率行动。待完全掌握情况以后,就可以控制对方。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曾封张敖为赵王。西汉建立后,丞相赵午、贯高撺掇赵王,谋杀汉高祖。篡汉登基。

    汉高祖惊闻此讯后,马上下令搜捕赵王及其逆臣,并颁下诏书:“追随赵王反叛者,罪及三族。”赵王一看势头不对,携大臣田叔、孟舒至长安请罪。

    刘邦一见赵王,气得鼻孔生烟,把赵王骂了个狗血喷头,最后废赵王为宣平侯。

    接着审讯田叔、盂舒。不打不相识,一席谈话,二人的韬略雄才使刘邦目瞪口呆,他万万设想到,小小的赵国还隐匿有这样的奇才!于是,擢田叔为汉中守、盂舒为云中守。

    汉文帝即位后,曾问田叔,“你可知道当今天下德高望重的长者是谁吗?”

    “愚臣以为云中守盂舒才是德高望重的长者。”

    文帝摇摇头:“匈奴进攻云中,孟舒不能坚守,损兵折将数百人,这也算得上德高望重的长者?”

    田叔跪下叩头辩解道:“贯高谋反时,高祖曾诏谕全国,凡追随赵王者罪及五族,孟舒自知罪过难免,便追随赵王到长安请罪,本想就打定要死的主意,他也不知道日后要去云中守,更不会料到战事失利。”

    田叔越说越起劲:“做了云中守以后,孟舒能尽心尽责。他爱兵如子,兵也敬他为父,上下拧成一股绳,交融甚欢。匈奴每次进攻,盂舒能够身先士卒、士兵们也争先恐后地猛打猛冲,觉得为郡守而战,死也值得,这难道是孟舒瞎指挥,逼士兵去送死吗?事实上,他心里很清楚,将士们连日征战,疲惫不堪,但望着奋力争杀的士卒,他能说什么好呢?”

    文帝听过田叔这一番辩解,恍然大悟,心想:“孟舒果真是一位贤臣”。

    此时,孟舒因战事失利,已被撤职查办,听候处理。不久,一道诏令又把孟舒召回云中,继续做他的太守。

    田叔在文帝面前直抒己见解救孟舒。使汉文帝顿开茅塞,捐弃前嫌,重新用孟舒,也不愧是一位贤君呀。君臣之间,都应以诚相见。

    “内揵术”是《鬼谷子》中关于进献计谋的方法。“内”就是使人采取自己的计策,“揵”是设法坚持自己的计策,可以以情动人,以理动人。所以历史上出现了一计一谋定乾坤这样的事。

    做人臣的遇到贤明的圣主,在刚见面的时候,图谋事业,度量方略,必定有一定计谋。根据这个谋策决定行事的方法,以后终身为之奋斗而不改变目标。

    伊尹隐耕于有莘,应汤的三次聘请出来助汤伐桀。要使人君成为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使人民和尧舜时期一样的安居乐业,以后伐夏功成,使汤成为后世的尧舜,汤的圣名传于天下。

    传说藏身于傅岩,商高宗武丁察访于傅野得到了他,于是立他为相,传说作《说命》三篇,来辅佐高宗治理天下,其功绩像日月星辰一样。

    管仲助齐桓公成霸业,商鞅辅佐秦成强国,虽然有些圣儒提到他们感到厌恶,看不起他们,然而考察他们的施政情况,不曾有一点违背他们开始的谋略。

    韩信劝汉高祖刘邦任用天下勇敢的人,用城邑褒封功臣,发义兵攻楚军,平定三秦之地。攻下魏国后,立即北面拿下燕、赵,东面攻下齐国,南面断绝楚军粮道,西面与汉王会军以至消灭楚王,后来没有一句话不成为现实。

    诸葛亮向刘备通论天下形势,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指出了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后来历史的变化正如他当初指出的那样。世人称他为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

    房玄龄捧策见太宗,帮助太宗收罗天下的有识之士,和众将密切合作,共创唐室基业。到他当宰相后,国家的典章制度都是他一手制定。虽然是几百年后,对社会仍然产生良好结果。

    王朴奉事周世宗柴荣。五代时天下大乱,王朴以“平边策”上书世宗。

    认为:“唐丢掉吴蜀、晋失去幽、并,我们从这里应该知道平定那些地方的方法。??等待时机,消灭他们。”世宗用了王朴的策略,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在古代圣人立身处世,就是以先见之明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他们用言辞、智谋与国君能说话,说话前都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正确处理好“投其所好”和政治道德标准。所以在当时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外交活动中以“情”通融,宽容之法常会赢得人民。

    40 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军队背信弃义疯狂虐侍美国官兵,引起了美国上下的愤怒。当年的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对此恨之入骨。

    1945 年,日本投降,麦克阿瑟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负责日本战后工作。这一任命使世界注目,人们纷纷预测,日本要遭受大规模的报复了。

    出乎意料的是,麦克阿瑟却主张宽恕政策。

    麦克阿瑟手下的一些军官早想发泄一下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多次建议把天皇裕仁这一头号战犯处死,麦克阿瑟拒绝了。他认为:这样做,会使日本人对盟军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1945 年9 月27 日天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美国大使馆。麦克阿瑟获悉后,赶快来到了会见大厅的门口礼貌地迎候了天皇,以上宾礼仪接待。天皇以负罪的心情主动说道:“麦克阿瑟将军,我对贵国和世界人民犯下了不可宽恕的罪行,我今天来见你,是要把我交由您所代表的各个大国来裁决。我对我的人民在战争中所做的一切政治、军事决定和采取的一切行动承担全部责任。”麦克阿瑟听到这些话后,十分高兴,他回答说:“战争责任是要追究的,但天皇可以例外。请相信,您将受到我们占领军的妥善对待。”这几句话使天皇提着的心放了下来,使他感动得手足无措,连声说:“谢谢,谢谢。”

    麦克阿瑟的宽容政策,遭到了盟军一大批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要以血还血,惩前毖后。指责麦克阿瑟毫无道理,心怀叵测。麦克阿瑟解释说,“从感情上,我是仇恨日本人的。但一旦取得胜利,作为占领军的最高长官就不能感情用事。我现在关心的是怎样使他们重新站起来,而不是永远爬不起来。”

    麦克阿瑟的宽容政策起了很好的作用。在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日本,美军的占领并未遇到多少障碍。1951 年4 月16 日当麦克阿瑟离职回国时,日本总理大臣吉田茂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时说:“麦克阿瑟将军为我国利益所做的贡献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国人民对他的离职所感到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后吉田茂评论说,麦克阿瑟对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