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匆忙撤离根据地的这段历史,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尤其可以看出盲目模仿外国、脱离中国实际的危害。事实证明,在中国土地上进行革命战争,必须从自身特色出发,不能照搬他国模式和仰赖他人指导,而应自己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当年临时中央的负责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和民主作风所造成的恶果,从反面教育了全党全军,最终也成为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进行新探索的重要借鉴。

  第三章 “小长征”奇迹(1)

  ——红二十五军长征之谜
  提到长征,人们往往着重讲红军的“三大主力”即一、二、四方面军的万里征程。除此之外,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还进行了一次数千里的“小长征”,从鄂豫皖根据地先期到达陕北。毛泽东后来一再称赞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说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采取了沿途建立根据地的跳跃式前进,长征结束时的人数比出发时不少反增。为何能取得这一成绩呢?
  鲁迅帮助成仿吾去中央苏区
  红二十五军诞生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原属红四方面军的一部。1932年以前,鄂豫皖曾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同年秋在蒋介石亲率30万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下,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进川陕,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处境日益艰难。至1933年秋,红二十五军人数由1万多减少了4000余人,根据地也大大缩小并被分割成几小块,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左)
  与副军长徐海东(右)在甘肃省两当县城而且因没有电台同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络。
  面对根据地危局,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派在当地担任县委书记的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成仿吾找中央汇报。在上百名便衣掩护下几经转战,成仿吾才突出山区化装到达武汉,又乘船去上海。他按沈泽民写在自己棉衣上的几个秘密地址找联络点,这些地下机关却都已被破坏。他在患病且旅费用尽时,想到鲁迅可能同党有联系,便到内山书店碰面。在鲁迅帮助下,成仿吾终于同中央苏区的交通员接上关系,经几个月跋涉到达了瑞金。周恩来见到他后,马上对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同志们介绍:“红四方面军的代表来了!”
  听到成仿吾汇报鄂豫皖苏区的严重形势,周恩来经过反复考虑,决定派红二十二师的师长程子华作为中央代表前去传达新精神。1934年8月,程子华出发前,周恩来找他谈话交代,如果红二十五军继续留在当地,部队和根据地都会因力量枯竭而被消灭。他强调说:“出路是什么呢?中央已经决定了,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同时也可以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
  周恩来提出的这一想法,正好同推行“左”的错误的领导人强调的“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完全相反,为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根据地指明了唯一的生路。程子华背熟了这些内容后,在几个交通员“接力”式护送下,经过闽西—汕头—上海—武汉,终于潜入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至于转移方向则要当地领导根据实际而定(中央不了解情况)。此时沈泽民已因病饿牺牲,鄂豫皖省委和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经过研究,决定率红二十五军主力突围西进至豫陕边界一带开辟新根据地。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
  军首长挥大刀
  红二十五军转移时,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大家推举中央派来的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政委,徐海东由军长改任副军长。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的一个月,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
  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开始了长征。出发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出发时的红二十五军人数虽不足3000人,却因过去常打恶仗缴获多,武器较好且弹药充足,指战员们多是经过多年战斗考验的骨干,后勤、医院等保障单位也都实行战斗化,全军行动便捷,一天一夜就能走一百多里。不过该部没有无线电台,对外联络和侦察敌军调动困难。出发十天后,部队越过许(昌)南(阳)公路时在独树镇遭到敌一个旅和一个骑兵团伏击,追兵两个旅也从后面围攻上来,红二十五军陷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时,军政委吴焕先从通信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终于杀出一条血路。
  蒋介石悬赏徐海东,与毛、朱并列
  同年12月,红二十五军转战到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县落脚,此后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半年游击战,开辟了一块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苏区,并招收数千青年入伍扩大了红军。长征中的红军能建立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这还是仅有的一例。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袁家沟口歼灭国民党西北军一个旅,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这时徐海东、吴焕先等人从缴获的报纸和交通员口信中知道,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便决定留第七十四师在陕南,以主力西征迎接中央。红二十五军一度袭占了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质,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调兵回援,打乱了其阻截红一、四方面军的部署。南京政府在恼怒之下,把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额最高的三人,标定头颅赏格均为25万块大洋。
  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攻占两当县时,遇国民党军围攻,同时得不到党中央的确切消息,徐海东等领导决定先到陕北会合当地红军。于是部队转向北进,于9月16日进至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永坪镇,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此时红二十五军还有3400人,在陕南还留下了2000多人,比长征开始时的人数还有增加。
  “我倒睡了个好觉。”
  自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长征后,“围剿”那里的国民党东北军被调到陕甘,当地压力有所减轻,新建的红二十八军又得到发展,确如周恩来事先所估计的那样,这一出征使红军和根据地两方面都得到保存。
  按照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出发到达陕北的行军距离计算,总计约9000华里,历时十个月。同红军三个方面军相比,红二十五军长征距离短一些,途中也未经过雪山、草地,因此被有些人称为“小长征”。尽管当时追击它的国民党军大都系地方军阀部队,战斗仍十分激烈残酷,徐海东、程子华都因身先士卒负过重伤,政委吴焕先更在火线带头冲击时阵亡。吴焕先牺牲后,徐海东改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
  部队最高领导带头挥大刀在一线率部冲杀,是红二十五军顽强战斗精神的突出体现。徐海东在途中一次激战中被子弹从左眼底下打入,从后颈穿出,抬下阵地后第五天才醒来。他苏醒后第一句话就问:“现在几点了?部队该出发了吧?”身边的护士周东屏(后成为他的夫人)回答:“四天四夜人事不省,真把人急死了!”徐海东却不在乎地说:“我倒睡了个好觉。”
  图为四坡村的“红军楼”。当年在四坡村战斗中,红二十五军曾在这座土楼上设立了指挥所
  长征后军容齐整
  经过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给当地军民带来了全新感观。这支部队差不多每连都有六挺轻机枪,指战员都戴八角帽,服装整齐,装备和军容都大大超过原先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陕北红军。红二十五军到来,大大加强了陕甘根据地的力量,它与原来的陕甘红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一支红军部队在陕甘打开了局面,为随后到达的中央红军能落下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35年11月初,徐海东同毛泽东首次会面,马上表达了渴望在中央直接领导下长期奋斗的愿望。毛泽东当即决定拨给他一部电台,从而能够保障联络。徐海东回部后马上下令,把军中积蓄的银元绝大部分都交给远征万里后急需补充的中央红军,还抽出许多重要物资和大量驳壳枪送去,一时被称为雪中送炭。
  【点评】独立行动策应全局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虽不属于三大主力,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该部作为在长江以北独当一面的战略力量,以自己的远征有力策应了主力红军的长征,而且还在征途中开辟了鄂豫陕根据地。红二十五军的领导人特别可贵之处,又在于在得不到中央消息的情况下自觉分析形势,独立自主地作出西征北上的决定,事实证明这符合党中央的战略意图,从而为长征的胜利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第四章 声东击西(1)

  ——红二、六军团“不蚀本”的长征之谜
  中央红军出发长征一年以后,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也走上了长征之路。这支部队出发时有17万人,全部轻装,没有什么拖累,行动便捷。为迷惑敌人,红二、六军团在风雨交加的11月20日夜间突破国民党湖南军和保安团防区的结合部,直插湘中,一夜间便走出百里开外。令人称奇的是,指挥全军行动的任弼时、贺龙等人的计划是率全军向西建立新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却向东南走,名副其实是“声东击西”。
  红二、六军团(后组建二方面军)进行长征,为什么一开始就采取这种奇特方式呢?
  陈诚被红军彻底耍了
  任弼时、贺龙等人领导红二、六两个军团,自1934年10月会师后就由统一的指挥部领导,共同作战。中央红军长征时,他们主要在湘西地区牵制湖南军阀的主力,起到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同时也在以贺龙的家乡桑植县为中心的地区,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
  1935年秋,中央红军(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红四方面军转入川康边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当地的红二、六军团就成为长江以南最后的一块根据地和最大的主力红军,被蒋介石视为心腹大患。此时,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20余万兵力准备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指挥各路国民党军的宜昌行辕主任、湘鄂川黔“剿匪”总司令陈诚认为,这支红军面对围攻肯定会像中央红军那样向西“流窜”,于是将主力集中在湘黔边界,并大力构筑碉堡,张网以待。
  此时,红二、六军团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军围攻,新开辟的根据地内部又盘踞着很多土匪和土豪武装,还缺少粮、盐、布,很难继续坚持。贺龙在刘家坪召开的长征动员大会上说:“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烧杀抢掠,哪还能养得起我们两万人的红军?人要吃饭,马要吃料,可是老天爷长不出那么多粮食,所以,我们只能转移到外线去,抛开这一大帮子乌龟壳子。外边地方大着呢!我们可以行动自如呀!”
  中央湘赣省委和湘赣军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以任弼时(左)为主席,萧克(中)、王震(右)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六军团西征
  在突围之前,中央代表任弼时召开会议,着重征求贺龙的意见。在湘西作战多年的贺龙熟悉当地的一山一水,也深知敌情,他提议先到湘中,可补充物资并威胁长沙,待敌人调兵追到湘中,再抛开追敌转入贵州建立根据地。到会的领导人一致认为,这个主意正好出敌意料之外。湘中虽是湖南军阀老巢,却守兵不多,此举正可避实击虚。
  11月下旬,红二、六军团快速前进突破沅江、资水封锁线,连占湘中的辰溪、浦市等地和著名的锡矿山。当地物产丰富,人口多,红军不仅筹到几十万银元,还动员了5000余名矿工和农民参军。指挥“围剿”的陈诚受到蒋介石怒斥,马上调动近百个团向湘中扑来。任弼时、贺龙见调动敌军和补充服装、钱款的目标已实现,马上转兵向西,于1936年元旦前冒着大雪进入了贵州东部高寒山区,把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都远远甩在后面。
  “吓死川军,拖死滇军,气死中央军,英雄是红军。”
  红二、六军团进入贵州后,于1936年2月渡过乌江,进入大定、毕节地区建立根据地。由于上一年中央红军经过此地,当地老百姓受过革命影响,还留有部分伤病员,群众基础比较好。贺龙听说当地部分民众手中还有中央红军留下的苏维埃币,在国民党统治下无法使用且有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