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亲子教育秘诀:做不生气的父母(全文-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块餐巾就扯着盘子、刀叉、杯子、水瓶“咣当”一声全摔在了地上!
 
  声音之大,引来了所有人的张望,妈妈难堪极了,她怒视着女儿:“都怪你!这下你高兴了吧!盘子都摔碎了,还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着的嘴,终于顶不住了,“哇”地大哭起来!
 
  一顿本来开心的晚餐就这样在孩子哭哭啼啼、妈妈怒气冲冲中变了味道。其实当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时候,她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连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会那么做的。可惜,这个孩子才五六岁,她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动作。
 
  作为妈妈,这个时候如果是用轻柔的声音说:
 
  没关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来玩,知道了吗?
 
  如果是这样,结果会怎样?孩子在心里会感激妈妈没有骂她,也会更珍惜下一个玻璃杯子;妈妈自己也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当然也就不会心急火燎的,那堆盘子和杯子也不会集体牺牲掉了。
 
  等那个妈妈拉着小家伙从洗手间里出来,服务生已经给她们换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妈妈和女儿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盘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间的时候,我特意绕到这个妈妈的面前,我笑着说:“别沮丧了,我也和你一样,经常打碎东西,这没什么大不了。”
 
  这个妈妈愣愣地看着我,可能在想,这话什么意思?我补充了一句:“一个杯子、一个盘子,和你们的好心情相比,没什么大不了,简直一文不值!”
 
  孩子妈妈这才会心一笑,说了声谢谢。
 
  有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在这里也很值得讲一下。这是一位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超乎凡人?
 
  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说:




第13节: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3)

  这和我两岁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
 
  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没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简直就是牛奶的海洋!
 
  我母亲看见了,但她并没有对我大叫大嚷,也没有惩罚我,她只是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摊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我听母亲这样说,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
 
  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罗伯特,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
 
  我选择了海绵,我和妈妈一起把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科学家说到这里,连记者都很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宽容、可爱的母亲。科学家接着说:“这还没完,等我们打扫完之后,我母亲说,罗伯特,刚才你所做的用你的两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我很快就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我的手里滑掉了!”
 
  “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记者感叹道。
 
  “是啊,从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了。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这就是科学家罗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养玻璃窗、养盘子、养牛奶瓶……
 
  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为那些已经毁坏的、无关紧要的物品而迁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习使用胶水,把自己的头发粘成了大饼;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用剪刀,让你给他新买的牛仔裤千疮百孔——请都不要生气吧。
 
  如果你确实有浑身的劲儿使不出去,那就用来感谢这些曾经被孩子蹂躏过的物品吧,它们曾用“自我牺牲”的悲壮,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了一小块儿碎石。




第14节:分清错误的类型(1)

  三 分清错误的类型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尤其是孩子。我们常用“懵懵懂懂”来形容当孩子时的状态,既然是“懵懵懂懂”,那就不会是“明明白白”。一个成年人在“懵懂”状态下尚且犯错,何况孩子?
 
  犯错误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没有哪个孩子可以完全甩开这个伙伴——除非是在父母的幻想中。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多给自己一点信心和鼓励,来面对孩子的错误吧。
 
  我常听有些父母抱怨:“我那个小冤家,我真拿他没办法!做错了事从来不肯承认错误,倔犟得跟驴似的,气得我直长白头发!”
 
  又爱犯错又不愿意认错的孩子,确实令人生气,可是生气绝不是处理此类问题的终点,恰恰是一个起点——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在最初的生气过后,仔细分析和辨别孩子犯错的原因,摸清楚了错误的“性质”,再对症下药,这样才可以给予孩子正确、及时的教育。
 
  从成人的角度看,孩子犯错误的类型具体有哪几种呢?
 
  1 孩子做错了事,但自己全然不知
 
  这种情况在低龄幼儿身上是很常见的,比如:咬人。
 
  孩子咬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如果这个孩子才一岁多,那就另当别论了。
 
  有不少的父母发现,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几乎用牙齿来代替了舌头,抓着人就开咬,着实让人头疼。不过,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公共卫生系的教授朱迪恩·加勒德博士给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分析:
 
  1到2岁的宝宝习惯用嘴去感觉事物,这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
 
  如果父母心里还觉得不踏实,那再听听美国圣地亚哥市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奥本·史达姆博士的说法:
 
  这个年龄咬人并无恶意,刚刚学步的孩子还不懂得用言语表达他们的感受,所以他们通过咬人来表达他们的兴奋和激动。




第15节:分清错误的类型(2)

  了解了孩子爱咬人的原因,为了防止他们进入幼儿园等公共环境时发生这样的行为,父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学会使用语言来表达情绪的方式;同时注意让孩子多玩一些安静的、平稳的游戏,以免高强度的活动,刺激他的咬人行为;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可咬的替代品,比如毛巾、手绢之类的软东西。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性的咬人行为,父母也不要怒目圆睁,妄想通过“打嘴”的方式“收拾”孩子,而应该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因为有不少的孩子是因为过敏症而引起情绪焦躁,从而产生咬人行为的。
 
  还有一些三四岁的孩子,总是把衣服扣子扣错位,把袜子反着穿,教了一百遍还是不会系鞋带,穿裤子的时候总把两条腿往一个裤管里捅;五六岁的男孩子,也经常让父母抓狂,因为他们一刻也停不下来,顽皮、打闹、不遵守秩序、把新衣服弄脏弄破、用螺丝刀把家里的台式电风扇大卸八块……
 
  这些让父母们忍无可忍的“错误”,实际上都是因为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们自己是全然不知的。
 
  对于这一类的错误,父母最好放宽心,不要跟在后面一味地责备孩子,更不要因为自己心里有气,就随口说出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比如:“你是木鱼脑袋吗?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你有什么用!”“我怀疑你是猴子变的!”
 
  孩子身上发生了这样的“错误”,做父母的只需要多一些耐心,教他“怎么做”,慢慢地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自然也就更纯熟了。他们在一次次犯错、改错的过程中,增长了本领,这难道不是父母的幸事吗?
 
  2 孩子做错了事,但拒绝认错
 
  确实有一些孩子个性太强,又任性,又执拗,即便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也决不认错。这种从来没有认错习惯的孩子,通常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
 
  我家邻居的小女儿一岁半了,刚学会走路,但小家伙很心急,还没走稳呢,就总想跑,结果肯定是要摔跤的了。我发现每次她一摔跤,妈妈就会跑上去一边扶起她,一边拍打着地面:“噢噢,宝宝乖,妈妈打地,都怪它害我们宝宝摔跤了!”




第16节:分清错误的类型(3)

  这地也够冤的了,招谁惹谁了。
 
  还是这个妈妈,如果她的女儿跟院里其他的孩子发生纠纷了,她也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家的孩子太调皮。
 
  妈妈这样的“安慰”,可能在当时会让宝宝心里舒服一点,但是长此以往,会在宝宝心里有这样一种思想的沉淀:出了问题,准是别人的错,我永远都是对的!
 
  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心理,再想让他在犯错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很困难了。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孩子将来长大了,在人际交往方面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人喜欢和一个自以为是、高傲无理的人在一起。
 
  为了以后不让孩子的执拗把自己气着,也为了让孩子以一种正确的是非观融入将来的生活,父母现在就开始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孩子坦然地承认错误上吧。
 
  这对于父母的要求是很高的,因为首先,父母自己就要做个表率,在生活中如果是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犯了错误,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觉得,承认错误不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是一件能督促自己做得更好的方式。
 
  其次,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实话实说,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事实是怎样就是怎样,怨天、怪地、一味指责他人,只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态度亲切地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努力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同时,也别忘了强调:“做错了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任何人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等孩子有了认错的表示,父母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不好的后果,以后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相信有了父母这样处理问题的“三部曲”,犯了错误的孩子,一定有勇气承认、改正。
 
  3 孩子做错了事,但不敢认错
 
  这个“不敢认错”和刚才讲到的“不愿认错”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17节:分清错误的类型(4)

  “不愿”,说的是孩子从心里不想、不乐意那么做;而“不敢”则更多地表现了孩子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来自于哪里呢?看看下面这个场景就知道了。
 
  小强和同学在教室里玩篮球,结果篮球砸烂了一个同学的眼镜,还把一个女生的额头砸出一个包来。爸爸接到老师的电话,把小强从学校揪回家去了。
 
  “你自己说吧,我倒要看看你是哪块皮子痒痒了?!”爸爸黑着脸,手里提了一根鸡毛掸子。爸爸这句话的本意是:你自己说说吧,你今天错在哪里了?结果这话一出口,胆小的孩子都能把腿给吓软了,小强当然牙关紧闭了。
 
  “我告诉你,你今天不说,我就把你的腿打断!”爸爸被小强的沉默激怒了,但在小强听来,爸爸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今天说与不说,我都要把你的腿打断!
 
  下面的情景,我不说大概你也能想象得到:爸爸终于忍无可忍,下死手教训了这个拒不认错的儿子,打累了丢下一句:你以后要是再敢这样,我连你胳膊一起打断!惊恐万分的小强在心里默默祈祷:老天保佑我以后再也不要犯错了!
 
  可事实上,小强毕竟是个小孩子,不犯错怎么可能?那犯了错又该怎么办呢?为了不被爸爸打断胳膊,只好继续掩饰、隐瞒、逃避……
 
  这就像一幕劣质的电影,场景粗陋、情节简单、人物个性倒是很突出。谁是导演?谁参加了演出?结局如何?恐怕已经一目了然。
 
  所以说,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如果教养孩子仅靠呵斥和打骂就可以成功,那人人手里只要握一根鸡毛掸子,不就可以成为教育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