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移居海外天枢阁的朱道临一家均为齐王嫡系,其仙逝海外的祖父名叫朱实盛,为齐王嫡系第八代嫡传“实”字辈,其父朱堪培乃第九代嫡传“堪”字辈,到了朱道临这一辈,整个家族仍旧人丁稀少,连续三代均是单传,其祖父认为本族遭到了天命报应,临终之前含泪放弃族谱传承,将襁褓中的孙子朱宗茂改名为朱道临。
此次朱道临在三道谕旨催促下进京面圣,完全是当今皇上恩情深重的结果,重新确定齐王一脉回归皇室这件大事。
令八大勋贵感到更加吃惊的是,朱道临自身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不但对内监和宗人府的调查结果深感震惊,而且拒不接受皇上的恩赐。
第四九七章齐王之后
在乾清宫与崇祯皇帝连续一夜的恳谈中,朱道临面对内监三位历经五朝的老太监和宗人令的反复劝说,仍然拒绝认祖归宗,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这样的事情,要求禀报父母详细询问了解之后才能作出决定。
崇祯皇帝在无奈之下,不得暂时放弃授予朱道临父子亲王爵位,只授予朱道临镇海伯爵位,以便于他更好地为国效命,但要求朱道临把他父母带回大明,认祖归宗。
朱道临犹豫再三,最终答应了崇祯皇帝和宗人令的要求,决定年底之前把父母从海外天枢阁接过来,但他要求皇上必须答应:如果他的父母不愿意留在大明,希望皇上允许他父母返回海外天枢阁居住,否则他难以从命!
听完宗人府属官的陈述,京城中最为显赫尊贵的八家勋贵一时间感慨万千,对于朱道临的风骨更是钦佩不已,同时也终于明白朱道临之所以送给皇帝一笔巨额白银和紫铜,根本不是文官们推测的所谓买官进爵之资,而是出自于对大明江山的挚爱与忧患,出自于血脉中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隐约骨肉亲情。
数日之内,朱道临乃齐王之后的消息迅速在京城显贵之中传播。
有人听了惊骇不已,有人则满是怀疑,有人欣喜鼓舞,有人惊恐万状,但更多的人心中升起了期待。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越传越盛,更多的大明百姓得知了这个惊天消息,于是“痛击鞑子取得辽东大捷的东江新军统帅朱道临将军乃齐王后人”的传言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飞向四面八方,就连远在冰天雪地的沈阳城中的黄台吉也被震惊了。
而万众传颂的朱道临,似乎并不知道此事,这个时候他已经回到了金陵北郊的虎山大院,与一群心腹干将秘密召开会议之后,正抱着粉嘟嘟满是奶香的爱子,与一群喜气洋洋的妻妾和云集而来的弟兄们补过新春佳节。
……
……
朱道临并不知道。他这个“齐王后裔”的名分,完全是南京镇守太监吴景贤和师父玄青道长暗中策动的结果。
更不知道阴差阳错之下,自己早已过世的祖父和如今的父亲的大号,竟与齐王族谱第七代“实”字辈和第八代“堪”字辈相吻合。而自己学龄前确实改过名字,由朱宗盛改为朱道临,竟然暗合了齐王族谱的第九代“宗”字辈。
于是,就有了孤家寡人崇祯皇帝在反复查证和长时间权衡过后,硬着头皮认下他这个富甲天下、而且满腹文韬武略的“朱家血脉”。并赐予他襁褓中的儿子“朱养玑”的大名。
而这“养”字辈便是齐王一脉中第十代嫡系子孙的专用字号,这个辈分可不是第一代齐王或者宗人府制定的,而是朱家王朝的太祖朱元璋亲笔御定的。
回到金陵家中和妻儿共享天伦之乐的朱道临,反复琢磨之后,终于记起只有师父玄青道长和便宜叔叔吴景贤详细询问过自己的家世,知道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自己小时候也确实叫做朱宗盛,只不过入学前改为朱道临。不过,这并非是祖父的临终嘱托,更没有传说中那样的悲情。而是信奉道教的母亲初通易理之后,觉得朱宗盛这个名字与五行生克,不太相配,于是改为颇有文采的朱道临。
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母亲年轻时颇为欣赏著名演员孙道临的结果,却没想到如此一来,竟然阴差阳错地和朱家王朝的齐王嫡系族谱对上了。
其实,究竟是不是齐王之后对于如今的朱道临来说,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他骨子里对朱家王朝没有半点儿好感,哪怕他真是朱家王朝的血脉。也不影响他推翻这个无能无德、拖累整个民族的朝廷的强大决心和必胜信心。
而且朱道临并不觉得所谓的“朱家血脉”会给自己带来多大好处,说不定还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从三皇五帝夏商周算到现在,历史上能够改朝换代取而代之的雄主,有谁愿意承受某某前人的余荫?
就是连雄才大略的本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没有攀附过任何名人的任何种姓啊!
可是,这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崇祯皇帝和南京镇守太监吴景贤、上清教派紫阳观住持玄青道长乃至崂山祖庭,此事却有着无比重要的影响。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和极为复杂的盘算,可不管怎么算,朱道临只认准一点,那就是自己的迅速崛起不但影响了历史进程。也影响了无数人乃至整个大明皇朝未来的命运,或许崇祯皇帝最后就用不着在煤山上吊身亡了。
估计正是因为如此,才促使吴景贤和玄青道长耗尽心思,百般投机,最终促使日暮西山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捏着鼻子认下朱道临这个同宗。
朱道临反复思考之后,决定一切顺其自然,不再纠结,与妻儿好友欢度半个月并与晋升紫阳真人的师父、师伯等人数次密谈之后,慷慨委托倍感欣慰的吴景贤,将200万两白银和200万斤库存紫铜一次性送往京城,然后频繁往来于魏国公和隆平候等勋贵府邸,不停视察军营和麾下各大企业,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之中。
就在朱道临以“奉旨征询父母意见”为由,返回海外天枢阁的第二天,由四海商行五艘特制散装大海船运送的2,000匹朝鲜战马送到了福建泉州港。
郑氏家族大喜之下,立刻随船赶赴淡水港,将300万两白银的定金存入到四海银行淡水分行,并与皇帝亲自任命的首任瀛洲知府汪照寰和同知魏玉瑛等官员正式展开会面。
几乎在同一时刻,身负重任的萨懿德以大明帝国海防总督朱道临伯爵的全权代表身份,乘坐一艘不起眼的远洋货船,秘密抵达巴达维亚,与荷兰殖民总督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会聚一堂,就如何处置热兰遮城一战中被俘的三千余名俘虏、以及双方利益范围的划分和可能的深入交往与合作等事宜,举行谈判。
第四九八章反戈痛击
农历二月初五,现代时空。
朱道临终于回到自己的父母和妻子楚梅身边,一见面就主动承认错误,承诺此次回来至少在家待上两个月,随后便与满脸幽怨却又无怨无悔的楚梅一起驾车出行,欢度属于二人的快乐时光。
早已下定决心追随朱道临干出一番事业的楚梅越来越成熟干练,为了达成理想,她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整个人的气质在悄然无声地发生改变,浑身上下洋溢着知性女子特有的魅力,令心怀愧疚的朱道临迷恋不已,百般宠爱。
得知一年前出访欧洲的船队将在农历四月初返回瀛洲淡水港,楚梅兴奋之余,倍感时间紧迫。
之前在她的恳求下,朱道临答应把大明帝国第一所大学设在瀛洲台北县,楚梅亲自为这所理想中的大学取名为“东方大学”,地址在就她这辈子立志修建王宫的台北温泉镇,在后世风景秀丽、长满樱花的阳明山南麓的两眼温泉下方。
两个月后,将会有数以百计的欧洲学者随船队抵达瀛洲,进入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东方大学,早已把这所大学置于自己管辖之下并将其当成理想之地的楚梅如何能不激动?如何能不着急?
因此,她听朱道临说收复大半的瀛洲各地特别是大学城的建设缺少钢筋水泥等重要建材之后,立即大度地同意朱道临隔三差五地玩失踪,主动为朱道临在父母面前打掩护。
她却不知道,朱道临早已通过两次悄悄的尝试,成功地把高兴之下被他灌醉的父母纳入金刚圈中,于是下定决心不管父母同不同意都要一起弄到大明去,并为此开始制定系列计划和时间表。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朱道临八次悄然前往瀛洲淡水港,三次前往贵州与老兄弟段德铭接洽,不但将银行卡里的所有存款花了个一干而尽,还悄悄卖掉了已经升值到1。3亿的鹤山别墅。换取15,000余吨各种规格铜料和30,000余吨钢材。
朱道临将其与之前订购的各种货物一起分期分批秘密运往瀛洲,堆满了淡水港、温泉镇的大学城建设工地、瀛洲军基地、造船厂、枪炮厂等部门的所有仓库。返回时又悄悄带回十余根价值三个亿的百年珍稀木料和价值两个亿的翡翠和瀛洲宝石,通过余老板和李经理等老客户轻松脱手,回笼资金。
……
……
崇祯七年,四月初十。
朱道临和楚梅以旅游为名再次抵达瀛洲淡水港,居住在温泉镇南濒临河岸那座已经建好尚未完成装修的紫阳观里。
楚梅与恭敬的瀛洲军政官员一起用过丰盛的接风宴。便在一群贵妇唧唧喳喳的簇拥下,前往学堂和在建的大学城视察。
朱道临则与官员们一同前往淡水河南岸新落成的瀛洲府衙,共商大事。
得知萨懿德圆满地完成谈判任务,成功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签署秘密协定之后,朱道临高兴之余,立即下达释放荷兰战俘的命令,责成海军总参谋长西梅诺负责将羁押于崇明后岛的三千余荷兰人秘密送往巴达维亚。
朱道临同意了西梅诺代表东海舰队提出的请求,把主动投诚要求入籍的热兰遮城400余名欧洲雇佣军俘虏编入东海舰队和海军淡水要塞部队,按照相关规定授予相应军衔,不愿意留下的300余人统统随荷兰俘虏一起遣送。
“隐藏在海军陆战第一师中的四名世家奸细已秘密处决。为安抚军心,属下斗胆声称为病故,并授予烈士称号,请大帅原谅。”已经晋升东海舰队副司令兼陆战第一师师长的史青阳低声禀报。
满堂随即一片寂静,所有目光都紧张地望向朱道临。
朱道临微微叹息道:“坐下吧,老史,这事儿不怪你,江南门阀收买的这四个密探原本都是宝山卫军官,你没有率部驻扎宝山之前他们已经存在了,之后又是我给他们进修特训的机会。让他们得以留在军中并获得提拔使用,所以这事不能怪你,你处理得很好。”
“谢大帅!”
史青阳致谢完毕才敢坐下,脑门上早已布满细密的汗珠。不知为什么他感觉自己的大帅越来越威严凌厉,令人不敢正视。
为驱散压抑气氛,朱道临转向心腹爱将杨大鼎,大声问道:“大鼎,你的征兵成果如何?”
杨大鼎脸上满是骄傲:“目前三批新兵均已展开正常训练,两次淘汰之后还剩下27。300余人,足够编成三个满编师,再有四个月第一批新兵就能以瀛洲军第三师的名义开赴新竹驻防,到时老唐和他麾下的7,300名龙潭军可以撤回大明休息了。”
唐正林立刻嚷嚷起来:“大鼎,你怎么说话呢?嫌弃我们是吧?没有我们龙潭军帮你守着南面方圆几百里,你有这么舒坦吗?别忘了你的第一批新兵里头还有3,000骨干是从我手里抢走的,到现在你还没补偿我呢。”
众人哈哈大笑,杨大鼎想顶几句却又不敢,咂咂嘴嘿嘿一笑,不再理会洋洋自得的唐正林。
朱道临也乐了:“老唐,我想让你在十天之内率领剩下的龙潭军全部撤回龙潭大营,休整一个月之后与之前撤回的三个团和留守龙潭大营的6,000弟兄一起混编,组建龙潭军第二师,师长以下军官由你和麾下弟兄推荐,然后立即展开为期三个月的针对性训练,所有装备和新投产的120野战炮优先给你装备一个团,怎么样?”
唐正林惊喜不已:“大帅,是不是有大战打了?”
朱道临点点头:“最迟八月份,将有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要打,龙潭军是全军第一个功勋部队,少不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谢大帅!三天之内属下就能做好回撤准备!”唐正林兴奋得满脸通红。
杨大鼎和海军陆战第三师师长孙思琦立刻急眼了:“怎么让老唐先溜了?不打闽省了吗?”
朱道临示意大家安静:“闽省肯定要打,但必须等郑芝龙的舰队与荷兰舰队打起来之后我们才能动手,等明天萨懿德先生到来之后,我们就会清楚具体的日期了……”
“怎么?没有龙潭军你们胆怯了?”
文官们哈哈大笑,急眼的杨大鼎还没来得及申辩,孙思琦已经哇哇喊起来:“大帅,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区区一个闽省还没放在我们眼里,快让老唐带着他的旱鸭子龙潭军滚蛋吧,省得看到他让人生气。”
满堂哈哈大笑,没有一个因为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