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作家批判书ii-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了两家两代,《活着》写了一家四代人,不论几代,都逃不掉宿命。《药》的悲剧氛围笼罩着全篇,无论手段和目的,自始至终都是悲剧;《活着》却没有这样悲观,悲只是手段,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才是目的。    
      余华从川端康成那里,仅仅学到了叙述风格。川端的句子和段落都很短,叙述很简炼,他的长篇小说的篇幅也不长,也就十几万字。这些方面,余华都继承下来了。    
      我总觉得,余华对川端康成的理解很肤浅。比如他对川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受奖词《我在美丽的日本》的理解,他把川端所讲到的日本古典诗歌仅仅看作是回顾,好像川端在卖弄学问似的。或许在余华的心理,他认为日本文化还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无论是讲历史悠久,还是讲博大精深,都不能与中国文化相比。至于古典诗歌,中国更是诗的泱泱大国,日本的和歌和俳句之类,比起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就是小儿科,就像拳击比赛,是一个轻量级和超重量级的较量。这些都不能说有何不对。但是,川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余华只是把它当作了表象,虽也看到,既没有领会,更谈不上继承——那就是川端对日本文学传统的继承。川端所讲日本古典诗歌,正是在讲他的渊源。真正的创造性,既要有其独特性,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我所理解的创造与传统的关系。    
      为什么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一直迷恋少女,其实不仅是川端,女性气质几乎可以说是日本文学所共同有的品质。我在想,除了与樱花有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文学的传统,即源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紫式部既为女性,女性气质对后世的影响就不言而喻。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日本文化不像中国文化,越来越讲中庸,而是将阴阳两极发展到了极至。日本国旗为太阳旗,国花为樱花,太阳阳刚而恒久,樱花美丽而短暂。阳主要体现在武士道精神,后来成为军国主义的指导思想;阴则主要为文学所传承。    
      要说先锋,川端康成也是日本的先锋派。考察一下外国文学中的先锋,无不是根植于本民族或本文化体系和学习外来文化,文艺复兴如此,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也是如此。文艺复兴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在现代主义的大师级人物中,比如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艾略特对英国玄学派的挖掘,叶芝对爱尔兰文艺的复兴,等等,举不胜举。    
      再说中国现代文学,那些作家差不多是学贯中西,深知中西文化。当代作家却是整体贫血——既无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滋补,不是学了几篇古文就算了解,也无外国文学异质血液的真正化合。这双重贫血,注定了当代文学的品质。    
      余华对川端康成遗产的继承,基本上是空中楼阁,只是太外在的东西,而没有领悟精神内核。当然,我也不喜欢川端的过于舒缓,更欣赏海明威的硬汉精神和电报式语言。虽然这两位都不愿虚伪而注水地活着,而走上了自杀之路——但他们的确还活着。    
      余华对川端康成的继承如此,我相信他对卡夫卡的继承也高明不到哪里。我只在早年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袁可嘉等人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但我不喜欢卡夫卡的行文风格。    
      听说,余华自写了《许三观卖血记》后,人们已没有看到过他的作品了。屈指算来,快十年了,也就是十分之一个世纪,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创作则更短。余华是在耗尽了他青春写作之后封笔归隐,还是在重新修炼内功以图再次一鸣惊人呢?不管以哪种方式出场,可千万别出来的时候,作为一个职业的写作者。如果这样,你即使活着,那将是更加虚伪,更加注水,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货。我还是愿意看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余华,尽管创造之困难——难于上青天。    
      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第五章批判陈忠实 (1)

    批判陈忠实及其《白鹿原》:    
    杰出的杂技表演艺术家:陈忠实    
      作者:雷立刚    
      陈忠实是一个作家,但不是一个杰出的作家,尽管其《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从国家级表演艺术团体到地方草台班子,任何一个马戏团的舞台上过去未曾将来也不会出现陈忠实的身影,但其精湛的平衡能力尤其是卓绝的走钢丝技艺,使他堪称一位高超的杂技表演艺术家,甚至,即便在此用“杰出”二字作为前缀,也丝毫不带浮夸成分。    
      一,从茅盾文学奖说起    
      对于前面这段话,其中只有一句我不尽满意,即“尽管其《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言外之意,似乎茅盾文学奖成了衡量作家和作品的重要标准似的。在此我要特别补充指出,仅仅出于叙述的方便和对某些人理解能力的尊重,我才用了“尽管其《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样一句傻逼语言,而实际上,我从不认为茅盾文学奖能说明文学上的什么价值,尽管,它或许能说明一些物质利益和政治取向上的价值。    
      更客观地说,《白鹿原》与茅盾文学奖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白鹿原》增加了茅盾文学奖的分量,而非茅盾文学奖增加了《白鹿原》的分量。假如没有《白鹿原》,茅盾文学奖所指向的获奖作品,将总体上显得更加轻薄。    
      在此,不妨把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做一个简单罗列: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71~1981    
      评选所耗时间:一年    
      获奖作品、作者: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东方》(魏巍)    
      《李自成》(第二部)(姚雪垠)    
      《将军吟》(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芙蓉镇》(古华)    
      以上几部,除了《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外,几乎已经完全被今天的人们遗忘,其中姚雪垠老前辈的《李自成》,更是成了笑柄,而即便相对来说没完全被淡忘的《芙蓉镇》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更多地归因于电影而非文字本身。    
      那么,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又是如何呢?    
      第二届 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82~1984    
      评选所耗时间:一年    
      获奖作品、作者:    
      《黄河东流去》(李准)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    
      《钟鼓楼》(刘心武)    
      对于以上几部作品,其实完全不需旁观者饶舌,仅仅需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如今还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那几部作品?一部长篇小说,如果仅仅过了二十来年,便被老百姓完全忽略,唯一能说明的只是作品文学价值的短寿,而一部寿命短达二十余年的作品,如果也可以被赞美为优秀的话,那么这样的优秀是如何的廉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85~1988    
      评选所耗时间:两年半    
      获奖作品、作者:    
      《少年天子》(凌力)    
      《平凡的世界》(路遥)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少年天子》、《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少年文艺比赛的作文标题。但不是的,这些可是千锤百炼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啊。《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还算不错,好歹给茅盾文学奖抹了些亮色。    
      第四届 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89~1994    
      评选所耗时间:三年    
      获奖作品、作者: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战争和人》(王火)    
      《白门柳》(刘斯奋)    
      《骚动之秋》(刘玉民)    
      事实已经证明,除了《白鹿原》,另外三部从作品到作者,都已经被时间遗弃。它们的寿命更短,甚至比出生前的孕育期更短。作者写它们或许花了二十年,而读者遗忘它们却仅仅花了十年。    
      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和作者分别是:    
      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还有不知是谁写的《茶人三部曲》。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0年11月20日第七版模仿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陈述的方式,对以上作品进行了评点。    
      对《抉择》的评点是:“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画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发人深省。(评点人/张炯)”我不知道,这段充满文化大革命的语言气息和夸张的形容词的评论,究竟是在赞扬一个政治工具,还是在解读文学。    
      对《茶人三部曲》的评点是:“《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评点人/曾镇南)”既然是如此一部《百年孤独》般瑰丽的史诗,怎么会如此寂寞,寂寞到几乎完全没有人知道的程度,是曲太高而致和太寡,还是什么其他原因,恕笔者愚钝,委实是百思不得其解。    
      阿来的《尘埃落定》兼用写实与象征表意的手法,轻巧而富有魅力地写出了藏族的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生活,并从对各类人物命运的关注中,呈现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必然性,肯定了人的尊严。有着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以及灵动的诗意,堪称新中国佳作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抒写了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同样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温故而后知新,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平庸之作太多,佳作太少。而很多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却令人难以理解地被排斥在茅盾文学奖之外……我们应该庆幸,正是因为《尘埃落定》、《长恨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这四部作品的存在,才使得整个茅盾文学奖总算不至于显得太轻。可以肯定地说,是《白鹿原》及其他三部作品提升了茅盾文学奖,而非相反。    
      然而,物质世界的逻辑往往令人啼笑皆非,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却是,茅盾文学奖提升了《白鹿原》也提升了陈忠实,使这个勤奋的苦孩子,终于有了类似于范进中举般的咸鱼翻身之日。    
    


第五章批判陈忠实 (2)

    二,新时期的范进中举    
      为什么说陈忠实与范进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我们看看其经历便可略知一二。    
      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