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杨礼赞》散义。茅盾苫。1941 年写于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使日本帝国主义能够集中兵力向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
荡”,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
碎敌伪军的“扫荡”,并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作者从根据
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为了歌颂他们而写了本篇散久。作品
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生活环境的不平凡,抓住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特征
和内在气质,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
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的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严肃、坚强不
屈,挺拔傲立”的形象,联想到中华儿女决心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
神和意志。作者善以浓郁的情思、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客观事物的内涵,从人
们司空见惯的平凡景物中,创造出不平凡的艺术境界和独具生命力的艺术形
象。

(周宝泉)


萧三(1896~1983)原名萧子瞕。湖南湘乡具萧家冲人。现代诗人、翻
译家。青年时曾与毛泽东一起到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和创建“新民学会”。
1920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加入“少年共产党”。1922 年,经胡志明介绍加
入法国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3 年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
大学学习。1924 年回国。曾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共
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1927 年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同年出席中
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 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并开始文学创作。
1930 年,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并主编会刊《世
界革命文学》的中文版。1939 年回国后,任鲁迅艺术学院编译部主任等职。
主编《大众文艺》等杂志。1946 年,任华北文协主任。全国解放后,先后出
席了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同政协常委。萧三的作品充满高度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
神。主要诗集有《和平之路》、《友谊之歌》、《萧三诗选、等。

(王军)


《瓦西庆乐》诗歌。萧三创作于1932 年。作者在把孩子送到苏联莫斯
科附近的瓦西庆乐“八一”国际儿童院时,不禁回忆起1923 年与陈延年、陈
乔年、赵世炎等同志在此疗养、学习的情景。如今,这些同志都已牺牲。追
思往事,心情激动万分,对牺牲的战友,表现了无限的悲哀和怀念。但看到
战友们的遗孤及各国革命者的后代时,从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又看到了革命
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盼望他们快快长大,加入父辈的行列,为共产主义的
明天一起奋斗。长诗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一贯主张
的文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的思想。诗句质朴,情感深沉,回环咏叹,
意味深长。

(王军)


曹靖华(1897~1987)原名曹联亚,河南省卢氏县人。我国著名文学翻
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共产党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20 年代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大革命失败后再
赴苏任教并研究俄国文学,与鲁迅书信来往甚密。1933 年回国后,主要在大
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他的第一部译作——契柯大的独幕剧《蠢货》
经瞿秋白推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此后他一放而不可收,陆续翻译
了《三姐妹》、《铁流》、《保卫察里津》、《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虹》、
《城与年》等近30种苏联文学作品。从60年代起,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
散文集有《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等。

(王凌)


《花》散文集,共收入散文25 篇。曹清华著。1962 年出版。集中包括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和作者游历云南、广西、福建数省时写下的纪游抒情散
文。前者如《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后者有《尾尾“没六”洞中
来》、《洱海一枝春》等。构思精致,行文严谨,多用反复、重迭手法,喜
用骈对、排句,富有诗意。《花》是其中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咏物抒怀,
以药的可贵可爱,烘托出人类的宝花——新时代的“珍贵”、“壮丽”,赞
颂了鲁迅先生关怀培育青年成长的崇高品质,颂扬了党和毛主席哺育成长的
新一代,并对他们的未来寄于热切希望。文章从惜花、护花、育花不同侧面,
和过去、现在、将来不同时代着笔,由花及人,借花喻人,热情沤歌了青年
一代。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王凌)


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现代女作家。文学研究会
成员。1918 年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后长期在安徽宣城、上
海、北京任教。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以写“文题小说”著称,代表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庐隐是最早描写一系列女性形象的作家,主要写
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忧郁、徘徊和追求。
虽较多地表现出感伤、忧郁的情绪,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五四”时代青年的
面貌。她的作品自然流畅,但结构略显松散,其他还有小说集《曼丽》、《归
雁》、《灵海潮汐》、《云鸥情书集》、《玫瑰的刺》、《女人的心》、《象
牙戒指》、《东京小品》、《庐隐自传》等。

(王凌)


《海滨故人》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小说14 篇。庐隐著。1925 年出版,
其中有七篇写社会现实的,较早地提出了劳动人民受压迫的问题。另有七篇
是写个人情感与理智冲突的悲观和苦闷。其中一篇《海滨敌人》是小说集的
主体,也是她的代表作。主人公露沙和五位同窗好友欢聚海滨,对白浪低吟,
对激浪高歌,对朝霞微笑,对海月垂泪。后来有的结婚,有的失恋,有的隐
居,一个个风流云散。小说通过这一群少女“人生聚散无定”的悲欢,透露
出作者对封建礼教、家规、世俗所造成的女性不幸遭遇深长的隐忧。在恋爱
问题的外衣下,发出对“恶浊的社会”、“糟糕的人生”和“人类的私心”
的诅咒。小说丈笔清丽、思想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

(王凌)


朱自清(18%~1948)本名自华,后改自清,字佩弦,江苏东海人。现
代著名散文家、诗人。1916 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开始新诗创作,1921
年参加“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而艺术”。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
在当时诗坛上影响颇大,1924 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
影》,成为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大革命失败后,他留学英国,1932
年回国,抗日战争爆发,随校迁往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教授。他目睹1945
年国民党反动派镇压学生的“一·二一”惨案和1946 年李公朴、闻一多被国
民党特务杀害,这些血的教训使他逐步克服了超阶级的观点。一反过去不问
政治的态度,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的群众斗争和学生运动。他的散文有情致、
重文彩,具有真挚质朴,委婉填密的风格。1953 年和1957 年先后出版了《朱
自清文集》和《朱自清诗文选集》。

(赵伟)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朱自清著。作于1923 年10 月。朱自
清十分注意对事物进行穿透内里的审察,寻求“独得的滋味”。在《浆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里,他就十分敏锐地观摩了月亮、灯光、河水三者关系的变
化,从而精勾细绘了盛夏之夜秦淮河绚丽多变的好景奇观,其中有华灯映水
的雅景,有灯月交融的奇迹,有灯光纷然,喧嚣竟发的热闹场面,也有一轮
素月伴着疏疏灯火的空寂光景。作者融情入景,融理入情,微妙地宣露了内
在的复杂思绪。作品想象奇妙,手法多变,语言优美,结构梢炼,巧妙地以
“浆声灯影”为行文线索,从利涉桥到大中桥,从夕阳方下到素月依人,形
成明显的时空顺序,同时又以灯光为重点,一步步勾画秦淮河美景,一层层
展露内在情思,连绵不断,摇曳多姿,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发人深思的意境。

(赵伟)


《背影》回忆性行情散文。朱自清著。写于1925 年。作者怀着真挚的
感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抒写了父子的亲情。作品构思巧妙,别开生
面地扣住父亲的背影,以极为简洁有力的白描手法,透过背影由表及里地展
示了父亲对儿子的骨肉至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同时又以反村手法,强烈地
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简洁的家境描述,透露出旧社会小资产
阶级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也更见出父子情深。作品
语言平易自然,描写平实细致,布局严谨,以背影为重心,虚实结合、疏密
有致地在极为短小的篇幅中,深刻感人地表现了主题。

(赵伟)


《荷塘月色》散文。朱自清著。写于1927 年7 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
苦闷的时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烦恼、
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作品结构填密细致,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
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
内在思绪,于静思默察中反映“独处的妙处”的复杂心情。作品先着重写荷
塘,继写月色,后写塘的四周,有静有动,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
把月光和荷塘融结在一起,在有限篇幅中,写尽了月下荷塘的种种景色。作
品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高明地把譬喻、对比、烘托,以及通感等手法结合
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意境。语言朴素优美、生动自然、充分显示出朱自清散
文的艺术成就。

(赵伟)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用名息庐、鸿蒙、恂如等。山东诸城
人。现代作家。青年时代就读于北京大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开始新
文学创作。1921 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12 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34
年,自费赴欧洲各国考察。1935 年回国,任《文学月刊》主编。抗战爆发后,
先后在上海美专、暨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全国作协常务理事。后历任山东省文
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文化局局长等职。曾
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早期作品多描写青年人对爱与美的理想追求。
后期转向揭露严酷的社会现实。追求光明、同情弱小为其创作特色。著有短
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等。193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山雨》为其
代表作。

(王军)


《沉思》短篇小说。王统照著。女主人公琼逸是位美丽、纯洁的演员,
为了艺术和美,自愿给名画家韩叔云作裸体模特儿。但是,她的行为却不被
人们理解,招来了社会上各种人的误会、干扰和摧残;相知几年的男友对她
冷淡起来,以至变成了“陌路人”;50 多岁的傲慢的官吏企图占有她,不能
得逞就到处造谣中伤她;就连声称要“表现人生真美”的画家韩叔云,实际
上也没有真正理解美和爱,终于变成了“兽性的狂人”结束了艺术生涯。这
些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世俗“爱”,琼逸困惑不解,一个人跑到城外,在
湖边的亭子里沉思。小说通过这一沉思者的形象塑造,揭示了爱和美的理想
被世俗社会毁灭的现实,也流露出自己的伤感情怀。

(王军)


《沉船》短篇小说。王统照创作于1927 年10 月。小说塑造了刘二曾、
妻子、伙伴顾宝、野店老主人等艺术形象。主人公刘二曾是个农村理发匠,
他勤劳朴实,对故乡有着炽热的爱。然而,天灾、重税、兵匪、迫使他无法
生活下去。他怀着朦胧的希望和迷惘的矛盾心理,拉家带口,踏上了闯关东
的道路。他越走越感前程渺茫,忧愁与时俱增。在独石野店,在妻子不断督
促劝说和朋友顾宝热诚帮助下,途中乘坐一艘日本商船。但因日本资本家贪
图利益,不顾中国难民的死活,致使刘二曾一家乘坐的日本海船严重超载,
造成船沉人亡的悲剧。反映了20 年代中国农村衰败、破产的农民流离失所的
社会现实,控诉了帝国主义者压迫、坑害中国民众的罪恶。作者通过对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