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遇,得到了谅解和爱情。小说着力刻画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由此而揭示
主人公的向上的灵魂,并歌颂社会主义时代革命人道主义力量。小说取材新
颖,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语言纯净自然,富有诗意。

(邵明才)


《围墙》短篇小说,作者陆文夫,发表于《人民文学》1983 年第2 期。
作品写: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每天一次的碰头会上开始研究建造围墙
的问题。吴所长“原则性”指导,“守旧派”、“现代派”、“取消派”各
持己见,争论不休,一番高谈阔论后,却无方案形成。年轻的行政科长马而
立听吴所长“以你为主”的一句话,立刻大干起来,动用修建站人马,半小
时订出节俭、美观、实用的筑墙方案,仅用一天一夜,一座中西合壁、美观
坚固的围墙拔地而起,不料却遭到各派空谈家的纷纷指责。后来建筑权威对
围墙高度评价,要总结经验,吴所长与“三派”人物又都以功臣自居,只有
马而立毫不在意,“忙得飞飞的”。小说情节简洁凝炼、朴实单纯却寓意深
刻。笔调幽默,寓庄于谐,语言挥洒自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获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

(邵明才)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笔名任小哲、丰非等,生于北京。当代女
作家。1938 年后在昆明上小学、中学。195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
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56 年入党。1960 年调《世界文学》编
辑部工作。宗璞的作品有小说、散文、童话和翻译作品,小说《红豆》、《弦
上的梦》、《三生石》影响很大,《弦上的梦》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三生石》获1977—1980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周立勋冯恩大)


《红豆》短篇小说。作者宗璞。发表于1957 年。小说描述的是北京解
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政治立场和生活哲学的根本分歧而导致爱情
悲剧的故事。江玫在社会和同学们的影响下,日益形成为新生活而奋斗的坚
定信念,齐虹却反对她参加社会活动并愤怒地将她那托着两颗红豆的发卡踩
得粉碎。江玫对齐虹的感情也象发夹一样破碎了,最后她终于拒绝了齐虹要
求她一起去美国的请求,与他彻底分手了。作品艺术地说明了恋爱并非至上,
必然受到恋爱双方政治立场和人生观的制约。小说描写细腻含蓄,情调委婉
缠绵,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和艺术魅力。

(周立勋冯恩大)


《弦上的梦》短篇小说。作者宗璞。原载《人民文学》1978 年12 期。
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一个艺术学校的大提琴教师慕容乐
珺的眼睛刻画了女青年梁遐的复杂性格。梁逻出身于一个革命干部家庭,文
革期间父亲被迫害致死,母亲被隔离审查,严酷的现实迅速地结速了她天真
烂漫的童年时代,渐渐学会了“用带嘲讽的笑容对待生活”。她似乎看透了
世间的一切,什么都无所谓,跟乐珺学大提琴只是为了混饭吃。周恩来逝世
后,四人帮加快了夺权步伐,在这紧要的历史关头,她变得无比严肃,散传
单、贴标语,无所畏惧,后来被捕不知下落。梁遇这个复杂的人物涵盖了丰
富的社会内容。小说显示了作者一贯“雅”的风格,语言细腻、精粹、结构
严谨、精当。

(周立勋冯恩大)


李准(1928~)河南孟津县人,蒙古族,当代作家。1948 年参加革命,
曾任银行职员、干部文化学校语文教师和戏曲改革工作者,1955 年调河南省
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6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家数次到农村落户,体验生
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理事,作协河南分会主席。1953 年李准
发表了成名作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此后相继发表了《白杨树》、《李
双双小传》、《耕云记》、《清明雨》、《两代人》、《孟广秦老头》等小
说。新时期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标志新的创作旅程
的开始。李准还先后创作与改编了《老兵新传》、《李双双》、《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不能走那条路》等电影、话剧剧本。李准在农村题材
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邵明才)


《李双双小传》短篇小说,作者李准。发表于《人民文学》1960 年第3
期。小说的女主人公李双双一心冲破家庭束缚,参加社会劳动,积极肯干,
大公无私,与思想落后的丈夫孙喜旺发生了冲突。结果在李双双的劳动成绩
面前,孙喜旺思想发生了转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李双双这个社会主义新农
村劳动妇女的艺术典型。她既有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又有心直
口快、大胆泼辣、纯洁善良、胸怀坦荡的独特个性。在她身上,概括了农村
劳动妇女在社会变革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道路和命运。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
刻画人物性格,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显示
性格,语言质朴明快,幽默有趣,充满喜剧气氛。曾改编成电影《李双双》,
受到群众喜爱。

(邵明才)


《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李准著。分上下两部,分别由北京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1979 年和1984 年出版。小说以1938 年日寇入侵中
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1000 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
件为背景,体描写了7 户农民在决口后如何逃难,辗转挣扎、最后又回到黄
泛区重建家园的曲折情节,展示异常广阔的社会画面,塑造了徐秋斋、李麦、
海长松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一种浓郁的地
方风格,写出了处在巨大灾难中的中华民族深邃的灵魂。作品刻意追求民族
风格,故事有头有尾亦若断若续,地方风俗画面色彩鲜明,熔口头语言和古
典语言于一炉,质朴,活泼,精炼。

(邵明才)


高晓声(1928~)江苏武进县人。当代小说家。5 岁上小学。由于家贫,
初中和高中时,曾三次失学。1947 年高中毕业,次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
不到一年辍学。1950 年5 月毕业于无锡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先后在苏南文联、
江苏省文化局工作,还做过《新华日报》副刊编辑。1953 年开始创作。1957
年被划为右派,1958 年被送回老家监督劳动。1962 年右派摘帽,当过中学教
员和公社细菌肥料厂技术员,主要时间是务农。1979 年右派问题彻底改正。
1980 年当选为江苏作协常务理事、副主席。高晓声1953 年发表的大型锡剧
剧本获华东戏剧会演一等奖。《李顺大造屋》、《陈奥生上城》分获1979、
1980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高晓声已出版小说集多部。

(周立勋冯恩大)


《李顺大造屋》短篇小说。作者高晓声。发表于《雨花》1979 年7 期。
小说描写了勤劳、俭朴、忠厚、善良的普通农民李顺大20 多年的造屋史。旧
社会,因没有房住,李顺大的父母、弟弟被冻死;土改后翻了身,他立志造
三间青砖瓦屋。从此,他一家人开始了艰苦的奋斗。到1957 年底,好不容易
买齐了砖瓦砂石等建筑材料,可马上就被五八年的“共产风”刮走了;六十
年代初,靠农村“60 条”,他又积攒下了造屋资金,然而“文化大革命”的
爆发,他的积蓄被“造反派”头头愚弄了去;直到1977 年他的造屋愿望才得
以实现,但为了弄到奇缺的砖瓦木料,又历尽周折。李顺大造屋的经历深刻
地揭示了“左”的思想给农民造成的苦难,集中概括了我国那段历史时期农
民的悲苦命运。小说紧扣李顺大的造屋史,成功地刻画了李顺大这个普通农
民的性格。作品语言朴实自然,感情深沉,于夹叙夹议中见幽默,富有江南
风味。

(周立勋冯恩大)


《陈奂生上城》短篇小说。高晓声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80 年第2
期。小说描写老实肯干的农民陈奂生在起码的温饱解决以后,上城去卖油绳,
赚钱买帽子,因为感冒受到县委书记的“高级关心”——用小汽车送到招待
所,陈唤生感激涕零。然而一夜要花五元钱,又使他心疼懊丧;但想到五元
钱能使他身价十倍,村干部们将会对他刮目相看,又高兴起来。小说成功地
塑造了陈奂生的形象,揭示了他性格的二重性:勤劳、俭朴、忠厚,又狭隘、
自卑、目光短浅,是一个集我国农民美质与弱点于一身的典型。小说主题隐
蔽,内涵丰富,逼真地展现了当代农民的精神状态,写出了当代农民的灵魂。
语言生动,幽默风趣,富庄于谐,读来轻快中有沉重,愉悦中含辛酸泪。

(周立勋冯恩大)


鲁彦周(1928~)安徽巢县人。当代作家。少时在私塾里读了几年书。
抗战胜利后在县城一家私立中学读书。1948 年参加革命在地方工作。1950
年到皖北行署文教处,以后到皖北文联。1954 年开始发表作品。文革后任安
徽作协副主席、戏协副主席。他的作品主要有:电影剧本《春天来了》、《凤
凰之歌》、《三八河边》、《卧龙湖》(与陈登科合作)、《风雪大别山》
(与陈登科合作)、《邹鹰》、《巨澜》、《柳暗花明》(与陈登科合作),
话剧《归来》、《波澜》、《人在春风里》、《大河春秋》(与人合作),
戏曲《王金凤》,散文集《淮北寄语》,儿童小说《找红军》,短篇小说《桃
花汛前》,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长篇小说《彩虹坪》等。

(周立勋冯恩大)


《天云山传奇》中篇小说。鲁彦周著。发表于《清明》1979 年第1 期。
这是鲁彦周的一部力作,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很快搬上了银幕。这
是第一篇对我国五十年代后期社会政治生活进行反思的作品,正面揭示了“反
右”扩大化、“大跃进”、“反右倾”等错误。小说通过周瑜贞、宋薇、冯
晴岚三个女性的叙述与回顾,展示了“右派”罗群蒙冤受屈及其坚贞品格与
崇高精神,歌颂了他与妻子冯晴岚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的患难与共的爱
情,揭示和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一些干部仍坚持当年错误立场的现
象。小说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和高度的审美价值。语言凝练、简
洁。作品荣获1977~1980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

(周立勋冯恩大)


王愿坚(1929~)山东诸城人。当代作家。1944 年参加革命,次年参加
八路军,194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
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分社记者。建国后,曾任《解放军文艺》编
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编辑。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中国作家协
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王愿坚是在经受革命战争生活和部队新闻工
作的锻炼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解放后首次发表的作品是报告文学《东山
岛》,第一篇短篇小说《党费》为成名作和代表作,此后发表的《七根火柴》、
《普通劳动者》、《三人行》、《理财》等均为有影响的名篇。新时期发表
了《路标》、《足迹》、《标准》等。此外,还同别人合作发表了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映山红》等。

(邵明才)


《党费》短篇小说,作者王愿坚。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54 年第12
期。作品描写1934 年闽粤赣边区主力部队已撤走,一支小部队留在山上,依
靠当地的群众和党组织继续坚持斗争。但不久,敌人实行“移民并村”政策,
破坏各地党组织,切断了这支小部队和群众的联系。“我”受命下山,与“我”
接头的是一位叫黄新的女同志,她忠实、可靠,曾带头送丈夫参军,虽然生
活艰苦,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党员的职责,主动与附近的
党员取得联系,知道山上缺盐,就用丈夫出征时留下的钱买了比金子还贵的
盐,组织大家腌咸菜,交给党作为党费,却舍不得让自己的五岁小女儿吃根
腌豆角。当“我”第二次与她接头时,被敌人觉察,黄新临危不惧,向“我”
交代了新的接头人,嘱咐“我”把他们的“党费”和她的党员证带上山。她
用“调虎离山”的办法掩护了“我”,自己却被敌人抓捕。《党费》表现了
共产党员与党血肉相连的关系,以及为革命利益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小说采
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娓娓动听他讲述革命故事,使读者感到亲切而且易于产生
共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