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大企业跟我们沟通。他们的流动资金平均被抽回了三分之二。抽回的资金用到哪里去了呢?这题目听起来很难。实际上在去年年初,我已经给了各位一个答案。那就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各位所想象的一元经济的时代。这话什么意思?今天中国经济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过热,也不是简单的企业家所想象的过冷。中国的经济形势,以我在去年年初的话,那就是中国经济是一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同时存在过热、同时存在过冷。
中国的经济形势,以我在去年年初的话,那就是中国经济是一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二元经济环境。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同时存在过热、同时存在过冷。这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我个人所发表的新理论。
在今年1月底数据公布之后,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就是16%…18%的货币增长率,这么高的货币增长率信贷规模去了哪里?基本上、大部分去了过热的部门。哪些部门是过热的?那就要看这个资金去哪里了?按照我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宏观调控的压力之下。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举个例子。对银行的授信规模。你每放出100万的贷款,必须购买一倍到三倍的央行票据。就是严格限制你的贷款。沿海地区的银行在这种压力之下,除了向西部地区银行拆借资金之外,同时向民营企业大量收回资金。做什么?贷方给地方政府以及国营企业。所以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它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会因为银行的这种举动而更加艰难。这也就是我所谓的投资营商环境持续恶化。而这笔钱去了哪里?去了地方政府的公共建设。
'郎咸平'什么叫二元经济?就是和地方政府推动公共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而民营企业部门大部分是过冷的。这就是我所谓的二元经济。那么,在这种二元经济之下,由于宏观调控力度极大。逼迫银行向过冷的部门抽会资金,打入过热的部门。因此越调控、过冷部门更冷,而过热部门更热。这是一个银行所主导的资金逆流债现象。
可是这是第一种现象。第二种现象是处在过冷部门的企业家,由于本身的投资营商环境急剧恶化,他自己也不想干了。他做什么呢?两个路径:第一个,自己本身把资金拿出来不做投资了,投入过热部门去炒楼炒股去了。这是造成各地楼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内地许多经济学家所说的流动性过剩。根本不是。而是因为投资营商环境恶化,企业家把应该投资而不投资的钱抽出来,打入过热部门炒楼、炒股去了。这是第一个现象。第二个现象,也是由于投资营商环境的现象,产生了“海尔现象”。像海尔这样的优质制造业也不想做制造业了。做什么呢?做房地产去了。这不是海尔一家,而是同时很多制造业进入地产业做地产开发。企业家本身将自己的资金由过冷的部门逆流转到了过热部门。
目前我看到两种情况,一个是在宏观调控下,银行抽会过冷部门的钱打入过热部门。第二个现象,民营企业家自己抽出资金由过冷的部门转入过热部门。在这种情况之下,08年的数据就是什么?过冷的部门更冷、而过热的部门更热。这也是为什么1月份房价上升11%,这也是为什么信贷规模以及广义货币增长率达到如此之高的水平。因为资金去了过热的领域。
'郎咸平'
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个什么思维呢?在这我就想利用一点时间和各位谈一谈宏观经济学。但是各位请放心,虽然大家不一定有宏观经济学的背景知识。可是我讲课非常清楚,我能把最复杂的概念讲得非常简单。而不像有些学者,把简单的观念讲的非常复杂。整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在美国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念的宏观经济理论政策就是我们今天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大学一年级所念的经济学政策,就是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就是这么简单。通过这个大量收回过剩的流动性,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以及经济过热的现象。这个前提本身是没有错的。
那么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来宾,虽然这个前提是没有错的,如果今天中国经济的过热是由于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话呢,你就按照美国这个大学的一年级宏观教课书上的金融变数,就是提高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你就自然可以收回流动性,你就自然可以控制过热的情景。好的。我反问各位一下,如果原因不是流动性过剩呢?所以我们今天回归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过热。除了我以外的大部分学者说是:“流动性过剩。”我是完全反对,没有搞清楚状况。不是流动性过剩,而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急速恶化,所产生的二元经济。
而且这种二元经济的过热现象,是由于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理念推动建设所造成过热。过冷就是,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投资营商环境急速恶化。流动性过剩是个事实,但不是原因。你不断提高利率,不断提高银行准备金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四年来,宏观调控之下我国经济依然过热。而过热的部门不是全体,是少数和建设有关的部门是过热的。难道我们说,全世界所通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错了吗?
'郎咸平'那我会告诉各位,没错。为什么没有错呢?因为你念这种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本身不难,难在哪里呢?难在这本教科书的潜台词是什么?全世界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只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这个经济必须是一元经济,它的金融变数才能有效。什么叫一元经济?像美国一样,一过热全国过热,一过冷全国过冷。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宏观调控才有效果。
'郎咸平' 我们中国的现状呢?是同时过热、同时过冷。那么各位想想看,你不是一个一元经济环境,你已经违背了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潜台词。你是二元经济环境,如果各位听懂我前面讲的理论的话,你想想看。中央银行一旦提高利率是什么结果?或者提高银行准备金率是什么结果?提高利率,你想想看,对于过热的部门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会不会因为利率提高而不搞地方建设呢?我会告诉你,不会的,他照搞。
'郎咸平'因为地方建设是以GDP为纲的,地方政府不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不做地方建设。我今天所谈话的不是对于错的问题,也不是应该与不应该的问题。我谈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地方政府不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不搞地方建设,因此过热部门持续过热,但是过冷的部门就遭殃了。因为过冷部门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是地下金融,只要官方利率提高0。25%,黑市利率将提高4倍,大家1%。进一步的打击了已经萧条的民营经济。所以提高利率会使得过热部门持续过热,过冷部门更冷。
'郎咸平' 而在更冷情况之下,企业家更不想干了,继续抽会资金不做投资,甚至关掉工厂,然后把资金从过冷的部门逆流转到过热部门炒楼、炒股去了。这就是越宏观调控二元经济越明显,萧条经济更萧条、过热部门更热。这就是现状。我们为什么判定今天经济过热呢?因为我们判断经济过热的指标,基本上都来自于过热的部门。所以在二元经济环境之下,你所做的宏观调控将进一步的恶化已经恶化的二元经济环境,使得二元经济现象更加明显,宏观调控必然失效。
'郎咸平' 那么我们政府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用在美国呢?那就可以。各位请注意,我们前一阵子谈到的地产的拐点本身。“拐点”这两个字就不适合用在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拐点?拐点最明显的现象基本上是在一元经济环境之下容易产生拐点。我们以美国为例,美国经济坦白讲,非常单纯、非常简单。请各位回顾一下去年,当美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美国联邦准备银行持续调低利率,对地产是什么影响呢?房价持续走高。一旦碰到了次级债风波,一提高利率什么结果呢?房地产价格立刻出现拐点,大幅下减。为什么会有如此尖锐的拐点?因为美国是一元经济环境,它的金融变数可以直接影响到你的经济行为。也就是一降低利率房价立刻上升,一提高利率房价立刻下跌。就是这么直接、这么具体。但要在我们内地要谈“拐点”,就显得与事实脱节。因为我们国内和美国不同,我们是二元经济环境。在这种二元经济环境之下,房地产价格非常诡异。它的变动不是简单的利率可以解释的,你根本推不出这个结果是什么?利率一变地产怎么变?宏观调控来了地产怎么变?那不是的,那是美国、中国不会。那么中国是什么现象呢?
这个时刻你就要来回忆一下房地产是一个什么样特色的行业?我记得今天一来媒体就问我:“郎教授我们地产经过这么多年市场化的运作,为什么效果不大好呢?而且媒体又问我了,我们一月份有些地方政府汇报的资料说房价涨幅趋缓,郎教授你认为是拐点吗?我说:“我可以清楚的告诉你,这个不是拐点。”为什么?因为在严厉的宏观调控之下,房地产的交易量大幅萎缩,当你房地产的交易量大幅萎缩之后,房价变动就很小。因为房价变动一定要取决于交易量的变动。比如说你炒股,假如今天这支股票整天没有交易的话,你会发现股票价格不会变动。各位理解我的意思吗?不是股票价格出现了拐点,而是缺乏交易。我们今天有些地方地产价格稳定的原因,不是出现拐点,而是缺乏交易。
那么我要回答这位记者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的市场化解决不了房地产的问题呢?我可以清楚的告诉各位:我们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绝对不市场化的行业。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呢?我把它剖析成两块来讨论;一块是供给面、一块是需求面。我国房地产市场是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而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的行业。
'郎咸平' 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和需求面市场化严重过度两股力量扭结在一起,老百姓再也买不起房了。这话怎么说?为什么市场化供给面是严重不足呢?大家想一想,供给面是哪几项要素构成的?一、土地开发权。二、银行信贷权。三、地产市场特有的长流程管理。从立项到开工、到完工、到销售大大小小几乎上百个环节。土地开发权、银行信贷权以及地产特有的长流程管理,每一步都操控在地方政府手中。只要操控在政府手中,就有寻租的可能。加大了构建成本。另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卖地的竞价机制,严重缺陷的竞价机制。表面上看还是我们卖地的竞价机制很公平,实际上是完全破坏了市场化。这话什么意思?就拿我们各地地方政府卖地的地价来说。这个地价涨幅和全世界的任何经济指标相比,它是极其特殊的。
'郎咸平'
一、它的涨幅比任何你可以想象到的价格都要快。包括石油价格、包括黄金期货价格。它的涨幅速度都不比我们政府卖地,地价涨幅速度快。而且石油价格也好,黄金价格也好,它是有涨有跌。我们这个地价是只涨不跌,一个只涨不跌的价格就不叫价格,叫操纵。卖地本身对于政府而言是有积极性的。什么积极性?以GDP为纲的理念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说你卖了一块地,GDP就上升一块地的价值。卖两块地GDP就上升两块地的价值。如果这个城市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呢?那更好,污染一样产生GDP。而且产生污染更好,当政府拨款治理污染呢,又创造GDP。这也是为什么卖地地价如此高涨,污染治理不了。因为对于GDP都有正面的贡献。但是我们对于地方干部的考核却是以GDP,几乎是以GDP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这种现象就必定持续下去。
'郎咸平' 最近王石谈到这个拐点,我就以王石的例子给各位做个说明。福州一平米六千块,万科进入福州以天价标了一块地,一平米要超过一万多块钱,在这个一万多块钱的基础之上,你稍微降价5%,我请问各位有什么意义呢?万科不进福州老百姓还买得起房,一旦进了福州之后,老百姓都买不起房了。因为高价楼盘一上升,中低价楼盘就水涨船高,根本控制不住。到最后看起来某个城市更好了,看起来高速公路更多了,看起来美丽的房屋更多了,其结果就是当地的老百姓再也买不起房了。
我前面所讲的这些,我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