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刹蛇踪-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文 第十二章 漂亮贤惠

看到四个身穿制服的公安从后山走进村子,三个老太太从石碾子上站了起来。

欧阳平和翟所长迎上前去。

“大娘,门翠华在家吗?”翟所长道。

“上工去了。”一个老大娘望着西山头道,“了,就要收工了——太阳就要落山了。”

远处有三座连绵起伏的山峦,太阳在中间一座山峦上探头探脑,对大地做最后一瞥。

欧阳平望了望小曹:“小曹,你准备记录,大娘,我们想跟你们打听一点事情?”

欧阳平往石碾子上一坐。

小曹从口袋里面掏出笔记本和钢笔,也在石碾子上坐了下来。

“你们想问点啥?”

“阎高山家住在哪儿?”

“你们找他——高山自从十年前走了以后,连魂都没有回来过,你们找他作甚?”一位头戴黑色毛线帽子的老头道。

“你们莫不是为阎高山家的案子来的?”另外一位老人看出一点眉目来了,这位老太头上戴着两片树叶形状的帽子——说“扎”比较准确一点。

“不错,我们正是为阎高山的案子来的。”

“当年就有两个人来查过这个案子,忙了将近两个月。”

“阎高山突然失踪,你们门头村的人私下里有什么说法呢?”

“说法,没来由的——这种事情可不能随便乱说。”

“是啊!高山和他婆姨在咱们门头村,人缘很好,高尚老实厚道,二秀又是一个贤惠的女人,没听说谁跟他家有仇,谁会害死高山呢?”

“高山家住在坳子里,村里人如何晓得呢?”第三位老人慢声细语道,这是她说的第一句话。这位老太的年龄在七十岁左右,头发全白了,头发梳成一个椭圆形的髻,盘在脑后。棉袄的右肩上有一个拳头大的补丁,看上去很精神,一身上下很干净,头上没有一根乱发。

“阎高山在外面有没有女人呢?”

“没有听说过,高山每天早出晚归,老天有眼,让他娶了二秀这么漂亮贤惠的女人,睡着了也会笑醒的,怎么会在外面乱来呢?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高山有这些事情,常在水边走,没有不湿脚的,如果他有这方面的事情,瞒不过村子里面的人,咱们乡下人,别的本事没有,针鼻大小的事情,躲不过我们的耳朵和舌头。”戴毛线帽的老太道。

这位老人的话是有道理的,乡下人,无论是农忙还是农闲的时候,张家长,李家短,一直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永恒不变的焦点,尤其是别人家的**,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事情,他们既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又有特别的嗅觉。

“大娘,你们是根据什么说田二秀是一个贤惠的女人的呢'

正文 第十三章 打破平静

“二秀从来不跟男人搭讪,你们不知道,咱们乡下的女人,喜欢跟男人开玩笑——就是打情骂俏,二秀刚嫁到门头村来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后生不知道深浅,就和二秀开玩笑,结果碰了一鼻子的灰,打那以后,村子里面的男人就不敢再和二秀开玩笑了。”

“高山走了以后——二秀带着两个孩子,一直守在阎家坳,村子里面的人没少给她张罗,想让她再找一个男人过日子。她就是不答应,换别的女人,能守这么长时间吗?”

“是啊!早几年,门翠华给二秀介绍了一个男人,这个人是公社供销社的马副主任,人家是吃公家饭的人,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可二秀连看都没有看,就让媒人回了人家。”

老人的话似乎很能证明田二秀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好女人。

后来,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句话都没有说。虽然她说的话最少,但欧阳平对她的印象却最深。

照乡亲们这么讲,阎高山的老婆田二秀还真是一个好女人。

“请问大娘,田二秀家住在什么地方?”

“你们刚才不是从二秀家来的吗?”

“没有啊!我们不曾去过田二秀的家。”

“二秀家就在后山——在阎家坳,你们看——从这条路一直往上走,穿过竹林,向左手拐一点,就能看到二秀家了。”戴毛线帽的老人指着大家刚才走过的石板路道。

石板路上开始上人了,人越来越多,人们扛着锄头,铁锹,还有人扛着扁担,扁担上吊着箩筐。

门头村的人收工了。

“门翠华回来了。”戴树叶帽的老太太道。

欧阳平朝路东头望去,一个女人扛着锄头,卷着衣袖,风风火火地朝大树石碾走来。

“公安同志,她就是门翠华。翠华,有人找你。”

“有人找我?”门翠华打量了一下欧阳平一行。

门翠华放下锄头靠在院墙上,从口袋里面掏出钥匙串:“哟,我没有看见,这不是派出所的翟所长吗?”门翠华认出了翟所长。

“请进——请进。”

“翠华,他们是为阎高山的案子来的。”

转眼之间,门翠华家的院门口聚集了十几个人,有些人本来是要开院门进院子的,现在也围了过来,人越积越多,欧阳平一行的出现,在门头村引起了一点小小的**。

过去,门头村可能是一个平静的湖,但从今天开始,这个平静的湖面将不会再平静了。

门翠华打开院门将第四个人引进院子,带进堂屋,大家刚坐下,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

翟所长站起身,上前一步,抓住了此人的手:“周队长,您好——来,我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公安分局刑侦科的欧阳科长,他们是为阎高山的失踪案来的。”

“欧阳科长,欢迎——欢迎,人没有见过,但名字听说'

正文 第十四章 最后一面

“欧阳科长,欢迎——欢迎,人没有见过,但名字听说过。”

欧阳平站起身抓住了周队长的手:“周队长,我们来——少不了要给你们添些麻烦。”

“不麻烦——不麻烦,阎高山走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他的货郎担,乡亲们有十年没有见着了,乡亲们闲来无事的时候,都会念叨他。”

“是啊!一个好端端的人,说不见就不见了。咱们门头村从来没有出过这种没鼻子少眼睛的事情。”门翠华将一条板凳放在周队长的屁股后面。

周队长接过李文化递过来的香烟,从口袋里面摸出一盒火柴,将香烟点着了,然后坐在板凳上。

谈话还没有开始,又有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走进院门,他就是门头村的会计——门翠华的男人门学军。

门翠华没有让门学军坐下,她指派丈夫到厨房去泡茶。

欧阳平来找门翠华只想弄清楚一件事情,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的早晨,门翠华看到阎高山,一直到阎高山离开,这一段时间,情形到底是什么样的,欧阳平想让门翠华仔细回忆一下。

这方面的情况,档案材料里面虽然有比较详细的记录,但欧阳平还是想再问一下,时间过去了十年,有些东西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有一些东西经过岁月的沉淀可能会逐渐清晰起来。

“大嫂,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早晨——阎高山失踪前,曾经和你见过面,从当时的档案材料来看,你是阎高山失踪前最后一个见到他和他的货郎担——也是最后一个在他的货郎担上买东西的人。”

“是这样。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我经常在更深人静的时候想这件事情。我想这件事情,一是因为阎高山失踪的确实很蹊跷,多半还是因为阎高山人太好。”门翠华显得有些激动,“好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结果。”

“是啊!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现在,听不到拨浪鼓的声音,村里人都有点不习惯了。”周队长长叹一声。

“阎高山每次回来——路过我家门口的时候,只要看见孩子们在院门口玩耍,都要拿糖给他们吃,有时候,还会给一两块饼干。倒不是咱们孩子嘴馋,是他心甘情愿地给啊!有时候,村里人有急事,需要钱的时候,只要跟他开口,从来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他家的日子虽然比一般人家好过一些,可我们都知道,他这碗饭不好吃啊!起早贪黑,两个钱全是肩膀挑出来——两只脚走出来的。”

听了门翠华和周队长的话,欧阳平对阎高山的为人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既然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欧阳平就更要找到他,不管是上天还是入地,一定要找到阎高山。

不一会,门会计端着一个茶盘走进堂屋,茶盘里面有五杯茶。门翠华站起身,将茶杯端到五个人面前的桌上,或者小板凳上,门翠华在周队长和李文化的前面放了一个小板凳。

李文化递给门会计一支烟。�

正文 第十五章 闲话闲说

门会计用火柴点着香烟,坐在门槛上。

欧阳平是想让门翠华将十年前——那天早上的情况复制出来。这对门翠华来讲,不应该是什么难事。

天已经上黑影子了,门翠华点了一盏煤油灯,昏暗的灯光映照着几个人不甚明朗的脸,欧阳平的脸显得非常凝重。

按照欧阳平的要求和提示,门翠华对最后一次和阎高山见面的情形进行了认真的复制,欧阳平要求她不要忽略掉任何微小的细节。

下面就是门翠华的回忆: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早晨,在门头村上工前十分钟左右,门会计丢下饭碗,走出院门,他要去敲钟,所谓钟就是挂在村中心老槐树上的破犁头。门头村人上工都听这个钟声,每天敲两次,收工用不着敲钟,生产队长什么时候说收工,那就什么时候收工。

大家千万不要怪笔者聒噪,我们并不知道哪些信息对欧阳平有用,欧阳平不是先知先觉者,他也不知道哪里信息是有用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欧阳平才会关注所有信息,只要是和案件相关的,或者是案件涉及到的信息,欧阳平轻易都不会放过,所以,诸位还是得耐着性子往下看。

门学军走出院门之后,门翠华锁好堂屋的门,拿好铁锹——当天的工作是挖排水沟,雨季眼看就要到了,挖排水沟成了当务之急,她走出院门,想约几个人提前到社场去集中,她是干部家属,自然要比别人走得早一点了。

门翠华刚出院门,就看见阎高山挑着货郎担打门前经过。

阎高山喊了门翠华一声:“翠华姐。”

门翠华生在门头村,长在门头村,她比阎高山大一岁,阎高山从小就喊他翠花姐,在门翠华长到能谈婚论嫁的时候,她父母想把女儿许配给阎高山,如果不是听了别人的一句闲话,门翠华肯定会嫁给阎高山。那么,是一句什么闲话呢?

“女大一,哭唧唧,女大两,黄金淌。”门翠华正好比阎高山大一岁,无非是属相、八字不合。后来门翠华就嫁给了门会计,门头村,门是一个大姓,但门翠华和门会计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这个内容是门会计叙述的。

必要的时候,欧阳平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大嫂,你见到阎高山的时候,他货郎担上的货充足吗?”

“充足,他每天离开家的时候,货郎担都是沉甸甸的,压的扁担都弯了。我还劝他,每天挑着这么重的货郎担走村串户,不要累了自己。”

“阎高山是怎么说的呢?”

“他说习惯了,不觉得累。”

“好,你接着往前说。”

“我看着阎高山挑着货郎担走出村口,突然想起刚丢了一把锥子,我就把他叫住了。”

“大嫂,你到外面去,把你和阎高山当时的位置指给我们看。”

“行。”'TXT小说下载:'

欧阳平想通过阎高山活动的轨迹判断确定他运动的方向。�

正文 第十六章 戴着斗笠

一行人跟在门翠华的后面走出院门,院门外。枣树下,石碾上,已经站了几十个人,男女老少,黑压压的一片,人们小声嘀咕着什么。这时候,应该是乡下人烧晚饭的时间,人们忘记了烧饭,全聚集到门翠华家的院门前的枣树下来了。

夜幕即将降临,天空中,只能看到树林的影子和轮廓线;人的脸已经不怎么清晰了,但能看出人们脸上的好奇和疑惑。

门翠华出院门之后,向右拐。在门翠华家的东边,有一片不大的桑树林,桑树林的西边是一片松树林,在桑树林和松树林之间有几棵高大的枫杨树,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伸向密林深处,密林深处的另一头应该就是陈局长所说的葛家村。

门翠华走到桑树林和松树林的交界处,在一棵比较大枫杨树前停了下来:“阎高山走到这棵树跟前的时候,被我叫住了。”

阎高山所在的位置距离门翠华家院门前的枣树有一百米左右的样子,这也就是说,阎高山已经走出了村口——走上了去葛家村的路,门翠华的判断没有错,阎高山确实是准备去葛家村的。

“当时,我身上没有装钱,我叫高山等一下,我回家去拿,他说不用了,等我拿着钱走出院门的时候,已经人影子不见帽顶子了。”

“你看着阎高山朝葛家村方向去了吗?”

“没有看见——我走出院门,跑到这里的时候,已经看不见他人了。他肯定到葛家村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