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舍二遍知:获得阿罗汉果时,同时舍第七与第八遍知。
舍五遍知:以前离贪,现在入见道后于道类智得无来果时,舍前见道五个遍知(断欲界见断三个,断上二界见断二个)。
舍六遍知:渐次圣者离欲贪时,获第七遍知,舍前六遍知。(渐次圣者:以前未离欲,见道后,以修道断欲贪者。)
得遍知:一、二、六(除五)
得一遍知:(1)集法智时,获得第一遍知;
(2)离贪道类智时:获得第六遍知(离贪:前已离贪,入见道后道类智时舍前五遍知而得第六);
(3)具贪欲界第九解脱道时:获第七遍知(具贪圣者断欲界修断惑以后,所有断法综合,得第七遍知);
(4)获得阿罗汉果时:具足一个第九遍知(所有断法综合而成一个遍知)。
得二遍知:阿罗汉起无色界诸缠退失,得第七、第八两个遍知(即舍第九而得七、八二遍知)。
得六遍知:从渐次无来果中退失,获得前六遍知。
(渐次圣者,前于断欲界修断惑时得无来果,舍六遍知,得第七遍知;现在退失无来果,即舍第七遍知,而得前六遍知。)
第六品分别圣道问答题
574、 修道、见道主要有哪些差别?
答:(1)从有漏、无漏上分别:
见道唯是无漏:见道是三界尤其是有顶见断的对治法,并且同时能断除上、中、下九品见断。
修道通有漏无漏:世间修道是有漏法,因其增长有漏四禅、四无色定;出世间修道是无漏法,其串习见道之义而不会增长有漏法。
(2)从断除烦恼上分别:见道以了知所缘的方式而断除所断;修断以修学对治的方式而断除所断。
(3)从时间上来分:见道可于一生中圆满;修道可于多世中圆满。
(4)从现前二道的身份上分:见道欲界;修道三界皆可现前。
575、 为什么第一品和第六品所讲的四谛的次第不相同?
答:第一品宣说四谛次第道、灭、苦、集。道是“无漏道谛”之道;灭是“抉择灭”之灭;苦集是“苦集世间”之苦集。此种次第经中亦有宣说。
与第一品不同。第六品说苦、集、灭、道四谛,是以现证次第而宣说。因为于见道时,首先现证苦谛,其后是集谛,再后是灭谛,最后是道谛。故以此次第而说。见道时以如是次第现证,是因为在资粮加行道时也是以如是次第观修。就如同先知道病患,再查知病因,为了灭除病苦而以吃药等作治疗。
576、 以何方法建立诸行皆苦的道理?
答:一切有漏诸行可分三种,苦乐舍。与此三受相应的心心所,不相应的增上缘及所缘缘,皆是三受的所依与助伴,即这些是引发受生起,或与受俱时存在的,所以它们随着受而被分类。然而说三者,即一切有漏诸行皆是苦的本性,是因为,苦受的本体是苦苦,如经言: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故名为苦。乐受的本体是变苦,如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舍受的本体是行苦,实际上行苦是遍于一切有漏诸行的,如经言:若非常即是苦。
经部说:乐无实体,唯是苦苦性,只不过是苦轻了而觉得有乐受。如用一个肩膀挑担子,累了换个肩膀则有乐受,实际上非是乐受只不过是苦轻了而已。
有部:乐有实体,若乐无实体,那么苦也无从安立。观乐为苦,是从其变苦及行苦的角度来安立的。
此处有部观点合理。总而言之,苦受是以其苦苦性安立;乐受是以变苦性、行苦性而安立为苦;舍受以行苦性而安立为苦。实际上一切诸行皆可以非常性即行苦性而安立为苦,故说诸行皆苦。
577、 以比喻说明小乘所承许的胜义谛和世俗谛。以教证宣说通达二谛的重要性。
答:通达二谛的重要性:
二谛即胜义谛与世俗谛。二谛在小乘、大乘之唯识中观及无上密法,都有不同的认识方法。若不能分清楚胜义谛、世俗谛之差别,则很难通达佛法的奥妙与深义。《中论?四谛品》中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就是说任何一个修行人若不能了知胜义谛和世俗谛,那么甚深佛法的奥义根本不可能通达的。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发菩提心品中讲智慧度时也以密宗的方式分析了二谛。佛陀说法,有些是针对胜义谛而说,有些是针对世俗谛而说,若不能通达是针对何种情况而说,则即成为修学佛法之最大障碍。
小乘有部所承许的胜义谛和世俗谛:
世俗谛:如果对何法摧毁成部分或以智慧分别对何法加以破析后,那么执著它的心就不能再趋入,诸如瓶子与水,即是世俗谛中具有的法。(即瓶子被打破成片,则不会再执片为瓶子,把水分析成色香味触,则不会执色香味触为水。)
胜义谛:胜义谛中具有的法是指世俗谛以外的法。也就是若被摧毁或被智慧破析则执著彼之心不会再趋入的法之外存在的法是胜义谛。例如色的极微尘与无为法。(胜义谛之法实有,然其不能再被摧毁与破析,即执著其心不变常有而不会因被摧毁与破析而不再如是执著,如极微恒时被执著为极微。)
578、 通过什么样的道次第或方便方法而现前真谛?
答:应通过守戒、闻思修之次第而现前真谛。
守戒:不散乱之因,守护七种别解脱戒中的任意一戒;
听闻:不愚昧之因,听闻符合现见真谛的法生起闻所生慧;
思维:抉择之因,思所生慧;
修行:远离烦恼之因,极为精进修行,从而现见真谛。
579、 闻思修智慧的本体是什么?对此有部与世亲论师有什么不同观点?
答:有部:三慧之本体:
闻所生慧:只是趋入名称的有境;
思所生慧:名、义二者的有境,即时而趋入文字引出意义,时而趋入意义引出文字;
修所生慧:不观待文字而趋入意义,即唯一是意义的有境。
世亲论师:闻所生慧:以可信的教量所生的智慧;
思所生慧:以理观察所生的智慧;
修所生慧:以等持所生的智慧。
580、 依靠什么方法才能圆满修行?为什么叫知足少欲?
答:补特伽罗依身心二远离而圆满修行,即身体远离愦闹、内心远离妄念。
知足少欲是不知足、大贪欲之对治。
不知足:对本已获得的法衣等,一再贪爱即是不知足;
大贪欲:贪图谋求未得的(法衣等资具)为具大贪欲。
(知足少欲属三界、无漏,其所对治的不知足、大贪欲唯是欲界所系,知足少欲体是无贪,所对治的二种是欲贪为性。)
581、 什么是四圣种?根据自己的理解宣说四圣种所说明的问题和必要性。
答:四圣种是:
(1)以菲薄法衣为满足;(2)以粗粝斋食为满足;
(3)以简陋床榻为满足;(4)喜欢闻思修行。
四圣种说明的问题:
前三圣种:宣说修行解脱的威仪之理(即知足少欲即威仪);
第四圣种:说明了圣种之事业。
以知足少欲为威仪,再加上闻思修行将迅速获得解脱。
宣说四圣种的必要性:对治贪爱身体之我执、我所执。
宣说前三种:为了暂时息灭贪求我所执的法衣等物之欲望;
宣说最后一种:为了将贪爱我之身体的我执斩草除根。
具有三种贪爱者,在《宝性论》中说是为邪爱者。《经庄严论》中说,具此三种贪爱者是没有佛性者,即不具成佛种性者,虽然说根本不具佛性者是没有的,但是具此贪爱者却是暂时远离了佛道。密宗虽然是将贪欲直接转为道用,但亦须具足如是圣者种性的基础,否则密宗之修行更是不会成功的。《宝积经》中对四圣种之每一种性都有广说。所以说作为修行之人,具此四圣种是至关重要的。
582、 依照《俱舍论》第六品的道次第和在发菩提心的情况下写出“我的理想”的作文。
答:所谓理想,就是如理之想,若不如理,则是幻想。对于将来作一种合理的想象,便是理想。唯有修学佛法者,才是最如理的,因为最究竟的因果缘起的道理只有佛法中才有。也曾寻觅过许多的道路,并认为其最终的结果是具有价值并值得追求的。然而直到遇到了佛法以后,才真正觉得整个身心有了究竟的依处。成佛就是我最终的理想,通向佛果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利他是这条道路上最扎实的脚印。把因作好了,果必定会现前的。所以利他就是我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理想。
佛陀是究竟无我而利他的。若以一个大大的我来修持善法,所成就的就只能是一个更大的我;而只有以利他菩提心摄持的法,才是成佛的资粮。作为出家人,若能为别人宣说佛法,则是积累资粮中最殊胜的方便。当然,古大德曾说过要成就以后才能说法,然而在这个末法时代,众生无不陷入在迷茫与痛苦之中。有时候我想,即使自己满身心都是烦恼,但是假若有一个人他想知道生命中为什么这么多痛苦,那么我愿意把从上师那儿听来的法讲给他听,给他以引导;假若规模更大一点儿,如果有十几个人想听闻佛法,那我要好好地准备,来为他们种下殊胜的善根。我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积累资粮。经中说:于一人面前说一句偈子,即使别人只是听到但未听懂,其功德也极广大,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珍宝供养如来,其功德也无法与前面说一偈之功德相比。《俱舍论》中说:“法师是世间大善友;能为被无明遮障眼目者施设慧眼;能够开示世间何者为安乐,何者为危难之事;能够令有情生起无漏法身;要而言之,善说法者甚至能做佛陀所做的事业。”所以将来,不论在哪里,假若有这样的因缘,并且别人也需要,我便愿意为他们讲说佛法,为一个人也说,为两个人也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把这些都叫做是自己的事业。
有时候我想,这么多法,怎么搞得懂,说些什么给别人听呢?是不是会不好意思呢?后来一位道友鼓励了我,他说他以前从不敢对着很多人说话,但他喜欢制作飞机模型,而且非常喜欢,有一次,一位校长请他为那个学校的所有学生讲一堂课,他讲得棒极了,因为他实在是想讲。还有一个道友对我说,他说:“菩提心太好了!我发愿将来只弘扬《入菩萨行》,就把这部法讲好就行了。”他们的话打动了我,我想,如果我把放生或某一个道理研究得好一点儿,到了不说给别人听就难受的程度,那么总可以去利益一些人吧。颂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欲乐上。”一切都是有为法,由心而为故。所以,我每天都发愿祈祷成就一颗坚固的利他之心,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器。
作为一个出家人,守持清净戒律并闻思修行是必需的。面对深重的、反复的烦恼,我每日焚香祈祷上师的加被,令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守持清净戒律,做一名合格的出家人。好好地闻思修行,为了将来哪怕只为别人说一句法,现在也要学好。有了理想的生活,其实是很简单、很踏实的,我没有其他的什么事情可做。我没有智慧,也没有功德,但是我可以慢慢地学,慢慢地修。以前在学习一点儿英语的时候,我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锤子”。因为当时看了这样一段话,它说:“即使一个再愚笨的人,如果他可以像一个锤子一样,每天在同一个方向上连续不断地敲打,那么他终究会成功的。”
就让我做一把锤子吧,去打造这颗利他的心,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每天只做同样的事情,永远也不变动。从不去想以锤子可以弹奏出生命绚丽的乐章,唯愿以自己默默地敲打,消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和悲伤。
583、 为什么需要修不净观与呼吸观?
答:趋入修行须先调伏自心,以不净观与随念呼吸法可调伏内心。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强烈贪欲;以修呼吸法可对治强烈分别念。
584、 怎样以九种想来对治四种贪欲?
答:四种贪:(1)形色贪;(2)显色贪;
(3)所触贪;(4)利养恭敬贪。
对治形色贪:浮肿想、啖食想;
对治显色贪: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
对治所触贪:虫啖想、焚焦想;
对治利养恭敬:不动想、离散想。
585、 《俱舍论》中怎样修不净观?如今南传佛教是怎样观修的?
答:《俱舍论》中的不净观修法:
以九想对治四种贪:
对治形色贪:浮肿想、啖食想;
对治显色贪:红肿想、青肿想、黑肿想;
对治所触贪:虫啖想、焚焦想;
对治利养恭敬:不动想、离散想。
以骨锁想对治一切贪:在修骨锁想时,首先对于自身的额头等任意部位,依靠信解力而观想:出现伤口、腐坏溃烂,最后成为骨头,逐渐蔓延全身。再观想从自己的住室至外界的大海之间整个大地全部遍满骨锁,如此而广修(外散而修),接着从海边逐步恢复如初,只将自己的一个身体观成一具骨架,收心而执著此骨架,这是初学之瑜伽。随后向外散观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