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唯识论六卷十五页云: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佷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佷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恼相用故。
杂集论一卷十六页云:恼者,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高暴粗言者:谓语现凶疏,切人心腑。
入阿毗达磨论上十四页云: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受如理谏诲。俱舍论二十一卷五页云:恼,谓坚执诸有罪事;由此不取如理谏悔。)
覆:隐瞒罪过之覆。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由萨迦耶以为根本,各异世间见趣差别我慢增上爱现行故,名覆。
显扬一卷八页云:覆者,谓于过犯,若他谏诲,若不谏诲;秘所作恶为体。能障发露悔过为业。乃至增长覆为业。
成唯识论六卷十五页云: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有义、此覆、痴一分摄。论唯说此、痴一分故。不惧当苦,覆自罪故。有义、此覆、贪痴一分摄。亦恐失利誉,覆自罪故。论据粗显,唯说痴分。如说掉举是贪分故。然说掉举遍诸染心,不可执为唯是贪分。
杂集论一卷十六页云:覆者,于所作罪,他正举时,痴之一分,隐藏为体;悔不安住所依为业。法尔覆藏所作罪者,心必忧悔;由此不得安隐而住。
俱舍论二十一卷一页云:隐藏自罪,说名为覆。)
吝啬:不向他众施予法财等与布施相违之心态的吝啬。
诳:明明无有功德反装作有功德而欺骗他众之诳。
(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为欺誷彼,内怀异谋,外现别相,故名为诳。
显扬一卷八页云:诳者,谓为惑乱他,现不实事,心诡为体。能障爱敬为业。乃至增长诳为业。
集论一卷八页云:何等为诳?谓耽著利养,贪痴一分,诈现不实功德为体;邪命所依为业。
成唯识论六卷十六页云: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即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诳相用故。
俱舍论二十一卷五页云:诳,谓惑他。
入阿毗达磨论上十四页云:诳,谓惑他。)
骄:自高自大之骄。
害:损恼他众之害。
(瑜伽八十四卷十八页云:又害者,谓显示摄受上品怨嫌故。
显扬一卷八页云:害者,谓逼恼有情,无悲、无愍、无哀、无怜、无恻,为体。能障不害为业。乃至增长害为业。如经说:诸有害者、必损恼他。
成唯识论六卷十六页云: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害相用故。嗔害别相,准善应说。
俱舍论二十一卷五页云: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
入阿毗达磨论上十四页云:害,谓于他能为逼迫,由此能行打骂等事。)
小烦恼地法的特点:(1)唯是修所断;(2)意识地起无明相应;(3)各别现行。
141、 不定心所是哪些?
答:不定心所有八个:寻、伺、悔、睡眠、贪、嗔、慢、疑。
寻:(显扬一卷十页云:寻者:谓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粗转为体。障心内净为业。乃至增长寻为业。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寻,谓于境令心粗为相,亦名分别思维。想风所系,粗动而转。此法即是五识转因。)
伺:(显扬一卷十页云:伺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余如寻说。乃至增长伺为业。由此与心同缘一境,故说和合,非不和合。如薄伽梵说:若于此伺察;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伺察。是故此二,恒和合,非不和合。此之二法,不可施设离别殊异。复如是说:心心法行,不可思议。证有此二阿笈摩者,如薄伽梵说:由依寻伺故,发起言说。非无寻伺。
入阿毗达磨论上七页云:伺,谓于境令心细为相;此法即是随顺意识于境转因。)
悔:(成唯识论七卷一页云: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
恶作:发智论二卷九页云:云何恶作?答:诸心焦灼懊变恶作心追悔性,是谓恶作。
显扬一卷十一页云:恶作者,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能障奢摩他为业。乃至增长恶作为业。如经说:若怀追悔,则不安稳,乃至广说。)
睡眠:(瑜伽十一卷四页云:睡眠者,谓心极昧略。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昏沉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说一盖。又昏昧无堪任性,名昏沉。昏昧心极略性,名睡眠。由此昏沉,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昏昧,睡眠必定皆起。
显扬一卷十页云:睡眠者,谓略摄于心,不自在转为体。能障毗钵舍那为业。乃至增长睡眠为业。如经说:贪著睡眠昧,如大鱼所吞。
成唯识论七卷一页云: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言。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余盖缠,心相应故。
杂集论一卷十九页云:睡眠者,依睡因缘,是愚痴分,心略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越失所作依止为业。睡因缘者,谓羸瘦疲倦,身分沉重,思维闇相,舍诸所作,曾数此时串习睡眠,或他咒术神力所引,或因动扇凉风吹等。愚痴分言,为别于定。又善等言、为显此睡非定痴分。时者,谓夜中分。非时者,谓所余分。应尔者,谓所许时。设复非时,或因病患,或为调适。不应尔者,谓所余分。越失所作依止为业者,谓依随烦恼性睡眠说。)
贪:(瑜伽八卷三页云: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又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可爱境界,若分别不分别染著为体。
显扬一卷六页云:谓于五取蕴,爱乐、覆藏、保著、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贪为业。障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损害自他为业。能趣恶道为业。增长贪欲为业。如经说:诸有贪爱者,为贪所伏蔽。
成唯识论六卷八页云: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贪者,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生众苦者:谓由爱力,五取蕴生故。)
嗔:(显扬一卷六页云:嗔者,谓于有情,欲兴损害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嗔为业。如前乃至增长嗔恚为业。如经说:诸有嗔恚者,为嗔所伏蔽。
成唯识论六卷八页云: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嗔者,于诸有情苦及苦具,心憎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住者,谓心怀憎恚,多住苦故。)
慢:(瑜伽八卷三页云:慢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运失念故;于外及内、高下、胜劣,若分别不分别高举为体。
显扬一卷六页云:慢者,谓以他方已,计我为胜、我等、我劣;令心恃举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能障无慢为业。如前乃至增长慢为业。如经说:三种慢类。我胜慢类,我等慢类,我劣慢类。
成唯识论六卷八页云: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一切皆通见修所断。圣位我慢既得现行;慢类由斯起亦无失。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慢者,依止萨迦耶见,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不敬者,谓于师长及有德所而生骄傲。苦生者,谓生后有故。)
疑:(瑜伽八卷三页云:疑者,谓由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显扬一卷七页云:疑者,谓于诸谛,犹豫不决为体。唯分别起。能障无疑为业。如前乃至增长疑为业。如经说:犹豫者疑。
成唯识论六卷九页云: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犹豫简择,说为疑故。毗助末底,是疑义故。末底般若,义无异故。有义,此疑别有自体。令慧不决,非即慧故。瑜伽论说:六烦恼中,见,世俗有。即慧分故。余是实有。别有性故。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界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
杂集论一卷十三页云:疑者,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依止为业。于谛犹豫者,亦摄于宝犹豫。如其所应,灭道谛摄故。善品不生者,谓由不决,不造修故。)
142、 什么是决定心所与不定心所?
答:决定心所是指其类别决定,如大善地法,只要是善心,心所生起,其必定相应生起;
不定心所是指类别不定,并非指善恶不定。如贪唯是不善或有覆无记(色界),而没有善。
143、 欲界善心生起,随从之心所有多少?
答:欲界善心生起有二十二个心所随从生起:
十遍大地法:随一切心而产生故;
十大善地法:随一切善心而生故;
寻伺心所:欲界是有寻有伺地。
如果也有善的悔心,则共二十三个心所。(悔心,对于已作不善、未作善而悔是善悔心;对于已作善、未作不善而悔是恶悔心。)
144、 不善心生,有多少心所随从?
答:一、不善心与二十心所俱生者分二:
(1)不善与无杂相应(即与不共无明相应):
遍大地法十个:随一切心而生故;
大烦恼地法六个:随烦恼心生故(不善、有覆皆是烦恼性);
大不善地法六个:随不善心生故;
寻伺:不善心唯在欲界,欲界是有寻有伺地。
(2)不善与不善见相应:
遍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寻伺二,
其中不善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遍大地法之慧心所摄。
二、不善心与二十一心所俱生:
贪、嗔、慢、疑以及十个小烦恼法、不善后悔,这些不善法中具足任何一者,都将有二十一心所产生:即遍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寻伺二,以及前一不善法本身。
145、 欲界无记法有多少相应心所一起产生?
答:有覆无记心 具有十八心所:
遍大地法十个:随一切心而生故;
大烦恼地法六个:不善与有覆皆烦恼性;
寻伺:欲界有覆心故有寻有伺。
无覆无记心 具有十二心所:
遍大地法十个:随一切心而生故;
寻伺:欲界心故有寻有伺。
146、 睡眠属于何种心?
答:睡眠从属于善、不善、无记一切法,与彼等皆不相违,因而任何一法均可加上睡眠。
147、 上二界心如何具有诸心所?
答:一、第一静虑:
(1)除不善法十个:嗔、小烦恼地法七个(除谄诳骄)、无惭、无愧。(在一禅中无不善,不断不善则无法生一禅。)
(2)除悔:悔与意苦受相应,色界离意苦,故没有悔。
(3)除睡眠:睡眠是心内收状态,色界心内收则成等持,故无睡眠,或说色界无段食故无睡眠。
二、第一静虑殊胜正禅:在第一静虑基础上更除寻,因为此地远离了对寻的贪心。
三、第二静虑以上:
(1)更除伺:远离了对伺的贪心;
(2)亦除谄诳:此地以上无主尊与眷属故无谄诳。
一禅有主尊与眷属故而有谄诳。
148、 无惭、无愧有何不同?
答:无惭:是指不恭敬功德与具功德者。
无愧:是指不畏惧罪业。
(或有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于所造罪,观他无耻,说名无愧。)
149、 喜爱与恭敬有何不同?他们存在于何界?
答:喜爱是信心,分二:染污性喜爱,如爱自己的儿子、妻子;
非染污性喜爱,如对佛陀、上师之欢喜心。
恭敬:是指知惭,恭敬功德及具功德者。
二者存在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无,因为互相不为对境故。
150、 寻、伺有何差别?
答:寻:是指心对事物本体的粗大认识。
伺:是指心对事物差别的细微认识。
151、 慢、骄有何差别?
答:慢:是指认为种姓与功德等已高人一筹,胜人一筹的傲气。
骄:是对自己的相貌、勇敢等法之贪执之心已达到极点。
152、 心、意、识三者在有部与经部中各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