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政客-第5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责任不轻,不能够有丝毫的疏忽。”

苏天成如此的安排,孙传庭和熊子健等人,丝毫没有觉得奇怪,不过郑鸿逵和郑芝龙就不这么看了,他们是愈发的佩服苏天成了。

郑芝龙在来信之中,详细说了,郑家与苏天成是不打不相识,能够有如今的地位,一切都是依赖苏天成,郑家的子孙,绝不能够做有违苏天成利益的事情,加之苏天成说到做到,维护了郑家的利益,这等的行为,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郑鸿逵已经加入了江宁营,成为了苏天成的下属了,郑成功将要参加乡试,来日能够中举,一样也是在苏天成的手下做事情的,他甚至想好了,一旦通过了乡试,或者是会试,就直接到登州来,进入官府做事情,也能够跟随苏天成学习。

苏天成为福建的水师,明确了下一步的事情,他们回到泉州之后,只要按照要求做就是了,在登州的诸多家眷,绝大部分都到京城去了,苏天成甚至没有留下家眷,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信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出发的时间到了。

苏天成将熊子健、郑鸿逵以及郑成功等人,送到了泉州城外,贺人龙也跟随一起出发,需要带回来一万五千的军士。

“熊子健,这次你到泉州去,任务很重,那里的情况,不比登州、莱州和青州,你全权负责,需要游刃有余,郑芝龙到京城去了,当地官府的看法也会改变的,局面恐怕也会出现变动,你必须要稳定局面,特别是遣散军士的时候,是非常关键的,这个任务,交给当地的官府,你尽量少插手,你的核心任务,是整合水师,郑芝龙的不少手下,以前都是海盗出身的,有些一些不好的习气,你要审时度势,那些不合格的水师官军,若是不能够遵守军纪军规,坚决裁撤,这方面不需要顾忌到郑鸿逵的面子,稳定是第一位的。”

“大人,下官这些日子,寝食难安,感觉到责任重大,请大人放心,下官竭尽全力,也要不辱使命的。”

“好,我在登州,等着你的好消息,有什么难以处理的问题了,随时来信,你能够稳定水师的局面,就是建立了最大的功劳了。”

第八百零一章唐海泰的机会

刚开始来到辽东的时候,唐海泰是非常不情愿的,南京和京城是多繁华的地方,吃喝玩乐,要什么有什么,而且自己还有充足的来源,福建的郑芝龙,要和大伯唐世济搞好关系,每年送来的金银财宝,足够花销了,偏偏唐世济要求他到辽东,这里是人见人怕的地方,虽说苏天成担任了蓟辽督师,将辽东稳定下来了,可谁都知道,辽东总是前线,朝廷和后金的战斗总是要爆发的,就看是什么时间了。

不过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唐海泰开始体会到这里面的好处了,陈新甲对他很是照顾,不少的事情都安排他做,这样和下面的官吏以及军官的接触是很多的,人家都知道他的身份,也知道他是有着光明前途的,这样的氛围之下,听到的好话多了,唐海泰开始追逐权力了,从一个就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开始转变了。

这种转变,不能够说是坏事情,可惜唐海泰的心术不是很正,他追求权力,主要还是冲着银子去的,银子这东西越多越好,没有谁会嫌弃的,再说了,宁远城也不错,商贾很多,酒楼青楼茶楼是一应俱全的,在这里,有银子一样能够潇洒。

但接着的一件事情,对唐海泰的打击是很大的,那就是郑芝龙被调到都察院去了,福建泉州的一切事宜,好像都是苏天成直接接手了,这意味着,唐海泰将要失去很大一笔的收入,郑芝龙不可能直接给他送银子了。

对于苏天成,唐海泰是又惧又怕,尽管说有唐世济罩着,但他很清楚,自己是没有能力和苏天成抗衡的。以前的事情发生了,不可能挽回了,好在自己来到辽东之后,苏天成不管这里的事情了,也管不到这里的事情了,所以说。唐海泰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苏天成在辽东的影响,甚至让苏天成在辽东没有了丝毫的作用,那样他才能够高枕无忧。

在辽东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了,唐海泰发现了,陈新甲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在削弱苏天成的影响力,这是很合乎他的要求的,于是。唐海泰做事情更加的积极,围绕这陈新甲的决定办事情,这样令他渐渐得到了陈新甲的信任了。

在官场上的时间长了,唐海泰也不完全是草包,他不需要操心决策的事情,一切都有陈新甲来指挥,自己只要按照要求,将事情尽量办的圆满。那就完成任务了。

随着辽东局势的发展,渐渐地。唐海泰感觉到,在处理有些事情的时候,陈新甲偶尔也询问一下他的意见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唐海泰没有多少的准备,总是说一切按照陈新甲的要求来做。这就是傻人有傻福,他的这些行为,令陈新甲更加的信任了。

慢慢的,唐海泰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了,譬如说如何摆设江宁营的事情。江宁营都指挥使洪承畴,一直都是很傲气的,也是单独指挥江宁营的,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不行的,陈新甲是辽东巡抚,决定辽东的一切事情,洪承畴就应该要服从陈新甲的调遣,交出来江宁营的指挥权,为了这件事情,唐海泰也试探着在陈新甲的面前说起了,但陈新甲总是摇头,一副很为难的样子,这令唐海泰清醒了一些,辽东若是不出现什么变故,恐怕陈新甲难以掌控江宁营,毕竟苏天成还是蓟辽督师。

唐海泰转变了方向,开始处处为洪承畴制造难题了,他是巡抚衙门的知事,与下面的接触很多,每次和众人议论的时候,唐海泰都假装抱怨,说什么江宁营骁勇,说什么陈大人对此很是赞誉,如此骁勇的军队,在辽东一定是备受重视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

众人听到这些话之后,表面上没有什么,但内心是有些看法的,辽东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经历过战事了,可江宁营的军饷依旧是那么高,凭什么大家都是守在辽东的,江宁营将士的军饷就是要高一些,至于说朝廷没有拿出来这笔银子,那也不能够说谁会挣钱,谁就多拿啊,要是这样,边军都可以去想办法赚钱了。

暗流在辽东涌动,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江宁营慢慢开始受到孤立了,从开始的功勋队伍,成为了众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了。

秋收之后,陈新甲控制了边军和榆林营,慢慢开始改变一些政策,譬如说赋税方面的规定,就明确提出来了,以前征收的赋税太低了,辽东是边关,一切都要以军事为重,将农业赋税提到了百分之三十,为了边关的稳定,对于前来投奔的汉人,开始拒绝了,担心这些人之中,出现大量的奸细等等。

表面看,陈新甲做出来的决定,都是正确的,的确有一些投奔过来的汉人,暗地里给后金送去情报,包括关宁锦防线的兵力部署等等,被发现了好几次,辽东驻扎有大量的军士,粮草是最为重要的,肯定要尽量多的征收,非常时期,军队甚至可以直接征收军粮,如今不过是加了一些赋税,老百姓有什么话说。

到了年底,陈新甲加快了调整的步伐,以前苏天成在这里确定的不少事宜,都被否定了,譬如说准备在大凌河城与山海关开设专门的商铺等事宜,陈新甲认为,大凌河城与山海关的军事地位太重要了,不应该设立商贾,不能够有非军事人员进入。

开年之后,从陈新甲的一些表现来看,唐海泰感受到了,辽东有可能要打仗了。

这个时候,唐海泰的心情是特别复杂的,一方面,他惧怕战争,不管怎么说,自己在巡抚衙门做事情,不可能完全避免战争,有些时候,也可能存在生命危险,除非是这个时候,调到京城去,可以完全避免战争,辽东本来就是边关,发生了战斗,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非常正常的,但唐世济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另外一个方面,想要升迁,参与到战斗之中,又是最好的机会,若是跟随在陈新甲的左右,能够打赢战斗,朝廷的赏赐是少不了的,自己肯定是能够得到提拔的。

思前想后,理智还是战胜了恐惧,唐海泰清楚,自己比较是巡抚衙门的知事,大小也是朝廷的文官,这冲锋陷阵的事情,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大不了跟在陈新甲的前后,帮忙传达一下命令,或者是做一下临时的参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辽东驻扎有这么多的明军,厮杀是那些军士的事情。

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唐海泰开始注意局势的变化了。

腊月和正月的时候,陈新甲开始大量的储备粮食,这些粮食的来源是三个方面,一是以前存有的粮食,悉数进行清理,根据军士的需要,登记造册,严格限制开销,二是从百姓手里收购粮食,收购的价格当然是很低的,不可能和市场价格比较,这些收购来的粮食,悉数都存储在巡抚衙门,三是从外面调配一部分的粮草,这些肯定是朝廷下旨,从各处调集过来的,正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除非有特别重大的事情,否则是不会轻易调集粮食的。

这一次的调集粮食,不仅仅是唐海泰,整个的辽东都有些紧张了。

大家的判断,和唐海泰的判断是差不多的,尽管说陈新甲只字未提征伐后金鞑子的事情。

正月初十之后,唐海泰也开始忙碌起来了,陈新甲安排了任务,要求他详细摸清山海关、宁远、锦州以及大凌河城驻守军官的军士的议论,不管是什么方面的议论,每日都是要禀报的,收集的重点,牵涉到边军和榆林营的军士。

唐海泰不需要亲自下去搜集情况,但有些时候,也是要出门的,下面自然有人负责收集这些方面的信息,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每日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禀报给陈新甲。

署理这些情况的时候,唐海泰有了惊人的发现,边军和榆林营的将士,斗志高昂,也有人议论到攻打后金鞑子的事情,总体的认识都是乐观的,也就是说,从收集到的情况来看,辽东的准备成熟了,完全可以对后金鞑子展开攻击了。

唐海泰多了一个心眼,偶尔也注意一下江宁营的情况,但这方面的情报,他是得不到的,江宁营的军规很严,将士不准私下里议论朝廷大事情,只要按照上面的要求做事情就行了。

连续禀报了十来天的情况之后,唐海泰发现了,陈新甲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因为掌握了这些情报,也因为自身的分析,唐海泰抓住了时机,在禀报情况的时候,不失时机的提出来建议,既然军士的斗志如此的高昂,那就可以对后金鞑子展开大规模的攻击,收复失地了。

陈新甲听了唐海泰的建议,非常高兴,要求唐海泰在信函中,给唐世济大人也说说辽东的情况,军士的斗志如此的高昂,应该要抓住机会,给予后金鞑子沉重的打击。

第八百零二章内阁的争论(1)

朱由检终于做出了决定,着急内阁大臣,讨论攻打后金鞑子的事情。

多年来,朝廷文武大臣,习惯了防守,只要辽东稳定了,边关稳定了,他们是不会考虑到打击后金政权的,这也是因为后金鞑子的强悍,明军暂时没有能力去进攻后金鞑子,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内心里,朱由检认为,真正需要剿灭后金鞑子,恐怕还是需要苏天成的,但他不愿意苏天成一人将所有功劳都占去了,这样今后自己也不好封赏了,派出陈新甲到辽东去,分散了苏天成的权势,同时也希望陈新甲在辽东能够立功,这样也不至于显得整个的朝廷,就是苏天成一人了。

朱由检没有指望陈新甲能够彻底剿灭后金鞑子,摧毁后金政权,他认为陈新甲做不到,这是他的直接感受,倒没有经过什么分析。

辽东的局势逐渐稳固了,连续几年时间过去,都没有出现大的战事,自崇祯九年以来,六个年头了,后金鞑子除开在登州和莱州进行肆掠,根本就不敢觊觎辽东,后金失去了大凌河城,也是忍气吞声,皇太极还写来了信函,要求握手言和,虽说朝廷没有回复,置之不理,但这几年时间,双方实际上是言和的。

后金永远是朱由检内心的隐痛,当年的萨尔浒之战,大明王朝失去了主动,令后金鞑子步步紧逼,天启年间,明军完全处于防守的境地,毫无还手之力,到了崇祯四年,丢失了大凌河城之后,后金鞑子更加的嚣张,时常绕过关宁锦防线。从喜峰口等地直接入关,威胁京城,北直隶的老百姓,损失惨重,财物被抢无数,百姓也遭遇了屠戮。可笑的是,明军不敢直接面对,不敢出来迎敌。

崇祯九年,这样的情况才彻底改变,可笑的是,崇祯九年正是后金宣布建立大清国、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的时刻,为了炫耀武力,阿济格带领十万大军,从喜峰口入关。这一次,后金鞑子遭遇了江宁营,损失惨重,被剿灭三万人之后,灰溜溜的逃走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