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能我的思考速度特别慢——花了18个月的时间才理解了一句话——但是,在经过这段漫长的时间之后,我才真正地理解了这个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我花一周的时间就弄懂了这句话,那么我多少是比较“聪明”,但它却仍是我的身外之物。理解,也就是为我所用,归我所有。在这个过程中,速度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诚然,在我们处于永恒运动的社会里,快速的反应常常显得十分有用。预见到一个答题速度比旁人快的人会有更大的成就,这并没有什么不恰当。但是速度只是智力活动的众多特性中的一个,它只在某些文化或情形下受到特别重视。昔日的农民需要很多的“智力”来作出某些决定;但是他与季节同步生活,所以他几乎不需要什么速度,他可以在漫长的时间里认真地思考,并作出成熟的决策。
那些由测试人员启动秒表的测验无一例外地首先就是速度测验:这个优点诚然可贵,但是为什么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呢?
智力与“智商”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参与的讨论中,最初的发言都与智力相关,然而问题迅速地变成只研究测验的结果,甚至发展到用“智商”(QI)一词来对这些结果作出唯一概括。在假定智商和智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象的几个简短句子之后,余下部分就毫不分辨地将这两个术语混淆在一起使用。
智商当然极有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测定值,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个词在意义上的一贯的模棱两可后,它就变得极其靠不住。
智商一词中的I只有在该词呈现出令人惊异的随机性和有限性的前提下才与智力有关。我们常常开玩笑地引用最初测验的发明者比奈比奈(Binet,1857~1911),法国心理学家。1905~1911年比奈与西蒙(Simon)等人一起设计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表。——译注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智力?
”“就是我的测验所测量出来的东西。”假设我们想把字母I作为智力的首字母,那么这根本不是一个玩笑,而是一种必然的逻辑。有必要了解的一点是,在任何一篇出现智商这个术语的研究里,“智力”都是一个含义特殊的词,与它的常见含义相差甚远。
美丽,恰恰与智力一样,也难以定义。从一些“测验”出发,如测量耳朵或鼻子的长度,头颅的周长,胸围或腰围,面颊的光滑和眼睛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计算出一个“美商”(quotient de beauté)。人人都可以把她(或他)自己的美商与卡特琳娜·德诺芙卡特琳·德诺芙(Catherine Deneuve,1943~〓),法国电影女演员。——译注或艾丽丝·萨普里奇艾丽丝·萨普里奇(Alice Sapritch,1916~1990),法国电影和戏剧女演员。——译注,与米歇尔·西蒙米歇尔·西蒙(Michel Simon,1895~1975),瑞士演员和制片人。——译注或阿兰·德龙阿兰·德龙(Alain Delon,1935~〓),法国电影演员,制片人。——译注的美商作一比较。为什么不呢?然而,几乎没有人会对这样的结果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少有人将美商(QB)所包含的美(B)与“美丽”一词所令人联想到的众多回忆联系在一起。
至于字母Q,它只有在比较儿童的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特例中才真正意味着“商”。这样的一种“商”显然对成年人来说几乎不具意义(一个50岁的人像90岁的人那样思考,就能说明他比一般人聪明吗?),因此有人用个体在所属群体中所占的位置为指数来取代计算商数。假设研究者通过定义得到了一个智商平均值100,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超过其群体平均值的16%,他的智商为115;反之,低于平均水平的16%的人,其智商为85。因此,问题不再涉及“商”,而是按照一种“正常法则”,通过各种各样对部分数值的平均计算方法,作为为每个个体在所属群体中定位的一个参照。
至少,尽管智商一词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对语言的滥用,但这个术语本身却得以保持永久,这一点就极为令人惊讶。
认识的进步在于抛弃某些旧的概念,而代之以新的概念;为了使事情变得更清楚,就有必要借此契机更新一些词语。即使有些研究人员一开始真诚地相信能够用商数来描述“智力”的特性,那么他们的后继者也逐渐放弃了这种奢望,他们同时改变了研究的目标和方法。但愿他们也这样改变自己所用的词语!
定义
我们要尽力区分各种各样的相关概念。定义最简单的概念就是心理学家们进行测验的成功标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些测验的效用);我们想研究在正常条件下精确测量出来的我们的智力工具的一种性能,说实话这种精确性很小,但是我们可以估算出来。这种成功标准确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在图像测验中正确反应的能力。我们可以用术语可测智力来表示这个概念,它的主要意义在于由一个或几个数表现其特点,因而适用于一些算术操作:分类、计算平均值、方差、关联。尽管我们仍然应该核实所得数是否真正适合于这些计算,可是情况远非如此。“可测智力”就是我们上文引用的比奈的答案。很显然我们在此所面对的是一个重复定义,它将一个对象的定义归于测量该对象的某种属性,完全不了解这个对象的其他属性。这种“智力”与我们对该名词产生的本能联想几乎没有关系。
一个更为模糊的概念则是可用智力,它是指我们的智力工具所具备的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和情况下作出反应的能力的总和。这种智力千变万化,因为它与行为有关,也就是说与对无限变化的环境的所有质疑或侵犯所作出的全部反应有关。这种在个人经历的逐步安排下临时为我们所有的特性可以用术语发达智力表示。这种避开了各种测量的智力至多可能成为一种试图明确其主要特征的定性分析的对象。
但是这种智力在一种生物介质的影响下逐渐被确立,这种生物介质简言之就是中枢神经系统,我们很清楚这个神经系统本身也是以某种基因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准备谈谈这种基因型的能力,它能在最理想的环境作用条件下,构筑一个使我们人类智力活动无比发达成为可能的神经系统。这种潜在智力将会与我们的自然天赋,与有赖于我们个人经历的偶然性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天赋相符。这第三个智力定义的明显的意义,是这种智力具有可遗传性,但是一个更精确的分析令人怀疑这个概念极不可靠。谈到它就等于承认我们可以把某种智力强度或某种智力形式与精子或卵子结合时汇聚的信息集合联系在一起,等于承认我们可以明确地解释每个人在母体受孕的那一刻接收到的“天赋”。
天赋
当然,我们的有机体的反应、变化、分泌等一切活动都按原始受精卵的指示行事。某种抗体能保持我们的完整性,某种血红蛋白链与其他的链配合参与生成红血球的工作,都是缘于我们从父母亲那儿接收的染色体的编码信息的确切表达。一份复制的染色体被提供给我们的几十亿细胞的每个细胞,特别是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及其四周的介质细胞。如果这些信息和基因所建筑的器官由于缺少与要求素质相一致的化合物而不能正常工作,那么我们的整个大脑活动都将受到影响。还有好几种基因的出现会导致严重的智力迟缓甚至完全痴呆。
最常见的例子大概就是在欧洲每1。4万名儿童中就有1名儿童患苯丙酮酸尿症。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双倍数量基因的存在使大脑逐渐受到破坏。20世纪50年代初在了解到这种疾病的病因后,我们就采取了有效的疗法。相比之下,在许多其他的案例中,人类暂时还不可能战胜这种遗传必然性。具有此类基因的的确确是接收了一种不健康的“天赋”。
与此相反,我们不了解能造就特殊智力才能的基因。无论在数学、音乐还是绘画方面,这些才能是我们见到的一个事实,我们丝毫不能清楚地解释其根源。把这些才能称为“天赋”,用形容词“有天分的”甚至“天才的”来形容那些展现才能的孩子,我们默认了这些能力与遗传有关,这是一个至今未经任何验证的假设(我们将在第5章探讨这个问题)。
诚然,有些基因会使我们眼瞎或耳聋,因而盲童很难成为伟大的画家,耳聋的孩子也难以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所以,绘画或音乐才能受基因型的支配。但是,在超才能和无才能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对称性;同理,在动作敏捷灵活的原因与肢体不灵便的原因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对称性。“天赋”不是一个中性词。它暗指那些我们所羡慕的某些人的特殊智能,这些特殊智能是遗传赠与的直接结果。这一点尚无法得到严肃的论证。唯一经研究得出了部分结论的智力特征要么是关于严重的身体缺陷,要么是属于精神病学范畴的人格方面。
寻找准确定义的结果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但却是现实的:“天赋”或者“潜在智力”的概念不能确定。关键问题在于一些不包含任何可理解事实的空词,“发达智力”与我们观察得到的智力活动的所有特性一致,但是,这种活动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所以任何两个个体间的对比只能是随机性的。总之,“测得智力”可用于作一些对比, 但是它只描述一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因此使用“智力”一词似乎有些过头。
一次研究在听众或观众心里留下印象的原因主要是词语的默认或暗示,而不在于词语所作的明确肯定。有关智力活动的某些特别明显的特征,例如“天赋”,我们在推广一个假说,一种这些特征几乎无可避免的生物决定论:通过比较两个人的智力并假定“A比B更聪明”,我们承认这种特性是可测量的,我们可以用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来表示。 我们应该诚实地承认这是对语言亦即对信任的滥用。
第四章 词语的圈套3形容词:“遗传性的”(1)
在结束了两个名词圈套的回顾之后,我们对“遗传性的”这个形容词深感兴趣。认为某某特点、某某性状是或者不是“遗传性的”的说法意味着什么呢?
与此相关的是个体表现的特点和怀孕时所汇集的生物基因型内容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但是“联系” 一词本身就十分模糊,它可以指一个严密的因果链,也可能指被数学家称为“关联”的伴随关系。在作进一步的解说之前,我必须重点强调两者之间的区别。
因果关系与关联
在上统计学的最初几堂课,老师们就向他们的学生强调相信两个测定值之间的联系是两个已测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逻辑错误。举例说明这种荒唐可笑的错误十分容易:画一个月煤炭消耗量的曲线,然后在同一个图上,再画出老年人死亡率曲线;这两条明显平行的曲线表明一、二月份的上升和六、七月份的下降。得出的结论就是煤炭消耗量的减少将会造成老人死亡人数的下降吗?
坐地铁时,我们向邻座提出两个问题,分别是他们去年冬季在山上度假的天数和他们的房租金额。总体看来,住在富裕街区的居民比住在偏远郊区的居民小区的房客们交的房租更贵,他们在冬季山间度假的时间也更长。房租和冬季度假时间这两个变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应该得出增加低租金住房房租以促进工人们延长冬季度假时间的结论吗?
除了这些可笑结论之外,我们应注意到这种解释的危险性。逻辑错误有时被掩盖住,但本质上仍然是同样的逻辑错误。一位儿童精神病学家注意到智商低于120的孩子在应付高中毕业会考方面有困难,因此建议早早地指导这些孩子选择需时较短的专业方向,这样他们会避免遭受失败,排除在高中学习阶段碰到的障碍。这个推论与前面提到的限制煤炭的消耗量能减少老人死亡的性质相同,但是这个逻辑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很好地掩盖住了真正的问题,即寻找两个关联结果的共同原因的问题。
两个现象间的“关联”可能意味着一方是另一方的原因(太阳升起与白天的光线):这就是因果关系;也可能对一方的认识会向另一方提供信息(房租与度假时间的长短):这就是统计关系。
若我们想尽可能有效地采取行动,那么第二类关系就已经足够了,至少在局部如此。例如,房租信息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度假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信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