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人物,胸中自有丘壑,一言一行,皆有深意,自家好心提醒一句半句也就是了,没必要再班门弄斧。

但皇帝陛下另一边,却有话幽幽的传了过来,“太公钓鱼,钓的是富贵,不知李大人想钓的是什么?”

能在这个时节,陪着皇帝陛下垂钓散心的人,必定官职不会太高,却又得皇帝陛下看重之人,不用说了,如今出入宫禁,能在百忙之中陪皇帝陛下散心的人也就那么几个,正是翰林待诏,沈鹤沈大人。

李士芳也曾在翰林待诏的位置上待过一段时日,对这位后晋蜀臣的心思多少明白一些,在那个位置上,能够亲近天颜,是朝廷中不可多得的好位置不假,但也不是没有烦恼。

但在那个位置上待的时间久了,难免有天子幸臣的名声传出去。于之后宦途很是不利。

他当年借着景兴鼎革之机。才算是离了牢笼。做了一任主考官,之后流转六部,终于有了履任要职的资历。

但到了如今,就算有拥立之功在身,官职升转上,也总是差强人意,而在吏部,又受人排挤。日子并不算好过。

说起来,根子上就在于当年翰林待诏的痕迹,在他身上太过浓重罢了。

沈鹤的际遇要比他强一些,走的路径现在看来,也很清晰,可谓是前程不可限量,但缺点同样明显。

此人是个蜀人,科举案之后,蜀人官吏的日子都不好过,离开翰林待诏的位置之后。沈鹤何去何从,真的不太好说。履任他职,碍难之处,不会比他当年少了半分。

一介想到这个词,李士芳心中也微微泛起些苦涩之意。

同病相怜,再加上他并不愿跟沈鹤针锋相对,内外有别,当年他做翰林待诏的时候,就曾进言,只言片语间,将李严蓄推上了枢密副使的位置,所以他此时只是笑笑,也就沉默了下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上钩的是沈鹤,就没什么意思了。

李士芳微微瞟着一言不发的皇帝陛下,心里也是暗笑,大将军刚出城踏青春游,皇帝陛下便拉了人来垂钓,总感觉这君臣之间,好像在赌气一般,若真是那般唉,真是让人想嫉妒也嫉妒不来啊。

春光正好,千胜湖波光粼粼,湖中岛屿,错落有致,春风在这里荡漾,带着温润的水汽,徘徊不去。

这无疑是皇宫中最大的一片湖泊,始建于咸宁二年,到如今,也才刚刚建成不久。

这也是景兴皇帝兴建宫闱的工程之一,其实也直到成武五年,大秦灭夏之后,已经停建多时的工程,才都开始陆续重新开工。

这里面有着连年战争,皇帝陛下不愿大兴土木的原因,当然,其中也有着其他不能诉诸于口的缘由。

不过随着大秦疆域的扩展,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皇帝陛下才终于松了口,当然,从成武初年便开始的迁陵之议,也再次旧事重提,由此,皇帝陛下的执着,也就可见一斑了。

临湖垂钓,不管其他人钓的是什么,反正皇帝陛下钓的只是个心境,朝堂上的纷纷扰扰,此时都已被皇帝陛下抛在了一边,此时的皇帝陛下,早已神游物外,享受着这难得的清净时光。

两位近臣的话语,他也只是听而不闻,自然也就不会去管什么姜太公,李太公了。

不过好景不长,乾元殿总管太监小跑着来到湖畔,在远处停下脚步,喘匀了气息,才小心翼翼的凑过来。

“陛下,殿前司禁军指挥使,枢密副使种大人有奏折呈上,奴婢不敢耽搁,所以”

皇帝陛下半眯着的眼睛一下便睁了开来,随手放下钓竿,从他手中取过奏折,在手里掂量了一下,不由笑道:“种卿家到是用心,写了这许多。。。。。。”

嘴上虽然说的轻松,但皇帝陛下知道,自己难得的闲暇时光怕是又要结束了。

大将军种燧上书言事,又弄了这么厚厚一叠,说的事情肯定非同小可,当然,也不用看,就知道跟禁军整编之事有关,而其中,怕是还要牵扯到如今的朝堂政争上面。

皇帝陛下心中不由暗叹,赵柱国这次到是见机得快,躲到城外逍遥去了,现在那厮左拥右抱,定是快活而皇宫这丁大点的天地,让朕往哪里去躲呢?

随手翻开奏折,览约了起来。

旁边两位皇帝近臣,此时也都放下了钓竿,站起身来,静静肃立在皇帝陛下身边,如此,悠闲的氛围,也猛的转为肃穆,再没有说笑的余地了。

皇帝陛下的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略显消瘦的脸上,也显出了几分凝重。

皇帝陛下猜的不错,种燧上书言事,正是说的殿前司禁军诸事,但超出皇帝陛下预想的是,种燧的胆量和气魄。

实际上,皇帝陛下一直在等着这样一封折子,禁军之整编,势在必行,这是朝廷上下有志一同的共识。

文臣们对越来越庞大的禁军体系感到忧心忡忡,各地宣抚使们,对不能殿前司禁军的双重管制也有着不满。

前方将领们,也对不能如臂使指的指挥殿前司禁军颇有怨言。

即便是殿前司禁军内部,一些将领对现状也很不满意,殿前司禁军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无法跟前方将领一样,建下太多的功勋。

河中,河东战事,灭夏之战,河洛之战,一系列的战事,都让禁军将领们意识到,一旦到了军前,殿前司禁军编制下的军卒将领,就是后娘养的孩子,争功争不过边军精锐,连指挥权也不在禁军手中。

来回奔波,功勋上却总不如人,禁军将领们的怨气也就可想而知了。

景兴鼎革造就了殿前司禁军,却也给禁军设下了无法突破的桎梏,其实这也正是景兴皇帝为政的特点所在。

而种燧今次上书,进言禁军整编诸事,头一个却非是为了争取与边军相等的地位,而是缩编军伍之议。

其实,只这一条,就让皇帝陛下眼睛一亮。

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新鲜,许多朝中重臣,都曾在御前提过此事,在中书议事上面,这样的话题也屡屡被提出来。

但说实话,文臣们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但让人失望的是,多为老生常谈之议,对于军旅之事,没有太多认识的他们,根本无法就实务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言。

如此泛泛而谈,空中楼阁一般,怎能让皇帝陛下满意?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枢密院对此事也是讳莫如深,当然,皇帝陛下理解枢密院臣子们的尴尬之处。

简练军伍,触动的是将军们的利益,枢密院,兵部的臣子若是冒冒然提出来,不管可行不可行,都将成为众矢之的,风险极大。

如今种燧能自动上书,实是忠心可嘉,但也可以说是枢密院,兵部重臣们终于达成了共识而已。

皇帝陛下立马想到了出城的赵大将军,嘴角不由抽动了一下,那厮可是越来越聪明了。

皇帝陛下可以想象的出来,这封奏折里定有赵柱国的意思在里面,但到底有几分,就不太好说了。

不过将军们一旦开口,这条陈上所言诸事,便皆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了。

首先,便是关于当年各地团练并入殿前司禁军之事,这是景兴年间的首尾,各州府裁撤团练使衙门,并入殿前司禁军。

这是景兴年间,关于军事改革的最有力的一条,奠定了殿前司禁军的地位,同时也消除了地方军伍职权不一,各级职衔纷乱,很难统一指挥的弊端。

但留下的隐患,也一直存在到今日。

并入殿前司禁军的团练兵卒,还是闲时耕作,战时成军的那一套,半耕半农,与夫役无异,除了指挥系统便捷了一些之外,其他并无多大的改观。

种燧建议,将这些兵卒,彻底裁撤下来,归于地方,以省民力物力。

这对于殿前司禁军来说,就剥离了好大一块,来上了狠狠一刀

(唉,又到了这么晚,也没法说了,阿草挤出来的时间明显不够用,而且,军事改革,阿草还有慢慢的想一想,总是快不起来,大家将就一些吧,呵呵。)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六十章圣心

当然,缩编军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千头万绪,稍一不慎,就可能酿成兵变,尤其是在如今用兵天下之时,缩编殿前司禁军这样庞大的一个军事集团,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还需要诸多的手段相辅。

这也注定一封奏折是不成的,还需要将种燧召入宫中,详细问对一番。

而奏折中所言,也多为劝说之词,表明此事其中之利弊,以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决心,是正经的上书言事的风格。

之后,条陈中所说的就是另外一个关节了,浅白些,便是关于殿前司禁军指挥权的归属问题

在这件事上,种燧毫不讳言的

当年之所以出现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这样的一个衙门,其实是因为西夏攻掠日急,西北镇军处境艰难,所以,便从各地团练中,抽调精锐成军,作为镇军最有力的补充而存在的。。。。。

镇军所成防线一旦被西夏人突破,殿前司禁军便可就此驻防,收拾残局,作为中坚力量,联合各地团练使,抵御敌军的进攻。

而平日,也可就近补充镇军兵员缺损。

实际意义上,是既可以大量节省朝廷的军事开支,又可以当做应急的援军来用,其实是权宜之计而已。

而现在看来,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已经没有多少必要存在下去,上有枢密院,兵部。下有各地宣抚使衙门。边军开疆拓土。大秦国库充盈,已无多少后顾之忧,所以,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居于中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这算是自暴其短了,隐含的意思也极为明白,下面的宣抚使们。不愿再受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掣肘,上面的枢密院和兵部也不愿再隔着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衙门来给地方军伍下命令。

很可能,皇帝陛下也不希望,京师近郊有着这样一支能左右朝政的军事力量存在。

所以,左右权衡之下,种燧终于下定决心,不如自动交卸殿前司禁军兵权,顺便,撤掉这个被所有人看着都不太顺眼的衙门。

这依旧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禁军指挥使衙门一个地方。宣抚使的职权,枢密院。兵部,甚至于六部,都要多多少少有一些变动,比缩编禁军来,事情少不到哪。

索性,这两件事有着很大的关联,从下而上做的话自然是千难万难,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如果是从上而下动起来,朝廷戮力而为,便简单了许多。

当然,经过和大将军赵石几次相谈,皇帝陛下也明白,种燧条陈中隐含的意思,这是要将禁军兵部建成为一支脱离农事,只靠朝廷供养的所谓职业军旅了。

在这件事上,其实皇帝陛下也是有所顾虑的,只以作战为目的的军旅,将更加难以掌控,现在看来,或者有利于大秦一统天下的战争。

但仗不可能一直打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天下承平,到了那个时候,这许多骄兵悍将,又该去对谁动刀动枪呢?

这是自古以来,每一位帝王都会考量,并为之纠结的地方所在,大秦的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接下来,种燧建议,在枢密院之下,设一衙门,专管禁军改编诸事。

当然,这一条在皇帝陛下看来,是大将军种燧为自己请辞殿前司禁军指挥使之后,暂时找的一个去处。

而由他这位殿前司禁军指挥使,来负责禁军改编之事,也算得上合情合理。

但皇帝陛下只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之前枢密院便有意在辖下设一衙门,专管军中违法乱纪事,想从吏部抢一些权责过去,后因朝争纷起,才没有正式提出来。

而现在,种燧很可能是借禁军改编之事,另辟蹊径,行争权之举。

可以想见,当禁军改编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为加强这个衙门的话语权,可以就势上书朝廷,将制衡军中将领们的升转,军纪诸事,归于枢密掌管。

到了那个时候,除了将军们摆脱不开的后勤辎重事会握在户部手中之外,其他一应事宜,文臣们就再没有多少实际上的掌控权力了。

这是一篇大文章,连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慎之又慎的大文章。。。。。。

如果是景兴皇帝在位,定然不会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看到这样的奏折,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死死压制住将领们的野心。

但成武皇帝却是不同,扑面而来的进取**,让皇帝陛下很是赞赏。。。。。。

禁军整编,已经刻不容缓,之所以悬而原因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中书的老臣们,终于忍不住,想要争取禁军整编的主导之权罢了。

在这一点上,皇帝陛下看的比谁都清楚。

从枢密使汪道存去位,到大军灭夏还朝,枢密院人事一新,再到大将军折汇获罪,顺势裁撤西北镇军,朝中很多人一直在不停的试探。

从上书建言留大将军赵石镇守西北,再到想要插手西北镇军改编之事,还有如今接二连三的朝争,归根到底,都是在围绕着将要到来的军中鼎革在进行罢了。

大秦的将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