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竟然还跟着王家那个混蛋,欲谋赵柱国之妻妾,也不想想,那是鞑靼人的公主,落在朝野多少人眼中的异域美人,即便是景兴皇帝陛下,对这个草原公主也颇多关注,而且,人家还跟靖佳长公主相交甚密。
别说事情未成,就说事情成了,将那个一个女人弄回家中,又会有多少麻烦接踵而至?岂非也是明着告诉旁人,折家本就参与了此事,折家在军中的威望又会受到怎样的打击?
色令智昏,除了这个,他根本想不出旁的
王家倒了,王佩被处斩,许多人受到了牵连,折家无可避免的也受了波及。
而他这个儿子,最终也没跑了,即便他上书求情,言及家教不严,自请罪责,也没免了这个儿子受戮于刀下。
因事情涉及大将军赵石,又太过龌龊,消息没有传开,不然的话,折家的脸面真的就都丢光了。
不过该知道的人,却也都知道,只是不会明面提起罢了,给折家留下了些脸面。
而这一回,回京述职的就轮到了他折汇身上,可谓是风水轮
因在长安之变前,在赵柱国回京之后的许多事里,都有着折家的影子,他几乎是被发配来到了西北。
当年家中诸多先辈征战之处,本应是充满了折种两家的荣耀和辉煌之地,却成了如今折家家主的流放之地,世事变幻,莫过于此。
见惯了东边的繁华与富庶,重回这西北荒凉所在,着实让人感到苍凉苦闷。
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西北张家的疏远和戒备,许多当年折家的老部下,都已经改投张家门下。
若是当年折家意气风发之时,这些人他根本看不在眼中,因西北张祖继任延州指挥使一职,在折木清在的时候,折家就已经跟张家有了隔阂。
等到折木清逝后,张家也就再不买折家的帐了,尤其是张家还跟赵柱国走的
不过,来到西北之前,他就已经预料到了这种情形,作为延州镇军指挥使,他是上官,张家那个老头儿,也已是垂死之人,张承等人在军中的威望也还差着一些。
再者说,这里是折家起家的地方,大将军折木清在这里经营数十年,根底扎的极深,就算时至今日,这里也非是张家能什么都说的算的地方。
几年下来,他苦心经营,终于让他又找回了一些自信,西北镇军中的许多人,还在惦念着折家的恩义,而在这里,面对西夏边地,也非是没有用武之地。
这不,机会就。
实际上,赵石回京没有多久,折汇这里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惊喜过后,便又是一番郁闷。
喜的是,他人在西北,比起许多人来也就占了先机,大军伐夏,就算不能统帅大军,领上一路人马,独当一面总归跑不了。
郁闷的是,传来消息的人告诉他,大军伐夏,统兵之人定然是大将军赵柱国无疑。
这才叫个冤家路窄,若说长安之变前,折家和大将军赵石有着这样那样的间隙,却没有公开撕破脸皮的话,那么长安之变后,折家和那个寒门子就再没有了任何转圜的余地。
由鲜血凝聚而成的仇恨,比鲜血浇灌出来的同袍情义可要牢固
而赵石赵柱国,显然也不是一个宽容大度之人,王家和王佩,还有许多人的下场,都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折汇看来,若非折家并没有在长安之变陷进去太多,不然的话,折家的根基可也不比王家深上
由赵柱国领兵伐夏,折汇甚至有些恐惧,在其麾下领兵征战,等待自己的到底是功勋还是其他什么?
要知道,统兵大帅若是有意构陷,让你战死沙场都是小事,一个不慎,那可是能让人身败名裂的。。。。。。
当年张培贤为帅征后周,他折汇被死死按在潼关,赵柱国去了河中,王佩成了另一路偏师,丧师辱国,差点没掉了脑袋。
两位大将军,一位准大将军,都被张大将军赶的老远,临到征战,大军统帅四个字,在军中意味着什么,折汇哪里会不清楚?
旁人的生死荣辱,几乎都是在其一念之间,像赵柱国那样好运气的家伙,世上可没几个,多数到都会像王佩一样,不但吃了败仗,连大军不能夺下洛阳的罪责,也都落在了他的脑袋上。
所以,在攻夏之势越来越显之后,他一边命人拼命操练人马,一边也在想着,见到赵柱国之后,该怎么应对。。。。。。
让旁人帮着说情?
说笑了,别说有没有人能在赵柱国面前说得上话,就算有,他折汇自命英雄,就算死也抹不下那个脸来。
赵柱国到后,硬顶着?
那也不妥,赵柱国从来不是个心慈手软之人,事实上,像当年大将军吴宁那样的大军统帅,历代数下来,也没几个,多数都是心肠刚硬,杀伐决断的角色,而赵柱国,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般想来,其实留给他的选择也并不多了,最终还是在于一个随机应变而已。
大丈夫能屈能伸,见面之后,见机行事便是,他赵柱国也是人,还真能将他吃了不成?
存着这样的心思,折汇在见到赵石之后,做的都是中规中矩,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脸上一直挂着不微不抗的笑意,姿态恭敬,却又不过分的谦卑,平平常常,就像之前那些事故都不存在一般。
但就算如此,在见到赵石前呼后拥,威严毕露的情景之后,嫉妒和恨意还是难以抑制的涌上心头
(求月票,求赞。)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不合
晚间,庆阳府大将军驻跸所在的厅堂之中灯火通明,但人却只有
酒菜已经摆好,也并没有人在这个时候来打扰,谁都知道,三位大将军在此聚饮,商量的可是正经的军国大事。
很可能就在饮酒之间,能将这次出兵攻夏的各路兵马的统兵人选定下来。
等到三人入席,所有伺候人等瞧瞧退下,赵石微微打量了一下折汇,两人见面的次数正经不少,但却没有深谈过一次,这些年,折家若有若无的敌意,他明白的很。
当年折家势大,无非是嫉妒他一介寒门子,却能得大将军折木清赏识,甚至还有皇帝的宠信,那时种家已经衰落,杨感离开相位,魏王李玄道也已回京,再没了统兵的机会,折家在军中可谓是一家独大。
即便是折木清离开西北延州,但大秦多数精锐,还是折家掌握之中,其实这也注定了景兴一朝,折家会受到朝堂重臣,乃至于景兴皇帝的忌惮,也是折家走下坡路的开始,盛极而衰嘛,此乃世间至理,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果然,折家在景兴一朝,虽然子弟在军中多数履任要职,但再没有谁能像大将军折木清那般独当一面了。
这也顺便早就了赵石以及张培贤,杜山虎等在军中的地位。
实际上,自从国武监建成以后,像折家这样的将门,也就成了赵石天然的敌人,这些年来。不光是折家。军中将门再没有历代那般重要的地位了。
像当年。一些将门子弟一旦从军,多数就能居于众人之上,才干逊色一些的,也能弄个参军的职位。
但现在可不成了,文武全才,家传的本事?国武监中尽多这样的人才,而且,他们视野更加开阔。同窗众多,相互扶持之下,哪里还有那些将门子的位置?
折家在军中根深蒂固,还能勉力支撑,其他大大小小的将门,这些年也不知消失了多少,要么送子弟入国武监求学,要么弃武从文,大秦军官的任免,其实在潜移默化之间。已经有了改变。
身为折家家主,折汇这个人略显阴柔。如果非要划分的话,这人属于守旧一党,他在潼关任职,便极力排挤过京军出来的将领,对于赵石所立之国武监,也没少了嗤之以鼻。
折家与赵石的间隙,实际上可以说是起始于意气之争,折家人看不上这个他这个寒门子,他也不愿跟折家走的太近。
如此长久下来,到得如今,却真真正正有了仇恨,有了权力上的纠缠争夺。
但是现在,位置颠倒,大将军赵石之权势,已经稳稳压住折家,就像如今,对着折汇,赵石已经不用太过顾忌折家怎么样怎么样,在军中受到排挤的,也不会再是他的麾下旧部,折家人的日子,可要难过的多呢。
比起当年潼关时相见,折汇明显已有了些老态,脸上也多出了些风霜之色,虽然身子看着依旧强壮,也还有着军人特有的威严,但在赵石印象当中,这就是一位世家子,有些本事,但难堪。
瞄了一眼,赵石便收回了目光,这一次,以泰山压顶之势,攻伐西夏,若是此人明白今时不同往日,能本份行事也就罢了,若有争功之举,肆意妄为,折家。。。。。。怕是要换一个家
赵石心里冷冷的想着,却已经举起酒盏,微微示意,“两位将军,皆乃我大秦军中栋梁,今日我等三人,能相聚于此,实属难得,来,我先敬两位一杯,愿我等能同心同德,共立”
折汇种遂两人不敢怠慢,同时举起酒盏,种遂笑道:“能在大帅麾下征战,实乃人生快事,此战,种遂定以大帅马首是瞻,让西贼闻我大秦威名便丧”
折汇端着酒盏,微微瞟了种遂一眼,自大秦立国以来,起于西北的种折两家便联络有亲,乃大秦军中两根支柱。
即便到了今日,两家已经分道扬镳,越来越是疏远,有时更如寇仇一般,但两家家中,难免还沾亲带故,如果较真的话,他和种遂还能说是姑表兄弟呢。
但。。。。。。他对种遂真的是看不上眼,当初他已经乃是潼关镇守副使的时候,种遂还只是金州禁军一个校尉,地位可谓是天差地远。
而今种家攀上了高枝儿,为人木讷愚钝,不知进退的种从端从枢密副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以往受皇家忌惮,却还有着骨气的种家,却摇身一变,彻底成了大将军赵石的走狗,靠着妹夫,走到今日地位,也不知羞?若是种家祖宗知道,儿孙如此的不成器,也不知会不会被气的从坟头里跳出来。
这是下马威吗?折汇心中不由冷笑,种家人已经没了骨头,靠着外姓人而得富贵,看人眼色行事,但咱们折家尽多俊杰,可没那么不堪。
心中不齿,脸上却不露分毫,只是举着酒杯,微微一笑,“西夏君昏臣庸,如将死之人,时日无多矣,总管大人与末将两人在此,同伐西贼,可谓杀鸡用了牛刀,末将在西北领兵也有些年了,在末将看来,只需提一精锐之师,直蹈西贼京师,便可虏得西贼酋首而还,岂不快哉?”
这可以说是开门见山了,这话里的意思,谁都能明白,种遂眉头微微一皱,自他父亲丢掉兵部尚书之职,又受皇位之争的牵累,种家声势便一落千丈,也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种家和折家疏远了起来。
种遂陪着父亲在金州呆了几年,每听父亲说起折家,便唉声叹气,见的多了,听的多了,心中对种家实是厌恶已深。
听了这话,不由嗤笑了一声,“多年不见,折将军这口气好像大了不少。”
折汇立即反唇相讥,“多年不见,种将军到还如当年一般,可喜可”
赵石缓缓放下酒盏,摆了摆手,止住两人相争,心想,看来这位折大将军在西北呆的确实的憋闷坏了,争功之心如此之切,竟是等不得一时半会,而且,如此之强硬,也稍稍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不过这样也好,省得麻烦。
“既然折将军如此说了,咱们都是军中之人,那么也就不用学文人兜圈子,我拟分兵三路,各由咱们统兵,就是不知我的将令,在折将军这里好不好使,再有又合不合折将军的心意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折汇眸光一缩,放下酒盏,拱了拱手便笑道:“总管说笑了,末将在军中多年,怎敢置总管大人将令于不顾?那可是掉脑袋的罪名呢。。。。。。不过,总管大人初到西北,军情又是如此紧急,若有不妥,末将却还有建言之责吧?”
赵石点了点头,“当然,种将军,那就由你来跟折将军说一说,这一仗咱们是怎么盘算的,也让折将军指点一下。”
几句话之间,其实已经差不多等于是撕破脸了,赵石话语中的不满之意,也丝毫没有遮掩。
但折汇想的其实也是不错,分兵数路攻夏,已是毫无疑问,若这个时候太过软弱,这一战他折汇许就没什么功劳可得了。
赵柱国,加上他那些党羽,足以将功劳都占了,以他折汇之身份地位,若只在此战中吃个残羹冷炙,那又有什么意思?
而今年攻夏,各路大军齐集,乃大秦自开国以来最壮阔的战事之一,这样的机会,他是不会错过的。
和这位西北诸路人马总管,以及种家那边,已经没什么话好说,争总比不争要强,到时候,他自领一路人马向前,随机应变,消息难通之下,还怕他们真使什么手段不成?
折汇这么想,也是无可厚非,将帅不合,乃军中之大忌,但三个人却都明白,攻伐西夏,跟往日战事并不相同,分兵数路,可以相互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