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鼎-第6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的调剂措施。都无法平衡缺

联想到鹰扬军在接下来地时间里,有可能控制中原地区,控制更多的人口,殷红林在衷心赶到欢喜地同时,对食盐的供应现状也是忧心如焚。因为这些广袤的地区。都是不产盐的,鹰扬军目前的食盐产量。根本无法供应这些地区,所以。这些地区所有地食盐,都必须从其他地方引进。

然而。当前的现实是,中原地区地食盐,大部分都来自沿海的海州、沂州、莱州、登州、密州等地,当初是朱温控制中原地区,他和这些州地关系良好,故此可以获得基本的食盐供应。但是现在,是朱温控制了山东等地,以他和刘鼎地关系,肯定不会让食盐轻易的流入鹰扬军的辖区,这就意味着,中原地区的食盐供应,也必须由鹰扬军自己解决

偏偏这些地区可能有较多的人口,还是鹰扬军无法忽视的战略要地。没有盐,民众的生活就要受到极大的影响,没有盐,他们就容易被人煽动起来闹事。朱温虽然离开了开封,可是他到底在这里埋藏了多少的潜伏势力,谁也不知道,一旦食盐的供应出现大问题,民众很容易就被煽动起来巢的教训,可不能在鹰扬军的辖区内重演。

殷红林在调查中还发现,随着食盐的供应日益紧张,私盐贩卖因此也是屡禁不止,主要是利润太高了,铤而走险的人大有人在。要知道,当初刘鼎的老子黄巢,可就是依靠贩卖私盐起家的,现在也不缺乏这样的人。最起码,在镇海地区,就有许多活跃的食盐贩子。殷红林甚至发现,有些盐贩子,背后还有某些实权人物的支持,例如金陵府的裴家。私盐贩卖获利甚丰,但是钱都入了私盐贩子的口袋,鹰扬军的税收却是白白的损失

殷红林报告着详细的数据:“目前我们自己能够生产的食盐,每年不到两千石,缺口已经很大,光启二年,每斗粗盐不过八百文,现在已经上升到一千四百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若是短期内不能增加粗盐的供应量,一旦每斗粗盐的价格上升到两千文,任何的法律制度,都将成为一纸空文了。”

“根据属下的计算,要满足洛阳、郑州、汴州,以及未来蔡州等地的食盐需要,我们最起码需要增加五千石的食盐产量,可是,就算我们在夔州、归州拼命呢的挖掘盐井,又或者是在海边设立更多的盐场,都是无法满足需要的。除非是我们能够控制产量最为丰富的益州地区。”眉,自言自语的说道:“晒盐有什么难的?为什么产量这么低呢?”

殷红林不解的说道:“什么晒盐?”

薛檀雅似乎也觉察到了什么,下意识的回过头来。

刘鼎自己倒是没有反应过来,只顾自的说道:“你们的盐不是晒出来的吗?既然缺盐,在沿海多开辟几个盐场不就行了?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会有无法解决的难

殷红林地表情,相当地怪异。眼睛似乎闪了闪。好像意识到了某些东西,却又把握不住,内心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要蹦出来,却又死死的卡在了喉咙里面。他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急切的说道:“大人,我们的盐,是煮出来的,不是……不是……晒……晒……出来的。”

这次刘鼎是彻底的听清楚了,他看着殷红林,表情同样怪怪的。仿佛在看一个怪物。他又转头看了看薛檀雅,同样觉得她也有点像怪物。他良久才说出一个字:“煮?”

说真的,刘鼎感觉有点天旋地转的味道,感觉眼前地殷红林的确是个怪物。

煮盐?

这年代的盐居然是煮出来的?

薛檀雅还以为刘鼎不小心噎着了,于是轻轻拍着他的后背,温柔的说道:“盐不是煮出来的,难道是晒出来的?你加食盐的供应量,哪有那么轻易的事情啊?”

刘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不容易才慢慢的平息了自己地情绪,最后却还是忍不住有些激动的说道:“这么好的太阳。你们不用,还用煮?那不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吗?”

殷红林似乎再次捕捉到一点什么。可是却不明白,只好期待的说道:“还请大人明

刘鼎噼里啪啦的说道:“你们将海水引到沙滩上,然后封住,只要阳光照射。海水就会被慢慢地蒸发掉,剩下的就都是盐了。这样地方法。不是比煮盐快得多吗?一片盐田,至少能够晒出几百斤甚至是上千斤的食盐。要你们说地煮盐快多了,而且成本也更低。当然。这些盐田要经过专门的处理,以免盐分里面含有太多地杂质!”

殷红林还是不明白,薛檀雅也疑惑的看着他。

晒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崭新的概念,以前他们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刘鼎站起来,指着平整的茶几面,缓缓的说道:“你们看,这里可以看做是一块盐田,先将四边都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口子,从这个口子将海水引入,然后封堵起来,等太阳将海水蒸发掉,这盐田里面剩下的,就是一层层的海盐了。整个过程,基本只需要建设好盐场,几十个人就能进行大量的生产作业。”

殷红林极力思索着,忽然拍掌说道:“属下明白了,原来是用阳光将水分蒸发掉,于是就剩下盐巴了。”

薛檀雅也赞叹的说道:“多谢大人的指点,小女子看来已经找到了快速暴富的生财之道了。”

刘鼎点头说道:“正

随即狐疑的看着两人,匪夷所思的说道:“你们……不知道这个法子么?”

殷红林和薛檀雅都摇摇头,齐声说道:“真不知道。”

刘鼎还是有点半信半疑,估摸着两人不是在蒙骗自己,怎么会没有人知道晒盐的方法呢?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啊!只要站在大海的边上,就应该知道这样的办法最容易获得海盐。黄巢和其他的私盐贩子,总是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盐,他还以为他就是从海边晒盐获得私盐的呢。

事实上,他是多虑了,这年代的人们,的确还不懂得海水晒盐,大规模的晒盐方法,还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唐末大部分的食盐都是井盐,少量的海盐也都是煮出来的。唐代的盐井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以剑南道东川和剑南道西川为最多,现在鹰扬军控制的山南东道属下归州、夔州一带,也有部分的盐井,但是产担甚至是几十担。

作者注:“担”和“石”都是重量单位,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看做都是现在的100斤。“斗”是容量单位,1斗10升,装粮食或者食盐的话,重量一般都在125斤左右,为了便于理解,可以看做是现代的10斤。一斗盐10斤盐。

伟大诗人杜甫对于唐代的盐业,有较为细致的描述。乾元二年秋,关中旱灾,杜甫弃官赴秦州甘肃天水西投靠从侄杜佐。是年十月,又受到同谷县令的邀请,杜甫离开秦州到同谷甘肃成县。途中。他目睹了成州长道县盐井的生产规模与销售情况,因作《盐井》诗。

在《盐井》诗中,杜甫对当地盐井的生产规模、盐地贩运情况作了生动地描述。他描写煮盐的盛况:“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这种煮盐的方法产量较小,成本也较高,随着人口的增长,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食盐的价格逐渐的攀升。

文史记载,在大唐最强盛的开元、天宝年间。每斗盐不过两百文,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各地战乱,食盐的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产量急促下降,于是每斗盐地价格不断攀升,最高甚至去到上万钱,甚到刘晏实行财政改革,食盐第一个成为被改革的对象,价格同样大幅度上升。每斗平均价钱都在八百文以上,此后再也没有低于一千文的。

尽管食盐的价格不断攀升。但是民众毕竟不能不吃盐,所以,节衣缩食也是要卖盐的,使得食盐的供应总是无法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贩卖私盐的利润实在太大,因此私盐贩子层出不穷。除了黄巢之外,朱温、钱、陈岩等人其实也是私盐贩子。现在天下大乱。私盐贩子就更多了。即使是鹰扬军,也不能完全禁止。因为打击私盐贩子。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造成辖区内食盐价格极度攀

想要解决需求矛盾。最终还是要努力提高食盐的产量。只要产量提高了,价格自然就下去了,价格下去了以后,食盐贩子没有利益可图,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殷红林原来找不到有效提高食盐产量地办法,只能来找刘鼎解决。没想到,他在刘鼎这里果然找到了完美的答案,那就是海水晒盐。

刘鼎当即让殷红林担任盐业大总管,想办法在海边晒盐。其实目前鹰扬军统辖地海岸,可能并不适合晒盐,但是无论如何,海水晒盐都要比煮盐来得科学,产量也要大得多。殷红林现在可以开始积晒盐的知识和经验,一旦鹰扬军拿下淮南地区,就可以在扬州、楚州等地的海岸大规模晒盐了。

他详细的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海水晒盐地知识,全部都描述给殷红林和薛檀雅两人知道。殷红林听的非常地认真,还专门做了笔记。他已经意识到,海水晒盐,将极有可能改变鹰扬军目前的财政状况,甚至,有可能对天下大势产生影响。现在鹰扬军努力保持着和西川节度使陈敬暄地友好关系,关键的原因,就是要从西川获得大量地食盐、硝石和硫磺。如果这些因素能够解决,鹰扬军就不用跟陈敬暄客气了。

好不容易,刘鼎才将自己知道的有关晒盐的情况,全部都讲述给了殷红林和薛檀雅两人知道。在此期间,两人都不断的提出问题。转眼间一个多时辰就过去了,苏幼惜过来请刘鼎吃饭。

刘鼎说道:“我就在这里吃。”

苏幼惜让人将饭菜端到碧霞楼,刘鼎将殷红林和薛檀雅留下来吃饭,他俩都不是客气的人物,也就留下来了。吃饭的时候,两人还不断的问起海水晒盐的问题,明显是有点迫不及待了。只不过殷红林想着要解决鹰扬军的食盐供应难题,薛檀雅却又借机大发横财的味道。

饭后,殷红林就兴冲冲的海水晒盐。

薛檀雅准备告辞的时候,忽然说道:“我有样东西,不知道大人是否用得上?”

刘鼎说道:“是从波斯带回来的吗?”

薛檀雅说道:“安南。”

刘鼎说道:“在哪里?”

薛檀雅说道:“在船上呢!太大了,你要到我的船上才能看得见。”

刘鼎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料想薛檀雅带回来的东西,应该不是凡品,于是点头说道:“好!我们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船上,发现船后方的甲板上,居然摆放着几十个的箩筐,箩筐里面都装着黏糊糊的泥土,上面栽种的,竟然是水稻。现在正是水稻即将成熟的季节。这些箩筐里地水稻。从遥远地安南运来,生长在这么狭窄的地方,又经过如此远途的运输,明显有点发育不良,谷穗有点轻,可是依然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

薛檀雅说道:“这是我从安南占城带回来的稻子。当地人不知道这种稻子叫什么名字,我就管它叫占城稻。根据当地人的反应,这种稻子高产、早熟、耐旱,要比内地的水稻好很多。我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看当地人收割稻子。然后简单的衡量了一下,发现的确产量要比内地的高,于是,我就带了些样本回来。”道:“好,谢谢!”

他蹲下去,仔细的抚摸着这些稻子。

他对农业地生产情况不是很了解,却也知道目前鹰扬军控制下的区域,粮食产量其实还是很低的,在最肥沃的田地里,水稻的亩产量也只有四百斤左右。在大部分的地区,亩产量都只有三百斤甚至是更低。使得粮食问题始终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鹰扬军的头顶上,无法尽情的自由翱翔。其实不只鹰扬军,有哪个地方势力不被粮食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呢?兴元府的皇帝还连饭都差点吃不上呢!

薛檀雅说道:“这些占城稻被我种坏了,其实不是这样子地。你进来看看我带来的稻子。”

刘鼎走入下面地船舱,发现薛檀雅至少从安南拉了几千斤的稻谷回来。这些稻谷果然颗粒饱满,色泽光亮。比现在鹰扬军出产的稻谷,要胜出很多。根据薛檀雅的介绍。这种所谓的“占城稻”,在安南地区地亩产量,差不多可以达到五百斤,

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地是,占城稻耐旱,对水利设施的要求不高;适应性强,不挑地;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这些特点,刚好满足鹰扬军目前地迫切需要。在颖州、寿州、蔡州等地,由于受到淮西军的严重破坏,水利设施地恢要时间,卢观影等人正在忧心,如果栽种普通的水稻,产量肯定很低,说不定成活率都是问题。占城稻的出现,正好让刘鼎看到了希望。

“好,好,好!”

手中捏着占城稻,刘鼎连续说了三个好字。

如果这种占城稻真的能够改变目前水稻产量低的情况,能够改变鹰扬军的粮食压力,薛檀雅绝对是大功之臣,任何奖励都不为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