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慧,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
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贵。(增·三七五)
※值得修行人尊敬、效法的先觉者(大人),平时都是怎样来自我约束的呢
?能少欲知足,少应酬;不让自己忙得浑浑噩噩地,能心地善良,尊重他
人,能常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缺失,能集中心意,锻练敏锐、如实的观
察力,并且,能多吸收有关心灵净化的资讯,而最难能可贵的,还是能持
之以恒,保持勇猛精进的毅力了。
4。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
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杂·二五六)
5。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
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增·一九七)
※佛陀有一位很用功,但总是得不到突破的学生,名叫二十亿耳。眼看著周
遭的同伴们,一个个成功地成了解脱的圣者了,想著自己似乎是白费了的
努力,终于由满怀抱负,转为患得患失的急躁不安(掉),最后心灰意冷
地,打算放弃继续追随佛陀修行,还俗回家(悔),心想:以家中的大财
富,还有能力广作布施,起码比留在僧团中,一事无成要强。
佛陀知道了,就以琴师必需调整妥琴弦的松紧度,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
作为譬喻,来教导二十亿耳。尊者二十亿耳,把握了适度的努力,不久,
便顺利获得了突破,也成为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了。
修行,就如同调琴弦,是要依著自己身心不同的情况,来作调整的。该稍
喘口气时,就让自己喘口气,但该自我鞭策时,就不要为自己找藉口。善
知识的指正,修行团体中,同修间的相互砥励,以及自己对自己诚实负责
的态度,应该都有助于对精进的适当把握,才不致于太急、太缓。
过犹不及!
6。如巧金师,以生金著于炉中增火,随时扇嗪,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嗪者,即于是处,生金焦尽。
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如是,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乃至漏尽。(杂·九九一)
※三相,即止相、举相、舍相。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经中说「其心下劣」,也就成了懈怠,就像火
候不够,易碎的钢;太松的琴弦。
一直留在举相,「掉乱心起」,也就是过份精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得、
失的焦虑中,就像过热的钢;太紧的琴弦。
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
修行,也和照顾炉火一样,得依著需要,随时鼓风(扇嗪)增温、洒水降
温,或者暂时保持现况,也不鼓风,也不洒水(俱舍),来维持所需的温
度。
7。如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
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
长,果实成熟。
譬如伏鸡生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
、后日,当以口啄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
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如是,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杂·八三九)
※修行,是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绵密功夫,急不来的。不是今天播了种,
明后天就想著要收成的。习性的改变,不会是一、二天,一、二年,甚至
于一、二辈子的事。不要一心想著收成,而忽略了该做的努力,也不必因
为自己努力一阵子了,却发觉离解脱还很远,而觉得心灰意冷。只要不断
的努力,点点滴滴的累积,到了因缘具足时(随其时节),自然就会有所
转变的。揠苗助长,必然会适得其反。
不放逸,就是:「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消息(关怀;用心),
冷暖爱护」。
二、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在佛教的经典中,称
之为「六根」、「六情」或「六内入处」。
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六根所认知的对象,佛教经典中,称之
为「六尘」,或「六外入处」。
六根与六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心活动的舞台,所以经中说,这就是
我们的「世间」了(《杂·二三三》、《杂·二三五》经)。
六根,是我们与外界交通的第一道门户,情感上的杂染与烦恼,大多从这
儿开始,而凡夫、圣人的差别,也从这儿,就开始显出不同了。
修行,就当从守护六根──第一道关卡,开始用心吧!
8。不调御六根,不密守护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经)
9。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
、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波旬,是传说中,专门与修行者作对的魔王名字。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
:自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性。就是因为这些错误的习性,让我
们一直马不停蹄地,追逐著自以为是美妙的东西。
从表面来看,魔在身外,引诱著六根,啃啮著人们向善的意志(善根)。
10。凡夫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著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著,
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亦复如是。
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著,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
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在台湾,有一句俚语:「内神通外鬼」。身外的魔,也还要有内在的魔相
呼应,才有戏唱。染著的心,就是内在的魔。
解脱的圣者,由于心中没有染著,明白世间存在的一切,总是随著所构成
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著(无常),既找不到永恒不变的真我──非我
(非身),同时,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捉得住的(空),所以,终究要
让意图拥有的人,感到失落而痛苦的(苦)。所以,圣者们对从六根接收
进来的资讯,一开始就能保持如其事实地了知,不会夹杂著自己的意思,
自我中心地去添油加醋,做二次加工,中第二只毒箭(请参考本《剪辑》
第二七条经文)。
而凡夫,因为有著一颗染著的心,所以,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会不自觉地
,就生起了五花八门的染著,日复一日的。
11。宁常眠床,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
宁以利剑截舌,不以恶言唣(粗)语堕三恶趣。
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烙眼、坏耳、坏鼻、截舌,都不是重点,重点在强调「不起乱想」!
不起乱想,就是不做二次加工;不做不实在的想像(幻想),自编自导。
12。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
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
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不受相,就是不要让那些所觉知的影像,老是停留在念头里。
不味,就是不要老在回味那些甜蜜、美好的感觉。
心中常常保有这样的警觉,随时随地,不要让自己在心中起贪、起忧、起
恶念,这就是守护六根,也就是经文「常念闭塞,念欲明达」的含义了。
13。若专念分别六入,终不堕恶道。
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
取此六种之虫,系著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
转动,亦不离故处。
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
悉成就。(增·三四O)
※「专念分别六入」,就是对从六根接受进来的讯息,了了分明(当念专精
;皆正知之),而且是随时随地的(行住坐卧,眠寤语默)。这是修行技
巧上,一项重要的守则。
如果心念能随时保持了了分明,意不错乱,那么,外在的魔,将无机可乘
。这就像将狗、狐、猴、鱼、蛇、鸟(比拟为六根)等,六种各有不同喜
好的动物,同栓在一个安全处(即:专念于不贪、不错乱;《杂·二六五
》作「身念处」),任它们怎么动,也还是在那安全处,不会走失,或受
到伤害一样。
14。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
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
眼不见色。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
舍心住,正念、正智。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5。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
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镇恚
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
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
(杂·二一五)
16。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
与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
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
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眼不见色,耳不听声,就是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了吗?不是这样子的!
眼睛,它只是一个感光器官,当一个正常的眼睛,接受到外物的光线反射
时,视觉神经,开始作用,将影像传入脑部,于是就产生了认知(触)。
这就是经中所说的「三事和合触」。
认知,是经由过去经验,以及依过去经验所建立的观念而完成的。所以,
如果过去的经验,或既存的观念是偏差的、爱染的,那么,所产生的认知
,以及继之而来的发展,难免也是偏差的、爱染的。
在偏差的、爱染的认知之后,情绪(受)、价值判断(想)、行为表现(
行),也随后而到。一方面,向外影响著当时的言行,另一方面,在内又
成为累积的经验,准备影响著下一次的认知。眼见色的过程是这样,其它
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也都是如此。
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修行,是要从哪里下手呢?经中说,当从如实知「
情绪」(受)的集、灭、味、患、离(请参考本《剪辑》第十四、十五单
元),来消除贪、镇、疑。而更细微、更澈底的,则是从「认知」(触)
时,就不以自我中心的支配欲,为出发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参考
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对合于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
习厌离);不合于己意的,警惕于镇厌(修习不厌离),而离开贪爱、欲
染,舍离执著,正念正智。这才是佛法所说的「修根」,才能像斩草除根
般地,将烦恼永断无余,而得到解脱。
守护六根,就先从自己情绪的掌握,了了分明做起吧!
17。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
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
、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
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
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
;气力安乐,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