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幕拉开,各种各样的新玩意叫你眼花缭乱、称奇叫绝。什么大变活人,什么帽子里面生元宝,口袋里面出鸡蛋,通通都是假的,再新的节目也只是多用了些道具,多想了些节目名称而已。等到谢幕以后,演员们还得靠工资吃饭,还得实实在在的生活。教师的所谓“创新表演”也是一样,等表演完毕回到真实课堂的时候,还得按老规矩做事!
所以,如何使“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就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改变虚假、浮躁的教研风气就成为我们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在驱除了形式主义,驱除了虚假、浮躁的工作作风,驱除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之后,再来搞“创新教育”,搞“课题研究”!
在进行“创新教育”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你的创新是什么意义的创新?是教育理念的创新?还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要搞清楚你的创新是为了摆些花架子让别人欣赏?还是为了真正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积累经验?要搞清楚新教法与新名词的区别等问题!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你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你通过那些具体的操作来达到你研究的目的或者得出教训性的经验?只有这样才不会走入教改的误区!
踏踏实实地做事吧!多一些实际的探索,少一些浮躁的喧嚣。
让我们用脚踏实地的探索,换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换来学生学习时间的减少,换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换来社会风气的好转!让我们用脚踏实地的探索,走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创新教育”和“课题研究”的特色之路来。
《反思中国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改革怎样的高考模式好(1)
[背景资料]高考模式由1997年刚刚恢复高考的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各五门课程的全国统一时间、统一试题的考试(考试时间除了语文为两个半小时外,其余都为两个小时)以后逐渐改革为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六门科目,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六门科目。其中,文科与理科的数学试卷不相同,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不相同,外语只占30%,也可以免试。再往后,文科六门科目不变,而理科又增加了生物,变为七门科目。外语所占比例也由30%逐步提高到50%、再到70%、最后是100%的记入总分,但是理科的生物只有70分。
这样的模式基本稳定下来后,觉得理科学生考得太多,于是又取消了理科的生物考试,变成文科、理科都考六门科目。大概到1990年左右,又觉得考的科目太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且根据文科、理科的特点,文科取消了地理,理科取消了政治,都变成了五门科目,即我们通常所说的“3+2”考试模式。
“3+2”考试模式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根据全国教育发展不太平衡的状况,又出现了上海市、海南省等单独命题,不再参加全国统一试题的高考的新模式(考试时间是一致的)。
再后来,单独命题的省、市扩大到了广东、广西、江西、河南、北京等。考试模式也由“3+2”逐步演变为“3+X”、“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3+大综合”(文理科知识全有的综合)“3+X+大综合”等等的高考考试模式。而且北京、上海等地还推出了春季招生的举措。
根据气候条件、高校录取等实际情况,高考考试的时间也有原来的每年七月七日开始,提前到了六月七日开始。而且在高校录取的时候,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给予了适当的降分优惠政策。对一些在全国数理化奥赛中取得省一等奖以上的尖子学生、省级以上的“三好学生”、省级以上的“优秀学生干部”,还实行了免试保送的做法。对一些在奥赛中得了奖但是没有被保送的同学、在各级体育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加分照顾。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初期参加高考,又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亲历了各种考试模式与内容的改革。前些年,没有太多留意考试模式的改革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开始关注考试模式的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广东省由“3+2”到“3+X”再到“3+X+大综合”考试模式的改革,对中学教育,从学生学习负担到学校师资配置、从学生综合素质到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等问题进行了关注和思考。
应该说在高考模式变化、考试时间调整、地区单独命题、录取政策的改变等一系列改革中,大家普遍感到好而且没有争议的就是考试时间的提前。
对考虑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给予了适当降分的优惠政策,和部分省、市单独命题的做法大家也都能理解、认可,没有太大的意见。感到问题最多、最有争议、最需要认真反思和改进的是:“尖子生”保送制度、“特长生”加分制度以及现在的“3+综合”或“3+X+综合”的考试模式改革。
对一些在全国数理化奥赛中得奖的尖子学生,进行免试保送的做法,开始的时候,人们是非常赞同的。都觉得这样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有利于培养专门人才。人们对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培养出保送学生的老师、学校也另眼相看。在敬慕、赞叹的同时又去宣传他们,甚至是大肆鼓吹。
社会如此地看重奥赛尖子,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学生的需要,于是各个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的特长班、尖子班、奥赛班便应运而生!
但是,在后来的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毕竟是少而又少的凤毛麟角,大多数的学生还得参加高考,为了让几个学生取得保送资格,而让其他学生陪读的做法,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今天,人们更加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于是,批评、指责、谩骂、攻击各种各样的不是都集中在了尖子生保送制度上!
冷静地说,任何一个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历史背景和价值,也都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而且有利的一面多!如果不利的一面多,它就不会存在这么长时间(二十多年)了。
有利和不利,前面都已经谈及。但是在仔细分析不利一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些不利是人们不正常心态推动的结果,而不是这个制度本身的错误。要取消也应该取消学校办尖子班、奥赛班的做法,而不是取消尖子生保送这个制度。
再说省级以上“三好学生”、省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的免试保送制度吧。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好的,它能够保证一些确实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但是,这个制度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而且名额有限。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现在作假成风的情况下,就表现出了它严重的缺点。可能许多真正优秀的学生、学生干部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没有被保送,而被保送了的学生却不怎么优秀(多数还是优秀的)或者根本就不优秀,甚至连一般都站不上!这样一来,不但给极少数人搞腐败提供了机会,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对高考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都有严重的损害!是应该废除的制度。
现在说说对广大学生以及教育本身影响最大、最普遍、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高考模式改革。
应该说高考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理科各考六门科目到以后的“3+2”模式,是高考模式改革的一大进步。它既考虑到了学生在今后继续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的要求重点不同而有所侧重,又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模式!而对于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3+X”或“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3+大综合”、“3+X+大综合”等等的高考考试模式,却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总结、改进后才可以普遍推广。切不可盲目跟风,更不可想当然地自吹自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以广东省的高考模式改革为例分析吧。广东省原来实行的是“3+2”考试模式,而且采用的是与“原始分”不同的“标准分”记分方法。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实行了“3+X”(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X可以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中的一门或者多门,考生自己按照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选报一门或者多门科目)的考试模式。
《反思中国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改革怎样的高考模式好(2)
推出这样的模式,出发点是好的。它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初衷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好的想法就一定有好的结果吗?它还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定。然而叫人疑惑的是,这样的模式只采用了一年,就有人大加赞赏,并且迅速地深入到了2000年的“3+X+大综合”考试模式。
据说提出考综合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了防止学生偏科。然而,实际情况与改革的初衷是否一致?学生的负担是否减轻了?学生的特长是否发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提高了?这些都是要通过时间、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得出的结论。
可悲的是,在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实践的检验,没有经过广大师生赞扬的情况下,就有好多的人、好多的媒体在大力宣传“3+X+大综合”是多么多么好,大有在全国全面铺开之势!而那些在媒体上发文章、搞宣传的人,大多不是学生,也不是一线的教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让那些在媒体上发文章、搞宣传的人真的来学校里读上一段时间书,或者让他们教上一段时间书,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在现行的“3+X+大综合”考试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下降了!
到了高三,原来“3+2”的时候要学五门课程,变成了现在的九门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面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减轻吗?这种情况下,他们连一般的考试都招架不过来,又何谈特长的发挥?又何谈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大综合”是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那么几道题是穿插了几门课程的内容,考生必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解答的。就是这样的题目,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能够解答正确就是高素质,不能够解答素质就不高吗?我看未必!
在实践中发现,在解答一些理科知识多的题目时,选报了文科的学生就明显地吃了亏。
以2002年的综合卷来说,有一道题目的化学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此题分值又大,考出的结果是:化学班学生的综合科成绩,明显超出其它班级许多!命题者发现此情况后,在2003年的高考中,干脆就说明以后不再出学科间综合题,而且试卷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各占一定比例,题目也是侧重学科内基础知识的考察。
呜呼,既然如此何必这样!可见“大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已经丧失,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实情又没有缓解,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还要坚持?而且还要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呢?改进综合卷出题的做法无疑是有进步的。但是,这就好比我们做数学题,在你下手做题的时候,只要你的入手点是错误的,以后再怎么精确地运算,所得的数据结果都是错误的!
也许有人要说:我考察的是学科内基础知识,不用增加课时的,高一、高二的知识就足够了。增加课时是你们学校自己找的麻烦,增加教师配备,增加课时,增加学生负担也是你们学校自己搞的,是要受批评的做法!
道理虽可讲得过去。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考察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了高二的毕业会考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在高三再考一次?(兴许是怕忘记了吧?)如此看来,高二的毕业会考岂不失去了意义?人们还有一问:在当今社会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追求名校的情况下,哪个学校敢把考试当儿戏?,哪个学校敢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要是高考要考的内容,哪一个章节、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类型的题目,不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不经过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就能够巩固?关系到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