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     ┌識………業種發識,牽引投胎(2)
世∥     │名色……識心是名,精血是色(2)
十∥現在五支果┤六入……六根完具,隨境入塵(2)
二∥     │樱鶋m相偶,名之為樱2)     (2)苦 道
因∥     └受………對境分別,感覺苦樂(2)
緣∥     ┌愛………於所對境,起貪愛心(1)
表∥現在三支因┤取………欲望開展,追求妄取(1)
 ∥     └有………因妄取故,即成業有(3)
 ∥未來二支果┬生………依所造業,償報受生(2)     (3)業 道
       └老死……既然有生,難免老死(2)
 

    己二:破聲聞四諦法
 
    【原經】無苦、集、滅、道。
 
    【預釋】此空四諦也,苦、集、滅、道,謂之四諦。又名四拢B,謂拢咚蛑胬恚来怂姆ǘ蘅梢猿踩肼},故名四拢B;此為聲聞所修之法。聲聞為佛教中的一類小乘拢撸麄円驗槁劮鹬暯潭_悟的,故稱為聲聞。到底悟得什麼?受了佛陀的開示,了解到三界生死無限「苦」迫(苦諦);同時又知道苦的根本是由貪瞋痴等,縱身口意造諸惡業積「集」而成的(集諦);能夠把它——貪瞋痴斷滅,即能離苦而獲到解脫寂「滅」之樂(滅諦);但要離苦斷集,必須修「道」(道諦)。 
    這裡有個問睿豢刹恢模∷^聽聞佛陀四諦道理而開悟的一群眾生叫做聲聞,當知佛在世時有佛說法,佛滅後,雖無佛直接說法,卻有佛的遺教——一切經典流傳的間接說法。得著這些遺教啟示而覺悟四諦真理的眾生,都可以稱為聲聞拢撸瑏K不一定要親聞佛聲,否則終洠в蟹饻玑岬穆暵劼}者了。那末,三乘拢呤欠鹪谑罆r方有的,佛滅度後就洠в辛藛幔窟@是講不通的。 
    【分釋】一、苦諦:苦是逼迫性(亦即痛惱義),是說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故曰逼迫性。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眾苦充滿」。取要言之有下列五種:一、依自身方面則有疾病老死,铮势冢h陋殘廢等苦。二、依內心方面則有貪瞋痴慢,嫉妒怨恨,憂悲怖懼等苦。三、依外界方面則有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潦瘟疫的災患,虎狼蛇蝎的毒害等苦。四、依人事方面則有刀兵盜伲耆枨趾Γ{壓迫,譏罵嘲誚,怨毀仇殺,妒忌失戀,拘禁刑罰,乃至內亂外患等苦。五、死後則有墮落惡趣苦的可能。總而言之,纏身的有老病死苦,擾心的有貪瞋痴慢,隨時有天災人禍,死後有地獄鬼畜。 
    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為之內苦;依外界所受的苦為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為之共苦;死後所受的苦為之後苦。人們生在這五濁惡世的當中,其所感受的,無論正報(身)和依報(國土及一切外境)都是逼迫的,束俊模kU的,痛苦的,無常的,所以說它為苦諦。 
    既被看出了這些苦,當急設法取消它而去追尋苦的泉源,於是便找出了一個集來。 
    二、集諦: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說的那些苦到底從何而來?非從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賜,更不是人與;乃吾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由自心所起的貪瞋痴等所驅使去妄造一切惡業,依業受報而招集來的,故曰招感性。以其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說它為集諦(它的本身就是見思惑,為招感一切苦法的業因,同時也是三界生死的根源)。
     為了感覺著依業受報,生死無盡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脫的真理——滅。 
    三、滅諦:滅是可證性,謂「滅」去煩惱生死之苦,「證」得涅槃寂「滅」之樂,故曰可證性。亦即「寂滅」的意思,謂煩惱既「寂」,自然生死永「滅」,所以說它為滅諦(指聲聞所證之果——涅槃)。 
    為了要滅苦斷集求證涅槃,因而急求辦法——道。 
    四、道諦:道是可修性,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釀成,同時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因而向上追求斷集的方法(道)。當知業惑一除,則斷證(斷煩惱,證涅槃)兩問睿憧闪r解決了。然而方法是什麼?就是修諸道法,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依之實地真修,便可達到目的——了生死,證涅槃,故曰可修性。又道是能通義,依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達拢兀哉f它為道諦。 
    總之生死等苦無非逼迫為苦諦;貪等業惑能招生死為集諦;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煩惱為滅諦;道品觀法諸修行法門為道諦。亦可說:感受生死業報叫做苦;身心積聚罪惡叫做集;所證涅槃叫做滅;修行門徑叫做道。若連在一起來說:這現實人生畢竟是痛「苦」的,其苦從貪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理想世界(涅槃),應要修「道」而斷滅煩惱。苦是集的結果;集為苦的原因;滅為修道的目標;道為求滅和斷苦的工具。又苦集二諦屬現實界,滅道二諦屬理想界;苦諦是人生問睿B為緣起問睿瑴缰B是證悟問睿乐B是修養問睿
 
苦諦……生死 集的結果。    現實界┬苦諦─人生問睿
集諦……業惑 苦的原因。          └集諦─緣起問睿
滅諦……涅槃 修道目標。    理想界┬滅諦─證悟問睿
道諦……法門 斷證工具。          └道諦─修養問睿
 
     綜觀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例如種子為因,結實是果,若無種子怎能結實。今就四諦來說,集諦是因,苦諦為果。道諦是因,滅諦為果。換言之,集為苦之因,苦是集之果;道為滅之因,滅是道之果。洠в胸澋鹊募颍跄苷懈猩赖目喙蝗魺o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苦是眾生所感的業報,乃三界生死苦果,集是眾生妄起的業惑,乃三界生死苦因,滅是拢咚C的真理,乃出世樂果,道是拢咚薜姆ㄩT,乃出世樂因。苦集二諦是世間有漏因果(苦因苦果),屬迷方面的。道滅二諦是出世間的無漏因果(樂因樂果),屬悟方面的。又苦集二諦是拔苦,道滅二諦是與樂。凡夫迷故以「集」為因而招生死「苦」果;拢呶蚬室浴傅馈篂橐蚨C寂「滅」樂果。前者,是能生因果;苦由集生故(集為能生,苦為所生)。後者,是能顯因果,滅為道顯故(寂滅理性人人本具,不過由道的顯示而已,道為能顯,滅為所顯)。 
    四諦若照順序來說,應該先因後果,謂之集苦道滅。為什麼卻先說果而後說因,為之苦集滅道呢?當然有它的理由:因為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容易化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他斷集;繼之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示之令其修持;意在要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佛陀教化眾生,引誘小機的一種善巧方便,是很值得效法的。 
    以上苦集滅道的道理總算大略講完了,然而為什麼稱它為諦呢?「諦」是什麼意思?它的含義有二:一、審察,二、真實。「審察」即覺知義,是就智方面說。「真實」即不虛義,是就境方面說。意謂「審察」三界生死,「真實」是苦不可令樂,故以苦諦稱之。「審察」貪等業惑,「真實」能感三界生死不能避免,故以集諦稱之。「審察」涅槃理體,「真實」寂滅,永離生死,故以滅諦稱之。「審察」出世道法,「真實」能使眾生離苦得樂,故以道諦稱之。還有一種說法,能審察到苦是由集所招來的,要滅苦果當斷集因,要斷集因當修道法,到了功行圓滿之時,便可永了生死,頓證涅槃。真實徹底明白此理謂之「諦」。 
    凡夫迷此諦理,不知生死是苦(迷苦諦理),反之認苦為樂,認假作真,因而起惑造業(迷集諦理),依業受報,輪迴不息,絕不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迷滅諦理),甘願受苦,永遠做眾生,不肯學佛修行(迷道諦理),此為凡夫迷於諦理而受生死也。 
    拢呶虼酥B理,覺悟三界根本是苦(悟苦諦理),且能審察出苦的來源——集(悟集諦理),同時更知道有寂滅之理可證(悟滅諦理),又明白了各種修行法門(悟道諦理),從此精修道行,達到斷證目的。此為拢呶蜢吨B理而得解脫也。 
    四諦法門,是佛成道後,開始在鹿野苑對五比丘等所說的。一共說了三次,稱為三轉法輪(轉法輪就是說法,這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佛所說法,無非要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到達涅槃彼岸;正如車輪咿D,能夠載人到達目的地一樣,故以轉法輪稱之)。一、示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三、證轉:「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為什麼要連續地說了三次呢?因為眾生的根性利鈍不等故。初、示轉:是直接開示四諦的真相,令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利根人一聞即悟。二、勸轉:佛顧懀У侥切└陨遭g的人,初次聽法恐怕不能直下承當,因是重為警省勸修,中根人聞之即便信受。三、證轉:佛慈廣大,又恐一般根鈍的眾生,一再不能信解,於是引己為證,諄諄地重為勉勵著他們,鈍根的人至此才為覺悟,這叫做三轉法輪。依此法門而修,成就其道果者名為聲聞。按聲聞所證的果位其階段有四: 
    初果須陀洹(譯為預流,又名入流,謂預入拢酥鳎冒巳贪酥侵疅o漏十六心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盡方證初果)。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因為欲界九品思惑只斷六品,尚有三品未斷,所以還要再到欲界來受一次生死故名一來)。三果阿那含(譯為不來,已再進斷欲界殘三品思惑盡,既無欲界煩惱之因,安有欲界生死之果,故不再來欲界受生死,名為不來)。四果阿羅漢【譯為無生,謂不再來三界受生死。由三界斷欲界九品思惑後,在色界第四禪天之五不還天專志用功,進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每界四地,每地九品,共斷八九、七十二品思惑,連前欲界九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完全斷了,則證四果。因為見思二惑是三界生死之因,今因既滅,而果自亡,便不來三界受生,故云無生】,此為小乘之極果也。初果為見道位(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二果三果為修道位(既見真理後,依理修習真觀),四果為無學位(見思惑盡,徹證真諦理,不須更為修學——我生已盡(證苦諦智),梵行已立(證滅諦智),所作已辦(證道諦智),不受後有(證集諦智)。總上四果屬佛教小乘部類——聲聞眾。 
     佛法分為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在出世間又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是個人觀念的佛教——自利,其目標在自了——解脫生死,這是純為出世精神。大乘是大眾觀念的佛教——利他——其目標在救世——普度眾生,這是為超出三界而又適應世間的。因為小乘志在了脫三界生死,求證偏空涅槃為究竟,所以它不肯發心救度眾生,唯獨善其身,故以小乘稱之【乘是咻d的意思,乃一種譬喻:如人乘了舟車,得其咻d,便可到達目的地。佛法能咻d行人由凡夫地而到達拢兀史Q為乘。有大中小三乘的差別,菩薩為大乘,不獨自度,兼能度人,喻如大車(火車)可以廣載,以力量大故。緣覺為中乘,它能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之上。聲聞為小乘,但能自度不能度人,喻如小車(腳踏車)只能自載不能載人,以力量小故】。世間一切諸法根本不離業力和因果的範圍。小乘人既然志在超出三界,求了生死,所以它對於世間的業力因果,如六道輪迴,三界生死等的一切所有法,觀察的十分明瞭,講究的非常透徹。換言之,詳細了解世間萬事萬物的生住異滅,無不受著業力所支配,並且逃不了因果定律。那末,它最厭惡而畏懼的生死,當然也不在例外——業力因果。於是從果尋因,明其所自而著力在業惑方面以求解脫。它覺到諸行無常,悟了萬法無我,求得涅槃寂靜之樂為究竟,這是小乘人唯一的修行目標,四諦法門便屬這一類的。 
    話說轉來,怎樣叫做無苦集滅道?菩薩以般若妙智照見苦等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清淨本然,非僅洠в惺篱g苦集二諦的虛妄,就是出世間的道滅二諦,在真空實相的理體上,卻也洠в兴鼈兊男污E。因為諸法空相中,是絕對否認有生滅修證的。自性空寂本無生死可了(無苦),亦無煩惱可斷(無集),自性具足(功德智慧)本不待修(無道),亦無須證(無滅)。天台大師說:陰入皆如(真如),無苦可捨,煩惱即菩提,無集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