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治标而治本也。)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按∶徇蒙招尤四字义,王注与 
新校正解俱未确。余谓当别是一病,或字有脱误,不得以其下有目冥句而即以目病为解,阙疑可也。目冥耳 
聋,上虚病也,虽似乎虚而非虚也,下实故也。肝胆二经相火寄焉,冲逆而上,故令冥聋。或曰∶经但言下实, 
而子何以知其为火也?曰∶冥聋之病,若非是火,则为精血亏损之候,是上下俱虚矣。今经言下实者,盖谓 
冥聋之病,不尽是虚,宜于肝胆求之,不可一于补肾也。然则何以治之?抑而泻之是矣。)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按∶满,饱闷也, 胀,则内外急迫矣。腹中如是,渐令 胁之间,支 
撑膈塞,其气逆上,令人昏冒者,皆脾胃之病。虚补实泻,令中气条达则善矣。 ,腋上。胁,两肋也。) 
咳嗽上气,病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按∶王本厥在胸中,甲乙经厥作病,今改从之。盖既云上气,不 
必更言厥矣。咳者有声无痰,嗽者有声有痰,咳嗽则气必上。肺病必咳嗽者,肺主诸气故也。然止治其太阴是 
矣,而并治其阳明何也?疏其腑而脏自通也。)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按∶心主火, 
心病必烦,火上炎则头痛。膈中者心所主治,故云病在膈中也。治此之法,泻心不已,更利小肠是矣。按∶诊 
病之法,但取五脏五腑之脉,而不及手少阳三焦、厥阴心包络者,何也?五脏之脉,专配五行,其为病也, 
确有指名。若夫三焦统括一身,包络辅佐心君,而总职在乎相火,游行无定,寄附各经。伯之缺而不言,或者 
其为是欤。)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 
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凡色见黄,皆为有胃气,故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 
面赤目青,皆死也。(无黄色而皆死者,以无胃气也。五脏以胃气为本,故无胃气皆曰死也。) 

内篇卷之二
宣明五气篇
属性:五气,五脏之病气也。宣明者,宣发其义而使之彰明也。凡一十三则,为医宗之要旨,证治之津筏,临病 
所当体认者也。 
五味所入∶酸入肝,(肝合木而味酸也。)辛入肺,(肺合金而味辛也。)苦入心,心合火而味苦也。 
咸入肾,(肾合水而味咸也。)甘入脾,(脾合土而味甘也。按∶新校正云∶“太素又云淡入胃。”)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象火炎上,烟随焰出,心不受秽,故噫出之。按∶噫者,有气无声。心为火脏,火郁 
于内,欲上出而不能,于是闭口内吸,提下郁之气而出于口也。噫,于介切。肺为咳,(象金坚劲,扣之有 
声,邪击于肺,故为咳也。)肝为语,(象木枝条,而形支别,语宣委曲,故出于肝。按∶语者,所以畅中之 
郁也。肝喜畅而恶郁,故为语以宣畅其气之郁。)脾为吞,(象土包容,物归于内,翕如皆受,故为吞也。) 
肾为欠、为嚏,(按,欠,呵欠也,神气昏惰之所致。盖肾藏精,精虚则神气昏惰而欠焉。嚏,喷嚏也,肺气 
外达之所致。肾乃寒水,气易冰凝,肾为肺子,上达于母,则发而为嚏,不独外感风寒为嚏也。)胃为气逆、 
为哕、为恐,(按∶气逆者肺之病也,胃亦何以气逆?盖胃为水谷之海,过饱则上行而为嗳腐。更或停滞不能 
下行,甚且逆出而为呕吐。虽与肺之喘促不同,其为气上冲逆则一也。哕,吃忒也。胃喜热而恶寒,寒入于胃, 
则气滞而为哕,是胃寒则哕也。其或胃火大炽,口必喜冷,或多食梨柿,或过用 
苦寒,以致火为寒抑,气乱而哕,是热极过寒则哕也。肾虚则恐,恐非胃病也。然胃本多气多血,其火最盛, 
火盛则烁水,水虚肾弱,肾不敌胃故为恐。胃病亦恐,不可不知也。)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大肠为传 
道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受盛之气既虚,传道之司不禁,故为泄利也。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溢 
而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按∶灵枢经曰∶“足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 
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是也。)胆为怒,(按∶怒者肝之志,胆其合也。然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 
焉。胆病则偏倚而不能决断,气从其合而为怒矣。)是为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 
并者也。(按∶五脏各有精,有精则有气,注谓火之精气,偏矣。经总言虚而相并,是并者兼并吞并之意。五 
脏之气,弱则见并于所不胜,金弱畏火,精气并于心而心盛矣。心主喜,心盛则气偏胜,于是不当喜而喜, 
喜即是病,病之有余者。治此之法,以恐胜之而已。若余四脏,文虽一例,而义实不同。如心之志为喜,肾之 
志为恐,精气并而入之,则志偏胜,是也。肺之志为忧,而此云悲,然悲从忧生,忧则必悲,义犹可通。若夫 
肝之志本为怒,而此反云忧;脾之志本为思,而此又云畏。夫忧者肺志,胜肝者也;畏者恐之类,肾志也, 
见胜于脾者也。五并之中,不同若此,岂得无说乎?曰∶下文不言乎,虚而相并。盖谓人不虚则已,一虚则不 
惟见并于所不胜,即所胜者亦为其所并,而己之志尽为其所夺。是故肝并夫肺而为忧,脾并其肾而直畏,总为 
一虚之所致。悉而论之,精气并而自得其志者,心肺肾也。精气盛于所不胜以并其所胜者,脾也。精气盛于所 
胜,而反并其所不胜者,肝也。相并之故,皆本于虚。虚而相并,本则独多此语,伯盖自为注解。若如注所言, 
是止言并而非相并矣。) 
五脏所恶∶心恶热,(按∶心虽火脏,然热极即以自焚。) 
肺恶寒,(按∶肺合皮毛,寒气易入,故曰形寒饮寒则伤肺也。)肝恶风,(按∶肝虽属木而主风,然风太盛 
则木折。)脾恶湿,(按,脾本湿土,而性则喜燥,盖湿极则其气滞而不能运化矣。)肾恶燥,(燥则精竭涸。 
按∶肾者水也,以湿为事,水虚则无以制火而病燥,必有精血干槁之患矣。)是为五恶。 
五脏化液∶心为汗,(泄于皮腠也。)肺为涕,(润于鼻窍也。)肝为泪,(注于眼目也。)脾为涎,(溢 
于唇口也。)肾为唾,(生于牙齿也。)是为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病谓力少不自胜也。按∶辛入肺而肺主气,气既病矣,乃辛性宣散, 
少食以开郁滞可也,多食不几耗散真气乎。)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按∶咸本入 
肾,而性阴走血,血生于心。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脉又与心合,咸不宜多食,且有 
心火畏水之义焉。苦本入心,乃其性亦阴,其气坚而兼走骨,骨属阴而质坚也。然骨者,肾所主也。五脏生成 
篇曰∶“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皮毛属肺,言苦入心而补火,火盛则刑金也。今言骨病无多食苦,是苦益 
心而火炽强,水不胜火之义也。心肾为水火之源,咸苦为味中之浊,为害更异,可多食乎,二者所禁与众不同, 
宜分别之。)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按∶肉属脾,甘其味也。筋属肝,酸其味也。 
甘酸为脾肝之正味,食之得宜,自足以补肉而养筋。若肉与筋既受病矣,而又恣其所喜,则补肉者适以消肉, 
而养筋者反以害筋矣,可多食乎。)是谓五禁,无令多食。(按∶本则独多此一语,盖以药食失宜,病必转甚, 
所以谆谆致戒,前言之而末又重言之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骨肉阴静,故阳气从之;血脉阳动,故阴气乘之。) 
阳病发于 
冬,阴病发于夏,(夏阳气盛,故阴病发于夏,冬阴气盛,故阳病发于冬,各随其少也。按∶阳病何以发于冬? 
冬阴气敛,阳不能安,阳邪恶郁故也。阴病何以发于夏?夏阳气泄,阴乃外达,阴邪必随阳而出故也。)是谓 
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邪居于阳脉之中,则四肢热盛,故为狂;邪入于阴脉之内, 
则六经凝涩而不通,故为痹。按∶注脉字太凿,只云阴分阳分是矣。)搏阳则为巅疾,(邪内搏于阳,则脉流 
薄疾,故为上巅之疾。)搏阴则为喑,(邪内搏于阴,则脉不流,故令喑不能言。按∶难经云∶“重阳者狂, 
重阴者癫。”巢元方以邪入于阴则为癫。脉经云∶“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于阳则狂, 
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喑。”全元起云∶“邪已入阴,复传于阳, 
邪气盛,脏腑受邪,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今复传于阴,脏腑 
受邪,故不能言,是胜正也。”诸家之论不同,今具载之。)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按∶千金方云∶ 
“阳入之阴病静,阴出之阳病怒。”静与怒皆病也。要之静多凶,怒多吉。所以然者,凡病喜阳而恶阴也。) 
是谓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是谓五邪,……死不治。 
(按∶此相克之定例,所谓制于其所不胜,鬼贼相刑,未有不死者也。) 
五脏所藏∶心藏神,(按∶灵枢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神也者,主宰一身而司变化者也。)肺藏魄, 
(按∶灵枢经曰∶“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肝藏魂,(按∶灵枢经曰∶“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 
脾藏意,(记而不忘者也。按∶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按∶灵枢经 
曰∶“意之所存谓之志。”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本生成之根,为胃之关,是以志能则命通。 
又杨上善云∶“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右为命门,藏精。”)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壅遏荣气,应息而动也。)肺主皮,(包裹筋肉,间拒诸邪也。)肝主筋,(束 
络机关,随神而运也。)脾主肉,(复藏筋骨,通行卫气也。)肾主骨,(张筋化髓,干以立身也。)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按,目得血而能视,视久则目力竭而血伤。)久卧伤气,(按∶气随动而运,卧久 
则气懈怠而不行。)久坐伤肉,(按,包藏脏腑,拥护筋骨,而丰满于一身者,肉也。肉也者,外静而内动, 
气血流焉,脾胃应焉。若久坐,则气血凝滞而肉疾矣。)久立伤骨,(按∶骨者身之干也,挺直不仆,惟骨是 
赖。若立之太久,不无痿弱之患矣。)久行伤筋,(按∶维系肢节而能屈伸俯仰者,筋也。以动为用,以静为 
养,可以行而不可以久。若久行,则不无阻弛之患矣。)是谓五劳所伤。(五者之用,缺一不可。用之太过, 
则劳伤矣。经脉别论篇曰∶“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之谓也。) 
五脉应象∶肝脉弦,( 虚而滑,端直以长也。)心脉钩,如钩之偃,来盛去衰也。脾脉代,( 而弱也。) 
肺脉毛,(轻浮而虚,如毛羽也。)肾脉石,(沉坚而搏,如石之投也。)是谓五脏之脉。 

内篇卷之二
脏气法时论
属性:人之五脏,本应四时,故行不合时则病,治不合时则乖,是故贵乎法时也。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 
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 
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按∶主时者贵,非时者贱。顺时则间而生,逆时则甚而死。)帝曰∶ 
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厥阴肝脉,少阳胆脉,肝与胆合,故治同。)其日甲乙。 
(东方木干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性和缓。按∶全元起云∶“肝苦急,是其气有余。”)盖肝为 
将军,多气善怒,相火寄焉。其证其脉,病则必急,是其常也。治肝之法,先泻后补,是矣。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心与小肠合,故治同。)其日丙丁。(丙丁为火, 
南方干也。)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酸性收敛。按∶全起元云∶“心苦缓,是心气虚。”盖心生血而为一身 
之主宰,善动多虑,其血易亏,病则缓弱,是其常也。然缓则必散,故欲补心,必用酸收。)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太阴脾脉,阳明胃脉,脾与胃合,故治同。)其日戊己。(戊己为土, 
中央干也。)脾苦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