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6-素问经注节解-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太阴脾脉,阳明胃脉,脾与胃合,故治同。)其日戊己。(戊己为土, 
中央干也。)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性坚燥。按∶脾者土也,土虚则不能制水而湿胜,湿胜则濡泻, 
濡泻则脾愈虚,故脾病常苦于湿也。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 
脾得苦而湿去矣。)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太阴肺脉,阳明大肠脉。)其日庚辛。(庚辛为金,西方干也。)肺苦气 
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性宣泄。按∶元起云∶“是亦为其气有余。”盖肺主诸气,无病则顺而下行,病则气 
上逆矣。然上逆之故,多本于火,利用苦寒以泄其热,则转逆为顺矣。)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少阴肾脉,太阳膀胱脉。) 
其日壬癸。(壬癸为水,北方干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辛性津润。按∶日用 
而日竭者水也,故肾苦燥。燥则津液枯,腠理闭,上下之气不通矣。然欲开而通之,非辛不可。辛走肺,肺为 
肾之母,降下之令操焉。母得益,自能养其子,于是腠理开,津液致,气自通而燥自润矣。) 
病在肝,愈于夏,(子制其鬼也。余同。)夏不愈,甚于秋,(子休鬼复王也。)秋不死,持于冬,(鬼 
休而母养,故气执持于父母之乡也。)起于春。(自得其位故复起。)禁当风。(风气通于肝,故禁勿犯。 
按∶此言四时生克之例也。)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按∶ 
此言日期生克之例也。)肝病者,平旦慧,(按∶木王之时故。)下晡甚,(按∶金王之时故。)夜半静。(按∶ 
水王之时故。此言时刻生克之例也。五行相生相克,自是不易之定例,而此篇所载,一脏之内,文义似同,然 
实有四时、日期、时刻三折之异。否则前言愈于夏矣,继又言愈在丙丁,如此之类,不几重袭无味乎。王注与 
元起注本并皆蒙混无别,真缺憾也,今厘正之。后四脏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按∶ 
此言一脏补泻之例也。肝何以欲散也?盖肝者木也,木性生发,喜畅而恶郁,故肝郁则病,经曰∶“木郁则 
达之。”是也。欲散肝郁,莫如用辛,辛既能发散肝郁,是散之即所以补之也。然味之入肝者酸也,以酸治肝, 
正宜云补,而此反云泻者何也?凡病在某脏,欲用某药以治之,而苟不得其气之相习者以引之,则必拒而不得 
入。故欲治肝病,必用味之酸者以为引,而后肝病可治也。是酸之为味,虽以收敛为功,而亦有宣泻之用焉。)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热则心躁,故禁止之。)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 
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按∶火王故也。)夜半甚,(按∶水王故也。)平旦静,(按∶木王故也。) 
心欲耍,急食咸以 之,用咸补之,甘泻之。(按∶心为牡脏,主血与火,以阳为事,阳盛则亢,故病则欲 。 
善于 者,莫过于咸,咸者水也,以水治火,则火自息而心自宁,故 之即所以补之。然 之为言柔也,心火 
易亢而欲其柔软也。若欲折其上逆之势而使之下泄,则又宜用甘,甘性缓而善于泄热也。)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温湿及饱, 
并伤脾气,故禁之。)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 
日慧,日出甚,下晡静。(土王则爽慧,木克则增甚,金扶则静退,亦休王之义也。按∶ 音经,日昃也。)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按∶脾与胃相连,故胃喜缓,脾亦欲缓。然味之缓者莫如甘, 
以甘缓脾,归其所喜,脾得补矣。若纯用甘而补太甚,则又宜泻之以苦。夫苦者甘之反也,甘多则热,自不得 
不泻之以苦寒也。按脾本喜甘而恶苦,其泻其补,脾脏之正义也。若余四脏所欲,皆非本脏所喜,盖举其既病 
而言也。细阅文义自明。)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恶寒气故禁之。 
灵枢经曰∶“形寒寒饮则伤肺。”饮尚伤肺,其食甚焉。肺不独恶寒,亦畏热也。)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 
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金王则慧,水王则 
静,火王则甚。)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收敛故补,辛发散故泻。按∶辛之为味, 
专主发散,故其为泻,是其本性。非若肝肾之泻,必借酸咸为引而后能泻也。)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HT 热食温炙衣。(肾性恶燥 
故禁之。)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 
四季甚,下晡静。(水王则慧,土王则甚,金王则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按∶肾 
何以欲坚也?肾者水也,水一而已,一水不能胜五火,故水亏则肾气痿弱,是以肾病欲坚也。以苦坚肾,是肾 
又以苦为补也。咸泻之义,与肝同。)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邪者不正之目,风寒暑湿饥饱劳逸皆是也,非唯鬼毒疫疠也。)至其所 
生而愈,(按∶其所生,我之所生也。)至其所不胜而甚,(按∶我所不胜,克我者也。)至于所生而持,(按∶ 
所生,生我者也。)自得其位而起。(居所王处,谓自得其位也。按∶此总结以前五脏间甚生死之期也。)必先 
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按∶间,少愈。甚,病剧。间生而甚死也。间音闲。)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厥阴脉,自足而上,坏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膈,布胁肋, 
故两胁下痛引少腹也。其气实则善怒,灵枢经曰∶“肝气实则怒。”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 
将捕之。(肝厥阴脉,自胁肋,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胆少阳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至目锐 后。故病如是也。恐谓恐惧,魂不安也。按∶KT 音荒。)取其经,厥阴与少阳。(经,经脉也,非其 
络病,故取其经也。)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 
胆少阳脉,支别者,从耳中,出走耳前。又支别者,加颊车。又厥阴之脉,支别者,从目系,下颊里。故耳聋、 
不聪、颊肿 
也。是以上文兼取少阳也。)取血者。(脉中血满,独异于常,乃气逆之诊,随其左右,有则刺之。按∶自此 
以下五段,言五脏之证虚实不同,宜按经而施治也。肝实则怒,气盛故也。虚则恐,气馁故也。如人将捕之, 
善恐之状也。肝为脏,胆为腑,取经必兼脏腑者,治脏不愈,兼治其腑自愈。注以为取厥阴以治肝气,取少阳 
以调气逆,即连下文,谬误甚矣。下复言气逆者,谓肝寄相火,其气易逆,气逆则又有三者之病见于上部也。 
一无所闻谓之聋,不聪者闻而不明也。取血者,针砭也。若前取经,则兼药石针刺而言也。)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心少阴脉,支别者,循胸出胁。又手 
心主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其支别者,亦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 
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又心少阴之脉,直行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上出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 
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又小肠太阳之脉,自臂 ,上绕肩甲,交肩上。故病如是。) 
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手心主厥阴之脉,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胁。 
心少阴之脉,自心系下膈络小肠。故病如是。)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 
喉。故取舌本下,及经脉血也。)其变病,刺 中血者。(按∶变病,谓与初起之病不同也,注作呕变,误矣。 
手少阴之 ,在掌后脉中,去腕半寸,当小指之后。)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脾象土而主肉,故身重肉痿也。痿谓萎无力也。 
脾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循指内侧,上内踝前廉,上 内。肾少阴之脉,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趋足心, 
上内,出 内廉。故病则足不收行,善 ,脚下痛也。按∶王本善肌,甲乙经作善饥,是也,从之。)虚则 
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脾太阴脉,从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 
故病如是。灵枢经曰∶“中气不足,则腹为之满,肠为之鸣。”)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少阴, 
肾脉也。以前病行善 ,脚下痛,故取之而出血。按∶注以善 脚痛为肾病,故取经兼及少阴,是也。但足不 
收行,亦是肾病,注乃遗漏何也?!又经言脾病,如痰气壅滞则身重,火盛于府则善饥,其为实病无疑也。 
至于肉痿、足不收行及痛等证,有似于虚,而不知火善消烁故肉痿,湿痰下注则不能行而且痛,火燥筋急则 
善,病有似虚本实者,不可不知也。然此本言脾经之病,何以及肾?盖土实则乘其所胜而侮水,故脾经之病 
且并传及于肾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 、足皆痛。(肺藏气而主喘息,在变 
动为咳,故病则喘咳逆气也。肺养皮毛,邪盛则心液外泄,故汗出也。肾少阴之脉,从足下上循 内,出 内廉,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今肺病则肾脉受邪,故尻、阴、股、膝、髀、 、 、足皆痛,故下取少阴也。 
按∶肩背痛,注不明确。盖惟喘咳故气逆,惟气逆于上故肩背痛也。)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气虚少, 
故不足以报入息也。肺太阴之络,会于耳中,故聋也。肾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今肺虚,则肾气不足以上润于嗌,故嗌干也。)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正谓 内侧内踝 
后之直上,则少阴也。按∶此肺病也,亦何以并及于肾?盖肺者母也,肾者子也,母病必及其子,相因之势也。)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肾少阴脉,起于足而上循 ,复从横骨中,挟脐循腹里, 
上行而入肺,故腹大胫肿而喘咳也。肾病则骨不能用,故身重也。肾邪攻肺,心气内微,心液为汗,故寝汗出 
也。胫既肿矣,汗复津泄,阴凝玄府,阳烁上焦,内热外寒,故憎风也。)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意不乐。(肾少阴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然肾气既虚,心无所制, 
心气熏肺,故痛聚胸中也。足太阳脉,从项下行而至足。肾虚则太阳之气,不能盛行于足,故足冷而气逆也。 
清谓气清冷,厥谓气逆也,以清冷气逆,故大腹小腹痛。志不足则神躁扰,故不乐也。)取其经,少阴、太 
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肝性喜急,故食甘物而取其宽缓也。)心色赤,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心性喜缓,故食酸物而取其收敛也。)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肺善气逆,故食苦物而取其宣泄也。)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究斯宜食,乃调利机 
关之义也。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柔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故应脾宜味,与 
众不同也。)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肾性喜燥,故食辛物而取其津润也。)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 ,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用五味而调五脏,配肝以甘、心以酸、脾以咸、肺以苦、肾以辛,各随其宜,欲缓、欲收、欲 、欲泄、欲散、 
欲坚而为用,非以相生相养而为义也。按∶此前王本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 ”十字,而此一段,王本又刻 
在篇末。详察字义,前十字已具于此段内,因去之,移此段补之,庶几上下文义不致参错云。) 
毒药攻邪,(辟邪安正,唯毒乃能,以其能然,故通谓之毒药也。按,邪者不正之气,所以害人正气者也。 
欲扶正不得不攻邪,是非毒药不可。然所谓毒药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