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 录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1、商品
2、交换过程
3、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4、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7、剩余价值率
8、工作日
9、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0、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1、协作
12、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3、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5、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6、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17、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18、计时工资
19、计件工资
20、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21、简单再生产
22、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4、所谓原始积累
25、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序言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
2、生产资本的循环
3、商品资本的循环
4、循环过程的三个
5、流通时间
6、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7、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9、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
10、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11、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12、劳动期间
13、生产时间
14、流通时间
15、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16、可变资本的周转
17、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18、导言
19、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20、简单再生产
21、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序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成本价格和利润 ;
2、利润率 ;
3、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
4、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
5、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
6、价格变动的影响 ;
7、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8、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9、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0、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11、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
12、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3、规律本身 ;
14、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
15、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16、商品经营资本 ;
17、商业利润 ;
18、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
19、货币经营资本 ;
20、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21、生息资本 ;
22、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
2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
24、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
25、信用和虚拟资本 ;
26、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
27、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
28、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
29、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
30、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 ;
31、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续) ;
32、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III(续完) ;
33、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
34、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
35、贵金属和汇兑率 ;
36、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37、导论 ;
38、级差地租:概论 ;
39、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I) ;
40、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II) ;
41、级差地租II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
42、级差地租II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
43、级差地租II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
44、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
45、绝对地租 ;
46、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
47、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48、三位一体的公式
49、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50、竞争的假象
51、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52、阶级
第一章
商 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
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
47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现代庸俗经济学用“效用”来解释这种需要和满足,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价值学说(这个学说是由马克思之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马克思进行了继承),并以此来否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物都有内在的长处,这种长处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如磁石吸铁的长处就是如此。”(尼古拉·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1969年伦敦版第6页)磁石吸铁的属性只是在通过它发现了磁极性以后才成为有用的。】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任何物的自然worth[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年),载于《约翰·洛克著作集》1777年伦敦版第2卷第28页)在十七世纪,我们还常常看到英国著作家用《worth》表示使用价值,用《value》表示交换价值;这完全符合英语的精神,英语喜欢用日耳曼语源的词表示直接的东西,用罗马语源的词表示被反射的东西。】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流行着一种法律上的假定,认为每个人作为商品的买者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商品知识。今天的消费者面临同样的问题。】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未必都是实在的商品体,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只是“服务”这种“物”,在使用或消费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费的过程中存在并得到实现。而且“服务”这种使用价值的量不大容易计量,一般与它所作用的实在商品体的量有关。显然,炒两盘同样的菜所包含的服务的量是炒一盘同样的菜所包含的服务的量的两倍。由于使用价值才是构成一个社会的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股票市场的涨跌并不代表一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或减少。而且发明创造对一个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发明创造增加物的有用性,也就增加了使用价值或使得使用价值的增加成为可能。象铁矿石和石油都是由于制铁和石化技术的出现而成为有(使用)价值的或更有(使用)价值的财物。
48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就是一物和另一物、一定量的这种产品和一定量的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列特隆《论社会利益》,'载于'德尔编《重农学派》1846年巴黎版第889页)现代西方效用价值论用不同的商品对同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替代关系来定义价值,只是站在有钱的社会寄生者的角度表达其对不同商品价值的看法,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卖(又鸟)蛋者肯按5元/公斤的价格卖出自己大量拥有的(又鸟)蛋,并按4元/公斤的价格买入两根黄瓜,同时卖黄瓜者肯按4元/公斤的价格卖出自己大量拥有的黄瓜,并按5元/公斤的价格买入半公斤(又鸟)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尼·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1969年伦敦版第6页)或者象巴特勒所说:“物的价值正好和它会换来的东西相等。”】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用马克思身后才发展起来的概率论的术语来说,一个商品或一个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但这个随机变量有一个确定的,并非偶然的和纯粹相对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就是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马克思在下面谈到的就是这个期望交换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百多年来,一直在结合人类在各个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来发展他们那似是而非的理论,而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却仍然只会用简单的加减乘除来进行研究,当然就会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显得过时了。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
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吨(这里原是一个英制单位,打印不出来,故用“吨”代替,以下同。)铁。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吨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
49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现代庸俗经济学用供求关系和效用来解释交换价值的形成。实际上供求关系和效用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随机部分,而不能解释交换价值内在的期望值。按现代庸俗经济学的解释,之所以1夸特小麦=a吨铁,是因为这两者带给交易者的边际效用是相同的。由于边际效用纯属个人的主观感受,因此,如果市场上都按上式进行交易,那就意味着所有的交易者的主观感受完全一致,用概率论的术语说,既然每个人的主观感觉是无限的或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因此,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为零,即它是几乎不可能的。于是,如果我们观察到某个市场上的交易都在或大多数都在按同一等式进行交换时,效用论要么破产,要么需要假定存在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效用期望值,而分析这个期望值是如何存在的,就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