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功一定有方法(完全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功的规律表明:改变,会遵循一定的轨迹,即:结果决定于行为,行为决定于态度,态度决定于信念,信念决定于自我期望。有什么样的内心期望,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接着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事态度以及什么样的行为,因此,也就有了什么样的结果。
在你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结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认为自己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你的结果常常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积极思维者,得到积极的结果;消极思维者,得到消极的结果。人,有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二、ABC情绪理论
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有一个著名的“ABC情绪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即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
第一个秀才之所以落得个名落孙山的结果(C1),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枯竭,而文思枯竭是因为情绪不好,情绪不好又是因为他看到令他感到“触霉头”(B1)的棺材(A)。
另一个秀才之所以金榜题名(C2),是因为他考场上文思泉涌,而文思泉涌是因为情绪高涨,情绪高涨又是因为看到令他感到“好兆头”(B2)的棺材(A)。
现实生活中,有人会因为失败而跳楼,也有人会因为战胜失败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有人会因为对手强大而畏惧,也有人会因为挑战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为巨人;有人会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抱怨产品,抱怨公司,抱怨顾客,也有人因为产品卖不出去而创新出大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与新服务;有人会因为受不了上司的严厉而每每跳槽走人,也有人会因为“严师出高徒”而使自己能胜任更复杂的工作,最后不断晋升到高位。
所有的一切皆验证了艾利斯的理论,也正如叔本华所言: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对某一客观事物,你是如何思考的,你就有什么样的看法;你有什么看法,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对事物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且每个人都必定要为自己的看法承担最后的结果。
消极思维者,对事物永远都会找到消极的解释,并且总能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最终得到了消极的结果。接下来,消极的结果又会逆向强化他消极的情绪,从而又使他成为更加消极的思维者。
典型的消极思维如美国法学家墨菲著名的“墨菲定律”: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看上去那么容易;办任何事情所要花的时间比你想像的都长;问题往往出在你认为最不会出问题的地方。墨菲认为任何事情,只要能往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往那个方向发展。这就像考试,你没有复习到、最怕出问题的章节往往最容易出问题。
消极思维者的特征
*总是在关键时刻怀疑自己,散布疑云。
*会尽量将自己的消极情绪传染给他人。
*永远悲观失望,抱怨他人与环境。
*因为自己行为消极,最终会让仅有的希望彻底泯灭。
*常常自我设限,让自己本身无限的潜能无法发挥。
整天生活在负面情绪当中,使人不能享受人生固有的乐趣。
其实,并非事事如墨菲所言,秀才的故事以及艾利斯理论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事物结果的根源并非该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对该事物的信念、评价与解释。即:一切的根源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有权对该事物做出不同评价的我们自己——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
积极思维者对事物永远都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最终得到积极的结果。接下来,积极的结果又会正向强化他积极的情绪,从而又使他成为更加积极的思维者。
积极思维者的特征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都能鼓励自己。
*并且会尽量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周围的同伴。
*永远积极乐观、从不抱怨。
*总是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他总能让希望之火重新点燃。
*从不自我设限,因而能激发自身无限的潜能。
*整天都生活在正面情绪当中,时刻都在享受人生的乐趣。
三、理性思考与非理性思考
如果我们的思考是理性的,我们就能得到更接近客观的评价。总能快速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反之,如果我们的思考是非理性的,我们对问题的看法立即就会给自己带来困扰,并且在错误的判断中难以自拔。
下面几则“非理性思考”案例,让我们对照自己,作一番自我剖析,看看自己是否也曾陷入过非理性思考的泥潭。
非理性思考1。如果事情不照自己所期待的样子发展,那可就糟糕了。
    例如,原来计划今天可以交报告,结果却交不出来而一直都在担心上司责难。这种想法是不合理性的,因为受挫折是正常的事情。理想与现实常会有差距,因此而沮丧不仅不能改变情况,还会使情况更糟。若无法改变情况,最理性的办法是去接受它。挫折可以不造成困扰,只要你不认为每件事都必定会获得满意即可。
有理性的人避免夸张不愉快的情况,而是尽力继续面对它,并积极地去改变它。
非理性思考2。每一个人绝对需要别人的喜爱与称赞。
例如,“被别人批评时,心里就难过得不得了”,这很自然,但是“被所有人喜欢”是个难以达到的目标。若一个人致力于此,他将变得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变得更不安全及更多自我失败的行为。
一个人也不一定需要被喜爱,因为有理性的人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兴趣与需求都牺牲在为获得别人的称赞上,而更多体现在让自己去表达爱,或成为可爱的人、具有创造力的人、不过分依赖于别人的人。
非理性思考3。人人都会依赖他人,并应该找一个更强的人去依赖。
例如,“我妈妈什么都不会,害得我没办法完成家庭作业”。依赖会造成独立、个性化与自我表现的失败。它使人不能学习,没有安全感。
有理性的人是独立、负责的。他们只在需要时才寻求帮助。
非理性思考4。过去的经验是现在行为的决定因素,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例如,“小时候被强暴,使我没有办法再谈恋爱”,“离婚后再也没有人会娶我”。事情恰恰相反,过去一些必要的行为在现在并不成为必要,过去的解决方法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问题。过去的影响常会成为一个人逃避和改变自己的借口。其实,要克服过去的影响并非不可能,有理性的人认为过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分析过去的事情以改变自己现在的状况。
非理性思考5。逃避困难比面对困难要容易。
例如,“我何必这么辛苦,反正也没有人要求我”。逃避只会给日后带来更多问题及自信的失落。况且容易的生活并非快乐的生活。有理性的人会认识到,具有挑战性、责任感的人生,才是令人愉快的人生。
非理性思考6。对于不一定会发生的糟糕的事,也应该给予密切的注意。
例如,“外面交通太乱了,会不会发生车祸”,“先生太英俊,会不会有外遇”。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过分的忧虑或担心,①会阻扰人们对危险事件作客观的评价;②会造成干扰:③夸张事情:④不但不能阻止不可避免的事件,反而会促成事件的发生;⑤制造更多更糟的事。
有理性的人会认识到潜在的危险并不足惧,焦虑不仅不会阻止事情发生,而且还会对人造成伤害;他所采取的行动是面对它,战胜它,并证明它不那么可怕。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困惑其实都直接根源于我们非理性的看法。
错误的用词,会带来错误的看法。
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错误公式一:将“喜欢”误解为“应该”。
非理性看法:我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非理性缺陷:万一得不到,你立即会出现困扰。你会觉得是别人
欠自己的,他不给你,你会抱怨他。
理性看法:  我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
理性好处:  万一得不到,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少了一份额外的奖赏而己。
错误公式二:将“暂时还没找到方法”误解为“不可能”。
非理性看法:我不可能富甲天下。
非理性陷阱:因为自我设限,你将不会找方法。结果你一定真的不可能做到。
理性看法:  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富甲天下的方法。
理性好处:  你注意的焦点将会自然而然集中在找方法上。只要你是一定要,而且坚持到底,你总可以做得更好。
错误公式三:将“很难”误解为“没有办法”。
非理性看法:我没有办法每天准时上班。
理性看法:  我很难做到每天准时上班。
错误公式四:将“暂时还没有成功”误解为“失败”。
非理性看法:我又失败了。
理性看法:  看来我这次暂时还成功不了,我怎样才能成功?
错误公式五:将“可能”误解成“一定”。
非理性看法:我一定没有音乐细胞。
理性看法我:可能没有音乐细胞。
错误公式六:将“我生气”误解为“他使我生气”。
非理性看法:都是弟弟使我生气。
理性看法:  我在生弟弟的气。
错误公式七:将“到目前为止”误解为“永远如此”。
非理性看法:我的英文永远都学不好了。
理性看法:  我的英文到目前为止还没学好。
错误公式八:将“有些”误解为“所有”。
非理性看法:所有的客户都不买我的产品。
理性看法:  有些客户还没有买我的产品。

换一个字眼,换一种看法;
换一种思维,换一片天空。
让我们扪心自问:
我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自己成功吗?
  
第三章 信念 是你的看法在左右你的结果
一、信念的力量
美藉华人科学家林先生是我的一位朋友,他个人已拥有24项国际专利。有一次林先生回国,飞机途经地中海上空,突然飞机发生故障,出现剧烈的颠簸。机上的人群开始由紧张而骚动,空中小姐尽力想控制局面,然而极度恐慌的人们仍然是慌作一团。
林先生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发抖,紧咬的牙关都渗出了血丝,脑袋完全一片空白。什么金钱、地位、荣誉,什么父母家庭、妻子儿女,此刻早已被吓得烟消云散,所剩的就只有对死亡本能的恐惧。然而,无意间他瞥见了邻座有一位客人,非常奇怪,他居然一脸安详,在那里祈祷,可能是个教徒,在那里祈求上帝保佑。
后来飞机最终还是奇迹般地迫降成功。
飞机着陆后,可能是受惊过度,林先生发现自己好几分钟居然站都站不起来。但是,他看到那位邻座的客人却从容地拎着行李走下飞机。一下飞机,只见他把皮箱往旁边一放,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感谢上帝。完毕,他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若无其事地拎着行李离开了机场。
林博士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本应该可以坦然面对死亡,可他想为什么当时自己就是无法控制那本能的恐惧感,而那位教徒却可轻易做到?这次事件对他刺激很大,这倒不是因为飞机事故本身,而是因为后来他终于“悟”透了其中的奥秘。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在飞机出事故的整个过程中,那位教徒满脑子都是“上帝保佑,快来搭救我”。试想,一旦飞机安全着陆,他会怎么想?哇,上帝果然无所不能,感谢上帝;如果飞机真的失事了,他又会怎么想?奥,上帝,我很快就能在天堂见到你了,感谢上帝。也就是说,不管飞机失事与否,面对死亡,这位教徒此刻都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因为她有一个信念:上帝与我同在!
这位教徒,因为坚信“上帝与我同在”,因此即使面对死亡,也处事不惊;林先生因为对“死亡”没有足够牢固的信念,因此当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