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武将列传-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人民的麻烦而已。这样的论点当然是正确的,只是把郑和的航海记录以及技术书全都烧毁这件事就很要不得了。

  也因此,世界历史的转捩点就在十五世纪。大约一四三三年的时候,郑和的航海结束了。而在一四五○年左右,其航海记录完全遭到烧毁。另一方面,瓦斯科·达·格马发现印度洋的航路,则是在一四九七年,也就是十五世纪末的事。在那之前的一四九二年,还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十五世纪可说是海的支配权由亚洲转移到欧洲的时期。而且和中国人不同,对欧洲人来说,所谓的远征乃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实行的,于是之后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对东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历史了。

  很可惜的,“中国支配海的时代”在就此结束,而明这个国家也变得非常保守。

  这时开始的,还有万里长城的建设。长城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专门防卫用的,因此建筑这种东西本身没有什么坏处,不过和永乐帝以北京为出击基地向北方和西方出击的做法相比,就显当十分消极而保守了。万里长城之外不出去,海上也不出去,则中国文明自体就成了锁国的状态,虽然国内的商业及民间文化等持续地发展,但对外则不开放。这也使得中国社会往停滞不前的方向而去。是以,郑和的死也代表着将中国对外的窗口加以关闭的意味,具有非常的象征性。

  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详加考量的必要,像刘大夏这样的儒教官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基本上儒教在当时已经比原本孔子所倡导时更加地形式化,而从儒教原理主义看来,提供国家利益这件事本身就是反正义的。这在历代都有相当的议论。因为如此一来,随着国家收入的增加,就一定会有朝廷与商人争利的情形出现。而郑和的远征确实是花费了相当的金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可是如果能够因此而确立海外贸易的路线的话,就长远来说,应该是能够提升利润的。只是提升利润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罢了。在儒教的考量里,财政的再建乃在于俭约。重点就在于:并不是要增加收入,而是要减少支出。因此就要把不能提供即时利益的大舰队远征予以取消,用以减少支出。

  因为有着这种想法的缘故,即使他们是站在他们所谓的正义之上,然而视野却实在是极度地狭小。毕竟人对于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然而从这样的行为使得全中国停滞,以及视野矮小化这一点来看,刘大夏的所作所为在人类史上还是无法原谅的。

  就这样,明进入了非常保守的时代。

  接下来是第八十五位的于谦。这个人本来是个文官,而且从事地方官的工作,被称为于青天。表示他如同宋的包拯被称为包青天一般,是个非常光明正大的人,相当地受到民众仰慕。

  当时,正是明的第六代皇帝,也就是英宗在位的时候。说起这个人,也有相当曲折离奇的命运。英宗皇帝受到宦官的怂恿,亲自带领了军队去与本来并不需要他亲自出动的战争中的强敌作战。在这时的北方,北元早已烟消云散。大概是由于其内部的不断抗争之故,不知何时便已消失,取而代之的,乃是另一支强大的骑马游牧民族。这支部族被称为瓦刺,其族长则叫做也先汗。

  这个人在约十五世纪中的时候,将蒙古高原的东半部加以统一,然后就迫向北京。本来应该是只要能够与明互相贸易往来就可以的,然而当时采取保守姿态的明却断然地加以拒绝。于是他们就马上发挥实力,率领着为数众多的骑兵部队指向北京。说到这里,刚才也提过,没事找事做的英宗就在宦官的怂恿下准备与之对抗。本来虽然没有这样的必要,但最后还是率了五十万的大军进行远征,跟后就留下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事件。

  这两支军队一开始老是相互错过,一直都没有遭遇到,直到八月时,确知了明军所在地的也先汗对明军展开了急袭。由于策略得当,让明军吃了大败战。而英宗就在败战之后穿着锁甲晃来晃去,到处又找不到部下,正当不知要怎么办,只能够隐于树荫之下的时候,却被敌方发现了。由于不管怎么看来,他都不像一名地位低下的兵士,因此就将之拿下,而后一问竟发现是明朝皇帝。由于也先汗根本没想到会俘获明帝,因此自然大喜,就以之做为交易的筹码。也就是说,我可以将你们的皇帝归还,只是你们必须要以财宝或领土来交换的意思。由于瓦刺也没有杀害英宗的意思,因此自然认为这场交易一定会成立,没想到结果却不是如此。

  当时,于谦取得晋升,成为兵部尚书,也就是国防大臣。这个人当初在担任地方知事的时候,要转任之际,当地的人民竟同声哭泣并希望他不要离开,结果一待就待了十九年之久。他不单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好人。

  这时候,除了有要接皇帝回来的意见外,也有认为北京很危险而想要迁都回南京的意见,这些于谦都一一加以斥回,既不答应瓦刺的交易,也不舍弃北京,还任英宗皇帝的弟弟为新的皇帝,建立彻底抗战的机制。

  这样一来当然让也先汗觉得很没趣,于是就以攻陷北京为目标,而全面发动总攻击。于谦在之前皇帝所发出的大军早已四散,而北京早就没有什么兵力的情况下,只好召集义勇兵来守城,好不容易总算守住了北京的城壁没有遭到破坏。就在包围战一直持续下,也先汗终于放弃而退兵。也许也先汗是个容易放弃的人吧!他回去之后竟若无其事般地放了英宗回来。只是,表面上是如此,但是明的新皇帝已经登基,因此让英宗回来大概也是等着看明的宫廷之中是否会发生内斗之类的事,所以应该还是有所期待的才是。

  总之,在也先汗退兵之后,北京是守住了。而当然,对新皇帝来说,于谦乃是最大的功臣,可是就回来的英宗来说,应该要拿他怎么办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到了这个地步,也不可能再行皇位的交换,英宗已经是退位之身,虽然要说可怜也真的是很可怜,但还是只能够将他禁闭于北京城内。

  好了,我们再从新体制的整治这一点来看,由于于谦这个人非常公正严明,因此自然就有不少对其怀恨在心的人。而当新皇帝即位不久便卧病在床的时候,这些对于谦有所怨恨的人就发起了政变,将遭到禁闭的英宗救出,然后再度让其登上帝位。在这事件里,于谦遭到逮捕,并且处了死刑。

  英宗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要将于谦判处死刑,但最后还是核准了,因此于谦就必须要受死。这时的于谦仰天大叫了二次的“皇天后土、皇天后土”。所谓的皇天后土,大概就是指“如父亲般的天空、如母亲般的大地”的意思,也就是说自己在如父亲般的天空和如母亲般的大地的照览之下,是无罪的意恩。只不过,也是有像于谦这样子伟大的人物在死前是不可能有这样泣言的说法就是了。于谦过世,是西元一四五七年的事情。

  不过,不论他究竟有没有哭叫,我个人认为实际上他确实是无罪的。总之,于谦是在这时被杀的,而英宗也就因此复位。后来那些发动复位政变的首谋毕竟是些不怎么样的人,因此后来还是产生了一些问题而失势或死亡。在那之后过了蛮久的一段时间,于谦才因为无罪,而以救国功臣之实回复了他的名誉。

  在这之后,明进入了再没什么够格的名将出现的时期,只是在日本学习世界史时一定会出现一个“北虏南倭”的说法,这指的是北方有骑马民族,而南边则是倭寇——也就是包含日本人在内的海贼。而之后明的历史,就是在朝廷的内部有权力抗争,而外部有北虏南倭的威胁这样的状态下维持着。

  最后,终于轮到接下来的第八十六位王守仁出场了。关于这个人在我“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的文章之中曾经写到过。他以王阳明的名号为人所知,是中国的一位大思想家,不过这一点和这一回的人选是没有关系的。重点在于这个人乃是代表明朝中期的军略家。实际上关于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在文章之中虽然还是都有所述及,不过,光是从王守住这个人的人格来看,就让我个人非常地景仰,因此下面就让我先来说一说他的铁事。

  王守住这个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对行事不正的掌权者相当不齿,并会加以质问。在当时有个非常有力的宦官,由于非常地横行霸道,因此违逆他的王守仁在受到拷问之后还被贬到边疆去。那是个距离首都数千公里远的西南边境,在遥远的旅程之中,跟着他的就只有一个随从而已。等到好不容易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这名随从竟因劳累而倒了下来,而王守仁不但让其休息、找大夫为他看病,还自己去汲水,运送餐食,说道:这一路辛苦你了!一直照顾到这名随从完全复元为止。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王守仁这个人的人格如何,这是一则我很喜欢的轶事。王守仁在战场上的功绩甚多,要全部说完也蛮花时间的不过他最大的功绩还是在于平定宁王之乱这件事上。这个宁王是从永乐帝的弟弟宁王一系所出的子孙,在明朝来说算是名门,而明最后就是因为这一次的乱事而灭亡的。

  再接下来,故事移到有名的第八十七位戚继光。在整个明代之中,如果只能够选出一个人的话,那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戚继光了。他就是独自平定了刚才所说的北虏南倭的人。

  只不过,在说到这个戚继光之前,还有一位并未被我选入百人之中的曾铣。这个人大抵是十六世纪前半的人,他是科举及第的文官,但却是负责守护明朝西北边境的人。曾铣这个人善于用兵,同时还是个胸襟开阔的人,当北方的骑马游牧民族攻来时,他便一一加以击退。特别是有一次在面对十万以上的大军欺压而来咐,他依然以他高明的指挥能力来把对方击退。同时,曾铣这个人对行事不正的高官也十分憎恶,最后竟还因为用了军需物资这种的莫须有的罪而被杀,因此我本来是想将他也列入百人列表之中的,但终究因为人数的限制而不得不将之去除。

  在明的时代中,因不实之罪而被杀死的忠臣甚多,在气氛上显得较为灰暗。第八十一位的徐达如此,第八十五位的于谦、还有第八十八位的袁崇焕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在没有犯下什么罪,而且还立有不少功绩的情况之下被杀的,实在是非常地可惜。算了,事情就是这样,在忠臣此起彼落的时代里,他们的好常不被认同,总之,明被认为是以自己的手而将多数人才杀害的王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好了,现在回到第八十七位的戚继光。这个人是在世代都是武将世家中出生的,最初是在东南的海岸地带,以击退倭寇而活跃。他当初是从士兵的训练及防御体制的整备开始,在海岸筑成堡垒,然后在倭寇逼近之时再进行实战的指挥。以一名剑士的身份来说,戚继光的剑术也十分地高超,据说他使的是一套名为龙行剑的剑法。在戚继光之外,还有俞大猷和胡宗宪等,这些人也都是讨伐倭寇的名人,只不过毕竟还是戚继光较为有名,而且也相当受到民众的欢迎。对了,还有一个人叫做徐渭,他是在胡宗宪底下当参谋的,字文长。这个人不光是精于兵法,同时在诗、散文、书、画、戏曲等方面也都可说是一流的人才。只是他后来因为一点小事而把妻子给杀掉,被关入牢狱之中,释放之后则在各地流浪直到死亡,可说是一个狂傲的天才。

  西元一五五七年,戚继光击溃了海贼的大部队,同时还俘虏了其首领王直。这个叫做王直的人,和当时的许多人相同,既为海贼的首领,同时也是名海上商人,当日本初次有葡萄牙的船只漂流而至之际,根据日本史里的说法,负责担任翻译的就是他。由于王直并不会说日本语,因此当时搭上葡萄牙人船只的他,应该是利用笔谈的方式来与日本人沟通的。

  戚继光这个人之所以厉害,乃是在于他在平定了倭寇之后,接下来就来到了西北方的边境。本来至今以前一直都是以海贼为对手的他,这次竟要以骑马民族为对手,然而他还是依次将自蒙古方面南下的骑马民族一一击退。以武将来说,算是全方位的人才,在海上能作战,在陆上也能作战。这个人在对付倭寇时的研究对策后来也传了下来,之后也一直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

  戚继光因为相当地受到当时明的宰相张居正——这个人也相当地有名,在世界史的教科书中一定会提及——的信任,所以没有后顾之忧。然而在张居正死了之后,戚继光就不再得到朝廷的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