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就成熟人格的实用通书心理医生-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模仿言语反应吹气。在小昆被关进屋子后的第三天,成人甲对他进行了为时80分钟的训练。小昆在椅子上坐着,面对着甲;实际上,他被用东西限制在椅子上,离不开。一开始,要小昆模仿的行为是吹气,其目的是在为以后让小昆模仿“po”音作准备。研究者曾见小昆自发地表现过吹气动作,却从未模仿成人做过吹气动作。因为,在物体的使用训练中,甲见过小昆学着他吹口琴,甲便选择了从吹口琴开始,小昆模仿这种行为毫无困难。然后,甲把口琴放在离口边远一点的地方吹,要小昆也学着做(口琴拿在甲手里)。这样,小昆必须用更大的力气,才能使口琴发出声音。这样进行了30次,小昆仍没有把口琴拿在自己手上吹的愿望。15分钟后,甲离开了房间。接着,成人乙进来了。乙想让小昆模仿着吹动风车,经过15分钟的示范,小昆都没有反应。因此,乙改变了方法。在以后的30分钟里,轮换着吹口琴和风车。在此期间,小昆的情绪似乎不安,表现出他刚被关进这间屋子时曾有过的那种回避反应。他表现出哭、打、笑、做怪相等行为,以逃避吹气的行为。因此,乙便将小昆在椅子上固定得更紧些。最后,小昆终于做了一个漂亮的吹气动作。但是,在整整10分钟内,小昆又喊又叫,甲又将绳子固定紧。于是,小昆又做了一个漂亮的吹气动作。甲放松绳子,强化小昆,并用手把他举到空中。在训练的最后5分钟里,小昆模仿甲做了33次吹气动作。然后,乙又进来,示范了5分钟,小昆做了32次吹气动作。在本训练中,没有用食物做为强化物。

    模仿物体的使用——剪刀。在小莉被关进屋子后的第三天,由一位成年人将一把儿童用的剪刀放在小莉的大姆指和中指上。然后,成年人在自己的手上套一把剪刀。成年人做打开和关闭剪刀的动作,让小莉模仿。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小莉能够模仿这个动作。训练进行了45分钟。在训练快结束时,小莉已能够模仿成年人用剪刀剪开较厚的纸片了。

第五章 心理治疗法 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7)

    七、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强化是指通过施加或呈现一定刺激来加强对某种行为的刺激。如一小女孩在公开场合唱歌,观众的掌声和赞扬声激发她唱得更欢;一小孩因撒谎而遭其家长训斥或挨打,使他不敢再撒谎了等。这些都是强化的结果。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操作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个体获得奖励,那么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个体受到惩罚,那么就只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人在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因此,施治者可通过“操作”这种关系,以达到改变求治者行为的目的。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一个胆小的学生突然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马上给予表扬和肯定;一个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排名,由上期的第40名上升到第10名,家长奖给他一台电子游戏机等。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一位小学生仍有吸吮手指头的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不再吸吮手指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随地吐痰,当即罚款。在实行这种惩罚方式时必须注意,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小孩放学回家在路上贪玩,回家较迟则取消他当日18:30分看卡通片的“权利”。使用强化疗法,可起到三个作用:增加适应性行为;提高期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过剩行为。

    强化疗法可以具体分为以下治疗技术:

    (1)行为塑造技术。行为塑造是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步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强化治疗技术。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的行为出现,就立即给予强化。这是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行为塑造技术可用于许多行为领域,例如学生学习社交行为和运动行为,尤其在用于单一行为方式的建立时,则更为有效。下面是应用行为塑造技术治疗缄默儿童症的实例。洛瓦斯(Lovaas)及同事将行为塑造技术,应用于帮助有严重情绪障碍的缄默儿童,以建立其言语反应,如叫“爸爸”、“妈妈”。缄默儿童只会偶然发出一些类似于元音的声音。

    施治者先得寻找强化这些声音的机会,为以后将这些声音塑造成字、字连成句子打下基础。为了发现这样的机会,施治者有二种选择:一种是单纯地等待,另一种是主动帮助儿童发出声音。例如,施治者用手捏住儿童的双唇,然后突然松开,从儿童嘴里冲出的气流可能产生这种声音。如果声音果真出现了,施治者就立即用东西进行强化,如给儿童糖果吃等。如果孩子有看着施治者唇部的行为,也应给予强化。一般来说,一段时间后,孩子能在每5秒钟发出一个声音,并且有50%的时间能注视着施治者或别人的嘴部。于是,施治者就可改变强化的目标,如果大人说出一个词,如“宝贝”,孩子能在5秒钟内作出反应,如发出一个声音,便可得到食物强化;如果在5秒钟之外,则不予强化。

    完成了这一步,强化的目标又可以进行改动。这一次应是强化孩子的言语模仿能力。如果大人说:“妈”,孩子也跟着说“妈”,则给予强化。达到这一行为目标的标准是,孩子能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如果需要,还可以将这种行为塑造继续下去。例如,上面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说“妈妈”。大人先说一句,如果孩子跟着模仿,就得到强化。完成这一目标的标准,也可以定在连续10次准确无误地跟着说“妈妈”。如果希望孩子在饿的时候能说“妈妈我饿”,而不是用哭或其他方式来表示,就得让孩子再学会“我”和“饿”。在孩子饿的时候,让他模仿着发出“饿”,等他学会后,再将目标改为“我饿”,最后,让孩子跟着说“妈妈我饿”。这样一步步地塑造儿童的新行为反应。

    使用行为塑造技术时还要注意:

    ①可利用的反应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变量。即观察需要帮助的对象,弄清他什么反应出现最经常?其前因和后果是什么?

    ②根据观察到的资料,考虑一下需要塑造的最终行为目标,是否能从求治者现有的行为反应中衍生出来。如果可行,便要考虑朝向最终目标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假如要塑造孩子的利他行为,最终学会关心他人,第一步应做到,孩子吃他喜欢的东西时先询问大人要不要吃;第二步做到,真的将东西给大人吃;第三步再扩展到邻居的孩子。如此下去,才能一步步接近并达到期望的行为目标。

    ③确定达到第一步的评估标准。在确定标准时,可以将行为反应分为两类:通过的和没有通过的。若孩子在第一步时询问了大人,虽然没真的把糖果给大人,也达到了第一步标准应予以表扬。在第二步时,若他只是问了父母、爷爷、奶奶要不要,没真的给时,不要再表扬他,只有在他真的把糖果给大人吃了时,才给予表扬。

    ④改变环境条件,造成求治者有表现被期望的反应的最大可能性。如果被期望的反应涉及到其他人员,在进行行为塑造时应该有他们在场。如上述小孩在第三步时,应在孩子拥有吃或玩的东西时,鼓励他参与户外活动,并取得邻里小孩的配合。

    ⑤强化那些通过的行为反应,不强化那些没有通过的行为反应;使用的强化物,对求治者来说,应该是最强有力的。

    ⑥不断地改变中间过程的行为目标,使其接近最终的行为目标。如果一个中间行为目标经过反复强化,总也不能通过标准,就应考虑适当降低或修改这个中间行为目标。假如上述小孩的第四步标准是主动给陌生人以各种帮助,小孩在经过多次强化后仍不能达到,就可将此标准降低为,当陌生人提出要求时希望他给予帮助。

    ⑦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应重视使用言语、体态和手势进行指导,以加速学习的进程。

    (2)渐隐技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个体要想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就需要迅速而准确地抓住那些在此时此刻什么是适当行为的环境线索。例如:看见十字路口的红灯则停止前进;听见国歌应起立行注目礼;走进图书馆应压低话音;见门关着,进之前得敲门等。在社交场合中,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微妙线索指示着我们行动,对年长的、年幼的、同性的、异性的、朋友、领导及陌生人,都要求采用相应不同的交往方式。有些人由于不能准确抓住这些线索,产生刺激识别缺陷,最终导致行为障碍,或做出了与环境不相适应的举止,或对错误信息线索做出了反应。渐隐技术就是通过利用明显刺激(线索)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

    渐隐技术先利用明显线索,帮助形成正确的反应,然后逐渐消退这些线索,使它们达到与自然环境相同的水平,再让行为者利用这些自然线索,做出正确的反应。例如:一个初学钢琴的人在琴键上写上1、2、3、4……等阿拉伯数字,以帮助他击键正确。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手指不断敲击琴键,键上的数字便会慢慢褪去。尽管线索已隐去,但由于学习者在练习中熟悉了琴键的位置,数字也就不再需要了,即线索隐去了,但行为却仍保留着。下面利用一个同性恋的治疗实例来说明怎样运用渐隐技术。

    接受治疗的男性同性恋患者共3名,皆是自愿前来求治的。他们对同性裸体幻灯片有兴奋反应,对异性裸体幻灯片却没有兴奋反应。经过分析,施治者认为他们的同性恋反应,是由于刺激控制不当形成的。因此选择了渐隐法,试图改变那些控制他们的性反应的刺激,使他们对男性裸体的兴奋反应转移到对女性裸体产生性兴奋反应。

    施治者让求治者坐在映幕前,带上测量阴茎扩张程度的环子,向他们呈现男、女裸体幻灯片。治疗时,施治者将男女裸体像同时投在映幕上,使两者相重迭。开始时,男性裸体幻灯片的光线强,女性裸体幻灯片的光线几乎看不见。然后逐渐改变二者光的强弱比例,使男性的裸像渐渐暗下去,女性的裸像渐渐明显化。每次改变两者光线的比例,以达到求治者对呈现2分钟的两个重迭的男女裸体像表现出75%的阴茎勃起。从开始时男性光线明亮(100%)、女性光线无,到最后的女性光线明亮(100%)、男性光线无,施治者共安排了16次这样的光线比例的变化。

    通过治疗,3名求治者的病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其中有2人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的性活动。

    (3)提示技术。提示技术也是一种利用明显线索来改变非适应性行为,建立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提示技术是指,用提示的方式将求治者的注意导向那些将要被学习的任务及其要求上,以利于学习。如母亲在塑造孩子穿衣服的行为时,张开衣服,等待孩子,让孩子转过身,把胳膊伸入袖子,这种辅助就是一种提示。如果母亲希望孩子今天穿上某件特定的衣服,也可以采取这种提示,对孩子说:“我把你的衣服放到床边上了,你把它穿上。”她这样做,要比口头说会更可能达到目的。麦克拉马翰(Mcclamahan)等人曾采用提示技术帮助一群老人矫正了老年封闭症。参加治疗的老年人是一所“老年人之家”的居民。在治疗前,施治者对他们的日常活动情况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这些老人中平均每天有54%的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16%的人在“老年人之家”的活动室里,10%的人在饭厅里消磨时间,其余的则不待在一个固定地点;在任何给定的时刻,他们中有63%的人是坐着的,2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