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98 《广韵》
最完整、最古老、最重要的韵书
韵书是一种按韵编排的字典。《广韵》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重
要的一部韵书。它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中古的(从南北朝到宋末)语言系统,今天的学者
可以依据《广韵》确知中古语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情况。学者还以《广韵》为桥梁,
上推古音(两汉以前的语音)、下证今音(现当代语音)。所以说《广韵》是研究汉语
语音史、研究当代汉语方言不可缺少的典籍。另外,作为韵书,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
一直起着供文人写作诗文查找韵字及辨析字音、字形、字义的作用。
《广韵》是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
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是在《切韵》、《唐韵》
基础上增广而成的。要了解《广韵》,应先对《切韵》、《唐韵》有所了解。
《切韵》是隋陆法言编撰的,成书于仁寿元年(601年)。
参加讨论该书编写原则的有刘臻、颜之推、魏渊、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
薛道衡8人,在当时他们都是地位很高的学者和文人。在审音上萧该、颜之推起的作用
最大。20年以后,陆法言根据讨论的大纲编成《切韵》。
据学者考证,陆法言《切韵》共193韵,全书按四声分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
去入各一卷。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0韵。共收11000字左右。
《切韵》到了唐代,更名为《唐韵》,除了增字加注外,语音体系没有什么变化。
《广韵》就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而成。
《广韵》分206韵,比《切韵》增加13韵。虽然增了韵数,语音体系并没有发生变
化,因为增加的韵只是把某些包含两个韵母的韵析成两韵。《广韵》收单字26194字,
比《切韵》增加1.5倍。注文191692字,比原本《切韵》增加若干倍。《广韵》注文引
证丰富,使韵书具有一般字典或辞典的作用。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
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
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
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
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
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
目。
4.韵次。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
过精心设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
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
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
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
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
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
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
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
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
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
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韵;有的
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废。
2.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
分上、下两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分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
说的阴平、阳平无关。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57韵,上去声也应该是57韵,实际却不是
这样。其原因是: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
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声就是55韵。去
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于比平声多出4韵,这样
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于臻韵的去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欣韵
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就是60韵。综上所述,如果按四声相承的原理说,《广韵》
共有61个韵部。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
以鼻音m、n、E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
阳声收m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阳声收E尾,入声则为k尾,对应得
非常整齐。在《广韵》61个韵部中,阴声韵26个,阳声韵35个,这样入声韵也应该是35
个。
但由于阳声欣韵的入声字太少,因此,没有单独立韵。
《广韵》是韵书,按韵编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如果考查声母系统,就比较困难
了,因为韵书并没有明确标出全书的声母系统。为此,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
利用系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结果
与陈澧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41声类,白涤洲、黄粹伯得出47声类,曾运乾、陆志伟、
周祖谟得51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如果用传统的汉字表示法,
可以列成下表(为理解方便,标出每组声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并在每个代表字的
后面加上拟音):
《广韵》从刊行到现在版本很多,现在常见的本子有张氏泽存堂本、《古逸丛书》
覆宋本、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种本、未乾道五年黄三八郎本(《钜宋广
韵》)、覆元泰定本、小学汇函内府本等7种。前5种称繁本,后两种称简本。所谓简本
是元人根据宋本删削而成。繁本和简本主要表现为注文的多少不同,个别韵收字多少也
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钜宋广韵》曾于清末传到日本,而在国内
失传。80年代初期,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日本《经籍访古志》影印出版。据周祖谟考证,
此本与楝亭五种本相近。此外还有周祖谟《广韵校正》,周氏以泽存堂本为底本,以能
见到的其他本子进行校雠,同时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国维、赵万里的校刊成果,并
参考了唐写本残卷20种。此书搜集资料全,校雠方法精,是目前最好的《广韵》校本。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99 《方言》
“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方言》一书的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
元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学家、哲学家,又是著名
语言学家。
《方言》不仅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世界语
言学史上也是一部开辟语言研究的新领域,独创个人实际调查的语言研究的新方法的经
典性著作。在《方言》尚未完全成书之时,与扬雄相识的张伯松(西汉张敞之孙)就盛
赞它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扬雄答刘歆书》)
扬雄虽是我国第一部方言专著的编撰者,但方言调查的做法,在周秦时代就已存在
了。扬雄给刘歆的信,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都谈到,周秦时代的每年8月,
中央王朝都派出乘坐车輶(yóu)车(一种轻便的车子)的使者到全国各地调查方言、
习俗、民歌民谣。扬雄和应劭称这种人叫“輶輶轩之使”,也就是“輶轩使者”的意思。
周王朝的这种做法,本身虽不属于语言科学研究的范畴,它的目的正如东晋人常璩在
《华阳国志》中所说:“以使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
高堂知天下风俗也。”
通过了解各地方言,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加强中央王朝与地方上的联系,这是
当时方言调查的目的。汉朝官方有无此种做法,已不得而知,但刘歆给扬雄的信中说:
“今圣朝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之事,不劳戎马高车之使,坐知傜俗。”
扬雄的回信也说:“其不劳戎马高车,令人君坐帏幕之中,知绝遐异俗之语。”扬雄是
西汉时人,这起码说明,方言调查在汉代可能也是皇帝所关心的一件事情。
但是这种通过輶轩使者调查所得的方言材料,随着周秦王朝的败亡,可能也就成了
王朝书库中的尘封散乱之物,西汉前期并未见到有何人加以留心整理。扬雄提到成都的
严君平和临邛的林闾翁孺(“林闾”是复姓)“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而
这两个人不仅与扬雄是同乡,且又都是扬的老师,林闾翁孺与扬雄还有亲戚关系。但他
们二人掌握的材料并不多,“君平才有千言”,“翁孺梗概之法略有”。但也许正是这
种种关系和他们所见到的材料和拟就的“梗概”,启发了扬雄研究方言的兴趣;而扬雄
本人又曾在汉成帝时“得观书于石室”(皇家藏书之处),并校书于天禄阁。方言调查
的传统和调查所得材料的遗存,应当视为扬雄编撰《方言》的引发契机和初步基础。
所谓“輶轩使者绝代语释”,所指应当是先代使者调查方言所得到的“绝代语”的
释义,说得通俗点,就是古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则是就地域而言,也就是西汉
时代各地方言的意思。这个题目本身就说明此书不只是讲“方言”的,它包含了对“绝
代语”的释义和“别国方言”的释义两个方面的内容(依何九盈先生说,见《中国古代
语言学史》)。不过,“绝代语”和“方言”这两个概念,具体落实到某一个词儿上,
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绝对的。书中明言地域区划的,当然是该地的方言;至于
“绝代语”在扬雄时代也许是较易辩识的,今天则不易分辨出来了。
扬雄还是一位古文经学家。据东汉许慎说,汉平帝曾召集百余名学者到未央宫讲解
文字,扬雄根据会议材料,采以作《训纂篇》。《汉书》本传记载他曾教授刘歆之子刘
棻学作“奇字”。所谓奇字,就是先秦古文字中的形体奇异者。语言文字方面的深厚功
底为他撰写《方言》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扬雄大约在40岁左右从老家到长安,以后一直在长安任职。这就使他有机会熟悉带
有今天普通话性质的当时的“通语”,有机会接触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在给刘歆的信
里扬雄说,在长安时,他常常手握毛笔,携带白绢(写字用),向来自各地的孝廉和士
卒询问各地方言异语,回到家里即加以整理排比。这样的实际调查工作,一直进行了27
年之久。扬雄71岁时死在长安。他一生官位不高,家境素贫,很少有人到他门上。扬雄
把他的后半生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方言调查研究工作。扬雄的足迹虽只由蜀郡至长安,但
他握笔携绢的记录工作,已开创现代方言调查的先河。
《方言》经东晋郭璞注释之后流传至今。今本《方言》计13卷,大体轮廓可能仿
《尔雅》体例,但卷内条目似不及《尔雅》严格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