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5鲁肃-周思源-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鲁肃-周思源  
 
   主讲人简介:   
  
 
  周思源,1938年4月生,浙江杭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从事小说创作、《红楼梦》及古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艺批评、中国文化研究。著有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文明太后》,《红楼梦魅力探秘》、《红楼梦创作方法论》,论文主要有:《质疑康雍乾“盛世”》、《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大观园为什么没有原型》、《论鲁迅对的评价》。 
 
   内容简介:  
 
  所谓“时势造英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在三国众多的明星人物中,鲁肃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虽然忠厚可嘉,善解人意,却又显得才智不足,胆小怕事,既没有诸葛亮的天才智慧,也没有周瑜的胆识魄力。在他身上,很少有可圈可点的大作为。那么,一个最终接替周瑜,出任东吴大都督的响当当的人物,为什么会是这种表现呢?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写成一个顾全大局、忠厚老实而又才智平庸、谨小慎微的形象。这样的刻画,对于烘托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以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历史上的鲁肃真的是这样吗?鲁肃又是如何出道的呢? 
 
  公元198年,二十六岁的鲁肃来到东吴,投奔孙策,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孙策的重用。本想大展宏图的鲁肃,此时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心灰意冷的鲁肃准备离开东吴这个伤心之地。正在这个时候,公元200年,也就是鲁肃二十八岁的时候,孙策病故,孙策的弟弟孙权继位。此时的鲁肃到底是去是留?孙权会慧眼识英才吗?鲁肃的命运会就此改变吗? 
 
  三国时代,占据北方的曹操实力雄厚,而占据巴蜀的刘备与占据东吴的孙权实力较弱。为制衡曹操,刘备与孙权两家不得不选择联合抗曹的道路,并由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孙刘联盟这个重要的战略构想最早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鲁肃在这一构想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单刀会是《三国演义》里面一个很著名的情节。驻守长江的鲁肃为了想要回荆州,邀请关羽赴宴,并设计埋伏想加害关羽,不想“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将计就计的关羽震慑住,最后,故事以关羽的潇洒离去而草草收场。单刀会这个情节与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一样,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威猛神勇与胆识气魄。可是,作为对手戏的鲁肃,被刻画成了瞻前顾后、胆小怕事的不堪形象,这到底是真是假?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单刀会呢?而鲁肃在单刀会上真的像小说中描写得那样窝囊吗?  
   全文:  

  (所谓时世造英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在三国众多的明星人物中,鲁肃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在《三国演义》中,他虽然忠厚可嘉,善解人意,却又显得才智不足,胆小怕事。既没有诸葛亮的天才智慧,也没有周瑜的胆识魄力。在他身上,很少有可圈可点的大作为。那么一个最终接替周瑜出任东吴大都督的响当当的人物,为什么会是这种表现呢。) 
 
  鲁肃 
 
  从史书《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出现了好几个冤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周瑜,跟周瑜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这鲁肃倒霉透了,他吃亏可吃大了。如果说周瑜是《三国演义》最大的冤案,那么鲁肃是第二大冤案,大概是不会错的。咱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往往会纳闷儿读完以后,你说这周瑜那么聪明,那么有能耐,有远见。他临终的时候,怎么会推荐鲁肃怎么个人来接替他呢,因为鲁肃在咱们印象当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情商有余、智商不足,为人忠厚可嘉,魄力、胆略这些简直无足道者。有时候都显得有点窝囊。周瑜怎么会推荐怎么一个人来接掌东吴的兵权呢,再说了,孙权也是一代英主,孙权很年轻的时候,曹操就非常赏识他。曹操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要有儿子就要像孙权那样,曹操的几个儿子都不错啊,曹丕,曹植他都觉得不如孙权。 
 
  后来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就把这句话放到它那个词里边原封不动搬过来了:“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照理讲孙权很英明,他怎么就接受了周瑜的建议,用了这么一个“平庸之才”来当东吴军队的统帅呢。这本身就很值得我们思考。在《三国演义》里边周瑜如果说比诸葛亮差一点,或者慢半拍,那鲁肃就不是慢半拍了。甚至不是一拍,得好几拍。他老不明白,非得让诸葛亮给他点破了他才能明白。你像当时曹操派蔡中、蔡和来诈降,就是赤壁大战前夕,周瑜一眼就看穿了,他假装中计,鲁肃也看出来了,他当时就提出来了,就是说跟周瑜讲,这两个人是来诈降的,不能用,周瑜就批评他说你这样多疑,你怎么能容天下之人呢。 
 
  鲁肃就不愿意顶撞他,就默默走了。然后他就把这事告诉诸葛亮,诸葛亮就说,他就笑,鲁肃问他你为什么笑,诸葛亮说:“我笑子敬不识公谨用意,两军交战,大江阻隔,信息不通,细作极难往来,曹操派蔡中、蔡和前来诈降,实为刺探军机,公谨将计就计,正要他们通风报信,此乃兵不厌诈也”。这一来,鲁肃才恍然大悟。你看这三个人,智力水平是一个比一个差,诸葛亮第一,周瑜第二。周瑜的那个(计策)诸葛亮马上就看破了,所以鲁肃不行。 
 
  (在《三国演义》中,鲁肃被描写成一个顾全大局、忠厚老实而又才智平庸,谨小慎微的形象。这样的刻画对于烘托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以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历史上的鲁肃,真的是这样吗,鲁肃又是如何出道的呢) 
 
  鲁肃出道 
 
  历史上的鲁肃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性情豪爽、处事果断,和《三国演义》里边写的根本不一样,甚至同一件事情历史上和《三国演义》写得他的表现完全不一样。我们讲历史上的鲁肃,他打年轻的时候就显出来此人是一个帅才。鲁肃比周瑜还要大一两岁,比诸葛亮要大七八岁。当时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鲁肃一看这个形势,他就自己学习武艺、兵法,广散家才,招募贤士,然后他带了一帮年轻人,那个时候他很年轻,不到二十岁。带了一帮年轻人以打猎为名到他那个家乡的南山讲武习兵。那你想谁讲武啊,当然是他讲啦,他给他手下那帮人讲如何作战,然后训练,进行训练。这样的话,他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武装,那个时候,北方势力最大的是袁术,后来是袁绍。袁术知道鲁肃这个人,听说很有才干,当然比较年轻了,就任命他当一个地方官。大体上相当于县令。前面我们不是讲到周瑜为了摆脱袁术的控制要到南边去发展吗。当周瑜带领他手下的人往南走的时候路过了鲁肃的家乡。周瑜就向鲁肃提出来你能不能资助我一点军粮。当时鲁肃就指着他那个大院里面有两个大囤子,都是米。每一囤都有两三万斤。鲁肃说这两囤里边你挑一囤,一半就给他了,就那么豪爽。当然两人就成了很好的朋友。鲁肃当时也在观察,他发现在北方难以发展,而江东是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就是可以躲开北方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难,以观时变。那个时候他心里面就已经有一个长远打算了。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已经看出来,袁术这个人确实成不了气候,在他手下在这个地区不会有多少前途。周瑜不是去投奔孙策了嘛,所以鲁肃也决定追随周瑜到江东去投奔孙策去。当时他带领了三百多人,一路往南走。这三百多人,除了一部分,他训练的士兵还有很多家属,男女老幼都有。鲁肃就让这些年幼体弱的还有妇女走在前头,他带领那帮青壮年走在后头。他本人走在最后,总共只有三百多人。鲁肃跑了以后这个消息当然很快就被袁术手下的个比较高级的官员和将领知道了,就派兵追赶。追不回来的话就要杀掉。因为鲁肃带的是一支有很多家属的这么一支队伍,走得非常慢,所以很快就被追上了。当被追上的时候,鲁肃马上下令手下的人准备迎战。当时追兵一看鲁肃已经准备迎战了,就在不远的地方停下来了。然后鲁肃就发表了一通义正词严的话,讲我为什么要走,你们追我是没有道理的。讲完以后,他就拿了一个盾牌到远远的一个地方挂在那个树上,然后就搭箭,张弓,连射几箭,每一箭都把那个盾牌刺穿了,你就可想而知鲁肃的箭法是又准而且他的弓力量非常大,都把那个盾牌穿透了,那个追兵的将领一看,本来听鲁肃一番话一讲,人家占理,有道理。再一看这架势,鲁肃手下的人个个都是刀箭出鞘,弓箭上弦。鲁肃刚才已经表演了一下了,箭箭穿透,要打的话也打不过呢,退兵了。你看看鲁肃,这么年轻,那时候鲁肃二十六岁,已经显示了这种大智大勇的这种能力,不凡能力。 
 
  (公元198年,二十六岁的鲁肃来到东吴,投奔孙策。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孙策的重用。本想大展宏图的鲁肃,此时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心灰意冷的鲁肃准备离开东吴这个伤心之地。正在这个时候,公元200年,也就是鲁肃二十八岁的时候,孙策病故。孙策的弟弟孙权继位。此时的鲁肃到底是去是留,孙权会慧眼识英才吗,鲁肃的命运会就此改变吗。) 
 
  鲁肃与孙权 
 
  孙策死了以后,周瑜极力地保荐鲁肃。本来鲁肃准备要离开南边到北方去发展了,把鲁肃留下。孙权就单独跟鲁肃谈。两个人“合榻对饮”就坐得很近了,就好象咱们在炕上,一个炕桌,两人对饮,就向他问计。就是你看天下形势,我应该怎么办。孙权当时提出来,我想学春秋的时候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一番霸业,我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鲁肃非常真率,鲁肃说现在东吴太弱,还没有能力,还谈不上成就霸业的问题,他说现在在北方,曹操已经控制了皇帝,因此汉室不可复兴,就是你现在说我们要恢复汉室,还是刘家。刘家的人当皇帝,这不可能了。因为曹操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 
 
  曹操,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国贼、汉贼等第。从正统观念来讲就是这样,他又势力很强大,你又不可能很快地把他除掉。那怎么办呢。他说关键是我们要在江东发展。江东首先要打败刘表手下有一个大将,叫黄祖。然后进一步打败刘表。这样整个江南就在您的统治之下了。那个时候根据天下的形势就可以建立国号称帝了。他当时提出了一个概念:“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挑衅的“衅”,就是机会。鼎足,鼎有三条腿。曹操不是一条腿嘛,您将军不是一条腿嘛。他说的鼎足江东那个第三条腿指的是谁啊不是刘备,那时候刘备还不成气候。他指的是刘表,因为刘表的军队很多,占的地方很大,而且很富庶。所以他说你先要鼎足,你在江东先站住,然后把那第二条腿,把刘表打败了,把荆洲占了,你不就和曹操可以抗衡了吗,到那个时候,建立国号称帝就合适了。 
 
  他这个思想,跟诸葛亮的《隆中对》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孙权就非常器重他。赤璧大战之后,鲁肃先回到京师,先回到孙权的大营,来向他报告,孙权就派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出去迎接他,而且自己也出去,扶着马鞍子迎接鲁肃下来。鲁肃当然是骑着马回来的,赶回来报告。当然了得进院子,上殿,然后正式坐下,大厅里边,鲁肃又要正式行大礼,要跪下行大礼,尽管还不是皇帝,那时候还不是皇帝。行大礼。鲁肃行大礼的时候,孙权起立还礼。你看孙权对鲁肃多敬重。完了呢,孙权就对鲁肃说,他说:“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来”。能不能足以显你的威风啊,显赫,你看我亲自来欢迎,而且我扶着马鞍让你下来,能不能显出你的威风啊。这时候已经坐下来了,坐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