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向,其庸可得邪
(23)
!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
(24)
。
不推,谁其比忧
(25)
!厉之人夜半生其子
(26)
,速取火而视之
(27)
,汲汲然唯恐
其似己也
(28)
。
'注释'
(1)谀(yú):巴结、讨好,下诚实。谄:谄媚。盛:盛德,臣子之盛,臣子中品德最高的。
(2)不肖子:不象父亲那样贤德的儿子,或指不贤之子。对父亲的言行,不分是非善恶,一律恭
维顺从,不知正理所在,故为不贤。
(3)此指前面讲的不肖子、不肖臣。
(4)道谀:谄谀,谄媚逢迎之意。
(5)这句意思为:难道世俗一定比父更威严,比君更尊贵吗?
(6)道人:谄媚于人。
(7)佛(fu)然、勃然:都是生气发怒的样子。
(8)合譬:汇集各种比喻来阐述事理,使人易于明白。饰辞:修饰润色言辞,使人相信。聚众:
争取民众。
(9)坐:连坐治罪之意。这句意思为:谄谀世浴,有滔人谀人之实,而无连坐谄人谀人之罪,是
始终本末不一。
(10) 垂衣裳:上服为衣,下服为裳。垂示上衣下裳。设采色:为服装加上色彩文饰。动容貌:
变动着仪态表情。
(11) 夫人:那些世俗之人,徒,同类。
(12) 不自谓众人:认为目己是出众的,与世俗之人不同。
(13) 不解:不觉悟。不灵:不知晓。
(14) 适:往也。致:达到。
(15) 祈向:祈求向往。
(16) 大声:高雅之音乐。里耳:市井里巷下层人之耳。
(17) 折杨、皇华:通俗乐曲名,在下层人中流行并受到欢迎:
(18) 嗑(xia)然:笑声。
(19) 高言:异于世俗之言。
(20) 至言:至道之言。不出:不显也。至道之言无形无名,幽深玄远,暗昧难知,故不显。
(21) 以二缶(fòu)钟惑:郭松烹据《小尔雅》记载推断:“伍钟皆量器也,缶受四斛,钟受八
斛。‘以二缶钟惑,,谓不辨缶钟二者所受多寡也,持以力量,茫然无所适从矣。”此说似较有理。
又钟泰《庄子发微》认为:“缶钟皆乐器,引承上‘大声不入于里耳’二句言,钟为雅音,击为俗乐……
缶二而钟一,击足以乱钟。”以喻俗言之乱至言,亦言之有据,未知二说孰是。
(22) 所适不得,那个是适合的,不能得到。
(23) 庸:岂,怎么。
(24) 释:放弃。推:推究,迷惑已深,难于解说明白,不如放弃而不如推究。
(25) 谁其比优,谁又与你一起优虑呢。比,与。
(26) 厉:丑陋。
(27) 遽,急速。
(28) 汲汲然:匆忙急迫的样子。
'译文'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亲,忠臣不馅媚他的君主,这是臣子中最高的品德,
父亲所说的就认为对,所行的就认为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子;君所
说的就认为对,所行的就认为善,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臣。然而不知这
些难道是必然的吗?世俗之人说是对的,就认为对,说是善的就认为是善,
就不称之为制媚之人。难道说世俗之人就一定比父亲更威严,比君主更尊贵
吗?如果阿人说你是谄媚之人,就一定会生气变了脸色;说你是溜须巴结之
人,就一定会发怒变脸。然而你一辈子在谄媚人,一辈子在巴结人,你汇集
譬喻修饰言词以聚集众人,有谄制媚之实,不连坐谄媚之罪,是始终本末不
一也。垂示上衣下裳,为服装加上色彩文饰,变换着表情神态,用来讨好逢
迎世人,而下认为自己是谄媚;与世俗之人为同类,彼此是非观念相通,而
不认为自己是世俗之人,真是愚蠢至极了,知道自己的愚蠢,不是最大的愚
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不觉悟;最愚
蠢的人,终身尔知晓。三个人同行而有一个人迷惑,所要去的目标还可以达
到,迷惑的人少;如有二个人迷惑,就会徒劳而达不到目的,迷惑的人多也。
而今天下人都在迷惑,我虽有祈求向往,也不可能达到,不也是可悲的么!
高雅的音乐不入于市井里巷下层人之耳,折杨、皇华一类通俗乐曲,他们听
了就会心而笑。所以不同于世俗的言论不能留在众人之心中,至道之言不能
显示于外,世俗之言胜过一切。把二缶一钟放在一起奏乐,钟声就被扰乱,
得不到最适合的乐声了。而今天下人都迷惑,我虽然有祈求向往,又怎么能
达到呢!明知其不能达到还要强求,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弃而不去推
究。不去推究,谁又与你一道优思呢!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个儿子,急速取灯
火来照看,匆忙急迫,唯恐孩子象自己一样丑陋。
百年之木,破为栖尊
(1)
;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
(2)
。比牺尊于沟中之
断,则美恶有间矣
(3)
,其于失性一也
(4)
。蹈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
均也
(5)
。且夫失性存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
聪;三曰五臭薰鼻
(6)
,困傻中颡
(7)
;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8)
;五曰趣舍
滑心,使性飞扬
(9)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10)
。而杨墨乃始离跂自以为得
(11)
,
非吾所谓得也。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谟诹
(12)
,亦可以为得
矣。且夫趣舍声色以柴其内
(13)
;皮弃鹬冠摚辽鹦抟栽计渫
(14)
,内支盈于柴
栅
(15)
,外重缴
(16)
,睆睆然在缴之中而臼以为得
(17)
;则是罪人交臂历指
而虎豹在于囊槛
(18)
,亦可以为得矣。
'注释'
(1)破:剖电,牺尊:古代酒器用作祭祀。上面刻有鸟鲁等图案,是祭器中最尊贵的人。有木制
和金属制,现今保存的皆为青铜制。
(2)断,断木,指截下不用丢弃沟中之断木。
(3)间:差别,指牺尊和丢弃沟中的断木相比较,二青在美丑上是有差别的。
(4)这句意思为:牺尊与弃木在丧失木之本性上是一样的。
(5)均:同也。
(6)五臭:五种气味,成玄英以为指膻、薰、香、腥、腐。《礼记·月令》则指膻、焦、香、腥、
朽。
(7)困惾(zōng)中颡(Sǎng):意为气味上逆,由鼻孔达于额头,伤害头脑。惾,气味上逆也;
颗,额也。
(8)五味:酸、辛。甘、苦、咸,浊:污染,厉爽:使口腔得病受伤而不能辨别滋味。厉,病也;
爽,伤也。
(9)趣舍;取舍也。滑心,滑(gu),乱也。因思虑得失取舍而扰乱本心。使性飞扬:使本性轻
浮躁动,不得执守。
(10) 生;即性也。
(11) 离跂:跷起脚跟,比喻用力显示自己,以超出众人。
(12) 困:为得失取舍所困扰。鸠:班鸠。鸮:属鸠类,其肉可以烤食,称鸮炙。
(13) 柴其内:得失取舍之欲象柴草一样充塞于内,以滞碍扰乱本心。
(14) 皮弁(bia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为大臣上朝时佩戴。鹬(YU)冠:鹬为翠鸟,羽
毛很漂亮。鹬冠用翠鸟羽毛装饰的帽子。一般认为术士所戴。摚╦i):插于带间。笏(hu):手板。
古时大巨上朝时所持,有事记在上面以备忘,用玉、象牙和木制成。绅:为大带。
(15) 支盈:支撑充满。柴栅(shan):用木柴编成之篱笆。此句意为,内心为声色取舍所充塞,
就象为篱笆阻隔一样不能相通。
(16) (mo)绳索。缴(jiǎo):缠绕。
(17) 睆(huǎn)睆然:睁大眼睛。
(18) 交臂:背缚双臂。历指:古代刑罚,把手指用木棍夹起来。囊槛:关养猛兽的笼子。
'译文'
百年之巨木,剖开作成牺尊,用青黄色彩加以文饰,截下不用的部分丢
弃在沟里。把牺尊和弃在沟中的断木相互比较,则两者之美丑是有差别的,
然而在丧失本性这一点上则是一样的。历与曾参、史鳅,他们在践行社会规
范和道德规范方面是有差别的,然而在丧失人之自然本性上是相同的。造成
丧失本性的有五个方面:一是五色扰乱了你的眼睛,使眼睛不明:二是五声
扰乱了你的耳,使耳不聪;三是五种气味薰坏了鼻子,使气味上逆伤害头脑;
四是五种味道污染口腔,使口腔受伤得病;五是因取舍得失扰乱本心,使自
性轻浮躁动不能持守。这五方面都是自性的祸害。而杨朱、墨翟之流却在用
力炫耀自己,以求超出众人,而自以得道,这不是我所说的得道。得道者还
在受困执,可以叫作得道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鸠鸟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
称为得道了。况且取舍声色象柴草一样充塞于内,戴着鹿皮制作和装饰翠羽
的帽子,腰间插着笏板,系着宽而长的大带,以这些约束于外。内心为取舍
声色充满,就象被篱笆阻隔一般不得通畅,外面又为绳索重重缠绕,在绳索
缠绕中睁大眼睛,还自以为得了道,如果这也算是得道,则罪犯被反绑二臂,
用木棍把手指夹起来,虎豹被关在笼子里,也可以算作得道了。
天道
'题解'
《在宥》篇讲,“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
者,人道也。”本篇基本上是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与发挥,从天道与人道关系方面阐述庄子
的政治思想。全篇可分为七段
第一段,阐述天道虚静无为,与圣道、帝道相通。能以虚静无为为宗本,则可“推
于天地,通于万物”,得“天乐”,与天相合。第二段,从“夫帝王之德”至“非上之所
以畜下也”一大段,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主帐,认为道德仁义、形名赏罚等,以及上
下尊卑等级,都属人道,它与天道是一致的,表现为本末君臣关系,也是治所需要的。其
说近于黄老,有人以为后学所加。第三段,以尧舜对话形式,表达天德无为,如日月照耀,
四时运行,昼夜更替,云,行雨施一样,是一种自然运行过程。帝王应去掉世俗的粘滞缠
绕,循性无为,效法天德。第四段,老子批评孔子倡导仁义;只会扰乱人性。天地万物是
自然有序的,人只要“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对外界不加干扰,就自会实现理想境界。
第五段,通过老子批评士成绩的言行,讲述得道之人,已经摆脱对神圣智巧的追求,不受
外界毁誉之影响,保持心性与行为仪容的恒常统一。第六段,阐述道无所不包又幽深莫测,
圣人体道治世,“外天地,遗万物”,退仁义,弃礼乐,持守本真而内心安定。第七段,
文字语言皆为糟粕,真意不可言传。道是超越形色名声的,不在文字语言之中,讲说于人
的都不是真道,真道不靠言论,只能玄观体悟。
天道运而无所积
(1)
,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
(2)
;圣道运
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
(3)
,其自为
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4)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
心者
(5)
,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
(6)
,平中准
(7)
,大匠取法焉
(8)
。水静犹明,
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9)
,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
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
(10)
。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
矣
(11)
。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12)
。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13)
。无为则俞俞
(14)
,俞俞者忧患不能处
(15)
,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
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
(16)
,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上之道也
(17)
。以此退居而闲
游,江海山林之士服
(18)
;以此进为而抚世
(19)
;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
圣,动而王
(20)
,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
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21)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
(22)
,与人和者也。与
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
(23)
!吾师乎!
繁万物而不为戾
(24)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
(25)
,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26)
,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
(27)
,其
死也物化
(28)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29)
。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
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
(30)
;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
(31)
;
其鬼不祟
(32)
;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
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33)
。”
'注释'
(1)天道:与人道相对,是中国古代含义宽泛的皙学范畴,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把它归结为天象
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