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令我说:‘托付你的国事给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
诸位大夫惊惧不安他说:“这是先君王季历啊!”文王说:“让我们占卜一
下吧。”诸位大夫说:“先君之命令,王无可怀疑,又何必占卜。”于是就
迎接臧地老者,授给国事。这个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没有更改,一篇新政
令也未发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视国内,则见各种文士武士结成的私党都散
掉了,官长们也不建立个人功德,标准不一的量器也不敢进入国境之内。文
士武士们的私党散掉,则上同于君主;官长不建立个人功德,则能同以国事
为务;标准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则诸侯们也就没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
人当作者师,北面而立请教说:“这佯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吗?”臧丈人
默然不回答,淡漠无心地告辞而去,早晨还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
终身没有消息。颜渊问孔子说:“文王还不足以取信于人吗?何必要假托于
梦呢?”孔子说:“别作声,你不要说了!文王已经作得很完美了,你又何
必议论讥刺呢!他只是在短暂时刻顺应众人罢了。”
列御寇为泊昏无人射
(1)
,引之盈贯
(2)
,措杯水其时上
(3)
,发之,适矢复

(4)
,方矢复寓
(5)
。当是时,犹象人423也
(6)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
非不射之射也
(7)
。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切之渊,若能射乎?”于是
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切之渊,背逡巡
(8)
,足二分垂在外
(9)
,揖列御
寇而进之
(10)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11)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
天,下潜黄泉
(12)
,挥斥八极
(13)
,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询目之志
(14)
,尔于
中也殆矣夫
(15)
!”。
'注释'
(1)列御寇:即列子。见《逍遥游》注和《列御寇》诸篇,伯昏无人:虚拟之人名,又见《德充
符》篇。
(2)引之:拉弓弦。盈贯:弓拉满,箭头已靠近弓背。
(3)措:放置。
(4)适矢复沓(tà):言箭射出后,又有第二只搭于弦上。适,往;沓,合。
(5)方矢复寓:刚刚发射一矢,复有一矢寄于弦上。言其一只接一只,连续发射。寓,寄。
(6)象人:木雕泥塑之人,形容其精神高度集中,身体纹丝不动的样子。
(7)射之射:有心于射的射法。无射之射:无心之射的射法。


(8)背逡巡:背对深渊却退。逡巡,却退。
(9)垂:悬空。后退至悬崖深渊边,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于石崖之外,惊险至极。
(10) 揖:揖请。进:让。这句是说,让列御寇退到相同位置表演射箭。
(11) 踵:脚跟。这句意思是吓得冷汗流到脚跟,可见惊骇之极。
(12) 窥、潜:皆为探测之意。黄泉:地下之泉水。比喻地底极深暗处。
(13) 挥斥:纵放自如。八极:八方。
(14) 怵然:惊惧的样子。恂目:心惊目眩。志:意。
(15) 中:心,即精神。殆:疲困。
'译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把弓拉得满满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发
射出去,箭射出后又有一只扣在弦上,刚刚射出又一只寄在弦上,连续不停。
在那个时候,他就象一个木偶一般纹丝不动。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于射
的射法,不是无心之射的射法。尝试和你登上高山,踏着险石,对着百仞深
渊,你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就登上高山,脚踏险石,背对着百们深渊向
后却退,直到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请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
表演射箭。列御寇惊惧得伏在地上,冷汗流到脚跟。伯昏无人说:“作为至
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
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于精神已经疲困了!”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
(1)
:“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
(2)
,三去之而无忧色
(3)

吾始也疑子
(4)
,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
(5)
,于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
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
(6)
,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
(7)

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
(8)
?其在彼
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
(9)
。方将踌躇
(10)
,方将四顾
(11)
,何暇至乎人
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
(12)
,美人不得滥
(13)

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
(14)
。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
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
(15)
,入乎渊泉而不濡
(16)
,处卑细而不惫
(17)
,充
满天地,即以与人己愈有
(18)
。”
楚王与凡君坐
(19)
,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20)
。凡君曰:“凡
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21)

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释'
(1)肩吾:隐者之名,见《逍遥游》、《大宗师》篇,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曾在哪之战
中,辅助楚庄王大胜晋军,还组织兴建一些水利工程,是楚国著名政治家。《左传》、《史记》等书
有记载。
(2)令尹:楚国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执政和后来的宰相。荣华:昌盛显达之
意。
(3)三去之:三次被免职。
(4)疑子:对孙叔敖是否真能作到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有所怀疑。
(5)鼻间:指呼吸,庄子认为,人的情绪变化可从鼻孔呼吸粗细均匀通畅与否窥测端倪。栩(xǔ)
栩然,轻松欢畅的样子。
(6)却:推动、推辞。


(7)得夫非我:官职奉禄荣华富贵之得失,皆为身外之物。非我所有,故不喜不忧,不以得失为
意。
(8)其:指荣华显贵,彼:指令尹。这句的意思是: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令尹,还是在自身。
(9)亡:无。这句是说,如果荣华显贵在令尹,则于我无涉。如在我,则与令尹无涉。
(10) 方将:正在。踌躇:住足沉思的样子。
(11) 四顾:瞻顾四方之事,以求做好职分内之事,无暇其他。
(12) 不得说:不能说服他。言其信念坚定,不为言辞所动。
(13) 美人:美色。不得滥:不能使之淫乱。言其清心寡欲,不为声色所移。
(14) 伏戏:即伏栖氏。此二句是说,强暴不能使之屈服,帝王也不能笼络亲近。
(15) 介:通界,界限,障碍。
(16) 濡(rú):沾湿。
(17) 卑细,贫贱。惫:疲困。
(18) 既:尽,此句语出《老子》:“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
与人可以扩充德行,充实自性,故言愈有。
(19) 凡:国名,周公之后。《春秋》隐公七年:“王使凡伯来聘。”说明当时凡国尚存,后来
被灭。其故址在今河南辉县西南。凡亡后,凡君流亡至楚,作寓公。
(20) 三:三次或屡次之意。这句意思是楚上左右之臣见王与亡国之君共坐,以为不妥,多次提
请王注意。
(21) 不足以存仔,不足以现实之存在为存。言存亡以道不以国,国亡而道存,未尝亡也;国存
而道亡,未尝存也。
'译文'
肩吾问孙叔敖说:“您三次作令尹而不昌盛显达,三次被免职也没有忧
愁之色。我开始时对此怀疑,现在见您呼吸轻松欢畅,您的心里是怎样想的
呢?”孙叔敖说:“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我认为它既然来了就无法推辞,
它去了也无法阻止,我认为官职奉禄之得失非我所有,失去了而无忧愁之色
而已。我哪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况巨不知荣华显贵是在于令尹呢,还是在我
自身?如果是在于令尹,则于我无涉;如果在我自身,则于令尹无涉。那时
我正在驻足沉思,顾及四面八方之事,哪有工夫顾及到个人的富贵和贫贱
哪!”孔子听后说:“古时候的真人,智者不能说服他,美色不能使之淫乱,
强盗不能强制他,伏牺、黄帝这样的帝王也不能宠络亲近他。死生也算得上
大事了,也不能使自己有所改变,何况是官爵奉禄之得失呢!象这样的人,
他的精神历经大山而无障碍,入于深渊而不沾湿,处于贫贱而下疲困,充满
大地之间,尽数给予别人而自己更富有。”
楚王和凡国之君共坐,过一会儿,楚王左右之臣多次来讲凡国已经灭亡
了。凡国之君说:“凡国灭亡,不足以丧失我之存在。而凡国之灭亡既不足
以丧失我之存,而楚国之存在也不足以存在为存。由此看来,则凡国未曾灭
亡而楚国未曾存在。”


知北游
'题解'
本篇取开头三字“知北游”为篇名,是《庄子》中比较重要的一篇。集中阐述庄子
和道家哲学的宇宙论、认识论。对最高本体的道作了较多论述,提出道是万物之本,既产
生万物,又在万物之中,并主宰其运动变化,天地万物都不能离开道。还论述道是不可知
的,并对事物矛盾对立,新故相除,死生交替的发展观作了多方面阐述,这些思想对后代
哲学发展有多方面影响。
全篇粗略分为十段,第一段较长,带有全篇总论性质。其中心有二点,一是道不可
知,凡讲说出来的都不是真道;二是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重要命题,把人之生死,万
物生灭都看作气的聚散,把一切统一于气,气又根源于道,回答了万物统一性的问题。这
些思想在以后各段不断得到充实。第二段,圣人效法天道而行无为之治,天地阴阳四时各
得道而自足。第三段,啮缺问道于被衣,提出真正知道者应是“形如槁骸,心若死灰”,
暗昧无心的样子。第四段,提出人的形体、生命、性命都非自有,而是受天地造化支配的。
第五段内容较复杂,讲了有形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万物生于精,并以形相生的
宇宙生成论问题。还讲天地日用万物得道而成,生死只是自然转化过程,用不着为此而忧
乐。第六段,道无所不在,即在万物中,又支配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第七段,包括两个
故事,一个通过弇■吊之口,讲述道“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人们所议论的道,都是非
道。一个故事通过泰清与无穷等的对话,又进一步阐述道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没有
任何名言与道相符。因此,靠闻见言说不能达于至道。第八段,亦有二个故事。光曜问无
有,讲至道不执著于有无。另一个故事写捶钩老人精神专注而技艺如神,推证不分心于外
物,则得大道而无不通。第九段,冉求与孔子讨论天地之始观问题,提出“古犹今也”,
没有分别。还提出死主各自成体和“物物者非物”的生死观和宇宙观问题。第十段,持守
无为之道,不强求其所不知不能,“至言去言,至为去为”,不送不迎,听其自然,即可
得道。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
(1)
,登蹲弅之丘
(2)
,而适遭无为谓焉
(3)
。知谓无为谓
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
(4)
?何从何道则得

(5)
?”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6)
。知不得问,反于白
水之南
(7)
,登狐阕之上
(8)
,而睹狂屈焉
(9)
。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
“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10)
。知不得问,反于帝宫,
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
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
(11)
,其孰是邪?”黄帝
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
(12)
。夫知者不言,言者
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13)
。道不可致
(14)
;德不可至
(15)
。仁可为也
(16)
,义
可亏也
(17)
,礼相伪也
(18)
。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19)
。’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20)
。故曰:‘为道者日报,损
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21)
。’今已为物也
(22)
,欲复归根,
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23)
!生也死之徒
(24)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

(25)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
(26)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
(27)
。臭腐复化为神奇,
神奇复化为臭腐
(28)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29)
。’圣人故贵一。”知谓黄
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应我,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


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30)
,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