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墨翟曾斫木制鹞,能在空中飞翔。汉初韩信剖篾扎架,糊纸引线,乘风飞空,始称“纸鸢”。五代李邺在纸鸢头上装竹笛、置丝鞭,风动笛鸣,宛如古筝,故叫“风筝”。唐高骈《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很早相继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和欧美各国。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风筝曾是战争的武器。唐代以前,我国风筝多数用在军事上。据《鸿书》载,春秋时,“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这是说鲁班首创把风筝用于战争侦察的先例。相传刘邦和项羽决战时,韩信曾放起一只风筝,根据线长来估测未央宫的距离,从而确定方位,开凿地道,攻进了未央宫。韩信把项羽的楚军围在垓下时,日夜用竹木和丝绸赶制了一只大风筝,让一个身轻的人坐在风筝上,乘着夜风悄悄来到楚营上空,唱起了凄凉宛转的楚歌,触动了楚兵的乡思,致使楚军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最后一败涂地。明代有种火器,名叫“神火飞鸦”。它是一种鸦形风筝,内装炸药,用四支大“起火”作为动力。当风筝飞到敌方上空时,盘香点燃了导火线,引起火药爆炸,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曾在军舰上把风筝放到海面上空,以标示隐藏在海底的德国潜水艇地确切位置,为空中轰炸机指出袭击的目标。
风筝曾是古代战时通讯工具。据《独异志》载:梁武帝大清三年(549年),“侯景围台城,简女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搬取救兵解围。唐末,叛将田悦兵围临安城。宋将张??全顽强抵抗,但旷日持久,他怕孤城难守。为了搬取救兵,张把求援文书捆在风筝上送出城外,终于引来了救兵解围。如今,风筝又成为运载食品和宣传品的工具。春天,我国东南沿海的军民,利用风筝向台澎同胞送去大陆人民的深情厚谊。
风筝是科研的器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筝进行气象科学研究的国家。明代王逵《蠡海集》一书,就有用风筝测风实验的记载,并被英国李约瑟写入专著。1749年,美国哥拉斯葛大学一位名叫亚历山大·威尔逊的天文学教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具空中试验仪。它由六只风筝组成运载工具,把一些天文仪器吊到三千英尺高空进行科学研究。1893年,英国人劳伦斯·哈哥瑞夫为美国气象局设计了一种可以装在箱中的拆卸式风筝,利用它把气象仪器送到高空,以测取风速、温度、气压和高度等数据。当时,美国各地曾设立了十七个这种“风筝气象站”,一直使用了四十年,最后一个直到1933年才关闭。可以说,风筝是原始的气象卫星。
1752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在美国费城郊外的科罗拉多群山上,富兰克林父子放起了一只用金属丝和丝绸制成的风筝,进行近代科学史上著名的“风筝实验”。风筝头上的那根铁针,居然把空中的雷电沿着淋湿的风筝线,引到离地不远的一串钥匙上,发出了激动人心的火花,证明了“闪电就是电”,第一次揭开了雷电的奥秘,为近代电学奠定了基础。第二年,富兰克林就发明了保护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
风筝和飞机的发明有关。我国古代有许多人乘风筝飞行的故事,那风筝就是原始飞机吧!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在1804年用两只风筝作机翼,制造了一架五英尺长的滑翔机,进行了空中飞行实验。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海军军官莫扎伊斯基设计了一只大风筝,把自己捆在风筝上,风筝的绳子系在一辆飞奔着的马车上,风筝飞起把他带到空中飞翔。据说,他终于在1882年成功的制造了一架飞机。据伦敦科学博物馆航空史学家卡尔斯·吉布斯·史密斯博士说,赖特兄弟于1899年首先做了一只双身的风筝,用来观察它在空中的翻滚动作和如何借助空气的浮力由下降转向高升,从而发明了襟翼,并于1903年12月17日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
1901年,无线电的发明者、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从英格兰向纽约、芬兰拍发无线电报。不幸天线被风暴刮断,眼看试验就要停止。聪明的马可尼急中生智,把一个风筝放到空中,用来代替天线,终于使首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拍发试验获得了成功。
风筝还是生产的工具。早在二千余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利用风筝“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弥补了“舆马之不能,舟楫之不逮”。美国在建造著名的克里夫顿悬桥时,碰到了一个难题:怎样把又长又重的钢缆拉过宽阔的河面?后来,有个建筑师制成一只巨型风筝,把钢缆拉到了对岸,成功地架起了悬桥。英国科学家约翰·利克兰用风筝把一台喷撒机和化肥送到农田上空,利用风力开动喷撒机,把化肥准确而均匀地喷洒在农田里,比飞机施肥还省工省力省能源。南非渔民有用风筝捕鱼的传统。他们利用大风筝来拖拉渔网,减轻拉网的劳动强度。国外还有人用风筝来驱动车辆,据说时速可达二十英里。
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回中说:春日,把风筝放得很高,然后剪断引线,使其自行随风飘摇,晦气和痛苦也随之而去。“放晦气”当然是迷信。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因为放风筝时,牵线跑步,昂首远视,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和预防近视眼。国外曾兴时过“乘风筝飞行”的运动,运动员脚踩滑雪板,伫立水面,双手高攀一只风筝,由快艇拖着飞速前进。当风筝产生足够升力后,运动员就脱离快艇,在空中滑翔,十分英武壮观。
Number:4671
Title:谁第一个踏上北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2期
Provenance:《在国外》
Date:1983。10
Nation:苏联
Translator:姜俊锋
1983年是发现北极以来的第七十五周年还是第七十四周年?要解决这一年之差的问题,必须澄清北极的发现者到底是谁:是弗雷德里克·科克博士呢,还是海军上将罗伯特·彼亚利。
1909年9月,科克从长期的极地探险中归来,向全世界宣布:十八个月以前,即1908年4月,他到达了北极。仅仅过了五天,彼亚利也宣布:他在1909年4月踏上了北极!当他得知科克宣称比他提早整整一年到达那里的时候,他指控科克是捏造事实。
于是,一场争论开始了。它席卷了大西洋两岸,一争持续到今天。
科克与彼亚利
以前,要问谁的证据更有说服力,那么答案无疑是罗伯特·彼亚利。
他把一生中的二十五年献给了这项事业,先后组织过八次极地探险(其中一次历时四年之久),在那里度过了九个冬天。他肯定在五十二岁时进行的最后一次探险中到达了目的地。
彼利亚曾是受过正规培养的工程师,后来参加海军。服役期间他萌发愿望,将来要作第一个踏上北极的人。作为军官,他可享受休长假的待遇,这一点为他实现自己的探险计划提供了可能。他召集了一大帮有影响有资产的朋友,组织起彼亚利极地俱乐部,从而在经费上有了保障。
彼亚利在作最后一次探险时,先把“罗斯福号”泊在厄尔兹米尔岛的北端过冬,到了1909年2月,他们从哥伦比亚角启程,向极地方向进发。他们面临的是北冰洋七百六十公里的冰原。参加探险的有二十四人,携带十九副雪撬和一百三十三条狗。探险组织得像一次军事行动。前面,由“罗斯福号”司帆员罗伯特·巴尔特列特率先开路,后面是彼亚利带领的人马相随前进,这样便于积蓄力量,决战北极。后来,前面的人员陆续分组撤了回来。最后只剩下彼亚利上将一人带领一名黑人仆从和四名爱斯基摩人。据上将自己讲,他就是和这几个人一道在1909年4月6日跋涉到北极的。
后来,他们顺利地返回“罗斯福号”,于9月5日驶至拉布拉多半岛的印第安哈尔伯,从那里彼亚利他拍发了那封只有一句话的著名电文:“星条旗插上极地!”
后到美国后,他看到举国上下群情亢奋。他惊异地得知,北极的发现专利不是属于他,而是属于他的同胞而且还是老同事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科克。
和彼亚利上将一样,科克博士有过自己坎坷的童年,从童年时代起他便立志发奋图强。他以顽强的毅力半工半读,毕业于卫生学校。他一开始独立谋生,就怀着极大的兴趣悉心钻研了有关极地研究的专著。这为他后来以医生兼民族学者的身份参加彼亚利的第一次极地探险打下了基础。他曾和彼亚利上将在格陵兰北部一起度过1891、1892年的冬天。科克在履行职责时一丝不苟的精神给上将留下良好的印象。
1907年,科克动员了一位富有的朋友为他解囊相助,然后开始对北极进行秘密探险。他率探险队经过艰难跋涉来到格陵兰岛的图勒,然后又向阿克塞尔海伯格岛的最北端进发。1908年3月18日,科克博士精简队伍,只带上两名爱斯基摩人、一对雪橇和二十六条狗出征北极,踏上了九百六十公里的冰途。走了三十五天,在1908年4月21日,他确信:目的地终于到了。事后,他曾这样说过:“该到了,要知道这块昏暗的地方多少年来一直拨动着人类热情的火焰啊!”
科克花费了十二个月的时间才回到格陵兰岛,当时已是1909年的春天了。为避免意外,航海仪器和日记都留在了图勒附近,拟日后将其运回美国。他乘雪橇驰行一千二百公里,到达乌伯尼维克,又从那里经海路来到丹麦。当他到达第一个有发报机的港口(设得兰群岛)时,立即将自己的消息发给了《纽约先驱论坛报》,时间是1909年9月1日。
彼亚利从前是很敬重科克的,然而现在他怒不可遏地向一系列报纸致电,指控科克是在捏造事实,并确信科克根本就未曾接近北极。但是,上将的举动遭到大多数刊物的指责。
“被遗忘的”证据
这时,世人瞩目的科克从丹麦回到了美国。他刚一踏上国土,就遭到彼亚利极地俱乐部要员们的猛烈攻讦。他们要科克拿出证据来,可是,那些可以作为证据的文件和器械全被留存在格陵兰了。使科克不胜惊讶的是,这些物品竟没有按原计划运回美国,却被埋在图勒附近的一个秘密地点。以后,那些文件和器械再也没被发现。科克曾把自己的旅行报告呈给哥本哈根大学的学者们,但他们认为,这些材料不足以证明科克发现了北极。科克精疲力尽了,他只得背井离乡。
随着科克的失宠,彼亚利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他将自己的记录和器械呈交给国家地质协会,后者对他作出了肯定的评价。不久,上将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北极的人。有十二个国家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上将的拥护者们在国会积极活动,最后促成了一项特别法案,法案证明:彼亚利确实到达了北极。
有利于博士的事实
晚年时期的科克,宛若秋风落叶,威信扫地,以至于以后再没人提起过他那段发现北极的往事。然而,近一个时期来,极地研究专家们对他的成功却日趋表示肯定。因为,科克在自己的1908年极地探险报告中首次描述的许多现象,业已为现代冰地研究的成果以及飞机、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所证实。
例如,科克博士曾拍摄并描述了极圈内高大的多层冰体。当时,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实际上发现了在厄尔兹米尔岛大陆架上形成的诸“冰岛”之一。
高空照片表明,这些“冰岛”不断地顺时针方向漂移,它们的位置正好处在科克去北极时所穿过的区域。况且,在科克博士之前,还未曾有人见过与极地毗连的区域。在科克的描述中,北极没有陆地,有的只是不断漂移的浮冰群。今天,我们可以无庸置疑地说,科克这些朴素的、而且对他的时代而言是大胆的描述,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在历次对格陵兰以北地区失败的探险中,前人已察觉到极地浮冰群向东漂移的现象,所以,科克在开辟航线时,专门注意了这一点。当时,科克并不知道,在他途经的区域,极地浮冰却是向西移动的,结果造成他没能在原计划地点登陆,而是向西偏离了一百五十公里。这样,他无意中发现了海洋学上称之为“浮冰西移”的现象。
首次被科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