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只小狗无声地走过来,惊愕地打量着我,呵,这不是当年的小狗……
依着门框,便有隐约的锣鼓点儿传来,若断若续,飘渺如仙,我醒悟了,这是当年排演的锣鼓,却依旧是这么激动人心,再细听:悠扬的长笛声里,夹杂着几声咿呀的二胡,好熟悉,这二胡是阿萍拉的,她聪明,有悟性,凡是乐器,不用教,一摸就会。几人当中,只有她知道闵惠芬,因此,也只有她懂得《江河水》……
青蛙跳进水里,门前的石阶上,有一个女正在洗菜,影子倒映在水里,碧波溶化着她粉红的上衣,呵,这不是阿萍,她总是爱穿淡黄的,她也不是这般瘦细,她丰满,手臂浑圆得似刚铡出水的香藕,而且,她不爱沉默,劳作时,总爱哼唱着不知什么时候从田里学来的那支优美的情歌……
眼前是夜色,月光如水漫开。当年大家坐在院子中央纳凉,谈论今年谁走了,明年推荐该轮着谁,谈得好抑郁好沉重。我说:“将来你们都走,统统都走,将这知青屋留下来,留给我和阿萍。”大家笑我,笑声中,阿萍用她那小巧的拳头极有分寸地捶了我一下。我说的是真话,真的,当时只有我和阿萍出身不好,于是领导便对我们不好,命运便对我们不好,但是阿萍好,那些值得记忆的夜晚好,那些夜晚美妙的月光好。
日子并不好过,阿萍的手艺也并不出色,但由于饭是阿萍做的,大家便吃得很香,有时大娘送过来一碗萝卜菜,我们就这么狼吞虎咽地对付着又粗又硬的糙米饭,然后拍拍肚子荷锄走向广阔的原野。一碗萝卜菜算什么,可阿萍却在小本子小记着:“有一天,我要报答。”于是大家就羞她,她的脸便很红很红,很窘的样子显得极好看。那时的早霞和晚霞多美多亮呵,日子虽苦虽累却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阿萍……
这以后,再也无人提到要走,因为阿萍真有可能要住下来。这样大家便争着打扮这土墙瓦顶的知青小屋。窗口的大口罐头瓶里,不时有人带回来一束花,随着季节的变更,或是紫云英,或是马兰菊,甚至荞麦花,大家都没说这是送给阿萍的,但似乎又都是送给阿萍的,只是香得很苦,整个小屋的气氛就似一首朦胧的抒情曲,又似一首淡雅的田园诗……阿萍极爱花,鼻子贴在花上,一副陶醉的样子:“呵,好忧伤的小精灵……”显和又惊奇又喜欢,那充满感激的神采使小屋又明亮又温馨。不过大多时候阿萍不是欣赏花,而是然后挂在胸前,像项链,挂在身上,似耳环,再自得其乐地来一段优美的样疆舞……明月东升,清风拂面,加上阿萍亲自给我们拾掇的一小碗豆角,一小碗菜瓜,那真是一个美丽得妙不可言的黄昏。从那时起,美丽而多情的阿萍似乎就是这小屋当之无愧的女主人了。
为了留下来,哭过,笑过,埋怨过,又幻想过,在日月分明的春种秋收里,大家似乎总在做着一个朦朦胧胧的温柔之梦,大家都是那么自信,然而梦醒的时候,阿萍就走了。她当然不可能被推荐走,但时间只过了一个年头,她就凭着自己的本事考进四季都开着杜鹃花的大别山,那里有一个省办的气象学校。走的时候,男同胞们自然都笑着祝贺她,第一次那么勇敢地把自己的手与阿萍的手紧紧相握。阿萍本当高兴,可却是泪水汪汪:“我真的不想走,可就这么瞎碰碰上了。”她给我们做好了最后一顿饭,挑满了最后一缸水,喂饱了仅有的两只鸡,哭着和扎根树比比高,和小狗亲亲嘴,然后凄凄楚楚地像一株春柳那样,向我们挥着手、挥着手,渐渐将自己消融在初春的那一片淡绿之中……
今天,我来的时候,正是初夏,这也是我人生的夏天了。我不知自己为什么要来,也许是来寻找那些美好的记忆,也许是来寻找当年在此失落的梦幻和情思。阿萍说过:“我一定还会来……”可现在里屋的门上着锁,一切景象都在暗示这知青小屋不再属于我们,一种怅然若失之情便似浓雾一般缭绕心头久久不散。我能看得见当年那皎洁的月华,能听得见当年那铿锵的锣鼓,可是美丽多情的阿萍呢?阿萍那温婉灿烂的歌呢……
这是我的故乡
世上最美的地方
快快来吧,年轻的小伙子
让我们变做坡上的牛羊
歌是那歌,可不是阿萍唱的,抿一口五里大塘的清水吧,今夕今宵,带我走进缠绵美丽的梦中……
Number:6179
Title:文化大国…丹麦
作者:江鸣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北欧小国丹麦只有500万人口,但它却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国。除了世人熟知的安徒生童话,丹麦也创造了世界第一面国旗和第一座证券交易所。在这终年阴冷的国家里,1/4的成年人晚上去夜校,500万人口中有200家博物馆,平均每人每天都读一份报纸。丹麦人喜欢看书,人均购书率名列世界前茅。该国每年出版1万种书,平均500人出一种书,这一比例比美国高出许多。在丹麦,艺术不是装饰品,而在真实的生活中。不论在教授的寓所还是在农民家里,家家都有几幅真迹画;在养老院、医院和学校里,到处可见雕塑和油画。
文化是丹麦的立国之本。艺术家受到国家的保护。为了美化政府机构,也为了艺术家的生活,政府每年都花1000多万美元来买画装饰公共场所。走进哥本哈根市政府,里面有400年前的壁画,300年历史的钟塔。这里的东西属于人民,市政府每周5天供人参观。大众文化也可向政府申请补助,哥本哈根每年6月的狂欢节,也得到市政府的一些补贴。国家每年拨出预算的5%,补贴文化艺术活动。每年有250万人去看戏剧,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有剧院。只有30万人的傅德堡市,就有30座博物馆,包括世界著名的现代美术馆。
丹麦对国民教育也非常重视,政府每年拨出年度预算的23%用做教育经费,小学到大学都免缴学费,学生还有津贴。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只低于美国,占第2位。丹麦注重职业教育,并不断修改职业教育的内容,以适合经济的发展。据德国一家研究所统计,丹麦是欧洲各国人力素质最高、技术人员最齐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日本有贸易顺差的国家。该国在制药、电子仪器、精密机械行业成绩非凡,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为国家庞大的福利支出提供了保证。
Number:6180
Title:等待三天
作者:帕特·伯恩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卖花的太太微笑着,又老又皱的脸上荡着喜悦,冲动下我挑了一朵花。
“今天早晨你看起来很高兴。”我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她穿的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很虚弱。因此她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你很能承担烦恼。”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然后她笑着道了声再见。从此,我一碰到麻烦,那老太太的话便响在耳边:
“等待三天。”
Number:6181
Title:船上一夜
作者:桂厚瑛
出处《读者》:总第120期
Provenance:义债
Date:1984。9
Nation:
Translator:
这件事我一直深藏在心底,不知为什么,我从不愿向人提起,也害怕提起。只是时常不自觉地独自一人默默地回味。
84年7月大学毕业,我被分到一座远离故土的小城化工厂。说实话,我对这次分配极为不满。9月下旬就与另一个同志率领20余人的培训队赴江苏丹阳培训。我从一开始就与这些学员格格不入,尽管同龄,打心眼里瞧不起他们。但学员们对我都比较尊重,这使得我尽量掩饰自己从面子上过得去。对于他们学习工艺技术,培训操作技能等我毫不热心,也不想承担任何责任。说实话,对于今后的人生,我也打定主意“西皮流水”下去。我认定现实社会是冷酷的,过于讲责任心只能为之抛弃。
10月6日,我与5位学员利用休息日去镇江、扬州游玩。
游完镇江,夜幕已降临大地。我们到8号码头等7日3:30去扬州的船。候船室里人很多,大半都是推车挑担做小菜生意的农民。昏黄的灯光中,烟缕沉沉,空气混浊。江南乡野的村言俚语嘈嘈杂杂。身处其间倍感气闷,令人窒息。为了打发候船这段枯燥乏味的时间,我买了一本《读者文摘》翻翻。终因眼皮发沉精疲力尽而不能定神看完一篇文章。
凌晨3:30上船。夜气非常凉,深秋的江风不时掀开船栏杆上挡风的帆布,往舱里灌一阵寒流,不知是因为灌进舱的江风袭人,还是已过困点,我毫无睡意,大脑异常情醒。正好,手中有《读者文摘》。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吃力地翻看着。在深夜的孤寂里,我全身心沉浸在一篇名叫《义债》的文章中。看着看着,心头一阵触电似的震颤向周身幅射,鼻腔一酸,无声的泪水就涌满眼眶,从脸颊冰冷地滚落下来,接连不断地滚落下来。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位立志银行事业的汉子,在费尽周折吃尽苦头将银行开起来之后不久就被暴徒抢劫一空。本来所有客户的存款债务均可因破产而一笔勾销。但他义无反顾答应偿还,以为这是做人的责任。于是,全家人在他的带领之下开始了漫长达30余年的还款生涯。他将全家人历尽千辛万苦挣来的血汗钱一笔一笔年复一年地寄出去。有些好心的人们不要他还钱,把他寄出去的钱又寄回来。他又原封不动地寄出去。直到将所有客户的存款债务连本带息还清,他已是双鬓苍苍的老人。
当我读到那些好心的人们把他寄出去的钱又从全国各地寄回来时,泪水便模糊了视线。从此,便看几行就放下书揩一下泪水,直到读完,我的心一直处于极度的激动与震颤之中。他那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本可推卸的责任的精神和毅力深深震撼我的灵魂。回头再看一遍,到了那令人动情之处,泪水又无声地涌出眼眶。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味与沉思之中。由文章中主人公的壮行义举,自然就联想到自己: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却因分配不理想而怨天尤人,继而想不负责任地耗混青春;一个刚满20岁、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却老气横秋地哀叹命运;一个仅涉世三月的“初生牛犊”却要装成看破红尘的愤世人。总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于是便看不起身边的人,封闭自我,孤芳自赏。多么可笑而浅薄,多么无知而愚蠢。与那位主人公相比,我的灵魂显得丑恶而低劣。
这一夜,我童年、中学时代、大学期间的种种劣行陋迹不断地在脑屏上闪现;一步一步,自己所走过的歪邪足迹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可鉴。自己信奉的人生哲学此时显得庸俗而自私,从而导致言行透着虚伪和轻浮。我想了今后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才无愧;想了眼下的培训工作怎样搞才能尽责;怎样与人相处才能相互尊重而亲近……我经这篇文章的启迪便心感豁然开朗而进入了一种旷达宽阔的境界。我记住六个字:做人要负责作。
当东方微红,黎明正在诞生的时候,我的心情变得非常明朗而愉快,就像这越来越艳的朝霞一样充满热情和新生的活力。
从此,我做人的信念和生活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生的脚步也变得深沉而扎实起来。那次培训非常成功,所有学员回厂后无一例外的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和车间干部。他们的成绩使我第一次体会到做人要负责任的意义。现在,我已由稚气十足的学生变成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正负责一个国家重点攻关项目300t/a1。4…J=醇的中试技术工作。我相信只要自己做人负责任,今后的人生将更加充实。
七年过去了,我感谢那船上一夜,感谢《读者文摘》,因为它给了我新的人生。
Number:6182
Title:庆幸
作者:汪蘅
出处《读者》:总第122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很庆幸在欢笑之余还有泪水,要不满心忧郁不快岂不是无处排解?于是有泪就流。
很庆幸在得意之余还有失落,要不从十六岁到六十岁岂不是平淡无奇?于是接纳失落。
很庆幸在热闹之余还有孤寂,要不纷乱的思绪岂不是难以梳理?于是忍耐孤寂。
很庆幸在理解之余还有误解,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