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7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

  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Number:6615

Title:中国人闯入科威特火海

作者:方向明

出处《读者》:总第129期

Provenance:《中国减灾报》

Date:1991。12。3

Nation:

Translator:

  前所未有的大气污染对环境破坏最大的一次战争

  在科威特油田大火熊熊燃烧到第100天时,日本的科学家吃惊地发现: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烟雾已越过喜玛拉雅山,经中国西部,飘至日本。

  这些烟雾含有大量致癌的烃和剧毒物质。在油井起火后,科威特周围国家的上空便出现了大片肮脏的乌云,总长度达千余公里,伊郎至土耳其一带还下了黑色的“毒雨”。土耳其阿达纳省省长立刻下令禁止居民使用雨水,也不得让牲畜饮用。

  借由西向东的季风,烟雾兵分两路,横扫世界。一路经巴尔干地区进入苏联,一路从中国西部,经南亚飘至日本。据德国专家估计,烟雾还可能借由东向西的季风,经东南亚飘至东非。

  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海湾战争是历史上对环境破坏最大的一次战争,举世罕见的油田大火造成的污染,远远超过苏联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核泄漏事故。

  然而,当西方新闻媒介对此进行连篇累牍报道的同时,中国报纸正大版大版地描绘着一幅幅战洪图。大水冲淡了中国人对大火的关注。

  7月14日,在李鹏总理中东6国之行的最后一站科威特,中科两国签署了“油井灭火合同”。可很多人当时并未留意这条消息,他们更惦念与滔滔洪水搏斗的同胞。

  乍一看,中科灭火合同与中国并没有多少直接利益关系,它不过是一份普通的劳务合同:中方派出六十多名灭火人员及辅助人员,去科灭火半年,科方以日工资方式,每天支付中方约2万美元。算下来也就是三百来万美元的很小的合同。

  只有极少数人发现,中国报纸第二天的有关报道颇耐人寻味。这份平常合同的签字仪式却非同寻常,其规格之高在两国经济交往中是史无前例的:中国总理和科威特首相亲自主持仪式,中国经贸部长和科石油大臣分别签字。而且这份合同竟被列入中科两国政府的新闻公报,与李鹏同科威特埃米尔的会见、同科首相的会谈并称“中国总理访科三大成果”。

  各国在海湾排起长队,2500亿美元重建款导致一场激烈的国际商战

  海湾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重建海湾的“合同争夺战”便打响了。

  仅科威特和伊拉克要想恢复到战前水平,耗资就将达2500亿美元。西方舆论界预言:海湾重建,将是80年代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场国际商战。

  在“战后红利”的瓜分中,白宫不断地给科威特和沙特施加政治压力,要求给美国公司优先权。法国一家报纸对此这样评论:美国总统一边下令把88500吨炸弹狂泻在海湾,以重树美国的世界警察地位;一边亲自为本国企业鸣锣开道,为美国谋取最大商业利益。

  战争还未结束,英国外交大臣赫德便亲率10名工商巨头游说海湾。停火第六天,梅杰首相成为战后访科的第一位政府首脑。

  巴黎方面的口号是:“法国不能落后!”当法国外贸部长挂帅的“重建工作组”抵科时,法政府还将科重建委员会代表请到巴黎。

  在丰厚的重建利润刺激下,精明的日本人和德国人也迅速做出反应。机不可失,一些阿拉伯国家同样跃跃欲试。想碰运气的还有南亚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既然海湾重建给世界各国创造了一个共同机会,中国自然也不能坐失良机。停火不久,经贸部国外经济合作司以一副司长牵头,成立了“海湾小组”,负责统一对外价格和协调各个与西亚有业务联系的公司的行动。同时,向各驻外机构发电,要求争取每一份合同。

  从唐山大地震时拒绝外援,到今年大水呼吁国际援助;从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到竞争海湾重建工程;这一切表明:中国已不再是一个世界,而是世界的一部分。

  科政府论功行赏,首批承包合同与中国无缘

  中国深知,要从这场有你没我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尽可能多的好处,就必须精心筹划,仔细权衡。

  自恃在国外尚有1000亿美元资产的科政府公开声称:“在重建方面,我们只在乎时间和速度,而不是金钱。”

  于是,中国的首选出击目标定在了科威特。中国如此,世界亦如此,竞争变得空前激烈。

  不仅如此,令中国经贸部门最感棘手的还是,重建合同的角逐被蒙上了特殊的政治色彩。经济合同变为“政治奖金”,使得美国在这场竞争中成了最大的赢家。尽管英、法也想争得与他们“军事贡献”相称的合同,可结果拣到的只是些面包屑。法国人埋怨:“法国已在为政府外交上的模糊立场付出代价。”

  据外电报道,科与外国首批签订的约300亿美元的合同中,美国包揽了70%,其余为英、法、沙特、埃及分享。

  日本在海弯战争中出钱没出力,因此,有意在第一轮竞争中保持“低姿态”,转而虎视眈眈美国人手中的15。2亿美元的设备订货。南朝鲜则凭借与美英公司的传统联系,声称可分包90亿美元的合同。而中国在技术、资金以及与西方公司联系等方面都略逊他们一筹。

  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则在语言和风俗上占尽优势,因此科政府为他们开亮了一串绿灯埃及已有15万劳工赴科。沙特则包圆建材合同。

  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过去是海湾国家劳工的重要来源,在劳动力价格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公司目前已要求巴基斯坦提供10万工人。泰国已使战前在科的数万劳务人员全部返科,并增派了8000人。

  科威特虽是中国劳务输出的“老区”,可惜战争打乱了科威特的建设步伐。但中国经贸部门也充分估计到,这次逐鹿中东非同以往,唯有出奇制胜,选择一项合同为突破口,方可挤进重建市场。因此在关键时刻,中国出人意料地亮出了另一张王牌。

  大火危及着科国生存发展,阿瓦迪有邀,专家组匆匆上路

  战祸比天灾更可怕。海湾战争把科威特的“石油金罐”砸得粉碎,九百多口油井中有727口被战火点燃,熊熊大火每天烧掉600万桶原油,直接损失达1。2亿美元。更严峻的是,燃烧的油井每月向大气释放67。5万吨烟灰,天是黑的,地也是黑的,尽管沙漠里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婴儿还困难,可污染还是夺走了它们的全部生命。德国《明星》画刊以“将变成地狱”为题报道说:“遮天蔽日的黑烟已把科威特的中午变成午夜,人们出门要打手电,车辆行驶要开车灯,能见度只有3米。”

  油田大火危及着科威特的生存和发展,无怪乎科威特埃米尔称之为“国家危机”。如果中国能参加这场“拯救科威特的新战斗”,并在这一高技术领域显示出实力,也就等于拿到了“进军”科威特乃至整个海湾的入场券。

  美国人一直试图垄断全部灭火合同,他们不希望竞争。尽管灭火进度十分缓慢,但他们仍将其他国家的消防人员拒之门外。尽管这一举动导致大气污染不断增加,可他们认为商业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给加拿大人开了一道门缝,那是因为他们在加拿大的灭火公司有着股份。在中国还未与科威特接上头时,美、加4家灭火公司就已优先获得了10亿美元的合同。

  机会总是有的。3月19日,科威特内阁事务大臣阿瓦迪访华。杨尚昆主席和李鹏总理先后表示,愿为科威特的重建提供帮助。并表示,愿支持科威特恢复其合法权益。阿瓦迪随即提出欢迎中国参加灭火。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旋即组成灭火专家组,3月22日便匆匆忙忙地搭乘阿瓦迪的专机启程。北京海关的人直纳闷:这几个人怎么连护照签证都没有?”

  时间就是合同。中国专家组经实地考察后,很快便把第一份技术报告递交科方。然而,半个月过去,没有任何回音。等到4月10日,科方才组织了一个5人技术委员会进行答辨,中方顺利过关。不料,随后又是半个月音讯皆无。其间,科内阁改组,阿瓦迪成为“前内阁大臣”,5人技术委员会解散。我方只好另辟蹊径,多次请求会见新任石油大臣。直到4月27日,中国驻科大使管子怀亲率专家组专程前往,方见到科新任石油大臣。第二天,科国家石油公司董事长亲自主持第二次技术答辩会。这并不算完。5月2日,科石油公司又组织了第三次技术答辩会。

  此后一个半月间,合同谈判并无多大进展。据透露,美国为各国竞争灭火合同,向科提出了“抗议”。在李鹏总理中东6国之行前一周,谈判才突生转机,科首相下令尽快结束谈判,迎接中国总理来访。

  7月14日,中科正式签署灭火合同。这一举动震动欧洲,这是继美、加之后科威特与外国签署的第三份灭火合同。

  各国灭火各有绝招,中国要“打地道战”,有人提出用气功但未见下文

  科威特时间8月23日早4点,中国灭火队乘坐的班机飞临科威特上空。当小伙子们俯视夜空下数百口燃烧的油井时,他们不禁惊叹:真像一个插满生日蜡烛的大蛋糕呀!

  浪漫只在瞬间。当他们走进大火熊熊的布尔甘油田后,不免心头一紧:滚滚黑烟把方圆数百公里变成黑无天日的世界,数百个“火魔”给大地涂上了一层恐怖的血红,油井燃烧时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毛毛油雨很快把人涂得黑头黑脸;呛人的废气就像辣椒水灌进了鼻子夜空中的“蛋糕”成了真正的“天方夜谭”。

  与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火斗一斗,是63名中国灭火队员赴科的动机之一,可真见到了火,这些久经火场的人倒是有点发愣:冲天的火柱有40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井口温度为1400℃,那是炼钢的火候;周围10米内的温度是850℃,足以把人烤化;足球场大、齐腰深的油湖围在井口边,形成一片火海……

  战争的破坏是刹那间的,但医治战争创伤却是漫长而艰巨的。如何扑灭这样罕见的油田大火,是摆在世界面前的难题。

  德国专家提出,用混凝土填满被炸毁的坦克做“盖子”,用直升飞机吊起,压住井口。美国人想用一支长长的机械臂将耐火管子插入井口,然后往里灌液化氮气,使火因缺氧而熄灭。还有专家认为,可用炸药爆炸的震波将井口油管挤扁,致使火灭。匈牙利人的办法颇尖端:用飞机发动机转动时产生的16吨的巨大推力,将火吹灭。

  在合同谈判期间的技术答辩会上,中方曾提出挖一条地道通至油井,在油管腰部安装阀门,来个釜底抽薪,科方对此大加赞赏。此外,国内还有人致函有关部门,建议用气功灭火,其依据为一些报纸称“大兴安岭火灾就是一位气功师发功才灭的”。有关部门觉得此招太玄,没敢采纳。

  中国专家最后制订的实战方案并不复杂:先挖排油沟,尽可能缩小油湖。再用沙子垫出一条路,喷水使地面降温,人和机械在水枪掩护下逐渐靠近,操纵机械挖掉井口周围像火山口似的油焦山,暴露井口。然后,长臂桅杆吊车把长约8米的引火筒套在井口上,将井火与地面火隔开,扑灭地面火后,集中水枪把引火筒上的火扑灭。

  最后换下炸毁的井口,装上新井口,注入泥浆封住井喷。

  这一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油井燃烧释放的热辐射极强,而人和机械只能靠近到距井口20米处;二是以水灭火须将海水引进沙漠,耗资巨大。中国为克服前者,特制了“反辐射热掩体”,移动自如。而水的问题,科方答应予以解决,至于海水与井火接触产生的有害气体,那就顾不得许多了。

  美国挑最容易的干,中国啃的都是硬骨头。

  美国灭火公司的口号是“先易后难”。到中国队到达时,727口起火的井已有近一半被灭掉,剩下的多是大井难井。而美国监工又操纵着派活和指导灭火等一切权力。因此,中国队所灭井中除第一口外,其余都是美国监工指定的,且均是日喷油万吨级的大井。

  头一口井就碰上硬碴儿,日喷油达万吨。可国内的井几乎是日产2000吨的中型井。

  工作环境糟透了:浓烟使井口周围漆黑一团,须用8只军用探照灯照明;距火口尚有几十米,便“热”风刺骨,即使躲在掩体后,美国产的耐热硬塑安全帽也常被烤变形。油井燃烧释放出剧毒的硫化氢,不戴防毒面具,几分钟便可致人死命;虽说井口旁一定范围的地雷已清除,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