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20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明节,黎松寿回到无锡。看到阿炳脸色黄里泛青,比以前还清瘦,但精神尚可。寒暄后,黎松寿把话一转,向阿炳提出要听他拉一曲,并特地指明要听他每晚边走边拉的那支曲调。阿炳几番婉辞,但经不住黎松寿一再央求,终于笑呵呵地说:“拿二胡来。”

  阿炳调好弦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挥弓,那情景交融的旋律便在如泣如诉的气氛中飞扬。阿炳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陶醉在这悲愤的音乐语言中。

  “无锡市这么家喻户晓的曲子,为什么不取个动听的名字,而总是说瞎拉拉呢?”黎松寿听完后提问道。阿炳哈哈大笑:“你以为我哄你,哪有名字呢?又没人想学它。”黎松寿立即接过话:“我们都想学,杨先生和我的老师都爱你的曲调,叫我把它写成谱,将来介绍给音乐学院学二胡的学生,让它代代传下去。”“你怎么把我的丑出到音乐学院?”阿炳嗫嚅道。“这不是出丑丢脸,杨先生、储先生都非常赞誉您。”“真会是这样?”阿炳半信半疑。

  “当然真的。昨夜我已凭记忆把曲子写出了小样,麻烦你再拉几遍,越慢越好。”阿炳按黎松寿的要求从头到尾拉了两遍。黎松寿发现除了主旋律的乐句在第二次演奏中少出现一次外,其余无甚差别。再加上演奏用的弓法指法,这首日后名扬中外的暂无曲名的二胡独奏曲的初稿便形成了。

  把开关向左一拧,录音钢丝飞快地倒退……阿炳想了多时:就叫《二泉印月》吧。黎松寿问阿炳:“印”字改为“映”字可好?

  这年4月上旬,黎松寿回南京,把自己记录的曲谱请两位老师审阅。两位老师问阿炳是否还有其他二胡乐曲,黎松寿说不但有,还有琵琶曲。

  “我以前就想自费陪阿炳去上海唱片公司灌唱片,但没有办成。”黎松寿说,“曲谱记得再好,也无法将他高超的演奏技巧记下。”

  黎松寿强调阿炳的二胡很特别,常人大多配用丝质中、子弦,而他选用粗一级的老、中弦。他二胡上切音线位置极高,几乎靠近弦轴,弦的有效长度很长,空弦音高又是不变的(G…D)。两根弦绷得又紧又硬,手指按弦非用足力不行。你看他的双手满是老茧,那左手的掌面,那右手的拇指、食指与中指,最明显的是左手除拇指之外的四个指的指面上,处处是苦练的标记。否则不但无法使弦线颤动产生波动音,还往往会产生噪音,阿炳对自己的琴可任意摆布,且音量异常高亢响亮,琴声传的距离也远。如人尚在远处慢慢向你走来,声音却早已飞到你耳边,人走近了也不觉刺耳,走远了琴声还在你身边久久回荡着,在技巧上有许多突破传统自成流派的特点。这说明阿炳音乐的神韵,与他特制的二胡有关,必须把音录下来。

  杨荫浏说:“我最近看到一份音乐资料说,国外已有携带式钢丝录音机,我们学校要有的话,我们就尽快去无锡。”

  “但愿录音机能早日到手。”黎松寿的潜台词是:“就怕阿炳等不到这天了。”杨荫浏似乎明白他的意思,颇为自信:“一定会如愿以偿的。”

  没过几天,南京和无锡同时解放。但阿炳已病入膏肓了。

  1950年6月,储师竹告诉黎松寿原国立音乐学院正式易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并迁往天津,由马思聪任院长。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所,杨荫浏任所长,曹安和任研究员,已配发从外国进口的一台携带式钢丝录音机。

  黎松寿立即致信杨荫浏,反映阿炳危在旦夕,建议速来录音。杨荫浏回信称暑假来。阿炳听说要为他录音,只说这是混饭吃的玩意。黎松寿申明大义,阿炳才勉强同意:“免得扫你们的兴,说我阿炳勿受人抬举,让我试试再决定吧。”

  8月下旬,杨荫浏、曹安和来到无锡度假,要黎松寿马上与阿炳约定录音日期,并要找一安静场所,以免杂音干扰。

  这时阿炳已好久没摸乐器,加上烟瘾犯时四肢无力。因怕手上功夫散失难以录好,所以只好买些鸦片来提神。阿炳又练了几天,以便更有把握。

  1950年9月2日19时30分,在无锡市佛教协会所属的三圣阁内,杨荫浏、曹安和在这里静静地恭候着阿炳的到来。

  刚进大门,阿炳就大声喊:“杨先生,杨先生久违久违,想煞我了。”

  人们注意到在老伴的搀扶下,阿炳身背琵琶,手执二胡,穿戴得很整齐,梳洗得干净净,脸上容光焕发。杨荫浏闻声出迎,手挽手地把阿炳引入大厅,代他放好乐器,请他入座。

  小叙片刻后,阿炳问:“怎么录法?”

  “我喊一二三后,你就像平时那样拉,从头到尾奏完一曲,中间不要说话。”杨荫浏边答边问:“你先拉二胡还是先使琵琶?”

  阿炳说:“你先听听胡琴再说。”杨荫浏要求在场人员保持肃静并要曹安和作好录音准备。

  录音机启动,钢丝带缓缓地转动了。这首经过阿炳几十年来琢磨修改过无数遍的乐曲,一下子拨动了每个人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两位著名的民族音乐教授被震慑住了,眼睛一眨不眨,像两座雕塑。

  大约5分钟,曲调在渐慢中结束。阿炳在最后一个“5”音上习惯将一指从高音区滑向琴筒处,以示全曲终结。

  “啪”,曹安和停止了录音钢丝的运转,继而把开关向左一拧,只见钢丝飞快地倒转……

  从陶醉中惊醒的杨荫浏带头鼓掌:“太妙了,太妙了,难得啊,难得。”

  “自病自知。我手上功夫已不如从前,让你见笑了。”阿炳摇晃脑袋谦虚地说。

  杨荫浏表示要向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和全国音乐院校介绍,一定会受到音乐界重视并会认真学习的,并询问曲名叫什么?

  沉吟良久,阿炳喃喃地说:“那就叫它《二泉印月》吧!”

  “二泉,明月交相辉映;月映泉,泉映月,令人神往,好典雅的曲名。”杨荫浏来回踱步,表示首肯。

  曹安和联想到苏东坡赞美惠泉山的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便说:“泉以名著,曲以泉名,名泉妙曲相得益彰,定能饮誉于世。”

  在一旁静听的黎松寿大脑也在不停地运转:粤乐名家吕文成创作的《三潭印月》,阿炳30年代初曾学习过,并受它影响不少。他就把杨荫浏拉到一边,”阿炳曾学过《三潭印月》,曲名会否因此触发?”

  “毫无雷同可言,这两支曲风马牛不相及。”对杨荫浏这样回答黎松寿仍怕混淆,就走近阿炳跟前征求意见:“印月的‘印’字,改成映山河的‘映’字可好?”

  “你是有大学问的人,我听你的。”阿炳同意了。

  这时录音钢丝倒好。不久机器内扬声器响起了《二泉映月》。坐在录音机旁的阿炳激动万分。他颤巍巍地扶着桌子,抱着机身大声叫道:“彩娣(老伴)、松官(对黎松寿尊称),听到没有,一点没错,这是我拉的,这是我拉的。”又说,“这东西像有仙气似的,不然哪能马上放出来……曹先生你把声音放响些,不,还要放响些……”

  放完录音,阿炳问杨老:“还能不能重放?”杨荫浏告诉他,照说明书上说,能连续放10万次也不失真。

  “如此说来,比洋戏机(留声机)片好多了,这台机器贵不贵?”阿炳问。“国内现在还没有,所以很贵,不过就会有的,家家户户都会有。”

  面对用外汇买回用作科研教学的提携式钢丝录音机,阿炳天真地说:“我也想买一台玩玩呢。”

  以后又录制了二胡曲《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太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全都一次性通过,可惜阿炳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还要录梵音锣鼓怕钢丝不够,当时便抹掉了。

  由于无锡《晓报》报道中央音乐学院来录音的消息,阿炳一度成为新闻人物。无锡市牙医协会成立大会后有文艺演出,专门邀请阿炳演奏《二泉映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阿炳第一次堂堂正正地登上舞台为人民献艺,也是最后一次登台演出,他的琴声就此绝响。

????

Number : 7972 

Title :哲学家的金钱观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有人问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你平常对金钱这么在乎,一点都不像哲学家。”

  这位在著作中时常强调“人生是悲剧”的哲学家幽默地回答:“我知道自己绝对没有赚钱的才能,所以在用钱方面比较慎重。”

????

Number : 7973 

Title :怎样爱孩子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袁宗平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父母溺爱孩子的事例很多。但外国人是如何爱自己孩子的呢?这里不妨略举一二。

  ▲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们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决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在听到奏国歌歌曲时,把手按在心口,心中唱国歌的歌词。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到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为人做好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队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教孩子几个健康有益的笑话、小幽默。

  ▲决不让孩子对任何人使用亵渎、肮脏的语言。

????

Number : 7974 

Title :皮尔彭特:铃儿永远响叮当

作者 :王尔山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中国青年报

Date :1994。1。15

Nation :

Translator :

  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福格姆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世纪,当美国人约翰·皮尔彭特从著名学府耶鲁大学毕业时,遵照祖父的愿望,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他的生活看上去充满希望。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捉弄他。皮尔彭特对学生总是爱心有余而严厉不足,很为当时保守的教育界所不容,结果很快就结束了教师生涯。

  但他并不在意,依然信心十足。不久当上了律师,准备为维护法律的公正而努力。但他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一美好愿望,最终毁掉了他的律师事业。作为一个律师,他似乎一点也不理解当时流行美国的“谁有钱就为谁服务”的原则,他会因为当事人是坏人而推掉找上门来的生意,结果把优厚的酬金让给了别人。相反,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又不计报酬地为之奔忙。

  这样一个人,律师界感到难以容忍,皮尔彭特先生只好又离去,成为一名纺织品推销商。然而,他好像没有从过去的挫折中吸取教训,看不到竞争的残酷,在谈判中总让对手大获其利,而自己只落得个吃亏的份儿。于是只好再改行,最终当了牧师,试图为人们的灵魂向善而努力。然而,他又因为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而得罪了教区信徒,被迫辞职。

  1886年,皮尔彭特先生去世了。在他81年的生涯中,似乎一事无成。

  读到这儿,你也许会问,这也算是畅销书作家所写的文章吧?福格姆为什么要写皮尔彭特的一生?

  福格姆在文章中充满深情地作了回答:

  1987年冬天,在华盛顿州的山谷中,天空晴朗,屋外的积雪厚达3英尺,天气寒冷。雪橇已经准备好了,挂在红缰灰马上的铃铛摇动不停,叮当作响。福格姆和同伴们一起出发了,一路上留下了这样的歌声:

  “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心情多欢畅……”

  这首《铃儿响叮当》的歌曲的作者,就是皮尔彭特先生。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夜,作为礼物,他为邻居的孩子们写了这首歌。歌中没有耶稣,没有圣诞老人,有的只是风雪弥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