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2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硇矶喽嗫梢韵蛲拿篮们熬啊�

  次日清晨,在马克的住所里,我兴奋异常。边淋浴边跳起舞来,我尽力把腿踢得高高的,可能过于激动,一不小心摔倒了,撞到了浴缸的边沿上。当时疼痛使我忘了一切,4根肋骨骨折。更糟的是,接连3天我都没有接到乔治的电话。

  受伤后,我脑子很乱,也有些担心。乔治的爱会不会冷淡下去,如果他的家人劝他再仔细想一想等一等哪。第一次,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需要乔治。

  终于,在第三天的晚上,他来电话了。我哭得很凶,几乎没法说话。

  “亲爱的,很抱歉,”知治说,“我不想打扰你,我希望你与家人过得愉快。”

  “我们别等了,好吗?”这就是我所说的一切。

  我们在7月4日这天结了婚。

  当我是个年轻姑娘时,曾梦想与一个疯狂爱我的人结婚,可事情发展不如人意,我变得心灰意懒。后来我成熟了,并接受了古老的真理:爱是有不同类型的,有浪漫,也有奉献。我们被告诫,罗曼史是抓不住的,所以必须安定下来,满足现状,乐于奉献。许多年中,我一直那样生活。

  可后来我碰到了乔治,在10年6个月又8天中,我们朝夕相伴(他于1992年死于肺癌)。我既有罗曼史又拥有了忠诚的奉献,是何等的幸运。

  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Number : 8106 

Title :高兴的尴尬

作者 :张健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足球报》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红牌之死》是我的一篇“实验”小说,故事纯然虚构,写法和文笔上突出一点外国翻译小说的味道。它在《足球》报上发表后,不久《读者》于今年第3期作为首篇转载。因《读者》的发行量大,覆盖的读者面广,几天之内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北京球迷傅强在来信中说:

  “这篇小说将足球写入战争来,读来生动、扣人心弦。但我依稀记得红黄牌制度是在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时才实行,并在巴西意大利的决赛中首次使用的。在此之前裁判可令队员出场,但并无“红黄牌”的说法。因此小说中让主人公球员、裁判、球谜在二战时期屡屡提到“红黄牌”是不甚符合足球史实的。……我认为对于体育文学,应尽量注意哪怕是细节与特定体育项目特点、历史发展等情况的吻合……”

  这正是一位很不一般的球迷,令我尴尬得无地自容的球迷!“红黄牌”这一个细节的失误,就使整个小说荒诞起来了,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使不少读者“受害”,认为二战时真的有了红黄牌制度。真是太感谢这位球迷了。我马上给他复了一信,也算交了一位朋友。讲足球,他完全可以给我启蒙了。

 

Number : 8107 

Title :杂志要读最好的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9期

Provenance :《读者》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十月,金秋季节又来到了。对杂志社来说,这个季节意味着新的一个工作年度的开始。编辑部下月将发1995年第1期的稿子。几十篇稿件选自读者寄来的几万分投稿。经过两个月编辑、排版、校对、印刷、装订,12月25日,印刷厂开始向邮局交付该期《读者》成品。一份《读者》,从编辑到出版发行,历时三个月,牵动几十万名编印发职工夜以继日的忙碌和紧张的心。

  对读者而言,除了能闻到自己那一本杂志淡淡的墨香外,或许很少知道这些。读者更关心的是自己手中这份《读者》的内容和质量。

  十月对爱读杂志的人来说,也是重要的一个月。本月的邮局如过节一般张贴标语,挂出横幅,提醒爱书人订阅明年的报刊。于是千百万读者将盘算家庭的经济收支,做出计划,去订购来年的精神食粮报纸和刊物。她们将在1995年默默地为你提供信息,帮助你协调生活,使你的日子过得更加充裕、幸福。

  好读物使人终身受益,杂志要读最好的。祝您有一个最佳的选择!

  《读者》要告诉大家的是:一、1995年定价不变,仍为每册1。50元,质量将有新的提高。二、本刊的邮局发行代号为54…17。

 

Number : 8108 

Title :“保尔”的遗言

作者 :童道明

出处《读者》 : 总第 159期

Provenance :《中国医药报》

Date :1994。6。18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家画像,我见过不计其数;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一张,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乌黑的头发,瘦削的面庞,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颧骨,一双很大但失明了的眼睛从深陷的眼眶里逼视着我们。

  如果这位被大家唤作“保尔”的俄罗斯人还活着,今年正好90岁。但他注定短寿。枪林弹雨里的冲锋,冰天雪地中的苦斗,轻伤不下火线,重病还上工地。日积月累的超负荷,终于压垮了这条汉子。23岁全身瘫痪,24岁双目失明。一度绝望,想寻短见;转念一想:如果不把自己尽管短暂却壮美的一生告诉后人,死不瞑目。于是,扔掉要命的手枪,握住了写书的笔。

  1932年,千辛万苦地写完书稿。投寄出去,石沉大海稿子丢失在邮路上。不死心,重写一遍,再寄。原稿退回。还是不死心,托人把文稿直接送到《青年近卫军》杂志副主编的办公桌上。这已经是1934年。

  这位副主编叫柯洛索夫。人很认真,也有水平。看过手稿,立即拍板,同意刊用。先在《青年近卫军》杂志连载,继而出单行本,很快引起轰动。仅1935年一年,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发生了200万册。奥斯特洛夫斯基像个突然出现在苏联文坛的“天外来客”,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苏联作家协会立即向他打开了大门,列宁勋章很快挂到了他的胸前。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半时间里,瘫痪在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被荣誉与鲜花团团包围。人们乐于把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和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合二为一。

  奥斯特洛夫斯基去世之后,柯洛索夫写了篇回忆录发表,让人们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够问世,他这位副主编功不可没。他还透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小说刊登之前,柯洛索夫曾建议作者把书名改成《保尔·柯察金》但奥斯特洛夫斯基坚持不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书名的确是好得不可更改的。作者在肉体上的自我感觉自卑之极,但心灵上的自我感觉优越之极,以弱不禁风的孱弱之躯书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英雄史诗,这本身就是一曲心灵的赞歌。难怪高尔基读过小说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一声礼赞:“你看,灵魂是怎样战胜了肉体的呀!”小说恒久的思想魅力,恐怕也就在这里。

  但柯洛索夫提出的不少修改意见,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接受了的。有两处改动,值得一提。

  保尔·柯察金经历了三次爱情生活。他的第一个恋人是林务官的女儿。原稿上这位姑娘叫伊拉。副主编柯洛索夫回想自己中学时代有不少名叫伊拉的姑娘,大都在十月革命后跟着资产阶级父母跑到国外去了。他觉得小说中的这位姑娘要比他认得的那些伊拉们好多了,所以建议作者把她的名字改成冬妮娅。作者照办了。

  读过,甚至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都知道这本书里有一段格言一般的自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愧疚。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原稿上,这段自白的结尾一句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小说发表时,改为“为人类解放而奋斗”。共产主义理想也是解放全人类。改动不是在内涵上,而是在修辞上。但我还是佩服这位副主编的修辞感。有此一改,这句名言的全人类价值像是更高了。

  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过,一个人在踏进社会时,应该准备若干条格言,作为处世指南。我想,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留给我们的这句格言,就可以作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它的劝善的价值取向是永恒的。就算你没有“解放全人类”的宏愿,但你总不应该随波逐流、朦胧一生吧,你总应该尽可能做点好事积点善德,使得你在老之将至、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格言,我在50年代上中学读过这部小说之后,就牢记在脑子里了。80年代初在北京一家剧院看过话剧《保尔·柯察金》。戏的结尾是这样的:一群剧中人物站在生命垂危的保尔的床前,听他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大段独白。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格言处理成了遗言。这自然也是合理的。

  但奥斯特洛夫斯基真正的临终遗言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1936年末,奥斯特洛夫斯基病情恶化。当预感到死神即将来临时,他把妻子唤到床前,说:

  我现在要对你说的,恐怕是我最后几句能够说得连贯的话了……我这一生过得不坏……一切都是自己争取到手的,什么都来之不易。我奋斗了一生。你也知道,我从没有被困难压倒过……不要荒废学业,没有文化,你成长不了。要想着我们的母亲。两位老人为我们牵挂了一辈子……我们欠她们的实在太多了……而没有来得及报答她们。你要好好孝敬妈妈……

  说到这里,昏迷了过去。苏醒过来。问:

  我哼哼了吗?

  没有。

  你瞧!死神走近了我,但我没有向它屈服。

  又一次昏迷过去,再苏醒过来,再问:

  我哼哼了吗?

  没有。

  这很好,这说明,死神奈何我不得。

  又昏迷过去,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1936年12月22日,刚刚活过3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逝世于莫斯科寓所。后来,这寓所成了纪念馆。50年代末我有幸去瞻仰过一次,是坐落在市中心的老房子。不知是因为采光不好,还是心情沉重,总之,留在我记忆里的那间住房的色彩是暗淡的。记得最真切的,是那张铁床。当我现在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临终遗言抄译下来的时候,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还是那张铁床。就是在那张伴他度过最后岁月的铁床上,“保尔”留下了让我们同时为他的钢铁意志和赤子柔情所打动的临终遗言。

 

Number : 8109 

Title :眼罩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9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我十四岁时,一看书就头痛,母亲带我去看医生。

  医生给我的右眼盖上眼罩后问我看见什么,我以为那是块镜片,便闭上左眼,当然什么也看不见。医生把眼罩换到左眼,我又闭上右眼,自然仍是一团漆黑。

  医生把眼罩拿开,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已经完全瞎了,你是怎样到这里来的?”

 

Number : 8110 

Title :老的困惑

作者 :吴玲瑶

出处《读者》 : 总第 159期

Provenance :《海外文摘》

Date :1994。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电视上看到喜剧明星乔治·柏恩在庆祝他90好几的生日,旁边仍然围绕着美女,手里拿着他的注册商标雪茄烟。他说自己活得太老了,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看报上的讣闻版,如果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就放心地去洗脸刷牙刮胡子。他是个最会开“老”玩笑的老人。他到如今还没有退休,仍然乐在工作中。他认为公司内强迫65岁退体是最莫名其妙的事,他说:“我65岁时,脸上还长青春痘呢!”

  能老得像他这样乐观的人真不太多。最近听一位老先生说:“什么人生70才开始,他们可没说这是怎样的人生。”病痛缠身是最大的困扰,老了就像用旧了的机器,以至于听过一位长者说:“人活到70岁,早上醒来时如果哪儿都没有痛的感觉,就是死掉了。”

  “老”总是有许多遗憾,遗憾于好不容易有钱可以旅行,但是精力比钱先用光;可以有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